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江汉、吞并南阳盆地的楚文王,为何无法成为中原霸主?

占据江汉、吞并南阳盆地的楚文王,为何无法成为中原霸主?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二十、楚文扩土

文| 寒山忆雪


公元前685年,年轻的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展开变法,将齐国带上霸主之路。

五年前,已经人到中年的楚国王子酓赀继承了楚国王位,同时继承的还有他父亲楚武王的扩张政策。

日后,齐楚两国在中原的较量,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01

酓赀就是楚文王。

楚文王即位后,楚国的地盘已经向北延伸到秦巴谷地的东部入口,和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向东南延伸到江汉交汇处,也就是现在的武汉一带。

占据江汉、吞并南阳盆地的楚文王,为何无法成为中原霸主?

由于他的父亲楚武王已经与贰、轸结盟,逼和曾国、郧国,随枣走廊的南部也变成了楚国的势力范围。从楚国都城到鄂东南的铜矿产地,这条青铜原料之路终于被楚国人完全掌握。

在春秋中前期,青铜依然还是最主要的金属,铁器在春秋早期少量出现,但不占主流。所以此时的楚国,控制了幕阜山铜矿,那就是控制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像在如今的时代,控制石油一样。

所以不出意外,楚国的雄起几乎是必然的。

说到楚国都城,楚国最早的都城,在周夷王时代酓渠迁徙到江汉之前,自然是在丹淅之会的丹阳,也就是丹江口的北岸。

酓渠迁徙到江汉之后,楚国的都城具体位于哪里,暂时还没有确切的考证,只能模糊的定在湖北宜城到钟祥一带的汉水沿岸。

楚武王末期,楚武王把都城事实上迁到了郢。这个郢也从此稳定到了春秋末期,将近200年的时间。

以往的说法普遍认为郢都是现在荆州市北面的纪南故城,但纪南故城的考古发现大多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的,鲜有春秋中前期的文物,显然这里不可能是楚武王事实迁都的郢都。

最有可能是郢都的,应该是宜城南侧的楚皇城遗址。这里比较多见春秋时期的文物,而且其他方面的证据也比较充分。相关考证已经很丰富了,这里不再作过多解读。

楚武王事实迁都于郢,但还没有在名义上迁都。这就像南宋事实迁都杭州,但仍然把杭州称作行在,名义上没有迁都。

楚文王即位后,宣布郢都为正式都城。

02

郢都的位置很靠近原本罗国的领地,罗国在楚国北面,可见楚国迁都于郢的用意是,在占领了江汉平原西部,并且控制了江汉平原东部各国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中原发展了。

很多人会纳闷,楚国的南方是广阔的天地,

楚国为什么不往南方扩张,偏偏要执着于往中原扩张呢?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长江以南气候优越,物产丰富,这是从南北朝以来1500多年北方移民南下开发的结果。在秦汉时期,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都算是蛮瘴之地,原始森林遍布,何况先秦时期呢?

在这种情况下,楚人就算是往南方扩张,得到的也只是大片原始森林的蛮荒烟瘴之地,需要数百年的开发才能带来相应的产出效益。更何况,春秋早期冶铁技术还没有普及,青铜珍贵,无法普及为农具,只凭木石农具,无法有效开发南方的土地。

而当时的中原,是文明的中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向中原扩张,能够迅速带来相应的效益。

从江汉平原往中原扩张的话,南阳盆地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地方。它不仅是江汉平原北面的门户,更是整个汉地的地理中心,也是南北方交通的枢纽地区。

占据江汉、吞并南阳盆地的楚文王,为何无法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早期,南阳盆地分布着三个大国和几个小国。三个大国是邓国、吕国和申国,小国可考的有缯国、鄂国。

三个大国中,申国是实力最强的。申国的历史不需要再多说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可以看前文周厉王时期的历史。

总之呢,在周王国的安排中,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是一体的,都是充当维持青铜原料这条战略资源路线的角色,如同山东地区都是维持海盐这条民生资源路线一样。

如果随枣走廊的曾国扮演的角色类似于齐国的话,那么申国扮演的角色,就类似于鲁国了。

所不同的是,在海盐之路区域,齐国最终淘汰了南侧的莒国,压制了后方的鲁国。而在铜矿之路区域,类似于莒国角色的楚国淘汰了东侧的曾国,并且灭掉了后方的申国。

灭申之战发生与楚文王2年,公元前688年,期间小有波折。比如楚军灭申,必然经过邓国。邓国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国,邓侯必然要宴请外甥楚文王。邓国的臣子建议邓侯杀掉楚文王,因为楚国灭申后,必然会威胁邓国,甚至吞并邓国。

邓侯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这不是邓侯傻,而是楚国实力早已甩开了邓国,就算邓侯杀死了楚文王,也阻挡不了楚国对邓国的碾压。不杀楚文王,说不定还可以利用亲戚关系保存邓国,而如果杀了楚文王,邓国立马就会嗝屁。

总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无非是早死晚死的问题。

申国被灭后,楚军又攻灭了申国西面的吕国。第二年春天,楚军回师的途中,果然攻打邓国。十年后的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吞并了邓国。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左传·庄公六年》

