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跟風種植比較嚴重,往往導致產能過剩,如何防止或解決水果跟風種植問題?

安州三農人


你好,世界壽鄉,中國,梅州,蕉嶺奇異花木場和果園基地的農場主,為您解答。



本花木場,原本幾百畝地全面種植的是各種名貴花草樹木,自己承建園林綠化工程,用去一部分,和銷售一部分,空出有120多畝地。

於2015年6月中旬,將把空出的120多畝地跟風種植三紅柚。以農場改變傳統種植三紅柚管理技術,當年六月中旬種植三紅柚,達到來年二月開花掛果,九月頭採果效果。


從開花掛果,至採果過程中,吸引周邊各省市縣諸多種植戶,和廣州華農丘碧雲教授,福建平和黃東來教授等,前來農場實地參觀考察。

跟風種植並不怕,怕的你不懂得改變傳統的種植管理、經營、銷售等方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原生態無公害食品。

本農場將種植的120多畝地的三紅柚,杜絕使用任何化肥和固體肥,決定執行使用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的液體有機肥,配比適當的水量淋施,肥效迅速滲透入土壤給根系吸收,平衡輸送營養、水分供給柚子樹正常生長,提高柚子果實糖度、肉質、口感、著色。


病蟲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思想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全面實施使用純天然的“稻草”焚燒的草木灰,朴樹葉片加工發酵液體,用於防治地下和地上病蟲害,種植出純天然無公害柚子食品。

以質量求生存發展,口碑好,傳播速度快,吸引鄰近周邊各縣市人們自駕遊前來農場自由採果,每年柚子不用出果園,供不應求。


上下左右681218


本人就在跟風種植桃樹!

去年來到河南考查桃園,河南種桃的確實多!少的80多畝,大戶上千畝!為什麼我還是會選擇跟風種桃呢,說說我的觀點:

1.大家都知道同一品種上市早就價格高,河南這地方,根據我觀察了兩季桃子上市時間,同一品種比其他地方早上市7天左右!7天時間,一般你的桃子賣完了,別的地方才上市!這個時間就是優勢!就是收益!

2.品種的選擇,種植的品種真的是繁多,市場不穩定,所以品種不能單一!

3.認清形勢,跟風也要做出自己的判斷!

想要防止跟風,只能自己去做過後,真的是不賺錢那就退出了!





隨喜的小田園


現在水果種植和普通的糧食種植比較,其效益還是要好些的,所以引來大量的農民伯伯開始種植水果,但是沒有經驗,所以看著市場上什麼值錢,就盲目跟風種植這種水果,最終造成種植面積過大,造成銷售價格低廉,甚至出現滯銷現象,讓果農苦不堪言,損失慘重。


這幾年水果價格低廉滯銷現象屢見不鮮,如蘋果滯銷、西瓜滯銷、桃子滯銷等等,造成豐產並未豐收,果農並未因種植水果而富裕,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盲目跟風種植,認清跟風種植的風險後果。不要一時看著別人種植賺錢了,就開始大規模的跟風種植,並不考慮種植後果,因缺乏種植技術和經驗,往往種植出的水果品質和產量都不如意,產生不了好的經濟效益。

其次,在原有的銷售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銷售模式,改善其種植模式。例如發展網絡銷售、採摘旅遊、認領種植模式等等,改變單一品種種植,發展多種水果,多種品種種植,還有就採用輔助措施(如大棚種植等),錯開上市時間,提高其經濟效益等。

第三,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參與協調,發展區域種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農作物種植,打造自己的農作物品牌,實現品牌效益,重點打造一品一鎮或一縣一品種植方式,從根源上解決盲目跟風種植。



第四,鼓勵發展合作社及公司土地流轉種植模式。實現公司+農戶的形式,確保果農種植利益,同時還可共同分析種植的風險,可以有效防止盲目跟風種植,使農民利益得以保障。


總之,要想從根源解決盲目跟風種植,防止出現“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現象的產生,我們就應該充分認清跟風種植的風險危害,大力發展自己的區域種植,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真正杜絕盲目跟風種植。

以上為果農果緣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果農果緣


水果或農產品跟風種植問題首先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種植端和需求端信息不匹配!

