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犀木秋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东南互保”协议的背景。

1894年,清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自此列强是彻底看清清国的外强中干,其国际地位是一落千丈,如此,列强又开始刮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后,1897年11月德国借口“曹州教案”,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12月,俄国占据旅顺,英国和法国又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



这些列强在占据中国土地后,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他们对于中国百姓是进行无尽的欺压,因此百姓与列强的矛盾开始加剧,与此同时随着清朝战争赔款的加深,百姓不堪重负,终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初期与大多数秘密团体一样,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后随着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的热潮,义和团逐渐转变初衷,改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的侵略。

1900年,慈禧听信守旧大臣山西巡抚毓贤所言,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于是就欲借义和团来抵挡西方列强,由此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随后被清廷所认可的义和团开始在各地大肆烧毁教堂、杀害洋人,同时攻进天津租界。如此,义和团的所作所为让一直对清朝垂涎三尺的列强再次找到了侵略中国的借口。



5月,英法美俄意日德奥等八国,以“保护使馆”为由,调兵入京。6月,各国议会相继同意入侵中国的计划,随后列强不宣而战,攻占大沽口炮台。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诏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比荷等十一国宣战。

当然慈禧虽昏聩,但地方重臣却不昏聩,李鸿章、盛宣怀等重臣都清晰的认识到已现如今清朝的实力是不可能同时与11国开战的,一旦开战,清朝必败无疑,整个中国必定生灵涂炭。因此,当慈禧的宣战诏书以电报的形式下达地方时,时任邮政大臣盛宣怀就下令各地电信局将宣战诏书扣押,只准给地方督抚查看。



而后,东南各督抚在看到这份电报后是震惊无比,刘坤一、张之洞在会衔电奏中就明确指出:“北事已决裂至此,东南各省若再遭蹂躏...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即北方局势已经是糜烂至此,如果东南各省再出现动荡,则中国的局势将不可收拾。此后,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更是公开质疑宣战诏书的真实性,明确表示:“二十五诏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

之后,在李鸿章的带头下,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 山东巡抚袁世凯等皆赞同李鸿章所说,即不认可慈禧的宣战诏书,如张之洞就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同时为了应对之后不可预测的动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的方案来应对此后中国所可能面对的不利局面。



可以说东南各省的主要督抚对慈禧的宣战诏书是持反对状态的,他们皆不希望自己辖下的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受到损害,据张之洞估计,仅1900年2月到4月,东南地区的商税至少少收了六百多万两。因此,东南督抚深知战火如果烧到东南地区,东南必定大乱,经济实力必定大损,如此各省偿还赔款的能力也会相应减弱。而一旦各省赔款还不起,列强就有可能以此为借口继续增兵,甚至是继续蚕食中国,因此到那时清朝必定会陷入到更大的灾难中。

于是东南督抚为了让南方各省免遭战火的洗礼,转而谋求东南互保。

在慈禧宣战不久,盛宣怀就致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提出:“初十以后,朝政皆为拳党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自者”,就是盛宣怀怀疑朝政可能被义和团所控,其宣战的诏书可能非慈禧本意。因此,在各省督抚的商讨下,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决意“会同电勅地方官、上海道与各国领事订约”。与此同时,作为东南地区最大的获利者英国,他们也担心东南一旦出现动乱,自己在东南的利益就会受损,于是为了维护在东南地区的利益,他们就首先与湖广、两江总督提出愿意和解,并帮助他们“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



如此,在双方都有意愿维护东南地区的稳定下,“东南互保”协议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1900年6月26日,上海道道台余联沅遵从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命令,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官商定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就这样,东南督抚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协议。

随后,因“东南互保”的存在,慈禧愚蠢的宣战行为并未对中国造成多大的影响,除山东、河北二地有所动荡外,其余地区皆安然无事。当然,中国大部分地区虽避免了受到战事的波及,但清朝的统治者慈禧却是很不开心,东南各省督抚的公然抗命,是让清廷威严扫地,同时清末中央对于地方掌控的虚弱,在此时亦也是表露无遗。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刘坤一等东南各省督抚都如此明目张胆的公然反抗慈禧的命令,甚至都绕过慈禧去与列强签订合约,更甚者都还预谋南方独立。可为何八国联军退兵后,慈禧却根本没有去惩治这些敢公然违命的督抚呢?原来是督抚的,现在还是督抚,该升官的,还是在升官,总之是啥事都没有。

