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鸢飞九天2018


五代十国时期,没有皇权天授的概念,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天下,全看他在军队中有没有资历、有没有治国的经验。

如果两项都具备,就能坐稳继位。

反之,即便坐上了皇帝宝座,也坐不长久。

像这种资历不够却坐上皇位,最后又被权臣搞下台的案例,当时数不胜数,比如后梁废帝朱友珪,后唐闵帝李从厚,后汉隐帝刘承祐,后周恭帝柴宗训等等。



我们知道,赵匡胤是靠篡位才上的位,皇帝是个什么玩意,他心知肚明。他很清楚,赵德昭的资历不够,即便自己立其为储君,最后肯定也坐不稳。所以,赵匡胤根本就没想过要立年仅十岁的赵德昭为储君,而是一开始就直接内定了赵光义为继承人。

他让赵光义以亲王身份担任开封尹,并且从不约束其发展私人势力,这就是他立赵光义为储君的证据。

立弟弟,不立儿子,虽然有违人之常情,但这就是事实。

在当时那个时代,赵匡胤如果不培养赵光义,可能历史上就没北宋了,“五代十国”就变成“六代十国”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驳,五代是五代,五代混乱是不假,可是赵匡胤当皇帝时,已经是北宋了。而且赵匡胤登基后,他也做了很多加强皇权的政治改革。北宋和五代的情况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这个问题要怎么说呢,北宋和五代虽然给人的感觉是两个时代,赵匡胤登基后也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天下人的观念并不会因为短短十几年就能轻易改变的。


换而言之,赵匡胤在位的十几年,政治制度上确实有改变,但老百姓和士大夫心中的观念其实与五代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好比说后周,后周世宗实际上也有一定力度的集权改革,他为了把皇位传儿子,可谓是煞费苦心,把权臣都防死了。可是他没想到,他最信任的赵匡胤居然篡了位,而且整个朝廷没人出来“伸张正义”……

又好比说赵光义,他在高梁河惨败,坐驴车逃跑,诸将找不到他,以为他挂了,于是就要立赵德昭为皇帝,而不是说赶回去拥立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赵元僖、赵恒等。赵光义为了这事,气个半死,回去之后各种羞辱赵德昭,最终把大侄子逼死了。

这些例子都能说明,北宋初年,五代时期的作风没散,换个天子很容易。老百姓和士大夫就是认为“兵强马壮者”当为天子,储君什么的都是白扯。谁兵强马壮,大家伙就支持谁。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要说,就算你前面说的都有理,当初赵德昭年纪不大,赵匡胤确实没得选,只能立赵光义。可赵匡胤死前,赵德昭已经成年了,为什么赵匡胤还是不立他做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只能怪赵匡胤自己挖的坑太大了,他已经填不上了。

当时那个时代,皇帝有权,禁军大将们也有兵权。皇帝与大将之间即便没有猜忌,也会因为权力而慢慢产生出猜忌。皇帝与大将之间相互屠杀,在当时是家常便饭的现象。

比如说后汉太祖刘知远为了让儿子刘承佑坐稳皇位,临死前吩咐刘承佑杀大将。大将们也不傻,皇帝要杀自己,难道手握兵权的自己就要伸着脖子让他砍?所以大将郭威跟刘承佑一场火拼,最终把后汉灭了。

赵匡胤作为亲历者,很清楚这段历史,所以他继位后,他就把话挑明了,让大将都把兵权上交,然后他也做出让步,直接让赵光义当接班人,大家都可以去巴结赵光义。这样一来,皇帝与权臣之间的关系理清了,大家做到了相互信任,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这里才结束。



然而,flag已经立下了,赵匡胤能稳定社会的前提在于——他要守信用!

如果他敢背弃誓言,又改主意立赵德昭,他之前奠定的稳定局面肯定会崩塌。之前被削权的大将们会觉得,赵匡胤说话不算数。

这些人会不会因此有反心,谁说的准?

