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

犀木鞦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東南互保”協議的背景。

1894年,清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並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自此列強是徹底看清清國的外強中乾,其國際地位是一落千丈,如此,列強又開始颳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後,1897年11月德國藉口“曹州教案”,乘機出兵佔據了膠州灣和膠澳。12月,俄國佔據旅順,英國和法國又派兵佔領威海和廣州灣。



這些列強在佔據中國土地後,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他們對於中國百姓是進行無盡的欺壓,因此百姓與列強的矛盾開始加劇,與此同時隨著清朝戰爭賠款的加深,百姓不堪重負,終於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初期與大多數秘密團體一樣,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後隨著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的熱潮,義和團逐漸轉變初衷,改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的侵略。

1900年,慈禧聽信守舊大臣山西巡撫毓賢所言,相信義和團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於是就欲借義和團來抵擋西方列強,由此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隨後被清廷所認可的義和團開始在各地大肆燒燬教堂、殺害洋人,同時攻進天津租界。如此,義和團的所作所為讓一直對清朝垂涎三尺的列強再次找到了侵略中國的藉口。



5月,英法美俄意日德奧等八國,以“保護使館”為由,調兵入京。6月,各國議會相繼同意入侵中國的計劃,隨後列強不宣而戰,攻佔大沽口炮臺。6月21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下詔向英美法德俄奧日意西比荷等十一國宣戰。

當然慈禧雖昏聵,但地方重臣卻不昏聵,李鴻章、盛宣懷等重臣都清晰的認識到已現如今清朝的實力是不可能同時與11國開戰的,一旦開戰,清朝必敗無疑,整個中國必定生靈塗炭。因此,當慈禧的宣戰詔書以電報的形式下達地方時,時任郵政大臣盛宣懷就下令各地電信局將宣戰詔書扣押,只准給地方督撫查看。



而後,東南各督撫在看到這份電報後是震驚無比,劉坤一、張之洞在會銜電奏中就明確指出:“北事已決裂至此,東南各省若再遭蹂躪...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即北方局勢已經是糜爛至此,如果東南各省再出現動盪,則中國的局勢將不可收拾。此後,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更是公開質疑宣戰詔書的真實性,明確表示:“二十五詔粵斷不奉,所謂矯詔也”。

之後,在李鴻章的帶頭下,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 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皆贊同李鴻章所說,即不認可慈禧的宣戰詔書,如張之洞就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同時為了應對之後不可預測的動亂,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的方案來應對此後中國所可能面對的不利局面。



可以說東南各省的主要督撫對慈禧的宣戰詔書是持反對狀態的,他們皆不希望自己轄下的地區的政治、經濟等受到損害,據張之洞估計,僅1900年2月到4月,東南地區的商稅至少少收了六百多萬兩。因此,東南督撫深知戰火如果燒到東南地區,東南必定大亂,經濟實力必定大損,如此各省償還賠款的能力也會相應減弱。而一旦各省賠款還不起,列強就有可能以此為藉口繼續增兵,甚至是繼續蠶食中國,因此到那時清朝必定會陷入到更大的災難中。

於是東南督撫為了讓南方各省免遭戰火的洗禮,轉而謀求東南互保。

在慈禧宣戰不久,盛宣懷就致電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提出:“初十以後,朝政皆為拳黨把持,文告恐有非兩宮所出自者”,就是盛宣懷懷疑朝政可能被義和團所控,其宣戰的詔書可能非慈禧本意。因此,在各省督撫的商討下,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決意“會同電勅地方官、上海道與各國領事訂約”。與此同時,作為東南地區最大的獲利者英國,他們也擔心東南一旦出現動亂,自己在東南的利益就會受損,於是為了維護在東南地區的利益,他們就首先與湖廣、兩江總督提出願意和解,並幫助他們“在所轄地區內盡力維護和平”。



如此,在雙方都有意願維護東南地區的穩定下,“東南互保”協議也就隨之應運而生。

1900年6月26日,上海道道臺餘聯沅遵從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命令,與各國駐上海領事官商定條約,主要內容包括《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就這樣,東南督撫與列強達成了東南互保的協議。

隨後,因“東南互保”的存在,慈禧愚蠢的宣戰行為並未對中國造成多大的影響,除山東、河北二地有所動盪外,其餘地區皆安然無事。當然,中國大部分地區雖避免了受到戰事的波及,但清朝的統治者慈禧卻是很不開心,東南各省督撫的公然抗命,是讓清廷威嚴掃地,同時清末中央對於地方掌控的虛弱,在此時亦也是表露無遺。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劉坤一等東南各省督撫都如此明目張膽的公然反抗慈禧的命令,甚至都繞過慈禧去與列強簽訂合約,更甚者都還預謀南方獨立。可為何八國聯軍退兵後,慈禧卻根本沒有去懲治這些敢公然違命的督撫呢?原來是督撫的,現在還是督撫,該升官的,還是在升官,總之是啥事都沒有。