这是楚国版的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呀。

和以往一样,楚国把这些吞并的国家,全都设成了县。除了北部边缘没有什么威胁的缯国和鄂国外,南阳盆地已经尽归楚国所有。

03

当然,吞并邓国已经是板上钉钉、探囊取物的事情了。在吞并邓国之前,楚国已经把手伸到了中原。

公元前684年,楚文王6年,位于申地东方、淮河上游的息国,请求楚国出兵攻打蔡国。

原因是,息侯的夫人息妫回陈国省亲,途径蔡国。蔡侯的夫人是息妫的姐姐,息妫自然停留作客。息妫长得很美,蔡侯色令智昏,对小姨子出言不敬。息侯自然很生气,于是想找楚国教训一下蔡国。

息侯献计,让楚国假意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援,趁蔡国出兵国内空虚时,楚军再去攻打蔡国。

按照息侯的建议,楚军最终在莘地打败蔡军,俘虏了蔡侯。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左传·庄公十年》

蔡侯不甘被俘,告知楚文王,息国夫人非常貌美。楚文王为之动心,以巡游为名,到息国作客,宴席上看到息国夫人,果然如蔡侯所说。于是

楚文王在宴席上俘虏息侯,随后发兵灭了息国。

这一年是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左传·庄公十四年》

灭了息国之后,楚文王把息夫人纳入后宫,立为正妃,也就是文夫人。文夫人郁郁不乐,楚文王认为这都是蔡侯的罪过,于是又发兵攻打蔡国。

以息妫归……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左传·庄公十四年》

当然了,楚文王二次伐蔡看起来是为了讨好新夫人,实际上还只是找个借口打服蔡国,让蔡国变成楚国的小弟。这样一来,楚国的一只脚就踏进了中原的门槛了。

打服蔡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楚文王11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等国在鄄地(今山东鄄城)会盟,诸侯正式尊齐桓公为霸主。这距离齐桓公继承君位,只有六年。

楚文王不服,出兵攻打郑国的边邑,向齐国示威。这个时候的郑国刚刚结束了宗室内乱,郑庄公的小儿子郑厉公在位,郑国的实力正在慢慢恢复。作为春秋最早的小霸主,郑国还是有点根基的。所以楚文王并没有深入作战,只是打到郑国南部的栋地(今禹州),便撤军回国。

回军的途中,楚文王顺便灭掉了邓国,前文中已经说过了。

占据江汉、吞并南阳盆地的楚文王,为何无法成为中原霸主?

齐国和楚国的梁子本应该就此结上了,楚文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全力向北,与齐国在中原一较高下。

但是一支来自西部的力量,打断了楚文王的规划。

04

楚文王14年,公元前676年,楚国灭邓后的第三年,巴国的军队打到了楚国都城的城门外。

巴国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商王武丁和周文王时代的文章中讲过了。

简单来说,巴人原本是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部族。商王武丁时期,巴人联合关中的几个部族反抗商王国,最终被打败,巴人被迫穿过秦岭,南迁到秦岭南部的安康盆地。

此后巴国基本上稳定在安康盆地。周灭商时,西南地区的方国与周人结盟反商,巴国没有被记载在「牧誓八国」当中,但它很可能参与了周人反商的战争。

灭商之后,巴国接受了周王朝的册封,成为诸侯之一,国君一般称作「巴子」。

西周中后期,巴国可能也像楚国一样,从荒凉贫瘠的秦巴谷地往东迁徙,进入到汉水中下游。到春秋早期,巴国的具体位置在哪,暂时还没有考证。

从楚武王时代巴国找楚国为中间人去访问邓国来看,东迁后的巴国大体上位于楚国以西,距离楚国和邓国都不远,可能在现代的房县一带,著名的神农架山区的北侧。

这里原本是彭国的地盘,可能在西周晚期或者春秋早期,巴国打败彭国,占据了这里。

由于有相似的经历,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楚巴的关系最初还是比较不错的。两者需要结盟以在当地的方国中打拼出一片天地来。

所以除了楚武王时代,楚巴两国结盟殴打邓国外,楚文王时期,楚巴两国依然保持结盟关系。攻打南阳盆地的申、吕、邓三国时,巴国的军队就与楚军协同作战。

但是也正是在那一次战争中,楚巴两军因为一件小事交恶了。此后,巴国与楚国翻脸,解除盟友关系。

此后,巴国君主开始谋划伐楚。

05

伐楚之战谋划了十余年,楚文王14年,巴军出动。

巴军没有选择从楚国的西面发起进攻,而是穿过崎岖难行的山区,绕道到楚国的南部边境,从那里发起进攻。

如果当时的巴国位于房县盆地的话,那么巴军的行军路线很有可能是经过今保康县一带,再从漳河水流而下,抵达楚国权县(今当阳一带)境内。

由于巴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权县县尹阎敖毫无准备,只能弃城而逃。巴军很快占领权县,并继续北上,逼近郢都城门。

楚军击退巴军后,楚文王怒斩弃城而逃的阎敖。这激怒了阎敖的家族,他们在权县反叛楚王,并联络巴国。

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左传·庄公十八年》

巴国军队在当年冬季再次出动,攻打楚国。第二年春天,楚文王率军亲征,结果在「津」被巴军打的大败。

楚文王率领败军灰溜溜的返回都城,却被大臣鬻拳紧闭城门,不允许他进城。这是楚国的传统,败军之将不得进入都城。

楚文王为了将功补过,将军队开进到息地(原息国,今河南息县),攻灭了息地东南面的嬴姓小国黄国。

在归途中,楚文王患病,还没有回到都城就已经病死,大臣鬻拳认为这是自己的过错,于是自杀谢罪。

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送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絰。《左传·庄公十九年》

事情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除了巴国在楚国后方形成威胁外,楚国内部即将陷入一场王室的内乱。


「寒山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