另外,跟着赵光义混的一群人也会觉得皇帝哪天看自己老大不爽了,随便制造个意外让他挂掉,再立赵德昭,那大家之前的政治投资都白费了?现在再去巴结赵德昭,时间哪里还来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异心的人肯定反叛。即便赵光义没有反叛的心思,他手下的人为了富贵也会裹挟他造反。

所以,赵匡胤不敢玩这么大,他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须要地位悬殊化,让儿子不可能成为赵光义的威胁,这既是保护宋朝社稷,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

应该说,赵匡胤的政治度量是非常大的。不过这么玩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赵光义与赵德昭的实力差距始终不在一个维度,赵德昭跟他三叔的差距被越拉越大。


当然从逻辑上说,赵匡胤的做法没毛病。毕竟他也没得选。五代那么多例子都证明了扶持儿子而儿子又坐不住江山,最后肯定是全家掉脑袋,社稷玩完。

只不过赵匡胤还是低估了赵光义,小看了人心险恶这句话。他以为自己恪守信用,赵光义也能恪守信用,保自己的几个儿子一生平安。他人算不如天算,没算到赵光义会如此下流,生生逼死了赵德昭、赵德芳。

如果赵匡胤早知道是这样一个结果,可能他就跟赵光义火拼了。


Mer86


赵匡胤死的时候已经49岁,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成年,按照中国古代的帝王传统,立儿子为太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何他没有这样做呢?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死后,不是他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迟迟不立太子,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呢?



想要搞明白这件事,不能按照现在人的思维去揣度,而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情况来分析。 纵横总结出两方面原因来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合伙创业模式,让赵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赵匡胤是历史上典型的权谋大师,在他设计的宋代政治体制下,几乎从根本上消除了权臣,武将,地方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有人却说赵匡胤百密一疏,没有消除宗室子弟对皇权的威胁,最后导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夺了去。

其实,我倒是认为,不是赵匡胤没有想过“削蕃”,而是赵光义实在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样赵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赵光义的权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大家看有关赵匡胤的事件时就会发现,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背后操控和执行的人都是赵光义,可以夸张点说,没有赵光义的支持,赵匡胤不一定有胆量篡位。

赵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权并非十分稳定,也是一片混乱的局面,这个时候带兵出征的人,还是赵光义。

简单来说,赵匡胤的这个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优秀,正因为如此,可能也导致赵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终弟及传位方式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流行,赵光义本身也是皇位继承人

由于很多人怀疑赵光义皇位来源的合法性,以至后来赵光义不得不拿出“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太后临死前,让赵匡胤答应她在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口说无凭,还让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所以就被称之为“金匮之盟”。



很多人会说,哪有这么不靠谱的妈,因为宠爱自己另外一个儿子,就敢指定皇位继承人,而且还留下证据,肯定有假。

“金匮之盟”真假难辨,但是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方式,在五代十国以来极为流行。

因为乱世,所以容易出现非常规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国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这些养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还拥有继承权。

五代只有几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达三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葩局面,就是因为局面太混乱,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儿子太小继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来的养子来撑局面。

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但是五代十国太混乱,几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后周世宗柴荣就是郭威的养子,郭威死后,柴荣继承大权,柴荣死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由于年幼,这才被赵匡胤取代。



赵匡胤当时儿子也不过二十多岁,北宋又处于内忧外患之下,在赵匡胤死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领导人物支撑的话,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连养子都能够继承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弟弟会没有机会?

如果赵匡胤再活得久一点,或许赵德昭与赵光义的皇位争夺会更激烈,但是当时来说,是没有任何与赵光义争夺的资本。

纵横还是那句话,分析历史事件,不能凭借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摩,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史论纵横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先后夭折,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帝位的时候,身边的儿子就剩下赵德昭和赵德芳,其中,德昭10岁,德芳2岁。

赵匡胤生于927年,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受禅为皇帝,该年赵匡胤34岁,赵匡胤于976年去世,在位17年,去世时刚刚50岁。之所以要把这些时间节点弄得这么清清楚楚,是便于理解赵匡胤为什么不立赵德昭为太子这个问题的解答。