其实只要看看参加“东南互保”协议的地区,你就知道慈禧为何会不对付他们呢。

1900年6月至7月,英美等国与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 山东巡抚袁世凯、 浙江巡抚刘树棠、 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等清朝南方各省督抚相继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也就是说,此时清朝18个内地行省中,就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四川、山东等11个省加入到“东南互保”的协议中。如此,试问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行省都是“东南协议”的成员,试问慈禧如何敢去处置他们?可以说,一旦这8位督抚有一位被清算,其余7位督抚一定不会坐以待毙,而一旦这7位督抚反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恐怕也就做不了多久了。

千万别怀疑此时的地方督抚没有这个实力。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因清廷所倚仗的八旗、绿营皆不堪大用,为了平定动乱,清廷不得已只能将军权、财政权、用人权下放给地方督抚,从而倚靠他们来维护其对于全国的统治。



首先在军权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前,八旗、绿营是清政府赖以生存的基本军事力量,军队由国家管理,饷银由国库拨出,统兵将领由国家指派。但是在镇压天平天国的过程中,因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每次与太平军对战都是一触即溃,因此清朝是接连丢失城池。如此,为了挽回这一颓势,清廷只能是授权地方督抚自募自练团练乡勇,由此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相继兴起,并逐渐成为清朝的主力。但淮军、湘军等地方武装与清朝的八旗、绿营所不同的是,这些乡勇不归国家管理,军费不由国库支出,统帅也不由国家指派,而是皆有督抚负责,如此久而久之也就形成这些军队只效忠于地方督抚,而不效忠清廷。



其次在财政权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前,清廷是以解饷协饷的制度来保证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和全国财力的统一调配权。当时全国财政大权在中央由户部管理,在地方则由各省布政使司管理,且布政使司也不是地方财政的直接管理机构,它只是替户部暂管一省的财政,每年各省布政使分春秋两次向户部预报每年二季度所入之款和所需之款,听候户部下拨或外拨经费,同时每年五月各省布政使还需将上年收支各款截数造册,上送户部奏销。

简单的说,太平天国之前,布政使只是替户部代管一省的财政,他并无处置权,只有代管权,因此,连直接管理一省财政大权的布政使都无处置权,也就更别说地方督抚。



同时,咸丰之前,清朝凡遇重大战役,所有军队的军饷皆由户部直接拨发军饷,或从邻近战区的省份调拨粮饷,总之是不会让地方督抚去负责粮饷的发放的。但这些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后被彻底打破,因太平天国起义辐射的范围太大,持续的时间太久,且波及的范围都在清朝的赋税重地两江地区,因此清廷的国库开始不足以支撑各地粮饷的发放。

如此,为了避免前线军队因粮饷不足出现动乱,清廷只得在1853年被迫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饷”,同年,原由户部、吏部掌管的捐纳权也被下放到地方督抚手中,由此督抚逐渐成为清朝地方财政的实际掌控者。



最后在用人权方面,太平天国之前,清廷对于地方官的任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必须经过地方督抚、军机处、皇帝等重重选拔才可。但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廷为了调动前线官员的积极性,对于督抚举荐的官员,清廷都会一一照准,几乎从不反对。而在当时,督抚举荐的官员皆出自于自己的军队中,如当年曾国藩所举荐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胡林翼、刘坤一等皆是曾国藩的淮军出省。因此当时的督抚借着清廷被迫下放的用人权,是将自己的亲信趁机遍布朝堂内外,而后随着这些人高升,也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总得说,清末各地督抚所辖的地区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独立王国,他们有着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财政体系,自己的团队。



因此,可以确切的说,清末督抚绝对是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实力。如此,当时的慈禧是绝对不敢对这些督抚干嘛的,因为这些督抚背后的势力是有着足够撼动清朝统治的实力的。一旦逼急他们,慈禧是绝对没有压制他们的实力的,我想这点慈禧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因此为了清朝的统治,慈禧能做的就只有忍气吞声,选择默认,其他别无他法,她是不能干嘛,也不敢干嘛。


