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小巖認為劉備發起夷陵之戰,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為了兄弟。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劉備出師的官方理由,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關羽報仇。

而且,劉備不是演戲、不是扮家家酒地揚言復仇,他留下諸葛亮坐鎮後方,以趙雲督江州,以魏延督漢中,然後,集結所能夠動用的兵力御駕親征,大有與孫權決一死戰的威勢

有人質疑說,劉備在關羽死後超過一年才發兵,可見只是藉口,然而,打仗並不是說打就打的事情,尤其在古代。

自古有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再雲,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像這種大規模的戰前準備,後勤、行軍等戰略規劃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有趣的是,在另一邊的攝影棚內,魏文帝曹丕舉辦群臣辯論賽,請群臣分析劉備會不會發兵報仇,眾魏臣皆道: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而劉曄抱持不同的看法,劉曄是曹魏重要的戰略家,雖然名聲不及賈詡、郭嘉,但他曾被許劭評曰「有佐世之才」,為曹操出過不少謀略,料事精準。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劉曄字子陽

劉曄對曹丕說道:「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劉曄認為劉備一方面需要壯大自身實力,勢必會用兵以顯示其軍力有餘,另一方面,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情義眾所皆知,無論是真心為了兄弟的情誼、或為了維護大哥的形象,這一仗他非打不可。

劉曄不愧是眼光獨到的分析師,這段評論合情合理,原文甚為感人:「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劉備伐吳,在原來集團的老班底中,他只令張飛同行,可惜──張飛尚未與劉備會師,半路被帳下部將張達和範強殺害,張、範二人順流而下投奔東吳,所以,與其問劉備為什麼攻打孫吳,或許更應該問的是,劉備還有理由不打東吳嗎?


二:為了荊州


這次東征,劉備帶了一票大眾不熟悉的將領出徵,其實是有原因的。

蜀漢陣營中可以概略分為四個集團,來自荊襄的荊州集團、劉璋從屬的東州集團、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團、以及一路跟隨劉備奔走的起家集團,現在問題來了,當劉備失去荊州,後續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首先,荊州集團崩潰,因為他們的老家沒了。

接下來,蜀地的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崩潰,他們的老家還在,但被劉備帶來的「外來政權」給吞併了。

至於起家集團,無需崩潰,像趙雲這樣一路跟隨劉備的宿將,歷經各種艱難的時刻,丟失荊州固然可惜,但這不是什麼世界末日。

趙雲諫東征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趙雲諫東征

趙雲此話言之有理,劉備稱帝的正統性在於曹丕篡漢,古代講究師出有名,攻打孫權報仇只是「小義」,討伐曹丕才是「大義」,劉備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

小巖猜想,劉備自己心底清楚,這次發兵亦是一種「平衡」的手段。

關於蜀漢內部的派系,劉備起家集團的老將逝世後,可以簡化為「荊州派」與「益州派」,蜀漢後期政局相對穩定,對比魏國和吳國,幾乎沒有什麼內亂,其實這不是憑空得來的,正是劉備與諸葛亮有意識地維持這個平衡;如果能夠奪回荊州,對於荊州派與益州派來說自是皆大歡喜。

基於以上兩個理由,當東吳背刺關羽、襲取荊州,劉備別無選擇,眼前只剩下一條路──孫權,開戰吧!


劉備的戰略目標

夷陵之戰,《三國演義》說劉備帶了七十萬大軍東征,這並不是史實,那麼真實的兵力是多少呢?