开宝九年(976)的一个冬夜,赵匡胤病逝于宫中,第二天,弟弟赵光义于灵柩前继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赵光义的继位,史上有“金匮之盟”这个故事,说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给赵匡胤交待遗言,让他百年后,将皇位传于三弟赵光义(赵匡胤长兄赵匡济在宋朝建立前已经去世),再传四弟赵廷美,再由廷美传赵匡胤的儿子德昭或者德芳。

这个遗言交待后,命宰相赵普抄正,“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金匮之盟”。据说,杜太后之所以让赵匡胤传位于弟弟,是因为有感于“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结果为武将所篡夺,因此,杜太后认为:“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这是赵光义得位的合法原因。同时,赵匡胤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知道,宋朝皇帝传位,无论是父传子,或兄传弟,无论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个储君都是在很长时间内,有一定的人事安排的,也是有一定爵位安排的。如果是儿子,必会立为太子,任为开封府尹,进爵为王。

但我们可以看见,赵匡胤当了17年皇帝,两个儿子德昭、德芳,没有一个出任过开封府尹,生前也没封过王,这都是不以之为储君的证明,也就是说,赵匡胤在生前,从来就没有过要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性安排,既没立德昭为太子、也没立德芳为太子,要知道,赵匡胤去世前,赵德昭已经25岁,小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被立为太子,赵匡胤都有的是时间和条件从容安排,而且,他甚至对两个儿子稍高的爵位封赠都没有,可见,赵匡胤生前根本就没有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作为将来继承大位对象的打算。

反观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不但任他为开封府尹,而且封他为晋王,凡重要国事都与他商量定夺,这都是作为储君安排的表现。至于赵光义继位后,对弟弟廷美、侄子德昭、德芳施以毒手,让他们先后去世,则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巩固权位的结果,但却不能因此而说赵光义继承皇位不合法。


帝国的脸谱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长子赵德秀早逝,二儿子赵德昭顺理成章应该是最有机会成为太子的人,而宋太祖迟迟未立太子,许多人都疑惑宋太祖的这一举动。


传闻宋太祖的一生都带有神秘色彩。

史料记载,赵匡胤有一天喝醉了酒之后,有人把黄袍披在他身上,他便成为了皇帝。执政16年,原本没有疾病,身体健朗的宋太祖,甚至在暴毙的前一天晚上还和弟弟赵光义吃了一顿晚饭,第二天便一睡不起,像是自然死亡,没有打斗争执的痕迹。有人说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自导自演,有人说赵匡胤的死因蹊跷,怀疑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下毒致死的,而详细情况我们无从了解。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皇位,成为宋太宗,为什么成为皇帝的不是赵德昭呢?


之所以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宋史》中解释为“金匮之盟”,即宋太祖赵匡胤与母亲杜太后的约定。他们约定在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百年后再传给弟弟赵延美,再由赵延美传回赵匡胤的儿子,皇位由此种方式轮回赵匡胤的后代。《宋史-杜太后传》中记载着立约是为防止“主少国疑”,因为宋家的天下是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在杜太后看来,如立长者为君,是社稷之福。

而后,宋太宗赵光义上位后,赵匡胤原本还活着的两个儿子相继离奇去世,宋太宗之后的历史记载中,也再没有“主少国疑”的说法了。


狂热历史


赵匡胤所在的时代,是五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时代的延续。在赵匡胤生前,确立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是个合理的选择。如果赵匡胤再活个十年二十年,国家稳定后,会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赵光义势力,让自己儿子继位。但可惜赵匡胤只活了49岁,还没来得及做这些。

(赵匡胤)

五代时期是个纲纪废弛,没有现在我们一般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常见的君臣大义之类存在,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一个年富力强有一定军事经验和强大党羽势力的继承人,才有可能坐稳位置。老皇帝一纸诏命就能立个太子坐稳位置,在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荣英年早逝,继位的儿子年龄太小。即使不被赵匡胤篡夺,也会被其它实权大将篡夺,基本没可能保住位置。

赵匡胤在位期间,还不能确定自己的大宋会不会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五代变成六代。赵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以免自己万一像柴荣一样突然病逝时家族无强力人物继位,也算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后不久,赵光义就被封晋王出任开封府尹。按五代惯例,亲王加开封府尹已经是继承人的标准配置。就是说赵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经确定了弟弟赵光义按五代惯例的继承人地位。

