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在阿壩州壤塘縣吾依鄉修卡村的多柯河岸3540米海拔的懸崖上建著6座藏寨,歷經200多年歲月浸染,逐漸流露出孤獨的滄桑來。只是沒想到,這修建於1771年的由石頭、泥巴和木頭組成的寨子裡依然住著3戶人家。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寨子建在大山細窄的脊樑上,三面臨崖,懸崖下是多柯河滾滾的水流,掉下去便會墜入萬劫不復。寨與寨間有一些不規則的小路,是寨與寨之間聯結的紐帶,也是古代通往山腰繼爾前往色達與阿壩唯一的路,山上的植被已經把過去幾百年裡一直走著的路遮蔽的僅剩下依稀一條線------解放後,人們在懸崖下修了條柏油馬路,原來的路便棄之不用了。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壤塘,在漢武帝統治西南少數民族之前,是一個“自汶川以西,前世所不至,正塑所未加 ”的地方,現在,雖然與漢人往來頻繁,但時光在修卡藏寨走得格外慢,雖然寨子裡通了水和電,但人們依然慾望寡淡生活簡單,吃的是青稞粑粑,唯一的現代化設備可能是一部手機或一輛摩托車,像遺留在懸崖半空的一處“活化石”。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壤塘縣由操著嘉戎藏語的上寨地區和操著安多藏語的杜柯地區和南木達地區組合而成,吾依鄉修卡村隸屬杜柯地區。修卡藏寨的人說著安多話,睜著明亮清透的眼睛,對鮮有來參觀的遊客充滿了不解與好奇------隱藏在世外的修卡藏寨使大部分遊客在此前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個地方。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公元1200年左右,蒙古勢力向青海果洛草原挺進,打亂了果洛部落的統一,這時候,有一支阿西部落從果洛部落聯盟分離了出來。明末清初,阿西部落通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杜柯河下游的杜柯地區,又幾經遷徙發展,最繁華時發展到管理6大農區、4大牧區的70多個部落。部落設土官、老民和寨首職位,土官和寨首為世襲制。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這修建在壤塘縣吾依鄉的寨子曾是阿西部落的官寨,人們已記不清寨子裡住過幾任頭人,只知道寨子現在叫修卡藏寨,也叫懸天藏寨。寨子所處的山脈形似一隻鳳凰,這6座藏寨恰好位於鳳凰的嘴巴位置,因此,它也被稱為鳳凰寨。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解放前,壤塘縣連一寸公路都沒有,人們之間的貿易往來只能通過人背畜馱,修卡藏寨是阿壩與色達往來的必經之路,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阿西部落在此設置關卡,據說是為了保護往來商人不受土匪侵擾,在危急時刻,甚至點燃建在山上的烽火臺來進行示警報信。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根據《壤塘縣誌》記載,1936年6月14日,紅四方面軍總部從爐霍起程,於27日經俄拉、壤古、馬來到修卡,在修卡藏寨住了兩天,宣傳人員在寨子的房牆上書寫標語,晚上還在河邊舉行了營火晚會。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解放後,土司和頭人制度取消,他們的官寨要麼空了出來,要麼被分給了窮人居住。修卡藏寨也曾住滿了6戶人家,後來,有的人嫌交通不便,有的人在外做生意便陸續搬了出去,如今,只剩下了三戶人家,固執地守護著他們祖輩的人生和記憶。

3000多米海拔的懸崖上建了6座寨子,歷經249年,而且遊客稀少

人們要來到這些藏寨的面前得爬好久的山路,一邊是高海拔的不適應,一邊是山路的曲折陡峭,要見到“廬山真面目”還真不是一件易事。以前,修卡藏寨是隱藏在大山裡的“活化石”,現在,它有了更多的變化,不僅通往寨子的路修了水泥路,這些歷經風霜的藏寨也即將舊貌換新顏,它們會在這神鳥鳳凰的山脈上繼續存在很久很久……

我是開心菜菜,熱愛旅行。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重走我去過的地方,那會是我莫大的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