《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埽撲,以克捷為效。」

參照孫權上書曹丕的奏文,劉備約有四萬部眾,水陸齊下,若加上胡王沙摩柯的援兵,至多不過五萬、六萬人;另一方面,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率五萬人迎敵,兩軍交戰於秭歸。

如果大家認為劉備的兵馬不該如此之少,考量到對於魏國的防衛線,趙雲、魏延、馬超需固守崗位,其實這次東征已經投下了將近一半國力的重本,而且,從士兵的數量亦可以看出,劉備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楚,絕對不是演義所說的「戮孫權、滅東吳」,而是重奪荊州的主導權。

有一派的文章說道:「為什麼諸葛亮不勸阻劉備東征,眼睜睜看著夷陵大敗?」

這顯然是從上帝視角觀看歷史了,劉備發兵的理由如前文所述,東征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必然的選擇,此戰雖有風險,但困守益州只會造成內部矛盾,更讓蜀漢的國力被魏國、吳國拋在後頭,劉備的戰略方向未必有誤,不該以結果論看待。


孫權的戰略目標

至於孫權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呢?老實說,小巖也看不懂孫權在搞什麼,或許這是個難以解開的歷史謎題。

站在擁劉的立場,我對於孫權、呂蒙背刺關羽難免有成見,但理性分析,荊州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與魯肅的「榻上策」共同提及的重要拼圖,為兵家必爭之地,孫劉兩家不可能長久各分一塊大餅,雙方都想把整塊荊州搶過來,呂蒙奇襲的戰略規劃並沒有錯,但出手的時機與後續處理就有許多問題了。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關羽北伐,威震華夏,一度打到曹操想遷都避其鋒,曹軍向襄陽集中,東邊的壓力減輕不少,孫吳有機會挑戰長年久攻不下的合肥,卻選擇在此時背後偷襲荊州,這樣真的划算嗎?

當劉備揮軍報仇時,孫權有萬全的準備應敵嗎?若魏國之後趁火打劫,江東有能力應付兩面受敵的困境嗎?

我不確定呂蒙是否思考過這些問題,或許他心中有完整的戰略構想,但最大的問題是,呂蒙奪得荊州沒多久便死於疾病,孫權為之哀痛不已。

呂蒙留下遺言,認為陸遜與朱然可託付大事,陸遜此時三十八歲年紀,前後雖有大小戰功,然而資歷明顯不及朱然、韓當、徐盛、潘璋等將領,孫權確實有識人之明,破格提拔陸遜,令他總督夷陵戰事──接下來,就是陸遜的傳說了。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並不算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吳其實蜀雙方兵力相當,人們會有這種印象,主要是因為劉備前幾回合都取得了優勢。

第一回合:先鋒戰

兩軍先鋒交戰,劉備部將吳班、馮習攻破吳將李異,旗開得勝,進軍秭歸,秭歸位在白帝城與夷陵道的中間地帶,劉備繼續進攻,陸遜向後固守。


第二回合:僵持階段。

劉備將水軍屯於夷陵,以黃權督江北,使馬良招安五溪蠻夷,自己率主力軍隊迎敵,蜀軍聲勢雄壯,陸遜卻不應戰,只著重於防守。

劉備大軍在夷陵道緣山駐營,另遣吳班率千餘人於平地立營,向陸遜挑戰,初戰失利的東吳將士都想衝上去拼命,陸遜卻道:

「此必有譎,且觀之。」

陸遜按兵不動,劉備見計謀被識破,只好引山谷中伏兵而出,陸遜向東吳諸將眨眨眼睛道:「你們看,所以我說不能打吧。」

第三回合:謎之自信

陸遜大軍力保不失,但孫家宗室孫桓的軍隊與劉備交戰,遭到蜀軍包圍,東吳諸將都說應該出兵救援,陸遜卻仍然不動如山。

兩軍相持數月,來到六月盛夏,陸遜看清了敵軍動向,上表奏孫權道:“我看劉備用兵,從以前到現在勝少敗多,但夷陵是我國要害,失去了將會危及荊州,所以謹慎以對,本來擔憂他們水陸並進,現在敵軍以步兵為主力,那就沒什麼好害怕的了!我雖然不成材,但打贏劉備綽綽有餘,主公請高枕無憂地安心睡覺吧!”

小巖忍不住想到了當年的周公瑾,江東才俊果然就是狂啊!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陸遜說得豪邁,但孫吳這一票老臣子根本不相信他,當初既不主動出擊、又不援救孫桓,現在卻大放厥詞,諸將都道:“打劉備應該趁早打啊!現在他已深入夷陵紮營,固守要害,發兵肯定不利!”

