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兩宋的江西后來為何衰落?

牛媽love牛牛


我是彭小蝦,我是江西人。我來回答。

首先,我為自己的家鄉曾經的輝煌感到無比自豪。雖然現在不能往日而言,但是我仍舊對家鄉的未來充滿信心。

記得剛出社會在臨近的發達地區上班,人家問我老家哪裡的,我說,江西的。一般要不發出一句江西老表哪,要不發出一句,江西,在哪個省。。。。。。每每遇見這種尷尬時刻,我都會跟他普及一下江西的歷史。

是的,近代以來江西沒落了。但是,曾經的江西擁有輝煌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燦爛的一頁。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西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到了宋代,江西的人口爆增,在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古代,其經濟水平直線上升。到了明朝,還出現了朝士半江西的現象。

至於為何後來江西衰落了,有幾個重要原因。

一,人口基數的減少:有句民間熟語叫江西填湖廣,江西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人口的增長,為了鞏固執政根基,應對社會發展,周邊人口較少的省份自然需要江西人口來填補。隨著年輕勞力減少,以農業為基礎的江西發展腳步變慢了,到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江西是重要戰場之一,這種戰爭的破壞進一步加快江西衰落的速度。

二,地理位置的改變:近代海洋時代的來臨,讓江西從一個內陸型經濟瞬間與海洋經濟相脫節,加上沒有抓住鐵路這一重要的經濟引擎,讓江西與鄰近的湖南湖北逐漸拉開距離。至於南部的廣東就更不用比較了。

三,人文歷史的影響:自古以來江西人崇尚讀書,所謂耕讀傳家。特別是明清時期受理學影響,過於正統,守舊,缺乏冒險精神,這種思想直接禁錮了江西人的進取心,絕大多數人小富即安,也就不再考慮長遠的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江西的發展有目共睹,新時代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新畫卷已經緩緩展開,4600萬江西人都應該擰成一股繩,為家鄉的發展奉獻自己應有之力。


彭小蝦的視界


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兩宋達到了巔峰,人口達到500萬,全國之首。即使在歷經明朝“江西填湖廣”,人口數量依然在全國第二,經濟人文依舊在全國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個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現了“朝士半江西”的說法。理學心學都在江西發現成熟,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也在江西,江西的書院數量歷朝歷代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可見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經濟上兩宋時候的江西納稅納糧全國第一,陶瓷、糧食和茶葉等遠銷全國,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當時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長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蘇杭一帶有“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的諺語,可見當時江西繁華的商貿。而景德鎮是天下瓷器的主產地,是四大古鎮之一。撫州臨川、吉安都是才子之鄉。從宋朝到清朝,在科舉考試中,僅臨川一地錄取舉人一千多人、進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兩宋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為何卻在清朝到近現代這一段時間落後了呢?



人口大量遷移,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從兩宋到明朝之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第一次是兩宋之交的時候,江西人口眾多,整個省份已經接近飽和。於是大量的人口開始遷移到附近的湖廣、福建以及兩廣地區,這是屬於社會發展的正常情況。而第二次可以說是對江西人口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遷往受元末明初戰爭摧殘的湖廣等地。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勞動人口遷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這次遷移讓江西的人口嚴重喪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勞動力。這對於古代以人力為主的農耕經濟是致命的,江西經濟開始從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時候,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在南方各省,這次戰亂導致了江西人口急劇減少,人口紅利至此遠離了江西。



農耕經濟的衰弱,工業時代到來

古代主要是以農耕經濟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兩宋時候,經濟重心南移,江西發展順勢而起。江西的田地較多,人口眾多。兩宋江西的發展是必然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時期江西繁榮的文化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江西的農業經濟的傳統,導致到了近代,江西工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加上又不沿海,海運開始替代內陸河流運輸,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麼重要。江西也沒能趕上工業時代發展的福利,經濟一落千丈,經濟如今已經處於全國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優勢喪失,鐵路的發展

江西兩宋時期發展的原因還有一個:地理位置很重要,處於宋朝中心,四通八達,離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長江運輸,這對九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河流的作用已經沒有那麼重要。處於沿海的福建、廣東,江浙等省迅速發展。處於中部地區的江西沒有優良港口,經濟便逐漸落後。而路上的優勢也被湖南湖北搶走了,粵漢鐵路的開通,直接導致了從北到南不再需要通過江西,江西跟當時中國南大門的廣州的古商道漸漸被取代。這一次江西與西學發展地,經濟重地——廣州漸行漸遠。湖南湖北憑藉鐵路的發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現代,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西鐵路高鐵建設緩慢,遠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道路的便利,經濟更難發展。



藤樹先生


你提的這個問題,真的是每一個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個江西人吧,出於此,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文字,今天剛好有機會,就說說我的見解吧。

說到江西的衰弱,就繞不開江西曾經的輝煌,江西以前有多輝煌呢?