澳古说历史


八国联军撤军后,慈禧没有惩罚不进京勤王的东南督抚。

不惩罚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慈禧手上无兵可调,她想惩罚也没有惩罚的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的部队被宋庆收编,聂本人则战死在天津前线;甘军董福祥部因为杀洋人太狠,被联军列为黑名单,战后被强制解散。

而新建陆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宋庆又跟袁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俩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比如张勋)


因此,《辛丑条约》后,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她要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就已经没有知罪的能力了。

第二、由于慈禧向洋人认错,因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是合法的行为。

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时,李鸿章抗旨的借口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奸臣胁持太后所下的伪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纷纷说慈禧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书。

后来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要砍慈禧脑袋,李鸿章在谈判时力争,说太后是受奸人所逼才下的伪诏,她也不想开战。此时的慈禧只能附和李鸿章的说辞,否则她是自打脸,联军绝对不会放过她。

PS: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她给东南互保这一事件定了性。



第三、互保九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慈禧不仅不能动他们,而且还要利用他们。

互保九省督抚,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的。

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

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出身;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淮两军的关系都很好;

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旧部,盛宣怀本人与李鸿章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好;

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旧部;

闽浙总督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安徽巡抚王之春曾跟随曾国藩、李鸿章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

参与互保的督抚中,也就广东巡抚德寿和浙江巡抚刘树棠与湘淮两军没啥关系。但他们两人位卑言轻,实际上也没有话语权。

也就是说,东南互保的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了他们中间的一个,怕是其它督抚分分钟要造朝廷的反。


这种分分钟要散摊子的节奏,慈禧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督抚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骙和王之春被罢官,也是因为别的事,跟东南互保无关。

另外,《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进行改革(清末新政)。而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PS: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都是洋务派代表;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有改革经验。相比较之下,慈禧之前重用的人,比如载漪和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新政,慈禧留他们没用。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不能、不敢、也没有必要追究东南互保督抚的责任,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也就忍了。



至于东南互保十位督抚的结局,这里简单做个叙述。

李鸿章:庚子国难期间,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事后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并且还因东南互保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骙: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对其严重不满,罢免了他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骙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满族人,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北调直隶总督后,他代理李鸿章的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至广西担任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为了平息舆论,慈禧将其革职查办。1906年,王之春病死在老家衡州。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由正二品升为正一品) 。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总的来说,慈禧对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都没有惩罚。不过,慈禧不惩罚他们,不代表她对东南互保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1904年,慈禧在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三人病死后,委派她的铁杆心腹铁良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瓦解了东南互保。

PS:“划一营制”的意思就是将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统一,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东南九省督抚的兵权。尤其是湘军和淮军最受打击。不过这个改革对袁世凯没有影响,因为他的北洋新军是清末新军的“模版”。所以铁良南下后,东南诸省实力都大损,只有袁世凯的实力不减反增。


Mer86


八国联军撤走之后,慈禧对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们,不仅既不敢罚,也不敢动,只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而且还要好声好气地夸奖他们体谅清廷,和列强处好了关系。

慈禧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控者,对待地方大员,为什么会这样小心翼翼呢?那是因为这些人是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盛宣怀……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一跺脚,腐朽清朝都要抖三抖,将要散架的人物?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随着大批汉人将领的崛起,清廷对地方,尤其是东南一带,控制力已经低到极点。而在中日甲午之战失败后,甚至连许多满人都对朝廷充满了失望。

在1900年,慈禧老佛爷忽然发疯,对列强十一国宣战,要知道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就这么十多个,这一举动几乎就是相当于向全世界宣战了。

列强中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等八国立即应战,发兵大沽口。

东南沿海一带深知列强实力的督抚们目瞪口呆,实在无法理解慈禧这老太太的脑回路,这是要疯吗?