其實只要看看參加“東南互保”協議的地區,你就知道慈禧為何會不對付他們呢。

1900年6月至7月,英美等國與兩江總督劉坤一、 湖廣總督張之洞、 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 山東巡撫袁世凱、 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等清朝南方各省督撫相繼達成“東南互保”協議。



也就是說,此時清朝18個內地行省中,就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四川、山東等11個省加入到“東南互保”的協議中。如此,試問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行省都是“東南協議”的成員,試問慈禧如何敢去處置他們?可以說,一旦這8位督撫有一位被清算,其餘7位督撫一定不會坐以待斃,而一旦這7位督撫反了,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恐怕也就做不了多久了。

千萬別懷疑此時的地方督撫沒有這個實力。

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此時因清廷所倚仗的八旗、綠營皆不堪大用,為了平定動亂,清廷不得已只能將軍權、財政權、用人權下放給地方督撫,從而倚靠他們來維護其對於全國的統治。



首先在軍權方面,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前,八旗、綠營是清政府賴以生存的基本軍事力量,軍隊由國家管理,餉銀由國庫撥出,統兵將領由國家指派。但是在鎮壓天平天國的過程中,因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每次與太平軍對戰都是一觸即潰,因此清朝是接連丟失城池。如此,為了挽回這一頹勢,清廷只能是授權地方督撫自募自練團練鄉勇,由此湘軍、淮軍、楚軍等地方武裝相繼興起,並逐漸成為清朝的主力。但淮軍、湘軍等地方武裝與清朝的八旗、綠營所不同的是,這些鄉勇不歸國家管理,軍費不由國庫支出,統帥也不由國家指派,而是皆有督撫負責,如此久而久之也就形成這些軍隊只效忠於地方督撫,而不效忠清廷。



其次在財政權方面,太平天國運動前,清廷是以解餉協餉的制度來保證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權和全國財力的統一調配權。當時全國財政大權在中央由戶部管理,在地方則由各省布政使司管理,且布政使司也不是地方財政的直接管理機構,它只是替戶部暫管一省的財政,每年各省布政使分春秋兩次向戶部預報每年二季度所入之款和所需之款,聽候戶部下撥或外撥經費,同時每年五月各省布政使還需將上年收支各款截數造冊,上送戶部奏銷。

簡單的說,太平天國之前,布政使只是替戶部代管一省的財政,他並無處置權,只有代管權,因此,連直接管理一省財政大權的布政使都無處置權,也就更別說地方督撫。



同時,咸豐之前,清朝凡遇重大戰役,所有軍隊的軍餉皆由戶部直接撥發軍餉,或從鄰近戰區的省份調撥糧餉,總之是不會讓地方督撫去負責糧餉的發放的。但這些制度在太平天國運動後被徹底打破,因太平天國起義輻射的範圍太大,持續的時間太久,且波及的範圍都在清朝的賦稅重地兩江地區,因此清廷的國庫開始不足以支撐各地糧餉的發放。

如此,為了避免前線軍隊因糧餉不足出現動亂,清廷只得在1853年被迫允許地方督撫“就地籌餉”,同年,原由戶部、吏部掌管的捐納權也被下放到地方督撫手中,由此督撫逐漸成為清朝地方財政的實際掌控者。



最後在用人權方面,太平天國之前,清廷對於地方官的任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必須經過地方督撫、軍機處、皇帝等重重選拔才可。但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清廷為了調動前線官員的積極性,對於督撫舉薦的官員,清廷都會一一照準,幾乎從不反對。而在當時,督撫舉薦的官員皆出自於自己的軍隊中,如當年曾國藩所舉薦的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胡林翼、劉坤一等皆是曾國藩的淮軍出省。因此當時的督撫藉著清廷被迫下放的用人權,是將自己的親信趁機遍佈朝堂內外,而後隨著這些人高升,也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總得說,清末各地督撫所轄的地區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王國,他們有著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財政體系,自己的團隊。



因此,可以確切的說,清末督撫絕對是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實力。如此,當時的慈禧是絕對不敢對這些督撫幹嘛的,因為這些督撫背後的勢力是有著足夠撼動清朝統治的實力的。一旦逼急他們,慈禧是絕對沒有壓制他們的實力的,我想這點慈禧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因此為了清朝的統治,慈禧能做的就只有忍氣吞聲,選擇默認,其他別無他法,她是不能幹嘛,也不敢幹嘛。


澳古說歷史


八國聯軍撤軍後,慈禧沒有懲罰不進京勤王的東南督撫。

不懲罰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慈禧手上無兵可調,她想懲罰也沒有懲罰的能力。

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清政府組建了一支武衛親軍,一共分為五部。這五支部隊的領導人分別是榮祿、宋慶、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其中,榮祿的部隊被八國聯軍全殲;聶士成的部隊被宋慶收編,聶本人則戰死在天津前線;甘軍董福祥部因為殺洋人太狠,被聯軍列為黑名單,戰後被強制解散。

