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三國志-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民間關於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相愛相殺,有很多的版本,但大多都是不實的,其中有一句話很能說明他們兩人的關係,“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就是泛指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複雜關係,這句話也只是單方面的,只是周瑜臨死前所說的,表達了他的不甘心,表達了英年早逝的無奈,表達了對江東基業的擔憂,畢竟魯肅太過溫和,怕他玩不過諸葛亮這種政治家。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既生瑜何生亮

很多人都說周瑜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也是說的活靈活現,讓人信以為真,但事實確實周瑜是一個很大度的人,還記得蘇軾的赤壁懷古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羽扇在當時是貴族的標配,可以肯定周瑜是個貴族。

《三國志-周瑜傳》: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再看對周瑜的稱呼“周郎”,郎翻譯過來就是帥哥的意思,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翻譯過來就是有氣量,人品好,試問一下,就是這樣的一個帥哥,又取了江東兩大美女之一的小喬,年紀輕輕就擔任了一方統帥,事業愛情雙豐收,這樣一個豁達的人怎麼會被氣死,完全就是演義的套路罷了。

而周瑜作為東吳軍事上的最高統帥,戰略眼光也是非常獨到的,對戰曹操時,絲毫不把曹操幾十萬大軍放在眼裡“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赤壁之戰後,他就建議孫權,取巴蜀之地,與馬超結盟,再和孫權雙管齊下,平定北方。

《三國志-周瑜傳》瑜乃詣京見權曰:“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也說明了東吳的軍事大權都在周瑜手上,不得不說周瑜的軍事才能是頂級的,他的策略很實際,完全沒有諸葛亮隆中對裡的那樣繁瑣,孫權也接受了他這個建議,然而世事難料,在他正準備去部署的時候,病逝了,年僅36歲。可以說是天妒英才,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按照周瑜的部署,還真沒劉備什麼事了。相信那時候還不成氣候的劉備,疲軟的劉璋,張魯都擋不住周瑜前進的腳步。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赤壁之戰

相信對於周瑜的逝世,劉備集團是很高興的,讓他們有了喘息之機,周瑜死前千叮萬囑魯肅要小心諸葛亮,不要被他蠱惑,說明周瑜看人也是很準的。可惜的是,魯肅最終還是沒能玩過諸葛亮,成了鐵桿的親劉派,說服孫權和劉備聯盟。

在周瑜眼裡,諸葛亮是個捉摸不透的人,如果按照周瑜的預想,諸葛亮也完全夠不上威脅,但同樣在諸葛亮眼裡周瑜也不是威脅——軍事家註定是玩不過政治家的。也從另一方面詮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周瑜不懂政治,卻又巧合的因為政治而展露自己的軍事才華

周瑜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天是很公平的,周瑜的軍事天賦非常強,但是他的政治覺悟就比較低了,從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周瑜政治覺悟低。

《三國志=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孫策死後,孫權統領國事,來看看周瑜是怎麼做的,周瑜帶兵前去奔喪,從古至今,帶兵入城都是各個君王最忌諱的事情,參考曹操死後,曹彰帶兵奔喪,把曹丕嚇慘了。就可以知道,這是政治覺悟低的表現,雖然孫權沒有表示什麼,估計他也不敢怎麼表示,體現出了周瑜對於政治很不在行。

再者,周瑜帶兵奔喪也就算了,但是奔喪完了之後,他還把兵馬留在吳郡,雖然說孫權剛剛接任,很需要周瑜的幫助,但是孫權周圍全是周瑜的兵馬,周圍將領也全是周瑜的親信,不知道當時孫權是作何感想的。這也體現了周瑜政治覺悟不高。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意氣風發,少年周瑜