于是,清末最奇葩的一幕出现了。首先是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然后地方上的反应就有意思了,两广总督李鸿章回电北京:“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回电:“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同时还干脆提出了“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很快,拒不奉诏的李鸿章和张之洞就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棠、 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满人),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封疆大吏们的响应,他们联合发电,告曰列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史称“东南互保”。

而东南互保事件,将清廷的虚弱揭露无疑。

慈禧无奈只能靠着义和团和刚成立一年的武卫军迎战,结果一败再败,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1900年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奔向西安“西狩”。

直到李鸿章和奕劻同宣战的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后,1902年,慈禧一行人才敢回到北京。

这时候的慈禧已经被列强打怕了,也被东南互保的这些督抚们吓怕了,她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稳住李鸿章、袁世凯他们,让他们不反就好。

所以事后,慈禧厚着脸皮下诏:“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遵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意思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我就说了,东南各督抚守土有责,不能扩大战事,所以他们互保其实是我慈禧授意的。

这就先给东南互保定了性,然后慈禧又说道:“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这意思就是他们不仅没错,还是有功的。有功就要有赏,于是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晋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晋太子少保衔。

不过即便没有追责,东南互保之后的三年间,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德寿等人相继病逝,又过了几年,慈禧和光绪皇帝、张之洞等人也死了,从此之后就是袁世凯的时代了。

参考文献:《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李鸿章传》、《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


渔樵讲史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急忙发布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督抚赶紧带着部队,进京勤王。但是,这些督抚们却很少有听从命令的,进京的人数相当有限。慈禧没有办法,只好慌慌张张往西安逃窜。

(慈禧太后剧照)

不过,奇怪的是,一年以后,当她重新回到北京城的时候,却并没有惩罚那些不愿意进京勤王的督抚们。不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对他们似乎还有一种肯定的意味在里面。比如,对不愿意进京勤王的总头目李鸿章,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非但没有责备他,还赞扬他是“再造玄黄”,也就是对清政府有再造之功的意思。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肯定啊。

对于一个带头不愿意进京勤王的人,都给予这么大的肯定,显然,慈禧是不会追究那些不进京勤王的督抚们的责任的了。

那么,明明各地的督抚们都不听从慈禧的号令,为何慈禧不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还流露出对他们赞许的意思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一番整理。

之所以发生八国联军进京的事件,是有一个复杂过程的。

首先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败得很惨。而且还是败给“蕞尔小国”的日本。而且还和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所以,整个清朝上上下下,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戊戌变法”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是,“戊戌变法”很快就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打压下,遭遇了失败。而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囚禁了起来。

(光绪剧照)

因为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在价值观上是向西方靠近的,这让西方对光绪皇帝有很大的认同感。所以他们都希望光绪能够出来主政,慈禧应该退休。

但是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怎么会那么轻易地退休呢?她不愿意退休,而列强却要求她退休,她当然不满意列强了。所以,她就找到了义和团。

因为这时候,义和团在全国各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洋排洋运动。他们驱赶洋人,砸毁洋人的教堂等等。

本来这种小敲小打,慈禧也没当回事。但是后来,义和团可以刀枪不入的神话,慈禧听了也就信以为真。当然了,慈禧也不是三岁小孩,所谓的刀枪不入,精明的慈禧,不会那么容易就相信。但是,她觉得利用义和团对抗洋人,至少可以给洋人一些压力,让洋人不敢轻易动她。所以,她才发布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督抚们,都要积极地支持义和团和洋人作战。

慈禧发布这样的命令,无非就是通过给洋人施加压力,让洋人明白她慈禧的厉害,不会再逼迫她下台了。

可惜的是,各地的督抚们,觉得义和团的做法不太靠谱,依靠他们,根本无法战胜洋人,而且所产生的后遗症是很大的。因此,他们拒绝执行慈禧的命令。

慈禧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同时,随着各地督抚们拒绝执行慈禧的命令,西方列强也吃了定心丸。所以他们才组织起来,有恃无恐往北京打。

(李鸿章剧照)