而新建陸軍的統帥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之一,毅軍的宋慶又跟袁穿一條褲子。慈禧拿他倆也是沒辦法。(毅軍和北洋新軍有很多軍官都是拜把子兄弟,比如張勳)


因此,《辛丑條約》後,慈禧實際上是一個光桿司令。她可以以太后的名義繼續號令東南督撫,但她要想治東南督撫的罪責,就已經沒有知罪的能力了。

第二、由於慈禧向洋人認錯,因而東南互保在名義上是合法的行為。

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時,李鴻章抗旨的藉口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藉口朝廷的宣戰詔書是奸臣脅持太后所下的偽詔)

此藉口一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立即響應。紛紛說慈禧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偽詔書。

後來八國聯軍殺入北京,要砍慈禧腦袋,李鴻章在談判時力爭,說太后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偽詔,她也不想開戰。此時的慈禧只能附和李鴻章的說辭,否則她是自打臉,聯軍絕對不會放過她。

PS:事後,慈禧以“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為由,嘉獎兩江總督劉坤一,賞加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賞太子少保銜。這實際上,就是她給東南互保這一事件定了性。



第三、互保九省的盤根錯節,勢力太大。慈禧不僅不能動他們,而且還要利用他們。

互保九省督撫,基本上是穿一條褲子的。

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淮軍領導人;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湘軍出身;

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淮兩軍的關係都很好;

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舊部,盛宣懷本人與李鴻章的關係也不是一般的好;

山東巡撫袁世凱是淮軍舊部;

閩浙總督許應騤的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過太平天國;

安徽巡撫王之春曾跟隨曾國藩、李鴻章參與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

參與互保的督撫中,也就廣東巡撫德壽和浙江巡撫劉樹棠與湘淮兩軍沒啥關係。但他們兩人位卑言輕,實際上也沒有話語權。

也就是說,東南互保的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點關係,是綁在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如果慈禧動了他們中間的一個,怕是其它督撫分分鐘要造朝廷的反。


這種分分鐘要散攤子的節奏,慈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對東南九省督撫的態度就是一個字“穩”——先穩住再說。

事後,除了閩浙總督許應騤和安徽巡撫王之春被免職外,其餘都沒有被罷官。而許應騤和王之春被罷官,也是因為別的事,跟東南互保無關。

另外,《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已經風雨飄渺,不得不進行改革(清末新政)。而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都偏向於改革,是推動慈禧改革的中堅力量,需要加以拉攏。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繼續倚重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否則,慈禧連幫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沒有。

PS: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都是洋務派代表;袁世凱編練過新軍,是改革派;盛宣懷辦過鐵路郵政,也有改革經驗。相比較之下,慈禧之前重用的人,比如載漪和剛毅等人,都是極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新政,慈禧留他們沒用。

綜上所述,八國聯軍撤走後,慈禧不能、不敢、也沒有必要追究東南互保督撫的責任,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她也就忍了。



至於東南互保十位督撫的結局,這裡簡單做個敘述。

李鴻章:庚子國難期間,由兩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擔任與八國聯軍談判的全權代表。簽署《辛丑條約》後不久,因胃血管破裂,於1901年病死在北京。

劉坤一:事後繼續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並且還因東南互保有功,被加封為太子太保。1902年,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

許應騤:繼續擔任閩浙總督一職。但很快就遭到御史彈劾,說他在任期間碌碌無為,搞得福建積弊甚深。慈禧對其嚴重不滿,罷免了他的職務,將其開缺回原籍。最後許應騤於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廣州番禺。

德壽:滿族人,時任廣東巡撫。李鴻章北調直隸總督後,他代理李鴻章的兩廣總督,病逝於1903年。

王之春:時任安徽巡撫,事後被平調至廣西擔任巡撫。在廣西期間因為賣國(將廣西的出路權和礦權低價轉讓給法國),引起諸多國人的憤恨。為了平息輿論,慈禧將其革職查辦。1906年,王之春病死在老家衡州。死後朝廷追授其為光祿大夫和建威將軍,由正二品升為正一品) 。

盛宣懷:因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賞加太子少保銜。慈禧臨終前,盛宣懷被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

劉樹棠:時任浙江巡撫(署理),其後事蹟不詳。

張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張之洞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袁世凱:被委以重任,但由於權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調至京城。慈禧臨終前,袁世凱官至軍機大臣兼任外務部尚書。

總的來說,慈禧對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都沒有懲罰。不過,慈禧不懲罰他們,不代表她對東南互保這件事情沒有意見。

1904年,慈禧在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三人病死後,委派她的鐵桿心腹鐵良以江南製造總局遷移為契機,完成了“劃一營制”與籌措軍餉的任務,打破了東南督撫對東南地區財權和軍權的壟斷,瓦解了東南互保。