江西的經濟發達,商品經濟非常活躍。

北宋時期,江西地區人口近500萬,位居全國之首,明朝時期江西的人口,經過“江西填湖廣”之後還是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浙江。

縱觀整個宋朝江西,納稅納糧為全國第一,當時的江西盛產糧食、茶葉、布匹、陶瓷。景德口賺外匯),其鎮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藝水平長期領先於同時期國內其他地區。當時的九江是長江沿岸繁華的大港口,經濟繁華,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的垂涎。可見當時,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區是何等的繁華!

我曾經這樣想過,如果南宋沒有江浙為依靠,滅忙的速度應該會加快不少,還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說江西那時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時候非常鼎盛,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時期,有一句俗語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說,意思是說整個明朝江西籍狀元和進士數量都是位列全國三甲(僅次於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數不勝數(嚴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學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這麼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榮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我們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個是江西人,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都是江西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清華北大復旦南開)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位於江西廬山。

從現代經濟學看,文化的鼎盛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可見江西當時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北上廣深”。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江西的快速衰敗,與其人口的大量外遷有關。

江西的人口外遷有兩次比較大的規模。一次是兩宋之交,贛西、贛南、贛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發主動地從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會容納飽和的原籍,絡繹地遷往相對人口稀疏、地廣人稀、大有發展空間的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客籍進行開發。這是經濟發展規模決定的,不可改變,就像我們今天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北上廣深”一樣,促進了遷入地的經濟繁榮,破壞了遷出地的人口結構,慢慢的經濟就會蕭條。

還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規模宏大的一種做法。這一政策,導致大量的青壯年外遷,上百萬人口呢!這樣徹底的摧毀了江西的經濟基礎,江西因此衰敗了。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經濟就活躍了。古代江西的是華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經之路,由中原進入兩廣,由西南進入江浙都必須經過江西,曾經作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來東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廣州市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兩廣貿易與經濟起飛,成為了江西的硬傷。

特別是清朝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把江西經濟再一次推向了死衚衕。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的經濟和人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以後,西學逐漸傳入中國,而當時的江西至廣州的古商道已經沒落,粵漢鐵路的修建和通車使得由兩廣北上不需要再經過江西,由此使得當時的江西逐漸遠離改革和新學的中心——廣州。至此,江西開始全方位衰退,逐漸被臨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改革開放以後,江西因為處於內陸地區,沒有靠海,沒有經濟特區,沒有直轄市,沒有自貿區,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紅利,和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漸漸拉開了距離,加之歷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經商等經濟活動,本地經濟結構也不是那麼協調。

我經常往返於廣州和深圳之間工作,我身邊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時候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來廣東,他們說江西本地的經濟不是太好,廣東經濟發達,能夠賺的比較多,這就是現實!

至江西的衰弱還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喜歡我的寫作,可以關注我,為我點個贊。謝謝。


大咖說車自媒體


我是個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江西不僅僅是兩宋富裕,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輩出,名人就不一一列舉了,到明朝永樂年間,封侯拜相的江西人達到了鼎盛,當時有翰林皆吉水,滿朝半江西之說。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後代。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首次授銜的時候,全軍一共有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此後斷斷續續有一些將領得到晉升和授銜的開國將軍,截止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一共有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佔五分之一,全國最多。中國有句古話,朝中有人好辦事,朝中有人,自然會惦記自己的家鄉,會為自己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自然當時的江西不會窮了。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19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吃不飽肚子,全國各地都有餓死人的情況,唯獨江西沒有,這個我沒法考證,但是當時周邊省份的人來江西要飯,這個是真事,說明當時江西真是塊寶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江西落後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會爭強好勝,頗有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氣,大多數不會是成功的領導者,只能是優秀的跟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內陸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說!所以想大規模的農業發展也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農村人口迅速減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動。在加上江西人讀書還是很厲害的,本省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牛逼大學,沒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選擇外省唸書的學生比較多,一般大城市畢業後就直接留在一線二線城市發展了,這樣就導致了人口外流非常嚴重,人才回不來,青壯年勞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鄉江西這些年為什麼落伍了,總結後就是以上幾點原因吧!希望江西越來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時期,我們期待著!!