这时候,慈禧再次向全国的督抚们发布了勤王的命令。各地督抚们当然不愿意和洋人为敌,因此他们就再一次拒绝慈禧的命令。

这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光杆司令。义和团打不赢洋人,各地的督抚们又不愿意支持慈禧。慈禧在慌张逃离北京城的时候,她知道,她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关头。也就是说,很可能她的政治生命就走向结束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慈禧立刻转变了观点。她对外宣布说,她是被蒙蔽的,是被朝廷中的那些大臣给蒙蔽的。当然了,既然是被蒙蔽的,那么各地的督抚们所做的,当然就是对的,就是应该被承认的。

同时由于慈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她和各地督抚们就达成了谅解。她命令李鸿章和洋人谈判,表示洋人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样一来,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也就不再要慈禧下台,而是支持她了。

所以,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城以后,她当然不会再打击那些督抚们。即是法不责众,同时,也是担心一处罚他们,那么洋人又会对她产生怀疑,可能又会想着要把光绪扶持起来把她拉下去。要知道她才吃过这样的亏,当然不可能再吃亏。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仅东南督抚不帮慈禧,京城的老百姓也不帮慈禧。

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在地方就存在实质性的地方割据势力。

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清廷和日本还打过一次甲午战争。看似是清廷海军和日本海军血拼,其实,清廷一方出战的只是李鸿章的淮军。

后来,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时,朝廷又分成了两派。百日维新也只是光绪皇帝领着几个没有实权的新人瞎折腾。清廷其他人(包括地方总督)都属于看热闹的。

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件事,其实是慈禧听了端郡王等人的忽悠,以为洋人要逼他还政给光绪。慈禧这才让义和团和武卫军攻打洋人使馆。不仅东南总督不掺和,当洋人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北京城的老百姓还给洋人“运弹药”“扶梯子”。可以说,连老百姓都不帮慈禧!


不过,慈禧和下面人做得很有“分寸”。慈禧的“宣战诏书”只发给各省总督,并没有发给洋人,只算是动员令。而且,清军打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攻入洋人使馆。她只是在给洋人施压,让洋人知道自己厉害。奈何,清军战五渣啊,洋人从天津打入北京城只用了12天。等洋人打过来,她马上开始抛弃义和团和之前的主战派。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之后,地方的那些汉族地主士绅们,在掌握南方各省实权的同时,也开始投资实业和商业,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变。经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各省“民族资产阶级”认识到洋人的“船坚炮利”,也和洋人交往更加密切。

这些地方官绅和资产阶级对朝廷有了新的看法,他们不再盲目的跟从中央朝廷的指示。他们怕损失既得利益,也认识到慈禧等人的愚昧。所以,当慈禧向列强开战的时候,以李鸿章为首的东南实权总督和巡抚们,在买办官僚盛宣怀的前线下,将朝廷的诏书当成了“矫诏、乱命”,不承认是真的!

洋人动作也迅速,从天津登陆到攻破北京城只用了12天!慈禧也彻底清醒了,认识到自己惹不起洋人。于是,当洋人表示不追究她的责任后,她马上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既然,慈禧已经和洋人和好了,也知道惹不起洋人了。在慈禧看来,她也是受害者(受骗者),她也不想和洋人翻脸。因此,她自然也不会找参加“东南互保”的那些人的事了。

而且,战后清廷要有一大笔赔偿要给洋人。而东南各省又是最富有的地方,自然不能得罪当地的那些官僚和士绅。作为赔款的重点搜刮区,当年2500万两银子的赔款中,有一大半是东南各省凑出来的。

两江,490万两。
湖广,190万。
四川,220万两。
闽浙,220万两。
两广,250万。

总之,虽然没去“勤王”。但是,战后可是出了钱的!有这个功劳,慈禧也不会因为之前的事处理这些人。甚至,事实上,李鸿章等人还加官进爵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慈禧突然“意气风发”地向十一国宣战,想要给洋人们一个教训,让他们也知道知道自己可不好惹。

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将诏书下发各省之后,东南诸省的督抚们却泼了她一盆冷水,让她看清了现实。

李鸿章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已让慈禧心中心酸不已,老李呀老李,枉我宠你这么多年呀!

张之洞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则让慈禧惊怒不已,好个张之洞,眼里还有没有哀家了?

东南诸省督抚联合发起的“东南互保”,让慈禧看清了怎样的现实呢?

