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在阿坝州壤塘县吾依乡修卡村的多柯河岸3540米海拔的悬崖上建着6座藏寨,历经200多年岁月浸染,逐渐流露出孤独的沧桑来。只是没想到,这修建于1771年的由石头、泥巴和木头组成的寨子里依然住着3户人家。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寨子建在大山细窄的脊梁上,三面临崖,悬崖下是多柯河滚滚的水流,掉下去便会坠入万劫不复。寨与寨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路,是寨与寨之间联结的纽带,也是古代通往山腰继尔前往色达与阿坝唯一的路,山上的植被已经把过去几百年里一直走着的路遮蔽的仅剩下依稀一条线------解放后,人们在悬崖下修了条柏油马路,原来的路便弃之不用了。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壤塘,在汉武帝统治西南少数民族之前,是一个“自汶川以西,前世所不至,正塑所未加 ”的地方,现在,虽然与汉人往来频繁,但时光在修卡藏寨走得格外慢,虽然寨子里通了水和电,但人们依然欲望寡淡生活简单,吃的是青稞粑粑,唯一的现代化设备可能是一部手机或一辆摩托车,像遗留在悬崖半空的一处“活化石”。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壤塘县由操着嘉戎藏语的上寨地区和操着安多藏语的杜柯地区和南木达地区组合而成,吾依乡修卡村隶属杜柯地区。修卡藏寨的人说着安多话,睁着明亮清透的眼睛,对鲜有来参观的游客充满了不解与好奇------隐藏在世外的修卡藏寨使大部分游客在此前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地方。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公元1200年左右,蒙古势力向青海果洛草原挺进,打乱了果洛部落的统一,这时候,有一支阿西部落从果洛部落联盟分离了出来。明末清初,阿西部落通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杜柯河下游的杜柯地区,又几经迁徙发展,最繁华时发展到管理6大农区、4大牧区的70多个部落。部落设土官、老民和寨首职位,土官和寨首为世袭制。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这修建在壤塘县吾依乡的寨子曾是阿西部落的官寨,人们已记不清寨子里住过几任头人,只知道寨子现在叫修卡藏寨,也叫悬天藏寨。寨子所处的山脉形似一只凤凰,这6座藏寨恰好位于凤凰的嘴巴位置,因此,它也被称为凤凰寨。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解放前,壤塘县连一寸公路都没有,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只能通过人背畜驮,修卡藏寨是阿坝与色达往来的必经之路,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阿西部落在此设置关卡,据说是为了保护往来商人不受土匪侵扰,在危急时刻,甚至点燃建在山上的烽火台来进行示警报信。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根据《壤塘县志》记载,1936年6月14日,红四方面军总部从炉霍起程,于27日经俄拉、壤古、马来到修卡,在修卡藏寨住了两天,宣传人员在寨子的房墙上书写标语,晚上还在河边举行了营火晚会。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解放后,土司和头人制度取消,他们的官寨要么空了出来,要么被分给了穷人居住。修卡藏寨也曾住满了6户人家,后来,有的人嫌交通不便,有的人在外做生意便陆续搬了出去,如今,只剩下了三户人家,固执地守护着他们祖辈的人生和记忆。

3000多米海拔的悬崖上建了6座寨子,历经249年,而且游客稀少

人们要来到这些藏寨的面前得爬好久的山路,一边是高海拔的不适应,一边是山路的曲折陡峭,要见到“庐山真面目”还真不是一件易事。以前,修卡藏寨是隐藏在大山里的“活化石”,现在,它有了更多的变化,不仅通往寨子的路修了水泥路,这些历经风霜的藏寨也即将旧貌换新颜,它们会在这神鸟凤凰的山脉上继续存在很久很久……

我是开心菜菜,热爱旅行。如果你看过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欢迎留言讨论,如果你看过我的文章,重走我去过的地方,那会是我莫大的荣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