PS:“劃一營制”的意思就是將全國武裝力量的編制統一,實際上就是剝奪了東南九省督撫的兵權。尤其是湘軍和淮軍最受打擊。不過這個改革對袁世凱沒有影響,因為他的北洋新軍是清末新軍的“模版”。所以鐵良南下後,東南諸省實力都大損,只有袁世凱的實力不減反增。


Mer86


八國聯軍撤走之後,慈禧對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們,不僅既不敢罰,也不敢動,只能當什麼事都沒發生,而且還要好聲好氣地誇獎他們體諒清廷,和列強處好了關係。

慈禧作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控者,對待地方大員,為什麼會這樣小心翼翼呢?那是因為這些人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盛宣懷……

這些人哪一個不是一跺腳,腐朽清朝都要抖三抖,將要散架的人物?

事實上,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隨著大批漢人將領的崛起,清廷對地方,尤其是東南一帶,控制力已經低到極點。而在中日甲午之戰失敗後,甚至連許多滿人都對朝廷充滿了失望。

在1900年,慈禧老佛爺忽然發瘋,對列強十一國宣戰,要知道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就這麼十多個,這一舉動幾乎就是相當於向全世界宣戰了。

列強中的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日本帝國(日)、意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等八國立即應戰,發兵大沽口。

東南沿海一帶深知列強實力的督撫們目瞪口呆,實在無法理解慈禧這老太太的腦回路,這是要瘋嗎?

於是,清末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首先是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

然後地方上的反應就有意思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回電北京:“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也回電:“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同時還乾脆提出了“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很快,拒不奉詔的李鴻章和張之洞就得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滿人),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封疆大吏們的響應,他們聯合發電,告曰列強:“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史稱“東南互保”。

而東南互保事件,將清廷的虛弱揭露無疑。

慈禧無奈只能靠著義和團和剛成立一年的武衛軍迎戰,結果一敗再敗,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1900年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奔向西安“西狩”。

直到李鴻章和奕劻同宣戰的十一國公使簽訂《辛丑條約》後,1902年,慈禧一行人才敢回到北京。

這時候的慈禧已經被列強打怕了,也被東南互保的這些督撫們嚇怕了,她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穩住李鴻章、袁世凱他們,讓他們不反就好。

所以事後,慈禧厚著臉皮下詔:“當京師擾亂之時,曾諭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時開釁。東南之所以明訂約章,極力保護者,悉由遵奉諭旨不欲失和之意。”

意思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我就說了,東南各督撫守土有責,不能擴大戰事,所以他們互保其實是我慈禧授意的。

這就先給東南互保定了性,然後慈禧又說道:“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這意思就是他們不僅沒錯,還是有功的。有功就要有賞,於是嘉獎兩江總督劉坤一晉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晉太子少保銜。

不過即便沒有追責,東南互保之後的三年間,李鴻章、劉坤一、許應騤、德壽等人相繼病逝,又過了幾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張之洞等人也死了,從此之後就是袁世凱的時代了。

參考文獻:《清實錄·光緒朝實錄》、《李鴻章傳》、《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


漁樵講史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后急忙發佈命令,要求全國各地的督撫趕緊帶著部隊,進京勤王。但是,這些督撫們卻很少有聽從命令的,進京的人數相當有限。慈禧沒有辦法,只好慌慌張張往西安逃竄。

(慈禧太后劇照)

不過,奇怪的是,一年以後,當她重新回到北京城的時候,卻並沒有懲罰那些不願意進京勤王的督撫們。不但沒有懲罰他們,反而對他們似乎還有一種肯定的意味在裡面。比如,對不願意進京勤王的總頭目李鴻章,當李鴻章去世的時候,慈禧非但沒有責備他,還讚揚他是“再造玄黃”,也就是對清政府有再造之功的意思。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大的肯定啊。

對於一個帶頭不願意進京勤王的人,都給予這麼大的肯定,顯然,慈禧是不會追究那些不進京勤王的督撫們的責任的了。

那麼,明明各地的督撫們都不聽從慈禧的號令,為何慈禧不但沒有懲罰他們,反而還流露出對他們讚許的意思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當時的情形進行一番整理。

之所以發生八國聯軍進京的事件,是有一個複雜過程的。

首先是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敗得很慘。而且還是敗給“蕞爾小國”的日本。而且還和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所以,整個清朝上上下下,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戊戌變法”也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但是,“戊戌變法”很快就在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的打壓下,遭遇了失敗。而光緒皇帝,也被慈禧囚禁了起來。

(光緒劇照)

因為光緒皇帝進行的維新變法,在價值觀上是向西方靠近的,這讓西方對光緒皇帝有很大的認同感。所以他們都希望光緒能夠出來主政,慈禧應該退休。

但是權力慾望極強的慈禧,怎麼會那麼輕易地退休呢?她不願意退休,而列強卻要求她退休,她當然不滿意列強了。所以,她就找到了義和團。

因為這時候,義和團在全國各地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洋排洋運動。他們驅趕洋人,砸毀洋人的教堂等等。