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農業有很多痛點,但也有很多機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當下是農業的黃金時代。

馬雲曾說未來二三十年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一個重要的增長級,以後十年最有前途的行業就是新農業。

5月27號馬雲出席數博會“精準扶貧”高端對話時說“貧窮不是我們農民不努力,而是我們的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

做農業最難的就是“安全”和“銷售”兩塊內容,解決這兩個問題馬雲提出的對應方法就是“互聯網”加“大數據”。

馬雲是藉助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農業,提出農業大數據時代,現代化農業變革,讓農業資本化,發展農村電商四大板塊,但是我們看到他們佈局都沒有生產端。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按需生產,需要農業定單化。生產端種植定單化,消費端需求定單化。

其實國外已經有比較好的模式,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源於瑞士和日本的CSA社區支持農業,關於這百度可搜索到這裡不再多說。國內有家公司在這基礎上改進完善成全新的模式。這家公司就是黑龍江綠農瑞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


已經完成生產、加工、倉儲、貨運、貿易全產業鏈佈局。其互聯網銷售平臺CSA社群支持農業2017年5月由原黑龍江綠色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現浙江糧食集團董事長毛利豪揭牌以來發展訊速。

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是基於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升級,實現生產和消費兩端定單化,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可以讓消費者在線購買土地認領權及作物所有權,結合互聯網社交網絡系統,將線下社區轉移到線上社群,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聯繫,取消產生問題的中間環節。

CSA就是消費者和農場展開了經濟合作,形成了經濟夥伴。

CSA拉近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農產品銷售的渠道,通過需求端反饋又能提升農業供應端質量。是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生態農業模式。

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直供,實現農戶與消費者的無縫對接,去除中間商差價和摻假風險,幫消費者省錢,助農民賺錢。

今年九月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將走進浙江大學課堂。




公司還和清華大學合作辦學共同培養“服務商”,即“農業經理人”。


成為浙江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
我認為CSA社群支持農業模式的推行可以解決水果跟風種植的問題,因為實現了種植端和需求端的定單化,實現了果農和消費者的無縫對接。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發表一些三農領域的文章,謝謝!


雪野w350172


跟風種植,不只是發生在水果種植,任何農產品,只要它存在價值,那麼跟風種植是不可避免的。跟風種植導致的結果是產能過剩,降價甩賣或者是無人問津。前幾年的南方桔子沒人要的情況,就是跟風種植所導致的產品過剩。

任何商業行為,所追求的都是利潤,而決定利潤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你所生產出的產品,供小於求,也就是稀缺。今年生豬養殖,之所以豬價高,利潤大,說的了就是貨少。

跟風種植的弊端是在一定範圍內增加了種植戶之間的競爭強度,降低了產品的價格。

那麼為何出現跟風種植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無外乎:

1,對自己的種植目標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2,對於市場需求沒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或者說根本就不知道種啥能掙錢。

3,對於產品的價格走向沒有一個正確的預測。

那麼如何解決跟風種植水果呢?

1,建立合作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不提倡跟風種植,但也不提倡單打獨鬥,因為零散的種植,形成不了規模,你的產品是沒有影響力的,也會銷售不出去。

2,建立一個長久的穩定的銷售平臺,使你的產品認知度被大家所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你所生產出的農產品的競爭力。

3,找到一個長期的銷售渠道,凝聚一批你的產品的鐵粉。

4,努力提升你的產品的品質,使你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無法替代和複製的。

5,在種植之前,對你所種植的作物的銷售市場做深入的市場調查,然後做出正確的預判。

剛好以上幾點是避免你跟風種植或者預防別人跟風種植的有效手段。


末代農民


農村跟風種植的現象確實一直存在,往往會導致一些農產品供大於求,因過剩而導致滯銷,其結果無一例外,給種植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農民跟風種植的重要原因在於,大多數的農戶沒有市場意識,對未來某些產品的市場走向沒有前瞻性,也就是看到別人種植什麼,也要跟隨著種植什麼,這也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從眾心理。