還有一件事,周瑜奉命在在柴桑進行練兵,當曹操大軍前來的時候,孫權周圍的人都勸說孫權投降,而將領都主站,孫權一時拿不定主意,魯肅在這時候勸孫權把周瑜召回來商議,這裡是重點了,為何史書上說是“勸”?估計魯肅也是知道的,周瑜表面是在柴桑練兵,實際就是把周瑜貶到那裡去的,可現在沒辦法了,沒人能主持大局,只有去把周瑜勸回來。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知道了,周瑜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並非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其實周瑜也得感謝諸葛亮,為什麼呢?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其中周旋,通過魯肅穩定了孫權,讓孫權下定決心抗擊曹操,可能周瑜也不會被召回來了。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周瑜和諸葛亮

就是周瑜這樣的一個人,在諸葛亮和魯肅的間接幫助下,周瑜開啟了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赤壁之戰,從此尊定了他軍事家的稱呼。

諸葛亮隆重待價而沽,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這一點相信大家也是很認同的,從他一出場就可以看出他作為政治家的敏銳嗅覺,諸葛亮還在隆中的時候,就看盡了天下大勢,而如何選擇一個值得自己追隨的主公是由為重要的,諸葛亮當時有很多個選擇的,我們來看看:

1、曹操,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一統北方,聲勢浩大,各麾下聚集了眾多的能臣猛將,而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個志向是要出將入相的,但自己一個新人前去,肯定會被淹沒在曹操手下眾多謀士中,況且當時曹操的名聲也不好,所以曹操這邊斷不可取。

2、劉表,其實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說明了他不選擇劉表的原因了,他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諸葛亮很清楚,以劉表的能力,是不足以守住荊州這四戰之地的,加上劉表已經年紀大了,守成有餘進取不足,不是可以投靠的人。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三顧茅廬

3、東吳,東吳當時也是人才濟濟,打仗有周瑜,朝堂有張昭,還有魯肅等新起之秀,加之諸葛瑾在東吳做事,諸葛亮本著“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原則,他也不會選擇東吳的。

4、西川劉璋,劉璋和劉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諸葛亮也斷然不會加入的。

找來找去,好像天下沒有適合自己的君王,偶然發現劉備還不錯,諸葛亮看重了劉備身上的三個點:“皇叔”稱呼、仁義、身邊除了關張趙,沒有其他可用之人了,如果他前去,必定受到重用,但是為了考驗下劉備是否真的如自己所瞭解的,他安排了三場考試,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最後的結果大家也是知道的,劉備合格了,諸葛亮出山。

這一番待價而沽無不體現出了諸葛亮的政治家思想,而後的連吳抗曹、佔去荊州三郡跟孫權討價還價、瞞著孫權取四川這一系列操作,都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取得的豐碩成果,一步步把劉備這個一窮二白的人扶持成了三分天下的雄主,在劉備死之前,從來沒有單獨領兵作戰過。讓劉備對他非常的信賴,這就和周瑜這個軍事家的做法完全不一樣。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各種恩怨,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只是兩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罷了而已。

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實只是劉備和孫權對弈的兩顆棋子

既生瑜,何生亮

先說周瑜,毫無疑問,劉備對周瑜有過評價,說周瑜是萬中無一的英才,這個評價可謂非常之高了,周瑜英年早逝,也是間接的幫助了劉備,不然劉備不可能發展的這麼順利,就算劉備佔據了荊州三郡,但是東吳卻佔領了荊州重鎮,以周瑜之才能,要想殲滅劉備可以說輕而易舉,奈何。周瑜之死是東吳之哀,是劉備之幸。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周瑜在世時,諸葛亮尚且敬畏三分,而周瑜一死,諸葛亮完完全全的發揮出了自己政治家的覺悟,發展壯大自身的同時,還能乖乖的讓東吳聽話。這等本事,就算是周瑜在世,也是完全辦不到的,所以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瑜“赤壁之戰”震古爍今,諸葛亮輔佐劉備白手起家,成就一介霸主。

“既生瑜,何生亮”也可以很好的解釋清楚了,有周瑜這個軍事大家在,任諸葛亮政治在厲害,無兵無將,怎麼鬥?而周瑜一死,江東再無能震懾諸葛亮的人了,周瑜接任者魯肅,也終敗於諸葛亮的政治攻勢下,痛失好局,成全了劉備三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