第一,慈禧对于底下官员的控制力已经没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强了,她虽已执掌清朝近40年,统治地位没人能够撼动,可是却也正在慢慢失去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绝对权威,她老了。

第三,官员们对她、对清朝的忠诚度也远没有她想象中的的那么高,他们更看中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不是她的利益。

第二,她不该这么冲动地向11国宣战,她不是洋人的对手,乌合之众的拳民也没她想象中的那么厉害,这恐怕也是东南督抚不肯出兵的原因。

所以,她在看清楚了现实之后,便匆匆忙忙地卷着光绪皇帝跑路了。

那么,当八国联军拿到了慈禧给的好处,将北京和紫禁城还给慈禧之后,她是如何对待这帮在她危难之时袖手旁观的东南督抚们的呢?

李鸿章挺惨的,虽然对慈禧忠心耿耿,也和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是,当时他孤身一人远在广东,却也在迫不得已之下被张之洞等人裹挟着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

后来,慈禧一召他入京和洋人谈和,他便急忙忙让人抬着入京去了。

李鸿章在甲午以后被雪藏了一段时间,后来奉命出使欧洲赚回了一点政治资本,这才再一次被慈禧起用,可他也没想到自己在广东竟然还能碰到慈禧向洋人宣战、东南督抚撇开慈禧玩“东南互保”这么狗血的事。

他最想不到的恐怕是签完《辛丑条约》后,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所以,对于李鸿章,慈禧不论是想补偿他也好,是想处罚他也罢,她都没有机会了,只能流下两行老泪。

对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慈禧不是不想动他们,而是不敢动,也动不了他们。

慈禧虽然还是清政府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可是她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力究竟还有多少,她自己可心知肚明着呢。

张之洞和李鸿章一样是晚清的中兴名臣,时任湖广总督,又在湖广经营已久,可以说势力深植于湖广。

慈禧想要动他?还真不敢动,也动不了。

张之洞真要闹起来,也够慈禧喝一壶了,“东南互保”便是前车之鉴。所以,她不但不能动张之洞,还得好好哄着他,怎么哄呢?张之洞呀,你是有功的,当赏——“论功,加太子少保”。

张之洞在载沣摄政之时,仍然显赫,载沣也得敬他三分。

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虽和张之洞同为总督,可是实权却略高于张之洞,慈禧尚且不敢动张之洞,焉敢动刘坤一?

所以,慈禧事后给刘坤一加了太子太保的头衔,高于张之洞。

再说说袁项城,慈禧为什么没动袁世凯?

慈禧曾经为了增强对军队的控制力,让荣禄出面整编出了前、后、左、右、中五支武卫军,聂士成部位武卫前军,董福祥部为后军,宋庆部为左军,袁世凯部为右军,荣禄部为中军。

这五支武卫军可谓是清政府当时最强的五支王牌军,可是,经八国联军一打,前、后、左、中四支却被打死打残废了,失去了战斗力,唯有袁世凯的右军当时奉命开往山东平乱,后又加入“东南互保”,从而得以保存。

这么一来,清政府的王牌军便只剩下袁世凯所部了,所以,慈禧仍然不敢动他,也不能动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将军造反的话会怎样?

所以,哄好袁世凯成了慈禧稳定局势和维护统治最为关键的一步,李鸿章一死,慈禧直接让袁世凯坐上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置,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慈禧心中也拔凉拔凉的,无奈呀!如果可以的话,她难道不想将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这几个人换了?

想!

但是,凭她当时的掌控力却已经办不到了。


流浪的侯爵



参加东南互保的督抚在1900年后全部撤换。

两江总督刘坤一病死,湘军保留地被剥夺

两江总督这个职务从太平天国运动后一直是湘军系的地盘,但是从1902年刘坤一病死后,张之洞短暂担任不到半年的两江总督,之后魏光焘、李兴锐两名湘军小字辈相继担任了不到两年的两江总督后,两江总督这个职务就由北洋系周馥担任,没多久就由满人端方担任两江总督了。

而上一任满蒙八旗出身的两江总督,要追溯到1845年,那时候道光帝还活着呢。

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由满人端方代替

1902年,刘坤一病死后,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而由满人端方担任湖广总督,后来又安排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这让满心以为可以担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大为失望(两江总督排名高于湖广总督),而两江总督则被安排给了端方。

