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导言:什么是世家大族,累世为官,门第清贵还不够,在政治上更要互为倚角,呈盘根错节之势。这些豪族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社会地位,其婚姻观念和行为也就代表着宋代中上层的婚姻风潮。北宋世家考量是否结姻亲之好,无非看对方的门第和才学。

门第之说—— 择门户,问家法,不向富也

宋代也算是繁盛一时,商业发达,故后人普遍认为婚姻观念会随之而变,高门大姓议儿女亲事时会偏向财资丰厚的人家,郑樵《通志》也曾言宋代"婚姻不问阀阅",意即宋代婚姻不问门第,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虽然当时社会上的思想的确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动,但远远不足以动摇与在封建社会初始就萌生的门第观念,门当户对仍是豪门高姓结两姓之好的首要准则

从宋代种种文献记载来看,以门第品级择亲,是所有豪门世族的共识,宰辅公侯、种鸣鼎食之家尤为如此。当时处于最高政治社会地位的宰辅家族,婚姻成败完全取决于对方家族是否与己方"望匹势敌"。北宋才女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事就是门第婚姻的典范,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当时任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纪委委员长,李清照之父李恪非官位并不高,可他是苏轼的学生,在士林中颇有影响,这才促成了这桩婚事。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综上可知,世家大族在谈婚论嫁时十分注重门第家世。那上文郑公所言"不问阀阅"是怎么回事呢?这实际上是人们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阀阅"与"门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要求对方家族的历代门第,后者则看近世(三代之内)这个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

重阀阅要从魏晋谈起,魏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豪门大族掌握,门阀是加官进爵的通行证,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婚姻自然也只在这些士族内部流通,世家和寒门几乎不可逾越。而隋唐时期,科举制打破了这严重的阶级固化,新、旧贵族开始联姻,门阀的影响逐渐消弱。直至宋朝,门阀对于政治局面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要想为官也要经历科举,其存在更重要在于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世家大族为何要重门第?

其一,从男女双方来说,明显是受过同一阶层的教育、在相似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人更容易志趣相投,清纳兰容若与其原配沈氏"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美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式婚姻的最高境界。其二,从家族利益上来说,世家大族的联姻是相互合作的最好方式,彼此为家族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姻亲构成势力网络,壮大宗族势力,维护整个家族的利益。

才学之道——欲择纯良婿,须求才学儿

才学,也是世家大族选择结亲的重要准则。

在宋代,科举是做官最广泛的途径,若一人考上,前程似锦自不必说,整个家族也会有荣与焉。世家大族在这些士子身上看到了长远的利益,把联姻的目光转向他们,选取没有功名但学士品德上等的士子或新科进士作为女婿,更有甚者青睐饱学的寒门士子不多于世家士子,当然也有世家反对与寒门士子结亲。纵观北宋士林,榜下捉婿在士大夫中几乎约定成俗,欧阳修、韩亿都是这种行为的受益者,不难得出

以才择婿在宋代世家大族中的普遍性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那为何北宋官员如此热衷以才学选取佳婿呢?

首先要从唐宋选官制度的变迁谈起。

唐宋已完全确定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并完善了相应规则,即一切凭才学,考试成绩定高低。宋代不可世袭官职,官员特权也为大大削弱,以门阀作为仕途敲门砖的时代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取士不问家世",世家大族的子弟入仕也必须参加科举,寒门亦可出贵子,社会观念和价值也随之重组。

魏晋南北朝崇尚阀阅,寒门士子就是不可能跻身士流,哪怕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这个事实即使是皇帝也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士族才是权威。至唐,唐太宗对开始有意运用政治权力抑制士族势力,修撰《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唐高宗、 武则天时以官品定门第,开启了由重门第向重官品的历史性转变。

北宋继承了唐代开科取士的精神内涵,改革唐代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又从根本上消除世家大族操纵科举重现门阀制度的可能性,真正做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新的选官制度,不仅带来了家族不崇尚家谱历史,个人不重视籍贯出身的新的社会风尚,而且形成了千行万业都不如读书做官的新的价值取向。以文章才学做官,家族所能给予的支持有限,更看重个人的努力。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因此依靠门第做官的观念逐渐被人抛弃, 依靠个人奋斗成就一番事业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人才学才是安身立命之本,个人前途根基,那么世家大族的择偶观念自然而然就由"重出身"转向"重才学"。

其次,北宋世家大族普遍繁盛周期短,兴衰无常,这也是以才择婿的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变迁,租佃经济的普及,科举制度的推行,魏晋世家大族式以庄园经济、门阀制度互为表里的家族组织逐渐瓦解,而唐末农民战争的扫荡成了这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所以宋初门阀士族彻底消亡。

正如李焘所言 ,唐末五代的动乱,士族多远走故里,有的爵位就此断绝,有所考证,道出了门阀士族在唐末五代悲剧性的命运和结局。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北宋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特殊的土地政策的推行,人们在身份上的频繁流动、转化,而"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取消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世家子弟倘若资质平庸 ,即使依靠家族荫蔽进入仕途,不过也就得一个闲职,用不了三代就会泯然于众人;寒门子弟才干突出,照样身居高位。可以说 ,宋代的世家既幸运又不幸,只要族中有出息的子弟,哪怕出一个王安石之流的人物,也可保三代昌盛,反之衰落的速度十分快。

在如此迅速的社会流动中,增强家族的实力,维系家族的长久发展,是每一个世家大族都要面临的难题。敦促家中子弟专心学习,走科举入仕途是根本之道,善于缔结婚姻关系,攀结名门,拉拢后进,形成姻亲网络也是重要的方法。


宋朝世家为何不与万贯户结亲,却选寒门白衣为婿?

从表面上看,"以才择婿"的确是重在才学,但才学又取决于能否科举中第,所以与其说是重才不如说是重官。中第士人如果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飞黄腾达,身居高位。世家大族选择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士人为婿,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维系本家族未来的家势和地位。

结语

综上,世家大族的婚姻,虽然从重出身转向了重才学,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联姻的背后,依然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所趋。为了适应观念的潮流,保证家族的地位和权势的方式而已,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联姻则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宋朝的世家大族为何在择婚中看中门第,看重才学。

魏收 《魏书》

王珪 《华阳集》

《苏轼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