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江漢、吞併南陽盆地的楚文王,為何無法成為中原霸主?

佔據江漢、吞併南陽盆地的楚文王,為何無法成為中原霸主?

《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二十、楚文擴土

文| 寒山憶雪


公元前685年,年輕的齊桓公即位,任用管仲展開變法,將齊國帶上霸主之路。

五年前,已經人到中年的楚國王子酓貲繼承了楚國王位,同時繼承的還有他父親楚武王的擴張政策。

日後,齊楚兩國在中原的較量,從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01

酓貲就是楚文王。

楚文王即位後,楚國的地盤已經向北延伸到秦巴谷地的東部入口,和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向東南延伸到江漢交匯處,也就是現在的武漢一帶。

佔據江漢、吞併南陽盆地的楚文王,為何無法成為中原霸主?

由於他的父親楚武王已經與貳、軫結盟,逼和曾國、鄖國,隨棗走廊的南部也變成了楚國的勢力範圍。從楚國都城到鄂東南的銅礦產地,這條青銅原料之路終於被楚國人完全掌握。

在春秋中前期,青銅依然還是最主要的金屬,鐵器在春秋早期少量出現,但不佔主流。所以此時的楚國,控制了幕阜山銅礦,那就是控制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就像在如今的時代,控制石油一樣。

所以不出意外,楚國的雄起幾乎是必然的。

說到楚國都城,楚國最早的都城,在周夷王時代酓渠遷徙到江漢之前,自然是在丹淅之會的丹陽,也就是丹江口的北岸。

酓渠遷徙到江漢之後,楚國的都城具體位於哪裡,暫時還沒有確切的考證,只能模糊的定在湖北宜城到鍾祥一帶的漢水沿岸。

楚武王末期,楚武王把都城事實上遷到了郢。這個郢也從此穩定到了春秋末期,將近200年的時間。

以往的說法普遍認為郢都是現在荊州市北面的紀南故城,但紀南故城的考古發現大多是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的,鮮有春秋中前期的文物,顯然這裡不可能是楚武王事實遷都的郢都。

最有可能是郢都的,應該是宜城南側的楚皇城遺址。這裡比較多見春秋時期的文物,而且其他方面的證據也比較充分。相關考證已經很豐富了,這裡不再作過多解讀。

楚武王事實遷都於郢,但還沒有在名義上遷都。這就像南宋事實遷都杭州,但仍然把杭州稱作行在,名義上沒有遷都。

楚文王即位後,宣佈郢都為正式都城。

02

郢都的位置很靠近原本羅國的領地,羅國在楚國北面,可見楚國遷都於郢的用意是,在佔領了江漢平原西部,並且控制了江漢平原東部各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向中原發展了。

很多人會納悶,楚國的南方是廣闊的天地,

楚國為什麼不往南方擴張,偏偏要執著於往中原擴張呢?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長江以南氣候優越,物產豐富,這是從南北朝以來1500多年北方移民南下開發的結果。在秦漢時期,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都算是蠻瘴之地,原始森林遍佈,何況先秦時期呢?

在這種情況下,楚人就算是往南方擴張,得到的也只是大片原始森林的蠻荒煙瘴之地,需要數百年的開發才能帶來相應的產出效益。更何況,春秋早期冶鐵技術還沒有普及,青銅珍貴,無法普及為農具,只憑木石農具,無法有效開發南方的土地。

而當時的中原,是文明的中心,人口密集,物產豐富,向中原擴張,能夠迅速帶來相應的效益。

從江漢平原往中原擴張的話,南陽盆地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地方。它不僅是江漢平原北面的門戶,更是整個漢地的地理中心,也是南北方交通的樞紐地區。

佔據江漢、吞併南陽盆地的楚文王,為何無法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早期,南陽盆地分佈著三個大國和幾個小國。三個大國是鄧國、呂國和申國,小國可考的有繒國、鄂國。