闽浙总督许应骙:勒令退休

1902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劾许应骙督闽积弊甚深,虽然代表朝廷去查验的张之洞回奏是并没有发现许应骙治理闽浙有什么问题,但是朝廷还是一反常态的决定把许应骙交部议处,结果是勒令许应骙退休,第二年许应骙就在惊惧中去世了。


安徽巡抚王之春:调任广西巡抚

1902年王之春被调任广西巡抚,以当时清朝巡抚排位来说,安徽是一个肥缺,而广西是一个苦缺,所以把王之春从安徽调任广西,可以看做是一种惩罚。1903年王之春被清廷革职。


从以上参加东南互保的东南督抚结局来看,清廷对这些督抚还是采取了“秋后算账”的态度,当然,碍于当时时局,没办法把这些参加互保的督抚明正典刑,但是私底下小动作还是不少。

比如刘坤一,说得上是对清帝国忠心耿耿,而且几乎参加了清帝国晚期历次对外战争,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好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刘坤一死的时候,清廷也只赏给他一个男爵爵位,要知道清帝国民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男爵是最低一等,这确实有点刻薄。

而完全没有靠山的许应骙就干脆找个理由就让他退休回家了。


兰台


慈禧对待东南督抚只有两个字“安抚”。

我们先来看看,慈禧当时的一个形势。甲午战争,清朝败给了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这一战败,让朝野震惊。于是就出现了以光绪帝为首的一批大臣,开始了戊戌变法。

而戊戌变法只是经历了短短的一百天就被慈禧给打压下去了,光绪帝被囚禁,梁启超也逃到了国外。


而当时的西方各国一看,光绪帝这么支持西方制度,就想把光绪给推上位。慈禧面对这种局势,肯定是不可能同意的,于是就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场打压西方各国的活动。利用义和团对西方各国进行打压。

在这次活动中,慈禧是很有分寸的。首先,在攻打各国使馆时,清军都只是做做样子,从来就没真正打进去;其次,面对洋人,清军奉行的都是不随意杀人的原则,给自己留有退路。至于真正的杀人,毁教堂这样的行为,那都是义和团做的。在慈禧看来,人是义和团杀的,反正和我无关。


本来,慈禧就是想做做样子,让洋人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奈何,清军以及义和团是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十几万人打人家一万多人,竟然被打得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短短12天,就从天津打到了北京城。当时的慈禧急忙发布命令让各地的督抚们赶快进京来勤王。结果,根本没人听,各自找着理由,就是不去。无奈之下,慈禧只能带着光绪帝跑路了。

一年之后,慈禧回到北京,按理来说,当初那些不进京勤王的大臣应该会收到惩罚,但是,慈禧回来后,只字未提,甚至还主动安抚这些大臣。


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如下:

一:慈禧不敢动这些督抚

甲午战争后,当时的清军主要是有李鸿章的淮军、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以及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组成。

而反观慈禧,自洋务运动失败后,慈禧就已经是一个光杆司令了,手里几乎无任何兵权。

在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时,想要打击重振一下清军的威风,结果,各地督抚都不听慈禧的。

李鸿章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个诏书不是太后的本意,我不会承认的);张之洞则是“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直接不理慈禧,比李鸿章还直接);袁世凯也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和张之洞是一条裤子,根本不会听慈禧的。


这些大臣,不听慈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点拥兵自重的情况。而慈禧自己,什么都没有,你说叫她怎么处罚这些大臣。万一逼急了,起兵反了,那真是得不偿失,所以,对于慈禧来说,这些督抚只能安抚,不敢动。

二:东南互保,慈禧也是间接参与者,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从天津开始一直打到北京,只要了12天的时间。

慈禧一看,八国联军这么厉害,马上就妥协,改口了,说自己其实是被人骗了,没有想过和各国作对。来了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东南互保"是正确的。


因此,对慈禧而言,为了不得罪洋人,她自然也就不会去找那些督抚的麻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过去了。

