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我想要生个女孩,我将好好地养育她,不会让她再犯我所犯过的错误。在我回顾我的青少年时,我恨我自己。但是,时光不能倒流。我要把我的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和自主的女孩。

毛姆《面纱》|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根据《面纱》改编的同名电影

毛姆的经典之作《面纱》这一书名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无疑,面纱之下人性的美与丑,爱与责任构成了这本书的主线。而书中最吸引人,也是最富有魅力的是女主人公那条充满荆棘的自我精神救赎之路。与此同时,毛姆,这个伟大的英国作家,通过他精彩的讲故事能力,他质朴的笔锋,和他对人性幽微的洞悉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众所周知,毛姆因著有经典之作《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而被读者熟识。爱旅行的毛姆曾在中国游历四个月,途经香港、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毛姆对中国这片土地印象深刻,而《面纱》就是他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

作家刘瑜曾这样评价毛姆:“毛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温暖。他的语言非常平实、家常,甚至有些唠叨。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如此看来,毛姆的作品颇有大家之作的风范,不知这算不算毛姆作品能够广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毛姆《面纱》|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面纱》的故事脉络清晰:女主角吉蒂因为年龄已大,相识不久便嫁给了向她求婚的在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在香港,吉蒂有了外遇,丈夫沃尔特为了惩罚她,带着她一起去了霍乱肆虐的湄潭府,结果这位细菌学家不幸在做实验中染上霍乱,死在那里。

在整部小说中,女主人公吉蒂从一开始的愚蠢肤浅到湄潭府渐渐自我觉醒再到回归英国后的自我确立,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觉醒和重生。

1.吉蒂的愚蠢来源于她的成长经历,这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二十几岁之前的我们,几乎是被原生家庭以及学校所塑造的样子。

故事一开始,毛姆就通过一段刺激的出轨桥段来夺人眼球,你不得不佩服毛姆对人性的探究至深,他雅俗共赏的作品调性来自于本身对人性心理的极致揣摩。

在英国时,凯蒂几乎是受母亲的影响长大的。吉蒂的母亲,贾斯丁太太是个掌控欲强,刻薄无情,野心勃勃又吝啬愚蠢的女人。她瞧不起自己那没有远大志向的老公,当她对贾斯丁先生失望之后,她把希望又转移到了她的女儿身上,希望漂亮的凯蒂将来嫁个好人家。

在这样的环境中,吉蒂朝着母亲一心想要的样子发展,她热爱交际,打扮时髦,目的是为了早早地遇到一个有钱有势的如意郎君嫁给她安享富贵。

毛姆《面纱》|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可是,直到二十五岁,吉蒂仍然没有嫁出去。母亲对她不再有好脸色,常常不留情面地数落她,甚至问她还要她的爸爸养她多久。

吉蒂不堪家庭与世俗的压力,嫁给了对她一见钟情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有着漂亮外表的吉蒂,并没有聪明的头脑,她缺乏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很不幸,婚后的凯蒂与丈夫的生活,不过是父母婚姻模式中母亲的另一种投影,她们并不幸福

瓦尔特沉默寡言,而凯特偏偏生性喜欢热闹,两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当她遇到风流倜傥的香港布政司助理唐生时,两人迅速发生了婚外情。而她竟天真的以为,这就是爱情。

瓦尔特发现了她的不忠,给她两个选择的机会:要么让唐生在两周之内和自己的老婆离婚,娶了吉蒂(显然,瓦尔特早已预料到自私的唐生不可能放弃一切,选择可怜的吉蒂),要么立马收拾行李,陪他去湄潭府。

吉蒂来找唐生,并且第一次发现那个她爱来爱去的男人竟然是个自私的懦夫。27岁的吉蒂,体会到了心死的感觉。

但只有置之死地,踏上那条象征救赎之旅的去往湄潭府的长路,吉蒂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精神的觉醒。