三個大國中,申國是實力最強的。申國的歷史不需要再多說了,想要深入瞭解的可以看前文周厲王時期的歷史。

總之呢,在周王國的安排中,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是一體的,都是充當維持青銅原料這條戰略資源路線的角色,如同山東地區都是維持海鹽這條民生資源路線一樣。

如果隨棗走廊的曾國扮演的角色類似於齊國的話,那麼申國扮演的角色,就類似於魯國了。

所不同的是,在海鹽之路區域,齊國最終淘汰了南側的莒國,壓制了後方的魯國。而在銅礦之路區域,類似於莒國角色的楚國淘汰了東側的曾國,並且滅掉了後方的申國。

滅申之戰發生與楚文王2年,公元前688年,期間小有波折。比如楚軍滅申,必然經過鄧國。鄧國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鄧侯必然要宴請外甥楚文王。鄧國的臣子建議鄧侯殺掉楚文王,因為楚國滅申後,必然會威脅鄧國,甚至吞併鄧國。

鄧侯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這不是鄧侯傻,而是楚國實力早已甩開了鄧國,就算鄧侯殺死了楚文王,也阻擋不了楚國對鄧國的碾壓。不殺楚文王,說不定還可以利用親戚關係保存鄧國,而如果殺了楚文王,鄧國立馬就會嗝屁。

總之,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無非是早死晚死的問題。

申國被滅後,楚軍又攻滅了申國西面的呂國。第二年春天,楚軍回師的途中,果然攻打鄧國。十年後的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國吞併了鄧國。

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還年,楚子伐鄧。十六年,楚復伐鄧,滅之。《左傳·莊公六年》

這是楚國版的假道伐虢和唇亡齒寒呀。

和以往一樣,楚國把這些吞併的國家,全都設成了縣。除了北部邊緣沒有什麼威脅的繒國和鄂國外,南陽盆地已經盡歸楚國所有。

03

當然,吞併鄧國已經是板上釘釘、探囊取物的事情了。在吞併鄧國之前,楚國已經把手伸到了中原。

公元前684年,楚文王6年,位於申地東方、淮河上游的息國,請求楚國出兵攻打蔡國。

原因是,息侯的夫人息媯回陳國省親,途徑蔡國。蔡侯的夫人是息媯的姐姐,息媯自然停留作客。息媯長得很美,蔡侯色令智昏,對小姨子出言不敬。息侯自然很生氣,於是想找楚國教訓一下蔡國。

息侯獻計,讓楚國假意攻打息國,息國向蔡國求援,趁蔡國出兵國內空虛時,楚軍再去攻打蔡國。

按照息侯的建議,楚軍最終在莘地打敗蔡軍,俘虜了蔡侯。

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左傳·莊公十年》

蔡侯不甘被俘,告知楚文王,息國夫人非常貌美。楚文王為之動心,以巡遊為名,到息國作客,宴席上看到息國夫人,果然如蔡侯所說。於是

楚文王在宴席上俘虜息侯,隨後發兵滅了息國。

這一年是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左傳·莊公十四年》

滅了息國之後,楚文王把息夫人納入後宮,立為正妃,也就是文夫人。文夫人鬱鬱不樂,楚文王認為這都是蔡侯的罪過,於是又發兵攻打蔡國。

以息媯歸……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左傳·莊公十四年》

當然了,楚文王二次伐蔡看起來是為了討好新夫人,實際上還只是找個藉口打服蔡國,讓蔡國變成楚國的小弟。這樣一來,楚國的一隻腳就踏進了中原的門檻了。

打服蔡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楚文王11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衛、鄭等國在鄄地(今山東鄄城)會盟,諸侯正式尊齊桓公為霸主。這距離齊桓公繼承君位,只有六年。

楚文王不服,出兵攻打鄭國的邊邑,向齊國示威。這個時候的鄭國剛剛結束了宗室內亂,鄭莊公的小兒子鄭厲公在位,鄭國的實力正在慢慢恢復。作為春秋最早的小霸主,鄭國還是有點根基的。所以楚文王並沒有深入作戰,只是打到鄭國南部的棟地(今禹州),便撤軍回國。

回軍的途中,楚文王順便滅掉了鄧國,前文中已經說過了。

佔據江漢、吞併南陽盆地的楚文王,為何無法成為中原霸主?