(赵光义)

赵匡胤在位期间,天下还没完全一统。赵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军才平定南唐。赵匡胤去世时,宋军还没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权北汉。此时依旧有让年长且已经形成自己势力的赵光义继位保证能坐稳位置的需要。

赵匡胤去世前,虽然赵德昭已经26岁,但赵德昭缺乏军事经历也还没形成自己的班底。赵匡胤想传位赵德昭的话,需要时间给予赵德昭丰富自己的经历形成自己的党羽班底。而赵光义长期已经是实际的继承人,赵匡胤下决心去削弱赵光义势力也需要费一番功夫。

从历史上来说,赵匡胤去世前,还没有下定决心削弱赵光义势力培养赵德昭。赵匡胤去世时年龄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让自己儿子继位,但历史没有给赵匡胤时间。

赵光义继位后,天下逐步稳定,时代已经彻底变了,自然就能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了。


仁勇校尉


【1】

大宋朝开国那会儿,皇位继承有个特点,那就是兄终弟及。

关于北宋兄终弟及的缘故,有说法认为是宋太宗篡位,也有说法是宋太祖有别的考虑。

今天本文就从后者思路出发,探讨这个问题。

【2】

唐朝灭亡,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因为在朱温废掉唐朝皇帝之前,军阀虽然也不把皇帝当回事,但是,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敬畏之心的。

而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则意味着,军阀们已经不需要一个相对有点儿权威的皇帝了,谁都可以当皇帝,只要你有兵马有本事。

就这样,在这个思路下,整个中原大地,战乱了五十多年。

宋太祖接盘的时候,面临的局势也是这样:皇帝没啥权威可说。

也就是说,宋太祖心知肚明,自己死后,继承人能不能继续延续大宋的统治,还真是不好说的事情。

【3】

因此宋太祖面临这机会成本选择:

1、让自己的弟弟当皇帝,那皇位肯定和自己的儿子没关联了,但是赵家天下可以长久;

2、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当皇帝,那闹不好,大宋会崩盘。

因此,基于这个想法,太祖很可能选择自己的弟弟。


辰州观海


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才49岁,死得太突然,来不及作安排。虽然当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也已经26岁左右了,不算小。但接班这事,还是一步一步来,赵匡胤还没给他更多历练的机会就挂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匮之盟”,老太后在世的时候,指定要赵二郎光义接班,赵大郎不好违抗。但时间久了,发现宋朝不会成为短命王朝了,有点后悔,想给自己儿子接班,结果被赵光义暗杀了。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过赵大和赵二之间,确实有场暗战,赵二郎虽然没有功绩,但长期担任开封府尹,肯定有了自己的势力,赵大想迁都,无非就是想削弱赵二的势力,结果赵二千方百计阻挠,没迁都成,意味着赵二的势力依旧,赵大要扶植赵德昭的时间又不够。
我个人是这样看的,先不管“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的真实性,就拿赵匡胤的立场来说吧,可能有个心态变化。赵匡胤也是以大将的身份兵变成功,登基时不过33岁,那时候赵德昭也就10岁左右,当时宋朝还不会成为短命王朝还不好说,乱世还没结束,赵匡胤不敢贸然立小朋友当太子。十几年后,赵德昭长大了,可以立太子了,但御弟赵光义在开封府的势力又变强大了,当时赵匡胤可能想慢慢削弱赵光义之后,再立太子,结果莫名其妙突然挂掉,来不及作调整——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心目中的太子人选是赵德芳(八贤王),故而一直不立赵德昭当太子。对此,你怎么看?


