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傳了多少代?最後一人的情況是怎樣的?

喵星人3D


清朝爵位分兩種,一種是宗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為了籠絡蒙古王公,蒙古的爵位和滿清宗室是一樣的,另一種是功臣爵位,順治時定了公、侯、伯,分一至三等,乾隆又增加了子爵、男爵,等於說清朝的功臣爵位是依周制,大致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曾府三傑: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俗稱功臣爵位,基本都是因戰功而封爵的,比如黃梧、年羹堯、孫士毅,都是封為最高級,一等公,而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在1864年率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天京城,封的是一等毅勇侯,並世襲罔替,雖然慈禧雞賊未給封公,但一等侯在當時已是最高,李鴻章、左宗棠都未達到此高度。

曾紀澤在英國拍攝的照片。

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是世襲罔替的,意為爵位不變永遠世代相傳,他有2個兒了,曾紀澤和曾紀鴻,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曾紀澤隨侍左右,1872年曾國藩去世,本來守孝三年後繼承爵位,誰料母親又去世,直到1877年,正式入京承襲一等毅勇侯爵位,曾紀澤從小中西培養,博通西學,為晚清駐外公使,近代著名外交家,當年的與法修約、俄國改約、中法戰爭、英國交涉等,都有曾紀澤的貢獻。

圖為曾廣鑾書法。

曾紀澤有三子,但夭折兩子,只有小兒子曾廣鑾活下來,後來過繼了弟弟曾紀鴻的兒子曾廣銓為養子,1890年曾紀澤在北京去世,養子曾廣銓被培養為駐外公使,清朝的高級文武官員可以送一子入國子監,稱為廕生,實際是簡單走個形勢就可以做官,小兒子曾廣鑾當時是正一品廕生,授郎中,三年守孝滿後,承襲一等毅勇侯爵位,後來擔任左副都御史,清亡後,曾廣鑾歸鄉,一等毅勇侯共三代。


圖文繪歷史


最後一任一等毅勇侯為:曾廣鑾

他是第二任一等毅勇候:曾紀澤之子,曾國藩之孫。

是。清代正一品廕生(因祖輩功績而獲得),花翎郎中銜,襲一等毅勇侯、雲騎尉世職。

曾經擔任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1910年資政院開院,任欽選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辭職還鄉。以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卒。曾廣鑾膝下無子,過繼的是曾紀鴻後裔曾昭揆。



江南太邑弓長氏


先回答題主提問,是總共傳了三代,曾國藩為一等侯爵,而且是世襲罔替的,所以一直到他的孫子曾廣鑾襲爵一直為一等毅勇候。

清朝為了剿滅太平天國,可謂是出了大血,下放了大權,先是允許地方自己搞團練,後來又允許地方自己收稅(一直到清末,地方收稅中央再也無法控制),曾國藩及其胞弟曾國荃為滿清政府續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但是清政府依然掣肘漢人地主團練,可以說曾國藩挽救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只給了曾國藩一個侯爵,甚至連一個公爵都沒捨得給,真是莫法諷刺,清政府下詔攻破天京城者封王,引得曾國荃盯著天京幾年的時間,最後幾場硬仗比如安慶、天京都是曾國荃拿下的,為此曾國荃放棄了進入上海、蘇州的機會,曾國藩不得不委託幕僚李鴻章去上海,李鴻章因此如魚得水,迅速組建了淮軍。最終最艱難的仗曾國荃打了,清政府別說王爵,甚至公爵、侯爵都沒捨得給曾國荃,只封了個伯爵了事,而且戰後立馬裁撤湘軍。

最終曾國藩去世後爵位傳給了我國著名的外交家曾紀澤(與沙俄談判收回伊犁即為此人),曾紀澤去世後傳給了二子曾廣鑾(大兒子過繼給別人)。

曾廣鑾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1910年資政院開院,任欽選議員。後1911年辭職歸家,清朝滅亡,也就不存在爵位的問題。


騎著足球看歷史的Y君


傳了兩代人,兒子曾紀澤,孫子曾廣鑾,之後清朝滅亡

<strong>

1873年,曾國藩去世,次子曾紀澤襲一等毅勇侯(長子早夭),曾紀澤,字劼剛,是清代著名外交家,光緒年間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國大使,也是當時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官員。其後與俄人力爭,毀崇厚已訂之約,更立新議,交還伊犁及烏眾島山,帖克斯川諸要隘,有功於新疆甚大。中法戰爭時,力與法人爭辯。官至戶部左侍郎。