本來這種小敲小打,慈禧也沒當回事。但是後來,義和團可以刀槍不入的神話,慈禧聽了也就信以為真。當然了,慈禧也不是三歲小孩,所謂的刀槍不入,精明的慈禧,不會那麼容易就相信。但是,她覺得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至少可以給洋人一些壓力,讓洋人不敢輕易動她。所以,她才發佈命令,要求全國各地的督撫們,都要積極地支持義和團和洋人作戰。

慈禧發佈這樣的命令,無非就是通過給洋人施加壓力,讓洋人明白她慈禧的厲害,不會再逼迫她下臺了。

可惜的是,各地的督撫們,覺得義和團的做法不太靠譜,依靠他們,根本無法戰勝洋人,而且所產生的後遺症是很大的。因此,他們拒絕執行慈禧的命令。

慈禧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同時,隨著各地督撫們拒絕執行慈禧的命令,西方列強也吃了定心丸。所以他們才組織起來,有恃無恐往北京打。

(李鴻章劇照)

這時候,慈禧再次向全國的督撫們發佈了勤王的命令。各地督撫們當然不願意和洋人為敵,因此他們就再一次拒絕慈禧的命令。

這樣一來,慈禧就成了光桿司令。義和團打不贏洋人,各地的督撫們又不願意支持慈禧。慈禧在慌張逃離北京城的時候,她知道,她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關頭。也就是說,很可能她的政治生命就走向結束了。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慈禧立刻轉變了觀點。她對外宣佈說,她是被矇蔽的,是被朝廷中的那些大臣給矇蔽的。當然了,既然是被矇蔽的,那麼各地的督撫們所做的,當然就是對的,就是應該被承認的。

同時由於慈禧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她和各地督撫們就達成了諒解。她命令李鴻章和洋人談判,表示洋人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這樣一來,洋人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也就不再要慈禧下臺,而是支持她了。

所以,後來慈禧回到北京城以後,她當然不會再打擊那些督撫們。即是法不責眾,同時,也是擔心一處罰他們,那麼洋人又會對她產生懷疑,可能又會想著要把光緒扶持起來把她拉下去。要知道她才吃過這樣的虧,當然不可能再吃虧。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僅東南督撫不幫慈禧,京城的老百姓也不幫慈禧。

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廷在地方就存在實質性的地方割據勢力。

在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前,清廷和日本還打過一次甲午戰爭。看似是清廷海軍和日本海軍血拼,其實,清廷一方出戰的只是李鴻章的淮軍。

後來,光緒皇帝搞維新變法時,朝廷又分成了兩派。百日維新也只是光緒皇帝領著幾個沒有實權的新人瞎折騰。清廷其他人(包括地方總督)都屬於看熱鬧的。

八國聯軍進北京這件事,其實是慈禧聽了端郡王等人的忽悠,以為洋人要逼他還政給光緒。慈禧這才讓義和團和武衛軍攻打洋人使館。不僅東南總督不摻和,當洋人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北京城的老百姓還給洋人“運彈藥”“扶梯子”。可以說,連老百姓都不幫慈禧!


不過,慈禧和下面人做得很有“分寸”。慈禧的“宣戰詔書”只發給各省總督,並沒有發給洋人,只算是動員令。而且,清軍打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攻入洋人使館。她只是在給洋人施壓,讓洋人知道自己厲害。奈何,清軍戰五渣啊,洋人從天津打入北京城只用了12天。等洋人打過來,她馬上開始拋棄義和團和之前的主戰派。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在這場運動之後,地方的那些漢族地主士紳們,在掌握南方各省實權的同時,也開始投資實業和商業,向“民族資產階級”轉變。經過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各省“民族資產階級”認識到洋人的“船堅炮利”,也和洋人交往更加密切。

這些地方官紳和資產階級對朝廷有了新的看法,他們不再盲目的跟從中央朝廷的指示。他們怕損失既得利益,也認識到慈禧等人的愚昧。所以,當慈禧向列強開戰的時候,以李鴻章為首的東南實權總督和巡撫們,在買辦官僚盛宣懷的前線下,將朝廷的詔書當成了“矯詔、亂命”,不承認是真的!