2.来到湄潭府的吉蒂,经历了三次精神上的转变:从对死亡的恐惧到蔑视,从个人小爱到修道院发现大爱,从婚姻的不忠到领悟婚姻的真谛。

要记住,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分内之事,它就像是手脏了要洗手一样;最重要的是对你的职责有一份热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泽于新,你方能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在湄潭府,海关专员韦丁顿成了唯一可以慰藉她异乡孤独的人。从这坦诚聪明的人口中,吉蒂得知了唐生的虚伪和瓦尔特的勇敢。

这时,面纱终于卸下,吉蒂开始向内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样是通过韦丁顿这个人,她踏上了去往修道院的路。从而结识了高贵的女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她们不顾自己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到异国他乡,照顾那些需要的人。这打破了吉蒂对女性固有的认知。对死亡的审视,以及修道院带给她新的世界观,让她从个人情爱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人性的大爱,她的自我被进一步唤醒!

吉蒂初到湄潭府时,她生平第一次见到死人。她害怕得胸口发闷,四肢发软,在脑海中全部都是逃跑的念头。但她无路可逃,她通过吃生沙拉来蔑视死亡,然而来到修道院后,她竟能够主动要求照顾那些得霍乱的病人。

修道院长像是一束光点燃了吉蒂心中的精神火把,每日来到修道院帮忙使得她觉得自己长大成熟起来。

她对丈夫的看法也正在发生转变。 她在不知道爱与责任为何物时嫁给了他,而当她遇到满族格格的时候,她一点点从对婚姻的旧看法中剥离。一个完整的婚姻:爱与责任缺一不可。爱是前提,责任是基础,而这两点,吉蒂一个也没有做到。

人生是一场荒诞的舞台剧。在湄潭府上演的这出剧目里,吉蒂的丈夫,瓦尔特染上了霍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吉蒂诚恳地请求原谅。虽然她没能爱上这个曾经深爱她又为她心碎的男人,但是她最终还是在精神上实现了久违的自由。

带着身孕,她需要途径香港,然后转程回到英国,这个时候她只能回到父母身边,将孩子安全地生下来。

毛姆《面纱》|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3.小说的结尾不落窠臼,吉蒂从湄潭府回到香港,面对曾经的情人唐生,她又一次沦陷,然而这也正是毛姆的伟大之处,他深知人性的变幻莫测,也了解真正的精神重生理当需要一场自我拆穿,才能实现最终的觉醒。

那只是我体内的动物性,那像邪恶的魔鬼一样可怕和黑暗的动物性,我憎恶它,鄙视它。自那以后,我一想到它,就恶心的要吐了出来。

吉蒂在反省中,决定与过去彻底决裂。在那艘通往英国的船上,她收到了一封电报,她的母亲,因重病去世了。

当她看到那个曾经强硬、盛气凌人、野心勃勃地女人毫无声息地躺在那里,她的所有庸俗的抱负都被死亡所吞噬的时候,她不禁为母亲感到不值。

凯蒂的女性主义精神觉醒最终体现在对待父亲的态度转变以及小说最后与父亲的对话中。

历经世事的凯蒂终于感受到了与父亲之间真正的情感缺失,开始从心底里关注父亲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一想到我们都是靠着你生活,而我们从未给过你任何回报您一点东西,我的心里就内疚。我们甚至连一丁点儿的爱都没有给过你。 恐怕你一直过得都不怎么幸福。你愿意让我为我不懂事的过去做些补偿么?”

她开始努力做出行动,她将同他的父亲一同前往巴哈马群岛,在那里她的生活将得到新的开始,太阳升起来后,她将踏上一条通向平和安宁的路,而她终于明白,那些所遭受到的磨难,并不是全无意义的。

她借由对自己母体即将孕育的生命的寄托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觉醒和升华:“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得比我幸福!”

从自我缺失——盲目的婚姻——通奸——女性主义自我意识的萌芽——丈夫的死亡——对欲望无法把控的忏悔——真正的觉醒,毛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勇敢, 他仿佛住进了女主人公的体内,精准地描写了吉蒂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时,人生浮华虚伪的面纱一层层被揭开,吉蒂终于摆脱了枷锁和束缚,迈向理想中的理性和自由。

毛姆《面纱》|浅析女主人公女性主义精神觉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