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自以為是的判斷,一直在傷害自己

請點擊上方關注"峽谷有聲",為你寫溫暖文字,陪你看世事繁華。


1

你那自以為是的判斷,一直在傷害自己

前天柳兒打電話來,抱怨老公最近突然對她好冷淡,既不及時接她的電話,也不秒回微信。

這兩週老公常常很晚才回家,見到她沒說上兩句話,倒頭就睡。

"昨天洗衣服時,聞到他的襯衣上有不熟悉的味道......" 她細思極恐,"難不成他有外遇,下班後跟人家約會去了?才結婚兩年,我可怎麼辦啊?"

我趕緊勸她,"不至於呀!你們倆在一起這麼長時間,感情基礎很牢了。如果你很介意這個事,找機會跟他談談。"

今天柳兒發來消息,和老公談過後,心情明顯雀躍。她老公的團隊,最近接了一個大項目,經常臨時通知開會,會議室也不準帶手機。

因為項目比較敏感,公司不讓和外界包括家人談及。客戶給的期限很短,必須加班加點完成......

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前,柳兒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疑神疑鬼了好一陣子。同時在腦海中編造了一個"我老公有外遇"的畫面,徒增自己很多煩惱。

我們的大腦可以組合支離破碎的信息,將某個點無限放大,發揮無盡的想象,編成一個完整的劇情。

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 這就是大腦習慣運作的方式。

然而,大腦根據幾個零星事件或微小線索編織出來的故事,往往不是完整和真實的事實。

並且,一旦這個劇情在腦海中形成,我們很難看見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因為想象的劇情所產生的情緒,會改變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無法客觀地觀察事情,無法從事件中瞭解真相,從而領會它帶來的啟示。


2

你那自以為是的判斷,一直在傷害自己

當代最為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讓·皮亞傑(Jean Pi-aget)在他自傳中寫,自己在2歲半時,曾被歹徒綁架。

他的保姆說,她與歹徒英勇地搏鬥,歷盡艱辛,好不容易才把他搶回來。

皮亞傑說,他清楚地記得,嬰兒車被歹徒推倒在地上,自己無比恐懼地躺在那兒,看到陽光透過巴黎香榭大道的樹葉照到地上圓圓的影子。

後來皮亞傑去瑞士讀書,他母親來信告訴他,保姆過世了,臨終前把母親當年犒勞她英勇搏鬥的懷錶退給母親了。

保姆懺悔說:"當年完全沒有綁架這事情,是我想結婚,但是缺錢,於是自導自演了這個故事,希望以此得到主人的賞錢。"

皮亞傑十分詫異,反問自己:"假如保姆說的綁架事件不是真的,那我記憶中這麼清晰的畫面哪來的?陽光透過樹梢所投射上去的影子是怎麼映在我的腦子裡的?"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不停運動著,它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

越是零散無章的訊息,大腦越需求從已有的知識庫中提取相關訊息來填補,使訊息完整合理。

這時,過去的經歷所存下的刻板印象就被充分利用。

人的想象力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當這個印象反覆多次在腦海加深,最後,讓我們以為是的確發生過的"真事"。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形成之後,往往不太容易改變。


3

你那自以為是的判斷,一直在傷害自己

除了組合零散信息,並將故事合理化之外,頭腦還習慣為自己辯護。

比如,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受到傷害,然後找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試想一個以前你與伴侶吵架的場景,你腦中想的可能都是對方的不好。哪怕過去好幾年的事情,都在你腦中歷歷在目。

那些小片段看上去都微不足道,但得出的結論,卻非常有力,讓你覺得非常受傷和痛苦。

未曾流經的情緒,會成為習慣;"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情緒,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1978年,心理學家菲利普.布瑞克曼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去探訪突然中了彩票大獎的人,以及遭逢意外身體癱瘓的人,瞭解他們這兩種人的快樂程度。

可想而知,中了彩票的人欣喜若狂,身體癱瘓的人苦不堪言。

多年以後,心理學家再次探訪這兩方。意料之外的是,他們的快樂指數竟然回到了事發之前同樣的水平!

研究發現,大腦不會偏好快樂的情緒,它只會選擇最熟悉的情緒。即使是焦慮不安的情緒,只要成了習慣,大腦就會安心。

對於不熟悉的情緒,大腦會用最快的速度遺忘。當負面情緒習慣化後,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快樂,以及值得感恩的時刻,也會很快被我們遺忘。

大腦強化已經習慣的情緒,專注於尋找它熟悉的情緒,並且希望反覆感受它。它會從當天發生的事情中,找出符合情緒習慣的事件,賦予它意義。

如果你的情緒常常是焦慮和痛苦,你的大腦會習慣性地,讓你去經歷痛苦。

為了維持交感神經的興奮度,你的大腦會運用巧妙的手段來自我欺騙,尋找焦慮的來源,並且扭曲思考方式。


4

你那自以為是的判斷,一直在傷害自己

無論是愉悅的感受,還是不愉悅的感受,很多時候,都只是你大腦編的故事。

如果我們沒有警覺,缺乏覺知,我們就被大腦虛構的故事所帶來的情緒習慣帶走,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

所以,發生困惑時,不是總要試圖去找別人的問題,首先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用金剛智慧教導的種子法則去處事,不斷修正自己的思考、言語、行動,種下正確的種子,這才是我們獲取快樂的方式。

有人問:"只有我自己有問題嗎?那別人都是好人?"

同樣一支圓珠筆,在小狗眼裡是玩具;在人的眼裡是一支筆。那麼,筆的涵義由誰賦予?筆,到底是什麼?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金剛經》裡,最深刻的智慧是"空性":一切的感受,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那麼,該如何應對我們頭腦中編造的故事?

情緒波動時問問自己,我的頭腦喜歡給人事物貼上不同的標籤,編造狗血的劇本。這次,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保持覺知,不干擾它,不改變它,不改造它,不阻擋它,不對它有任何佔有慾和企圖心,只是以平常心觀照它,然後放下。​​

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很多條。

當中一條就是,常常畫曼陀羅畫,清理情緒,迴歸當下,培養自己覺察和轉念的能力。

我承諾,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百分之百地負責任。

我瞭解,讓自己幸福和喜悅,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