附上兩張美輪美奐的江西風景圖,祝願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給生活加點料


我是江西人,我來答這題吧。

宋朝以後、近代以前,江西的經濟文化都是十分繁盛的,不說排名第一,起碼也是前三。

就階段而論,宋明時期的江西最為鼎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而作為其中的表現,江西的稅賦、科舉和所出名人上,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別的不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韓愈與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蘇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兩位宰相王安石與文天祥,都是江西人。



江西最鼎盛的時期還不在宋朝,而是在明初。尤其在科舉上,江西人(尤其廬陵即今吉安)表現極為優異。

如在建文二年、永樂二年等幾次科考中,江西人幾乎包攬前十名,而其中廬陵人又幾乎包攬前三甲。

在這幾次的科考中,江西進士幾乎佔到全國進士的20-30%,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為罕見的。

在整個明朝,江西所奪得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為全國第一,進士佔比為10%。



江西之所以在宋明時期表現突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宋明時期經濟重心、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江西適合農業耕作,加上當時北人南遷,耕作技術和土地開發正值高峰;

其三,江西人踏實勤懇,能吃苦,好讀書,一向以耕讀傳家。

由此,江西人在宋明時期表現卓越也就是不奇怪了。

不過,在明朝中後期後,江西雖然相對持平但開始走下坡路,其榜首位置逐漸被地理環境更優越的蘇南、浙東地區所超越。

但總體而言,江西在清朝前期和中期、近代以前仍舊保持前三的位置。



近代江西的急劇衰落,則與兩個因素相關:

一是五口通商之後,原貫通南北的贛江水道被廢棄,整個商業體系改由長江水道的東西向,江西的經濟大受影響;

二是綿延十餘年的長毛之亂,對江西(也包括安徽)造成了重創,長毛與清軍在江西反覆拉鋸,由此造成江西人口減半,歷經一百年都未能恢復。

此外,當時整個世界都朝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作為內陸省份和傳統農業省份,江西人相對保守閉塞,因此在這大潮流中沒能跟上,由此變得默默無聞矣。


坑爹史冊


要想富,先修路。

古今都是如此。

如今,京廣線是南北交通大動脈。

但在兩宋時期,南北交通大動脈是贛江。

一直到近代京漢、粵漢鐵路出現之前,都是如此。

比如,王陽明從紹興出發,到廣西去平叛,他走的路線是沿錢塘江向西,進入“衢州-上饒”這個浙贛走廊,再入鄱陽湖,沿贛江南下。接著越過南嶺,進入廣東,再順北江而下,到廣州,然後去廣西。

在南宋時期,這條路線尤其重要,因為首都在杭州。

當時的江西,不僅是南北交通要衝,也是東西交通要衝,從臨安去湖廣、貴州,也都統統要經過江西。

繁盛的交通,帶來繁盛的交流,帶來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兩宋時期的江西,不僅是富庶之地,也是人才輩出的星光閃耀之地。

但到了近代,一方面,京廣鐵路的出現,使得江西失去了南北要衝的地位;另一方面,海洋時代的經濟結構,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大幅度移向海岸線一帶。

結果就是:在中部,鄭州、石家莊這樣的城市,由縣城、鄉鎮一躍而為現代都市。武漢、長沙這樣的歷史名城,也更加繁榮;在東部:大連、青島、上海、廈門等城市迅速崛起,成為現代中國經濟的領頭雁。如上海,甚至由一個縣城成為了遠東第一都市。

但江西,卻在這個交通、經濟的大變局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導致江西的城市,在當下,即便是省會南昌,也成了存在感很弱的城市。