陸遜應道:“劉備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征戰經驗豐富,初期步步為營、思慮細密,所以我刻意避不出戰,現在對方兵疲意沮,正是進攻的好時機!”

陸遜終於出動了,請看這令人矚目的第一次攻擊──

結果,吳軍慘敗而歸,陸遜說了這麼多大話,竟然連蜀軍的一個營都打不下來,眾將士的憤怒達到了最高點。

陸遜卻對眾人說道:“哼哼!我沒有輸,我已經看見了破敵之術。”

伯言啊!你這源源不絕的自信到底是哪裡來的啊!

最終回合:陸遜的勝利

鏡頭先切換到魏國,曹丕聽聞劉備在林地平原間駐軍,樹寨連營七百餘里,說道:“劉備根本不懂兵法,哪有人連營幾百裡對抗敵人的啊!各位等著看吧,沒多久孫權就會上書勝利的奏章了。”

曹丕這個劇透帝說中了結局,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王甫、沙摩柯戰死,黃權投降魏國,劉備僅以身免,退保白帝城。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不過,劉備這一生打過了多少大小戰役,當真「不曉兵事」嗎?

在此小巖想幫忙說句話,若說劉備愚蠢,陸遜撿到這場敵人送上門來的勝利,那未免將這兩人看得太低了──

劉備連營數百里,犯了兵家大忌,但這會不會是一種策略呢?

別忘了,陸遜堅守不出戰,劉備若使用誘敵之計,也在情理之中,這雖是揣測,但觀陸遜第一次信心滿滿發兵,卻打不下一個營,可見劉備的軍隊早有防備。

以陸遜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贏得一點也不輕鬆,初戰不利,對外折損兵將,對內又無法服眾,一不小心就有滅團的危機,但他確實是軍事奇才,竟然只用一次攻擊便看穿敵軍的弱點,發起突擊,挾火攻之勢,一舉攻破蜀軍四十餘營,獲得全面勝利。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兼論:二度終結劉備夢想的男人——陸遜

記載中,吳軍大敗蜀軍,用的多是「

攻」、「破」、「斬」等字,死者數萬,可見火攻應該只是輔助,並不是一放火就顯示「戰鬥勝利」的大字,陸遜此役憑藉的是過人的戰術解讀能力,無論是劉備輕敵、或是誘敵之計反被看破,都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陸遜這個年輕人處處技高一籌,粉碎了劉備的夢想。

戰爭勝利後,陸遜對眾人解釋道,他知道孫桓甚得士眾之心,兵精糧足,能夠固守,為了大局才按兵不動,藉此麻痺劉備,後來果然殺退敵軍,解孫桓之圍。諸將聽了盡皆佩服。


《三國志‧陸遜傳》備大慙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敗陣後,既羞慚又憤怒,說道:“我竟然為陸遜小兒所折辱,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為什麼劉備會有此感嘆呢?

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關羽失荊州,關羽忽視背後的孫吳,正是因為呂蒙生病、陸遜上位,當時默默無聞的陸遜以謙遜的書信讓關羽掉以輕心……

如前所述,劉備東征的戰略未必有誤,但他臨陣的戰術犯下致命錯誤,前幾次交手連戰連捷,或許也讓他對陸遜放下了戒心……


結語:荊州之失,夷陵之敗,讓劉備的夢想與圖謀付之一炬,三國局勢至此大致抵定,已沒有太多翻盤空間。

所謂江東子弟多才俊,江東這塊土地或許真有著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每一位都是當代英才。

陸遜臨時被推上​​大都督之位,初用兵時,其他老牌將領根本看不起他,甚至「各自矜恃,不相聽從」,國家危急之際,陸遜的表現讓人想起了當年的公瑾,在逆風之中硬是撐起了全場。

或許能擁有陸遜,就是東吳的幸運、蜀漢的不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