齊國和楚國的樑子本應該就此結上了,楚文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全力向北,與齊國在中原一較高下。

但是一支來自西部的力量,打斷了楚文王的規劃。

04

楚文王14年,公元前676年,楚國滅鄧後的第三年,巴國的軍隊打到了楚國都城的城門外。

巴國的歷史,我們在前面商王武丁和周文王時代的文章中講過了。

簡單來說,巴人原本是生活在關中地區的一個部族。商王武丁時期,巴人聯合關中的幾個部族反抗商王國,最終被打敗,巴人被迫穿過秦嶺,南遷到秦嶺南部的安康盆地。

此後巴國基本上穩定在安康盆地。周滅商時,西南地區的方國與周人結盟反商,巴國沒有被記載在「牧誓八國」當中,但它很可能參與了周人反商的戰爭。

滅商之後,巴國接受了周王朝的冊封,成為諸侯之一,國君一般稱作「巴子」。

西周中後期,巴國可能也像楚國一樣,從荒涼貧瘠的秦巴谷地往東遷徙,進入到漢水中下游。到春秋早期,巴國的具體位置在哪,暫時還沒有考證。

從楚武王時代巴國找楚國為中間人去訪問鄧國來看,東遷後的巴國大體上位於楚國以西,距離楚國和鄧國都不遠,可能在現代的房縣一帶,著名的神農架山區的北側。

這裡原本是彭國的地盤,可能在西周晚期或者春秋早期,巴國打敗彭國,佔據了這裡。

由於有相似的經歷,都是從外地遷徙而來,楚巴的關係最初還是比較不錯的。兩者需要結盟以在當地的方國中打拼出一片天地來。

所以除了楚武王時代,楚巴兩國結盟毆打鄧國外,楚文王時期,楚巴兩國依然保持結盟關係。攻打南陽盆地的申、呂、鄧三國時,巴國的軍隊就與楚軍協同作戰。

但是也正是在那一次戰爭中,楚巴兩軍因為一件小事交惡了。此後,巴國與楚國翻臉,解除盟友關係。

此後,巴國君主開始謀劃伐楚。

05

伐楚之戰謀劃了十餘年,楚文王14年,巴軍出動。

巴軍沒有選擇從楚國的西面發起進攻,而是穿過崎嶇難行的山區,繞道到楚國的南部邊境,從那裡發起進攻。

如果當時的巴國位於房縣盆地的話,那麼巴軍的行軍路線很有可能是經過今保康縣一帶,再從漳河水流而下,抵達楚國權縣(今當陽一帶)境內。

由於巴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權縣縣尹閻敖毫無準備,只能棄城而逃。巴軍很快佔領權縣,並繼續北上,逼近郢都城門。

楚軍擊退巴軍後,楚文王怒斬棄城而逃的閻敖。這激怒了閻敖的家族,他們在權縣反叛楚王,並聯絡巴國。

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於楚。閻敖遊湧而逸。楚子殺之,其族為亂。冬,巴人因之以伐楚。《左傳·莊公十八年》

巴國軍隊在當年冬季再次出動,攻打楚國。第二年春天,楚文王率軍親征,結果在「津」被巴軍打的大敗。

楚文王率領敗軍灰溜溜的返回都城,卻被大臣鬻拳緊閉城門,不允許他進城。這是楚國的傳統,敗軍之將不得進入都城。

楚文王為了將功補過,將軍隊開進到息地(原息國,今河南息縣),攻滅了息地東南面的嬴姓小國黃國。

在歸途中,楚文王患病,還沒有回到都城就已經病死,大臣鬻拳認為這是自己的過錯,於是自殺謝罪。

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送伐黃,敗黃師於碏陵。還,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左傳·莊公十九年》

事情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除了巴國在楚國後方形成威脅外,楚國內部即將陷入一場王室的內亂。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