绿茵守望者


宋朝虽然终结了五代十国的黑暗时代,但是对于赵匡胤本人来说,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可以说,皇帝是历史上最吃香的职业了,可谓是“醒掌杀人剑、醉卧美人膝”,是每一个男人的梦想。

但是,在五代十国当皇帝,却是一份最危险的职业,原因是那个时代“王政不纲、制度不张,权反在下、伦常巅倒”,意是思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什么君臣大义,今天你好我好大家好,明天不好就直接一拍两散。


(太祖剧照)

所以有一些人,为了不被部下推为皇帝,就直接下令杀人了。

比如,石敬瑭当河东节度使时,一次出去外面打猎,军中忽然有人大叫“万岁”。当时正“韬光养晦”的石敬瑭吓得大尿,他连忙下令斩杀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

又比如:大将符彦饶带兵的时候,有裨将带兵士欲“拥立”老符。后来,老符在帐外暗藏甲士数百人,摔杯为号尽杀之!

(摔杯,又见摔杯!)

恐怖的是,有些皇帝还不是自愿当的,是被别人架上去的。其实,“陈桥兵变”也并不是宋太祖的独角戏,这种事情在当时就发生过太多次 。

所以,赵匡胤在被部下“披上黄袍”之后,说了一句“你们不是想尊我为主,而是你想要自己的富贵罢了!”这一句话,绝对的不矫情。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就不要当,否则结局很惨的。

比如柴荣的义父郭威,就被仇家杀死了全家,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惨剧,后来因为无子,这才把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的。

我们从这个角度从分析,就知道赵匡胤为何十六年不立赵德昭为太子了。

其一:根据五代十国当时的黑暗,主幼臣强,绝对是一个悲剧!


(幼年天子)

其二;把皇位传给一个没有足够把控能力的人,也会是一个悲剧,有可能最后满门尽死!


其三:在统治基础没有稳定之前,将位置传给赵光义,是一个避免满门尽死的办法,最起码当时的赵光义的表现可圈可点!

其四:宋太祖慢慢布局,“杯酒置兵权”之后,开始收掉各个军阀头子手中的军权,再加上一系列的手段之后,国家体制慢慢地稳定下来了。

其五:“烛影斧声”之夜,有可能是赵太祖向其二弟赵光义摊牌了,看到了国家稳定之后,赵太祖有可能逼迫或者跟二弟商量,要收回赵光义的“开封府尹”的位置。

在那个年代, “开封府尹”都是储君必须过渡的一个职位。这个也算是太祖“杯酒置兵权”的继续版本了,其实不难想象,这也是赵太祖的一贯手段。

其六:两兄弟可能因此爆发了“口舌之争”,赵光义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于是赵太祖死了。

其中的过程,是杀君还是太祖暴亡,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太祖大怒喊了一句,“你好自为之!”各位看官可以自行脑补其中之意!

总而言之,从太祖布局慢慢收权,并且加强了国家制度的建设,到与赵太宗摊牌的这个时间,就用了十六年!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在位16年,始终没有把长子赵德昭立为太子,这其中的难言之隐,恐怕也就只有赵匡胤能够真切感受。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赵匡胤发出了一个讯号,就是内定接班人为赵光义,为什么有儿子,并且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儿子,赵匡胤还要选着传位赵光义呢?

其实,赵匡胤很早就想传位给赵光义,有迹象表明他有这样的想法!要知道,在赵匡胤时代,是没有设立太子的,所谓太子就是储君,不设立太子,难道赵匡胤不想要储君嘛?当然不是。其实宋朝的储君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亲王尹京”,这是一种沿袭五代时期的制度。“亲王尹京”就是指亲王担任首都行政长官,同时就具有储君身份。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就册封了“亲王尹京”,此人就是赵光义。

“亲王尹京”虽然没有太子之名,但已经具备继承继承皇位的资格与条件。而可怜的嫡长子赵德昭,虽然乐善好施且礼贤下士,但在朝中仍旧做着使相的职务。论能力,赵德昭是有的,论血缘,赵德昭合情合理,那为什么赵匡胤不直接让赵德昭出任太子,而是让弟弟出任“亲王尹京”呢?

其实,赵匡胤有他的难处,也有他的打算!

众所周知,宋朝主体为后周。当年的赵匡胤还是一个将军,突然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回来就继承了后周的产业。建国初期平定四方,赵匡胤回头就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因为他怕手下人来个故技重施。赵匡胤如此做,保证了自己的皇位,但却只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子孙后代只能听天由命!