水果的種植也是這樣,在10多年前,農大當地的農村也有過一陣子種果樹熱,當時每家每戶基本上都種植上了蘋果樹,到蘋果樹進入了盛產期之後,農戶對於蘋果的銷售並沒有太好的措施,還是延續以往趕集趕會出售的經營模式進行售賣,有的就在公路邊擺上一個攤,天天坐等顧客的上門購買。

當時由於當地的蘋果樹太多,蘋果又不能夠及時出售到外地,本地的蘋果就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情況,直接導致蘋果價錢的下降,一兩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很多蘋果就這樣白白的壞掉了。於是不少蘋果種植戶,就因此開始砍伐蘋果樹,大家又紛紛跟著效仿,沒想到的是蘋果樹砍伐沒幾年時間,蘋果的價格再次出現了大漲,又讓很多蘋果種植戶感到後悔不迭。



如何能夠防止像類似於蘋果樹跟風種植的發生?首先在種植之前,要有明確的銷售方案,並且要對未來果實市場的分析進行了解。現在可以直接在網上查看一下,某種果實品種近幾年來的市場走向。有些果實的價格走向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比如說幾年低迷之後就會出現一定的價格上漲,一般價格上漲的時間都比較短,從這裡找出一定的規律之後,要在市場行情處在低迷期進行種植。

因為在市場行情低迷期,很多人並不看好這個果實品種的未來,也就會出現很少有人參與的情況,所以就要逆思維的去種植,避免了在熱潮來臨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種植的方式,等後來價格出現了上漲之後,大家都紛紛種植的時候,在差不多的時間裡,就可以淘汰,再改種其他的果樹了。

這種逆思維的方法,不能說有100%的把握,但絕對避免了跟風種植。類似於這樣的事情,農大的一個表弟就嘗試著去做了,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收益。他是在前兩年雞蛋比較低迷的時候,就投資搭建了雞棚,開始養殖蛋雞,在那個時候大家一致不看好雞蛋的價格,很多人都勸解他,不要他養殖蛋雞,他並沒有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是按照自己的操作開始養殖蛋雞。

他的蛋雞下蛋之後,價格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就有人看笑話說,投資了幾十萬現在肯定要虧錢了。如果是看到今年的雞蛋價格,那些看笑話的人再也看笑不出來了,他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說這一年他就要掙回來好幾年的錢,剛剛在他的雞棚裡面去參觀了一下,與他聊了一會,他說今年輕輕鬆鬆的賺幾十萬塊錢,一點問題都沒有。

現在雞蛋的價格賣到了5塊5一市斤,飼料糧食並沒有出現上漲,雞蛋在兩塊多錢一斤的時候,還能夠賺錢,現在5塊多錢一斤還供不應求,可以想象他每天能掙多少錢。


農大舉的這個例子,也充分的說明了逆思維進行操作,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你再去進行種植某種果樹,等某些水果市場行情上漲,大家熱情高漲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慎重了,不要去跟風再去搞種植了。以上是農大個人的一些建議,供參考。


農大知事


大家好,我是秦農視野。如何防止或解決水果跟風種植問題?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在農村一些地區,跟風種植確實存在,比如有的村民看到別人今年種植蘋果,收益很好,自己也跟著種植,然而這種盲目跟風很可能會導致來年產能過剩,造成“豐產不豐收”,“果賤傷農”的情況,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第一,瞭解近幾年以來,所選品種全國的種植面積變化,以及庫存情況。比如今年蘋果價格比較高,那麼你很可能也想種蘋果,打算來年賣個好價錢,但是你要知道,有這種想法的不止你一個,或許大家都這麼想,都在種植蘋果,可想而知,明年蘋果肯定就供大於求,很可能是“白菜價”,因此,瞭解近幾年蘋果在全國的種植面積變化趨勢很有必要,如果跟風種植的人多,那你就不要“湊熱鬧”了。