洋人動作也迅速,從天津登陸到攻破北京城只用了12天!慈禧也徹底清醒了,認識到自己惹不起洋人。於是,當洋人表示不追究她的責任後,她馬上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既然,慈禧已經和洋人和好了,也知道惹不起洋人了。在慈禧看來,她也是受害者(受騙者),她也不想和洋人翻臉。因此,她自然也不會找參加“東南互保”的那些人的事了。

而且,戰後清廷要有一大筆賠償要給洋人。而東南各省又是最富有的地方,自然不能得罪當地的那些官僚和士紳。作為賠款的重點搜刮區,當年2500萬兩銀子的賠款中,有一大半是東南各省湊出來的。

兩江,490萬兩。
湖廣,190萬。
四川,220萬兩。
閩浙,220萬兩。
兩廣,250萬。

總之,雖然沒去“勤王”。但是,戰後可是出了錢的!有這個功勞,慈禧也不會因為之前的事處理這些人。甚至,事實上,李鴻章等人還加官進爵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慈禧突然“意氣風發”地向十一國宣戰,想要給洋人們一個教訓,讓他們也知道知道自己可不好惹。

可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她將詔書下發各省之後,東南諸省的督撫們卻潑了她一盆冷水,讓她看清了現實。

李鴻章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已讓慈禧心中心酸不已,老李呀老李,枉我寵你這麼多年呀!

張之洞一句“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則讓慈禧驚怒不已,好個張之洞,眼裡還有沒有哀家了?

東南諸省督撫聯合發起的“東南互保”,讓慈禧看清了怎樣的現實呢?

第一,慈禧對於底下官員的控制力已經沒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強了,她雖已執掌清朝近40年,統治地位沒人能夠撼動,可是卻也正在慢慢失去她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絕對權威,她老了。

第三,官員們對她、對清朝的忠誠度也遠沒有她想象中的的那麼高,他們更看中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不是她的利益。

第二,她不該這麼衝動地向11國宣戰,她不是洋人的對手,烏合之眾的拳民也沒她想象中的那麼厲害,這恐怕也是東南督撫不肯出兵的原因。

所以,她在看清楚了現實之後,便匆匆忙忙地卷著光緒皇帝跑路了。

那麼,當八國聯軍拿到了慈禧給的好處,將北京和紫禁城還給慈禧之後,她是如何對待這幫在她危難之時袖手旁觀的東南督撫們的呢?

李鴻章挺慘的,雖然對慈禧忠心耿耿,也和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是,當時他孤身一人遠在廣東,卻也在迫不得已之下被張之洞等人裹挾著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

後來,慈禧一召他入京和洋人談和,他便急忙忙讓人抬著入京去了。

李鴻章在甲午以後被雪藏了一段時間,後來奉命出使歐洲賺回了一點政治資本,這才再一次被慈禧起用,可他也沒想到自己在廣東竟然還能碰到慈禧向洋人宣戰、東南督撫撇開慈禧玩“東南互保”這麼狗血的事。

他最想不到的恐怕是簽完《辛丑條約》後,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了。

所以,對於李鴻章,慈禧不論是想補償他也好,是想處罰他也罷,她都沒有機會了,只能流下兩行老淚。

對於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慈禧不是不想動他們,而是不敢動,也動不了他們。

慈禧雖然還是清政府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可是她對地方官員的控制力究竟還有多少,她自己可心知肚明著呢。

張之洞和李鴻章一樣是晚清的中興名臣,時任湖廣總督,又在湖廣經營已久,可以說勢力深植於湖廣。

慈禧想要動他?還真不敢動,也動不了。

張之洞真要鬧起來,也夠慈禧喝一壺了,“東南互保”便是前車之鑑。所以,她不但不能動張之洞,還得好好哄著他,怎麼哄呢?張之洞呀,你是有功的,當賞——“論功,加太子少保”。

張之洞在載灃攝政之時,仍然顯赫,載灃也得敬他三分。

劉坤一時任兩江總督,雖和張之洞同為總督,可是實權卻略高於張之洞,慈禧尚且不敢動張之洞,焉敢動劉坤一?

所以,慈禧事後給劉坤一加了太子太保的頭銜,高於張之洞。

再說說袁項城,慈禧為什麼沒動袁世凱?

慈禧曾經為了增強對軍隊的控制力,讓榮祿出面整編出了前、後、左、右、中五支武衛軍,聶士成部位武衛前軍,董福祥部為後軍,宋慶部為左軍,袁世凱部為右軍,榮祿部為中軍。

這五支武衛軍可謂是清政府當時最強的五支王牌軍,可是,經八國聯軍一打,前、後、左、中四支卻被打死打殘廢了,失去了戰鬥力,唯有袁世凱的右軍當時奉命開往山東平亂,後又加入“東南互保”,從而得以保存。

這麼一來,清政府的王牌軍便只剩下袁世凱所部了,所以,慈禧仍然不敢動他,也不能動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將軍造反的話會怎樣?

所以,哄好袁世凱成了慈禧穩定局勢和維護統治最為關鍵的一步,李鴻章一死,慈禧直接讓袁世凱坐上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位置,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慈禧心中也拔涼拔涼的,無奈呀!如果可以的話,她難道不想將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這幾個人換了?

想!