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好弟弟,一直是宋太祖的好帮手。从陈桥兵变开始,紧随赵匡胤前后。赵光义个人能力突出,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人礼贤下士,赵匡胤一直把他当做二把手来培养。当时的赵德昭只是一个孩子,赵匡胤也是全心全意致力于基业创建之上,兄弟来年各个上下齐心,终有大宋天下。

定鼎天下之后,赵光义的职务确定了赵匡胤对他的希望,他就是内定的接班人。从这一点来看,赵匡胤的确是为了大宋江山殚精竭虑。如此一来,依靠赵光义的实力与威信,完全可以让宋朝延续。 赵匡胤难道就没有私心嘛?当然有,但他又能怎么做呢?杯酒释兵权自断臂膀,立赵光义为“亲王尹京”确立其地位,如果在后期贸然立赵德昭为太子,结果只会是叔侄之争,没有他路,到那时候,这场斗争,赵光义必然获胜,赵德昭必然失败,与其内斗削弱宋朝实力,不如索性传位赵光义,岂不是大宋长治久安之良策?

只可惜,赵光义还是弄死了赵匡胤的两儿子,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住皇位。但从长远来看,赵匡胤的确成功了,因为宋朝得延续,内斗得以平息!


秦风汉韵论古今


提起宋太祖赵匡胤,我们会联想到许多历史典故,诸如陈桥事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等。对于这位北宋开国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以说相当高。然而就是这么英明神武的北宋第一位皇帝,他的子孙却始终再也无缘皇位,也算历史罕见。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赵徳昭为太子,反而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呢?



赵匡胤从始至终都将赵光义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时间,等到他驾崩时他的儿子赵徳昭已然25岁,在年龄上不存在“短板”。即便赵匡胤登基称帝时赵徳昭尚且年幼故而不立为太子,那么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如果赵匡胤想要立他为太子,机会可以说一大把。因此可以明确的是,赵匡胤从未想过要立赵徳昭为太子,他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始终只有弟弟赵光义。



很多人就感到疑惑了。虽然“兄终弟及”跟“父死子继”一样,历来是皇位传承的传统方式。但基本上都是因为皇帝无子嗣继承的情况下的第二选择,直接绕过“父死子继”而选择“兄终弟及”属实罕见。而赵匡胤恰恰就选择了“兄终弟及”,这也是吸取五代时期皇位传承的教训以及出于对整个北宋王朝前途命运考虑。

1、受到五代时期皇位传承的影响。

纵观五代时期,因为频繁的政权更迭使得皇位传承的成功率降到极低的水平。除了郭威传柴荣成功,石敬瑭传石重贵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败。并且失败后下场之悲惨让赵匡胤不得不引以为戒。因此,虽然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但他也不知道北宋会不会重蹈前朝的覆辙,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可以当几年。基于这种情况下,出于对整个北宋的考量以及对自己年幼子孙的保护,他也必然会选择年长、并且能力实力都高出自己儿子的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



2、“金匮之盟”之说。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是《宋史 后妃上》的记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匮之盟”的正统来源。也就是说,杜太后生前就已经关于皇位继承问题跟赵匡胤有过商议,并且明确了让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决定,而赵匡胤也同意了杜太后的决定。显然,杜太后也是因为看到了前朝的景象引以为鉴,为了维护好不容易打下的北宋江山考虑。

再看赵光义和赵徳昭的仕途发展。

在杜太后死后,赵光义就被封为开封府尹。在五代以及北宋前期,宗室亲王出任开封府尹的职位,相当于“公开”其为皇位继承人。随后赵光义又被封为晋王,彻底确立了其为皇位继承人。

反观赵匡胤的儿子赵徳昭,在出阁后竟然没有按照“皇子出阁即封王”的惯例被封王,甚至在赵匡胤在世时始终都没有被封王。显然这是赵匡胤有意为之,表明了自己传位赵光义的决心。



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一脉,而北宋的皇位却再也没有回归于自己这一脉。或许赵匡胤泉下有知也会无限感慨,也会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有些许后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