1890年,曾紀澤因病去世,三子曾廣鑾襲一等毅勇侯,1910年資政院開院,任欽選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即辛亥革命年),退職歸鄉。民國九年(1920年)卒。

曾光鑾官印


愛吃魚的酸菜


曾國藩於清同治三年六月(公元1864年7月)因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加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即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去世,享年61歲,由於其所封的一等毅勇侯為世襲罔替的爵位,因此其長子(其實是次子,長子夭折)曾紀澤襲封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沒有降等。

但清朝規定,世爵、世職的襲封要報經皇帝裁可,五等爵等“民爵”的襲封還要走禮部的一道手續,歷史上該襲封不能襲封、該降等不降等或不該降等而降等的例子都很多,曾紀澤直到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才獲准正式襲封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時論認為,若非他被內定為清朝駐英、法兩國公使,需要抬高身份以壯行色,襲爵恐怕還不知要被拖延耽擱多久(他襲爵前的官職是禮部員外郎,官階僅為從五品,照例提拔為少卿也只有正四品,而侯爵就是超品了,方便外交)。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廿三日(公元1890年4月12日),曾紀澤去世,年50歲。

曾紀澤去世後,本應由其長子曾廣鈞襲爵,但慈禧欽點了第三子(幼子)曾廣鑾襲爵,要知道曾紀澤去世時曾廣鑾年僅17歲,還沒有功名,而曾廣鈞在此前一年已中進士、入翰林,可謂“科舉正途”,且年已24歲(次子曾廣銓是過繼的曾紀鴻之子,得不到襲爵不奇怪),而且兩人都是嫡出,無論從任何角度,似乎襲爵的都不該是曾廣鑾。

但慈禧不但讓曾廣鑾襲爵,更在襲爵前讓年幼的曾廣鑾補蔭(這樣就有了功名)、加郎中(從五品,而曾廣鈞則在父親去世後兩個月不到,循例從無品級的翰林院庶吉士,提拔為正六品的翰林院編修,曾廣鑾正好比大哥高一級),不久後更賞戴花翎,於是年紀輕輕的曾廣鑾就成了清末官場笑話中獨一無二的“一品廕生”、“花翎郎中”,至此誰會襲爵已一目瞭然。

曾廣鈞為何被“跳過”,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曾廣鈞私德有虧,“喜歡詩詞(而且是西昆體),愛搞女人(但他這一門子嗣不盛)”,甚至可能有難以為人道的暗疾,不適合襲爵,因此對他頗為鍾愛的父親居然會在已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再從弟弟那裡過繼一個兒子(曾廣銓),有嫡長子而過繼兒子的做法,本身就是極不尋常的,這表明曾紀澤也認為曾廣鈞不適合襲爵,如果沒有在後來生下又一個嫡子曾廣鑾,他寧願過繼一個侄子襲爵也不會把爵位傳給長子。

另一種說法是曾廣鈞秘密加入過維新派的團體,庚子之變時珍妃遇害,他還寫過緬懷的詩《庚葉落祠》詩二首並流傳一時,這些都得罪了慈禧,但考慮到曾家的功勞和影響力隱忍不發,但曾廣鈞以弱冠便進士及第和完整翰林出身的底子,最高只做到廣西武鳴知府,本身已說明了許多問題。但曾廣鈞得罪慈禧是事實,因此不能襲爵是否事實則需要考證,因為戊戌變法是曾紀澤去世5年後發生的,而庚子之變則更晚,且各種史料都證明,直到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西狩”,都還不知道曾廣鈞給珍妃寫詩的事。當然,如前所述,曾紀澤襲爵就等了5年,如果第三代毅勇侯襲爵也等5年甚至更久,“慈禧憎惡說”就能成立了。不過曾家年譜在這一段非常簡略,查不到曾廣鑾是哪一年襲爵的。順便說,曾廣鑾不但襲爵一等毅勇侯,還順便把曾紀澤個人受封的世職雲騎尉也承襲了。

自上而下: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曾紀澤、曾廣鑾。


曾廣鑾去世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因此他是最後一位世襲一等毅勇侯


李厚何


世世代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