但是,憑她當時的掌控力卻已經辦不到了。


流浪的侯爵



參加東南互保的督撫在1900年後全部撤換。

兩江總督劉坤一病死,湘軍保留地被剝奪

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從太平天國運動後一直是湘軍系的地盤,但是從1902年劉坤一病死後,張之洞短暫擔任不到半年的兩江總督,之後魏光燾、李興銳兩名湘軍小字輩相繼擔任了不到兩年的兩江總督後,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就由北洋系周馥擔任,沒多久就由滿人端方擔任兩江總督了。

而上一任滿蒙八旗出身的兩江總督,要追溯到1845年,那時候道光帝還活著呢。

湖廣總督張之洞調任,由滿人端方代替

1902年,劉坤一病死後,張之洞調任兩江總督,而由滿人端方擔任湖廣總督,後來又安排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這讓滿心以為可以擔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大為失望(兩江總督排名高於湖廣總督),而兩江總督則被安排給了端方。

閩浙總督許應騤:勒令退休

1902年,御史李灼華上奏彈劾許應騤督閩積弊甚深,雖然代表朝廷去查驗的張之洞回奏是並沒有發現許應騤治理閩浙有什麼問題,但是朝廷還是一反常態的決定把許應騤交部議處,結果是勒令許應騤退休,第二年許應騤就在驚懼中去世了。


安徽巡撫王之春:調任廣西巡撫

1902年王之春被調任廣西巡撫,以當時清朝巡撫排位來說,安徽是一個肥缺,而廣西是一個苦缺,所以把王之春從安徽調任廣西,可以看做是一種懲罰。1903年王之春被清廷革職。


從以上參加東南互保的東南督撫結局來看,清廷對這些督撫還是採取了“秋後算賬”的態度,當然,礙於當時時局,沒辦法把這些參加互保的督撫明正典刑,但是私底下小動作還是不少。

比如劉坤一,說得上是對清帝國忠心耿耿,而且幾乎參加了清帝國晚期歷次對外戰爭,雖然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好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劉坤一死的時候,清廷也只賞給他一個男爵爵位,要知道清帝國民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男爵是最低一等,這確實有點刻薄。

而完全沒有靠山的許應騤就乾脆找個理由就讓他退休回家了。


蘭臺


慈禧對待東南督撫只有兩個字“安撫”。

我們先來看看,慈禧當時的一個形勢。甲午戰爭,清朝敗給了日本這樣一個小國,這一戰敗,讓朝野震驚。於是就出現了以光緒帝為首的一批大臣,開始了戊戌變法。

而戊戌變法只是經歷了短短的一百天就被慈禧給打壓下去了,光緒帝被囚禁,梁啟超也逃到了國外。


而當時的西方各國一看,光緒帝這麼支持西方制度,就想把光緒給推上位。慈禧面對這種局勢,肯定是不可能同意的,於是就自導自演了這麼一場打壓西方各國的活動。利用義和團對西方各國進行打壓。

在這次活動中,慈禧是很有分寸的。首先,在攻打各國使館時,清軍都只是做做樣子,從來就沒真正打進去;其次,面對洋人,清軍奉行的都是不隨意殺人的原則,給自己留有退路。至於真正的殺人,毀教堂這樣的行為,那都是義和團做的。在慈禧看來,人是義和團殺的,反正和我無關。


本來,慈禧就是想做做樣子,讓洋人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奈何,清軍以及義和團是戰鬥力只有五的渣渣,十幾萬人打人家一萬多人,竟然被打得連還手之力都沒有。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短短12天,就從天津打到了北京城。當時的慈禧急忙發佈命令讓各地的督撫們趕快進京來勤王。結果,根本沒人聽,各自找著理由,就是不去。無奈之下,慈禧只能帶著光緒帝跑路了。

一年之後,慈禧回到北京,按理來說,當初那些不進京勤王的大臣應該會收到懲罰,但是,慈禧回來後,隻字未提,甚至還主動安撫這些大臣。


這又是為何呢?

原因如下:

一:慈禧不敢動這些督撫

甲午戰爭後,當時的清軍主要是有李鴻章的淮軍、張之洞的湖北新軍以及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組成。

而反觀慈禧,自洋務運動失敗後,慈禧就已經是一個光桿司令了,手裡幾乎無任何兵權。

在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時,想要打擊重振一下清軍的威風,結果,各地督撫都不聽慈禧的。

李鴻章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個詔書不是太后的本意,我不會承認的);張之洞則是“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直接不理慈禧,比李鴻章還直接);袁世凱也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之一,和張之洞是一條褲子,根本不會聽慈禧的。


這些大臣,不聽慈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點擁兵自重的情況。而慈禧自己,什麼都沒有,你說叫她怎麼處罰這些大臣。萬一逼急了,起兵反了,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對於慈禧來說,這些督撫只能安撫,不敢動。

二:東南互保,慈禧也是間接參與者,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從天津開始一直打到北京,只要了12天的時間。

