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為何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

說起發脾氣這件事,爸媽們往往歸咎於孩子的不聽話,太討氣,或某種行為實在是不像話。

大多數爸媽會說,自己也不想發脾氣,但是實在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做出的行為也越是讓父母感到抓狂,比如挑食,愛吃手指,尿褲子,喜歡拿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喜歡打其他小朋友等等。

在父母看來這些事情是孩子的這些表現很難理解,是孩子在無理取鬧,不聽父母的話。其實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都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是孩子天性的表現。

心理學: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喜歡與其他小朋友打架,這是在與同齡人建立聯繫,只是孩子還小,沒有掌握正確的方式。也可能是孩子模範了錯誤的行為。對此,父母要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與人交往的方式,在合適的時機發洩正確的發洩自己的脾氣。

比如喜歡吃手指,在這個階段是孩子手口發育的時期,是孩子在瞭解身體,探索身體的時期,這個時間是比較敏感的,過多的阻止會影響孩子的體驗。

比如喜歡搶其他孩子的東西,這是孩子物權意識還沒有清晰,對於物品的歸屬沒有正確的認識。

  • 除此之外還有父母的原因

1、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

對於成年人來說,生活的壓力很大,難免想用一些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對其他人發洩脾氣會考慮一些利害關係,對於孩子就不用多考慮。於是,有不良情緒的時候,大多會向孩子發洩。

心理學: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2、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當有了孩子之後,父母的日常交際就是和孩子同齡的那些父母來交流了。有的時候,父母為了顯示自己教育的成功,就會讓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當孩子沒有完成或者是拒絕完成的時候,就會指責孩子。

3、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

在父母心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於是就會在心中給孩子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孩子達不到的話,就會指責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什麼是習得性愚蠢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他稱之為“習得性愚蠢”。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裡,就會覺得他們“越學越笨”了。

魚也會笨死!

科學家就做過一個關於梭子魚的實驗。開始的時候把梭子魚放在一個有它喜歡吃的小魚的魚缸中,它進食只要張嘴就行了。後來用一個玻璃罩把梭子魚與其他小魚分開。梭子魚為了進食,不斷的撞擊玻璃罩。最後,梭子魚發現撞擊沒什麼用,就放棄了。當科學家把罩子拿開之後,梭子魚也沒有再去捕食,最後,餓死了。

標籤效應的負面影響

王爾德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說:“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逃脫。”

1、強化人們的負面印象,使壞的人更加壞

心理學家克勞特邀請一下富豪參加聚會,根據捐款的情況給人們貼上“慈善”與“不慈善”的標籤,那些“不慈善”的人,捐的也是最少。

因此,標籤能夠影響人們做出決斷,人們受到標籤的暗示,會根據標籤內容做出行動。如果是負面標籤的話,就會讓人強化這種負面影響,最後就真的成為這樣的人

2、會讓人失去自信

小天以前是一個積極開朗的孩子,由於父母的工作,使得一家人從三四線城市搬到一線城市。在學校中,小天也是積極的與同學交流,但是,有的同學在私下卻說他的衣著很土,沒法與其他人交流。長期這樣下去,小天也受到很大打擊,最後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

負面標籤一旦貼上,且被認同的話,就會使得孩子長期處於否定自己的環境中,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自信。

心理學: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發脾氣的壞處大多數家長都明白,只是因為一時控制不住才發火,過後心裡也很後悔。那麼,可以試試這些方法來改善父母的壞脾氣:

  • 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 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 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 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第一步.覺察

在生活中,遇到困擾的時候,要多問自己幾個問題,通過這些問題,逐漸瞭解自己的情緒。在遺失到自己的情緒之後,就要在心中不斷的暗示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注意這種情緒,並且接受它。

發現情緒很簡單,但是接納對於家長來說有些困難。而且,於是不接納,就越是難以改變。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都過分緊張。相反,如果放鬆下來的話,就會容易接納。

第二步:疏導

早很多情況下,家長會明白自己問題,但是缺乏解決的方式。這其實就是疏導與控制情緒。有一些小技巧來輔助,比如深呼吸,微笑,語言暗示等等。

當情緒積累到無法疏導與控制的時候,就要找地方發洩出來,要儘可能的遠離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我冷靜。

第三步:內省

在發洩情緒之後,一定要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出現這個情緒的原因,一旦失控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否能夠承擔。反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思考孩子做事的原因等等。

第四步:解決

父母在發現自己做錯的時候,要及時找到解決的方式,及時解決,並且,思考未來的預防措施,在下一次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之前的做法就不能直接使用,要採取正確的方式。

生理療法:

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Leonard Felder)提出過一種叫“數顏色法”的情緒控制法。

當父母情緒到一定程度,即將發洩的時候,可以獨自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做數顏色的聯繫。比如,觀察四周的景物後,在心中默唸。這張椅子是白天的,這件襯衫是紅色的,房間的壁紙是藍色的,手上的鋼筆是金色的等等。一直數到第十二個。通過辨別自己身邊事物的顏色,就是數顏色法。

它是運用生理反應來控制心理情緒的方法,因為一個人怒從中來的時候,由於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得我們的肌肉拉緊

血流速度加快,因而在生理上做好爆發的準備。這時,隨著極端的情緒升高,我們的注意力因而轉移在內心的感覺上,理智性思考能力因而減少,某些生理功能也暫時被消弱了。

“數顏色法”的運用,我們強迫自己再度恢復靈敏的視覺功能,因而再度恢復了大腦理智性的思考層面,因此當你數完時,其他理性的想法也跟著恢復,會發現自己冷靜許多。

總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最親密的,也是最相愛的人,對於自己愛的人,是不會採用任何的方式去傷害他們的。因此,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再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