当时的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在慈禧看来,只要清朝不毁在自己手里就行 ,至于东南督抚的态度如何,慈禧压根就不敢想。他们不明着反对自己就好了。

参考文献:《满清外史》、《清史稿》


历史发报君


慈禧当年一腔热血,一拍脑袋向十一国宣战,谁知东南各督抚却来了个“互保”——上面说上面的,咱哥几个别动,莫惹火烧身。


这还了得,老娘还在位子上,就叫不动你们了?你们等着。

好,八国联军到京城洗劫一番,西太后仓皇西逃。等那些兵强马壮的世界强盗捞完这一票,慈禧这才垂头丧气地回京。

这一回京,总结经验教训,指定要想起东南那几个“君命有所不受”的家伙了。

按吃瓜群众的想象,这些抗旨不遵的人肯定得人头落地了吧。

其实不然,慈禧对此采取的是怀柔姑息,甚而安抚倚靠。


一、曲言遮掩,彼此下台。

当时两广总督李鸿章言"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钱多多读文史


能做到总督这个位置没有几个简单的,这帮总督敢这么做就不会怕慈禧秋后算账。慈禧对十一国宣战本来就是一意孤行,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没有多少人是赞成这个决定的。

敌人比你强的时候就要忍着,慈禧是一时冲动那帮大臣可清醒的很。

事后也证明东南互保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帮大臣也给了慈禧一个台阶下说她是被挟持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慈禧事后不仅没有对他们秋后算账,还做了一番表面文章赞许这帮大臣。东南互保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大家也都知道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和洋人互相牵制,没想到最后落的一个仓皇逃跑的结果还美其名曰西狩。


东南这些总督为了避免义和团之乱祸及自己的省份联合了起来与洋人们签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保证自己省份内的外国人安全洋人军队们也不能擅自进入这些省份。

说白了就是拒绝慈禧的旨意北上勤王,你们打吧我保持中立。这个性质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如果清政府还有足够力量的话这帮大臣也是不敢这么做的,东南互保是根据形势做的一个决定。

这帮总督为什么敢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力量,自从太平天国起叛乱不断清朝无力镇压只能依靠这些大臣们组织起来的地方军。


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曾经还有人建议他自立为王,不知是出于形式的判断还是对于清王朝的忠心曾国藩并没有这么做。

最终结果就是曾国藩将湘军解散,其中一支分支成为了李鸿章手下的淮军。

曾国藩这么做就是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可见当时清政府还是有一定权威的。

李鸿章对于清朝有多重要我们也都知道,东南互保其中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如果慈禧和光绪出现了意外就推荐李鸿章为大总统,除了他在朝中的威望还有就是这支淮军。

自身有实力这是东南各省敢这么做的原因,那么实力偏弱的总督是怎么做的呢?其中有一个代表袁世凯,他当时的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和张之洞两位总督。


一边是慈禧的圣旨一边是东南各省总督他选择了两边讨好,私下发电报赞成东南互保的决定同时又派出一只几千人的军队前去勤王。

在当时清朝任何一支军队和洋人的军队硬碰硬绝对没有好结果包括袁世凯的新军,袁世凯也不傻不会做白白损失自己实力的事。

这支队伍走走停停,事情结束了他们还没有到北京。不过慈禧听说了这件事还是很开心的,这就像礼轻情意重一样,毕竟有那么多省份违抗她的旨意唯有袁世凯出兵。

至于慈禧为什么没有秋后算账原因很简单,她没有那个能力不敢也不能这么做。前面已经说到清朝对地方的把控力已经下降了,她对付一两个弱小的总督倒是没有问题,可是她能全部清算吗?

这是不可能的清朝首要的问题不是东南互保这个问题,清朝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慈禧还需要这些人去解决。


其次就是东南互保也保证了东南省份免于战火的侵扰,这对清王朝来说是有利的。这些总督做出这个决定也不是想要造反这一点才是最主要的,给出违抗旨意的借口也很好此乃乱昭拒不奉旨。

这句话是李鸿章精心想出来的官话不和你明面对抗,你拿我也没有办法。

找不到借口又需要这些总督办事慈禧就算心中有不快也无可奈何,该吃吃该喝喝一切照旧这是最符合所有人利益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