慈禧一看,八國聯軍這麼厲害,馬上就妥協,改口了,說自己其實是被人騙了,沒有想過和各國作對。來了一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東南互保"是正確的。


因此,對慈禧而言,為了不得罪洋人,她自然也就不會去找那些督撫的麻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過去了。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在慈禧看來,只要清朝不毀在自己手裡就行 ,至於東南督撫的態度如何,慈禧壓根就不敢想。他們不明著反對自己就好了。

參考文獻:《滿清外史》、《清史稿》


歷史發報君


慈禧當年一腔熱血,一拍腦袋向十一國宣戰,誰知東南各督撫卻來了個“互保”——上面說上面的,咱哥幾個別動,莫惹火燒身。


這還了得,老孃還在位子上,就叫不動你們了?你們等著。

好,八國聯軍到京城洗劫一番,西太后倉皇西逃。等那些兵強馬壯的世界強盜撈完這一票,慈禧這才垂頭喪氣地回京。

這一回京,總結經驗教訓,指定要想起東南那幾個“君命有所不受”的傢伙了。

按吃瓜群眾的想象,這些抗旨不遵的人肯定得人頭落地了吧。

其實不然,慈禧對此採取的是懷柔姑息,甚而安撫倚靠。


一、曲言遮掩,彼此下臺。

當時兩廣總督李鴻章言"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錢多多讀文史


能做到總督這個位置沒有幾個簡單的,這幫總督敢這麼做就不會怕慈禧秋後算賬。慈禧對十一國宣戰本來就是一意孤行,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沒有多少人是贊成這個決定的。

敵人比你強的時候就要忍著,慈禧是一時衝動那幫大臣可清醒的很。

事後也證明東南互保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這幫大臣也給了慈禧一個臺階下說她是被挾持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家面子上都過得去。

慈禧事後不僅沒有對他們秋後算賬,還做了一番表面文章讚許這幫大臣。東南互保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大家也都知道慈禧想要利用義和團和洋人互相牽制,沒想到最後落的一個倉皇逃跑的結果還美其名曰西狩。


東南這些總督為了避免義和團之亂禍及自己的省份聯合了起來與洋人們簽了一個相對平等的條約,保證自己省份內的外國人安全洋人軍隊們也不能擅自進入這些省份。

說白了就是拒絕慈禧的旨意北上勤王,你們打吧我保持中立。這個性質說輕也不輕說重也不重,如果清政府還有足夠力量的話這幫大臣也是不敢這麼做的,東南互保是根據形勢做的一個決定。

這幫總督為什麼敢這麼做呢?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力量,自從太平天國起叛亂不斷清朝無力鎮壓只能依靠這些大臣們組織起來的地方軍。


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其中一個代表,曾經還有人建議他自立為王,不知是出於形式的判斷還是對於清王朝的忠心曾國藩並沒有這麼做。

最終結果就是曾國藩將湘軍解散,其中一支分支成為了李鴻章手下的淮軍。

曾國藩這麼做就是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可見當時清政府還是有一定權威的。

李鴻章對於清朝有多重要我們也都知道,東南互保其中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如果慈禧和光緒出現了意外就推薦李鴻章為大總統,除了他在朝中的威望還有就是這支淮軍。

自身有實力這是東南各省敢這麼做的原因,那麼實力偏弱的總督是怎麼做的呢?其中有一個代表袁世凱,他當時的實力遠不如李鴻章和張之洞兩位總督。


一邊是慈禧的聖旨一邊是東南各省總督他選擇了兩邊討好,私下發電報贊成東南互保的決定同時又派出一隻幾千人的軍隊前去勤王。

在當時清朝任何一支軍隊和洋人的軍隊硬碰硬絕對沒有好結果包括袁世凱的新軍,袁世凱也不傻不會做白白損失自己實力的事。

這支隊伍走走停停,事情結束了他們還沒有到北京。不過慈禧聽說了這件事還是很開心的,這就像禮輕情意重一樣,畢竟有那麼多省份違抗她的旨意唯有袁世凱出兵。

至於慈禧為什麼沒有秋後算賬原因很簡單,她沒有那個能力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前面已經說到清朝對地方的把控力已經下降了,她對付一兩個弱小的總督倒是沒有問題,可是她能全部清算嗎?

這是不可能的清朝首要的問題不是東南互保這個問題,清朝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慈禧還需要這些人去解決。


其次就是東南互保也保證了東南省份免於戰火的侵擾,這對清王朝來說是有利的。這些總督做出這個決定也不是想要造反這一點才是最主要的,給出違抗旨意的藉口也很好此乃亂昭拒不奉旨。

這句話是李鴻章精心想出來的官話不和你明面對抗,你拿我也沒有辦法。

找不到藉口又需要這些總督辦事慈禧就算心中有不快也無可奈何,該吃吃該喝喝一切照舊這是最符合所有人利益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