第二,多向農村致富帶頭人學習。這類人能夠成為致富帶頭人,肯定就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比如既有對市場行情準確的把握,又有種植方面過硬的技術,所以,向致富帶頭人認真請教,取得真經,謙虛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能夠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



第三,多關注政策導向,緊跟行業風向標。一般情況下,相關農業政策鼓勵種植什麼,扶持哪個項目,就說明這個項目搞得人比較少,前景不錯,那你就可以嘗試去做,如果搞好了很可能就成了致富帶頭人,所以,在你不知道種植什麼的情況下,關注政策導向,緊跟行業風向標,往往可以避免盲目跟風。

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點贊哦,謝謝支持。


秦農視野


這個問題是問題也不是問題。目前處於農業洗牌的重要時刻,今年水果特別滯銷嚴重,好多人認為是供大於求,盲目跟風。其實不是,是品質不行,品種老化,加之農村種植果樹的種植能手都是50歲之上。所以已經跟不上農業水準的要求,還有土地汙染嚴重。目前需要農業改革,合作社資本運作,種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針對性種植各種水果,特別種植一年四季按季節成熟的水果。而不是一起種植一個品種,通過自媒體,直播,電商等渠道銷售。估計可以取得不錯的效益。







康源果品


如何破解盲目跟風種植的怪圈?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發揮合作社或者農業協會的作用。在美國、日本等國家,解決滯銷問題的有效方式,就是通過農業協會等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種植和形成品牌,運輸由協會負責,運到批發市場再負責拍賣。通過聯合增強農戶對價格的話語權。

  其次是明確市場定位,種植優質品種。前些年雲南的油麥菜一度在北京滯銷,很大的原因在於外觀不佳、個頭過大。北上廣深真正賣得好的西瓜,往往是適合2~3人家庭的小型品種。

  再者,上市時間也非常重要。儘管從全國範圍來看,馬鈴薯價格處於低位,但云南的春馬鈴薯價格較為穩定,這與當地品種錯峰生產、提前上市有關。類似的案例還有夏橙,通過品種改良,使橙子避開秋季上市高峰,在夏季上市,提高了經濟價值。

  最後,經濟作物種植已由重產量向重質量轉變。北方部分葡萄產區仍以大肥大水等來提高產量,而從市場反饋來看,普通品種已經供大於求,一味提高產量不能提高收益。有些種植戶通過優化穗型、定製化生產等提高葡萄品質,取得不錯的收益。

  在此我提醒種植者,經濟作物種植收益高、風險大,會呈現出週期性的價格變化。農戶在進入某個產業時一定要謹慎,尤其是在種植收穫期短、不利於長期儲存的作物時,更應慎之又慎。


江漢平原郭掌櫃


這幾年水果的滯銷多了起來,比如說這段時間剛上市的核桃,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滯銷的問題,以往的收購價是2元每斤,而到了今年卻只有0.9元每斤,而如果是品質差一點的核桃,可能收購價只有5毛錢一斤,更要命的是,收購的客商卻少了很多,很多人賣不出去。


其原因就在於今年的核桃生產地比較乾旱,結果果實的品質不是太好,賣到市場中商品性不高,消費者不是太喜歡,這樣的話商販收購了反而會虧本,因此收購的人都會少了很多。而像今年早熟的柿子,在8月中旬就開始上市,結果也是因缺水導致品質不高,柿子中的黑點子比較多,因此商販的收購積極性比較差,也只能賣到3毛一斤的價格,如果有黑點的連收購都不行。

其實從這麼多的滯銷案例來看,真正導致水果賣不出去的其實還是品質太差導致的,雖說也有產能過剩的原因,但相比之下卻要少很多。比如說五月份的櫻桃滯銷,說白了就是今年的品質要差一些,消費者吃了後不是太滿意,市場的消化不多,因此商販的收購積極性減弱。

因此不管是栽種什麼水果,品質首先要有保證,就算是有滯銷的出現,那些品質好的依舊會被率先收購。其次就是要有販賣的渠道,只有渠道鋪設好了,才能無懼產能過剩的威脅。當然大家也要理性的種植樹木,避免因跟風導致賣不出去,大家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