高鐵時代到來,江西又落後一步,以至於有“環江西高鐵帶”之說。

興也交通,敗也交通。

當今江西要迎頭趕上,交通,仍為重中之重。


何書彬


誠邀,如題。說到當今中國富裕的省份,大多數人腦袋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名詞估計是廣東吧,再不濟也是浙江,江蘇,福建,山東這些東南沿海省份。與這些富人相比,江西就顯得小氣多了,不但經濟發展不慍不火,甚至於連省內的頂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都有點供養不上了,但是你知道嗎?在數百年前的兩宋時期,江西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古人以民之多少定盛衰,在北宋時期,今天的江西地區人口近500萬,位居全國之首。憑著肥美的土地、豐厚的資源、暖溼的氣候、充足的用水,鄱陽湖與長江、贛江等水運交通與富饒水產,江西在宋朝時期農工商業全面發展,宋朝幾乎一半糧食、漁業產自此地,瓷器、建材、茶葉、美酒、水果等產量也不小,特別是瓷器,在宋朝,景德鎮的青白瓷已經小有名氣,大量的瓷器隨著長江直接銷往國外,給江西帶來了數不盡的金銀外匯,是時江西境內作坊店鋪樹立,城鎮村落富貴,人煙密佈阜盛,真可謂天下第一福地,

那麼江西為何會衰敗呢?

的確,不得不說,今天的江西不管是經濟還是科技文教,都很不優異,東邊不如江浙經濟文化大省,西邊不如兩湖特色鮮明、才俊如雲,南邊不如福建、廣東濱海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明朝和清朝後,國家閉關鎖國

宋朝江西的發達,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外銷瓷器和茶葉得到的利潤,可是明清兩代,由於國家閉關鎖國,瓷器和茶葉需求也沒有那麼旺盛了,以此為經濟支柱的江西自然會受到衰弱

其二,明清重農抑商的國策

江西多山,發展傳統的農業並不具有浙江等地的優勢,所以當朝廷下令限制商業發展的時候,江西的商人日子就不好過了,沒了商人的投資,朝廷又不撥款,江西的建設受到了停滯

其三,人口的遷移

很多人知道湖廣填四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江西也填過四川,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將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使得江西人口驟減,自然經濟會下滑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江西在兩宋時期的確實是非常的富有,但江西的落實卻不在兩宋後迅速衰弱,而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

為什麼鴉片戰爭之後江西會落後呢?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大門還沒有被敲開,江西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以及資源都不錯,有山有水有田,還有一些礦山,在自耕農社會算是有一定的優勢了,所以發展的不錯。

另一個巨大的優勢是:由於清代在廣州設立了一個通商口岸十三行,那可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了。那時候商人要對外做生意,必定去廣州,而要去廣州,經贛江而上到達贛州,再走梅關古驛道翻越大庾嶺,是唯一一條較好的線路。因此江西、尤其是贛州在鴉片戰爭以前,在往來客商的帶動下,經濟可謂是非常的繁榮,贛州被稱為宋城,可是貨真價實的。

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天津、寧波、廈門、大連等通商口岸的陸續開通,使得商人從南北往來變成了由東向西,有的經珠三角進入內地,有的經渤海灣進入內地。不管走水路還是陸路都比江西方便,而江西南部丘陵多的劣勢也在此時凸顯出來,因此江西慢慢的就冷清了很多,加上太平天國在江西鬧騰一番,影響也很大,經濟也就迅速落後。

到了民國,國家開始修鐵路,基本上也是繞著江西走,京廣線在解放前就有了,但經過的卻是湖南。這樣一來,江西陸路不便,水路又被拋棄,就更加的落後周邊地區了。

解放後到今天,國家對江西的扶持都不大,近幾年還好,蘇區振興投了不少資金和項目,江西的GDP總量也從2000年初的第20位進步到了2018年的第15位,基本上是四年進步一位,目前離排名第14、第13的陝西和遼寧只有二三千萬的差距,按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我們很快就超過它們。

我相信,只要江西人努力,加上國家政策的傾斜,江西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希望二十年內)進入全國GDP總量前十,重現當年的輝煌。


老羅侃史


江西省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是一個偏東南的省份,不過如今由於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與周圍的鄰居們相比,江西顯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歷史上巔峰時期的江西可不是如今這般光景,論綜合實力在全國範圍內江西都是稱的上號的。


在唐開元21年(733年)唐玄宗設置江南西道(今湖北省、安徽省長江以內地區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前,江西與其他南方省區一樣,都被中央視為蠻夷——古代江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並無任何優勢。之後也一直保持著這種情況,直到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江西伴隨整個長江中下游崛起,最終在兩宋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省份。

兩宋時期的江西不僅有“天下糧倉”的美譽,在茶葉、陶瓷、採礦、冶金、紡織、造紙等工商業以及城市發展等各方面也都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以瓷器聞名於世的景德鎮便是在這一時期逐漸聲名鵲起,成為中國瓷器的金字招牌。


除了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江西的文化產業也開始走向興盛。鼎盛時期的江西,各地書院林立(如白鹿洞等江西四大書院),文風昌盛(如著名的臨川派),是科舉大省、文教重鎮。

經歷過元代的戰爭動盪,到明清時期,江西繼續保持著經濟、文化和城市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綜合實力始終位居全國前列。

自兩宋到明清,這一段時期江西的鼎盛發展,主要得歸因於江西得天獨厚的河網條件。事實上,作為一個內陸省份,江西省內山地丘陵廣佈,加上封閉的地形,其地理條件實在算不上多有優勢。然而受多山地勢的影響,加上南方降水豐富,反而使得江西河流廣佈。眾多河流的發展促成了沖積平原的形成,繼而帶動了江西農業的快速發展,江西人口和城市也在這些河流和平原上逐步發展起來。


最為重要的是,四方暢達的河流給江西帶來了發達的水路運輸。

向北,通過鄱陽湖江西可與長江流域甚至北方中原地區相聯繫。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更使江西進一步可與華北地區接觸。

向南,水陸轉運後翻越梅關,又可經水路至廣州。而南北方向上的這條黃金水道——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也將成為清朝中後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線。

向東,通過信江——玉山——衢江——錢塘江這條水陸通道,江西可進抵浙江。

向西,通過水陸通道亦可進抵湖南。如此看來,江西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四通八達。



在封建社會後期,由於明清的“閉關鎖國”,廣州成為全國僅有的對外通商口岸,江西所處的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因而變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交通線和商道。

然而在近代戰爭、國際形勢以及工業技術等一系列歷史變化的背景下,江西的地緣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853年至1864年間,湘軍與太平天國在江西境內展開了持久的拉鋸戰。長久的戰爭使江西遭遇重創,對江西的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與此同時,兩次鴉片戰爭的落敗,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等帝國主義列強簽訂屈辱條約,諸多沿海和長江城市被闢為開埠通商口岸。在近代海運和現代交通方式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傳統的贛江大庾嶺黃金水道地位一落千丈,江西從歷史上的交通要地變成了封閉的內陸省份。

在工業革命和新的商業形式的影響下,江西傳統的農業型經濟難以發展,近代工商業又受到諸多限制,江西於是進入了歷史發展衰退期。


夏目歷史君


在宋朝,江西因為贛江和長江的水路運輸樞紐地位而富甲天下。近代以來,因為鐵路和海運交通興起,京漢鐵路走了武漢,導致江西衰落。

1,宋朝時期江西因水運而興起。

宋朝時期,江西的大部稱為江南西路。

江西處於鄱陽湖平原和贛江平原之地,土地肥沃。唐宋經濟重心南移後,因大量移民到江西,江西得到了開發。

贛江是宋朝時期,溝通兩廣和長江的主要內河通道,當時遠遠超過湘江的運輸能力。

宋朝時期,還有兩件事,讓贛江成為財富之江。

一是景德鎮的瓷器;

二是韶州的銅礦。

景德鎮在宋朝屬於江南東路,韶州屬於廣南東路。但它們的向長江的運輸大部分都是要通過贛江中繼。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昌南鎮產青白瓷,極優良,以真宗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宋朝時期景德鎮成為了中國的瓷都,和絲綢一起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兩個拳頭產品。

宋朝時期還在韶州發現了大型銅礦,在宋神宗年間年產量達到了萬噸以上。

北宋貨幣是銅本位。

韶州銅礦在廣東北部山區,向長江運輸時,通過贛江中轉。

在銅礦和瓷器的利好帶動下,江西成為宋朝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南宋末年,文天祥戰敗的逃走路線也是沿贛江一線南撤的。

2,清代以來的,因鐵路和海運的興起,導致江西衰落

2018年,江西省GDP在全國各省排名中佔13位,處於中游位置。

其實,從明朝末年開始,江西的地位就開始下降。

因為京杭大運河從浙江、江蘇、山東經過,而棉花革命的興起,主要在江浙一帶。

江西錯過了運河和棉花。

近代以來,特別是沿海開埠以來,江西地位一落千丈。因為贛江的水路運輸與海運相比,已不值一提。

清朝修建的京漢鐵路經過了武漢,鐵路不從江西走,直接導致了江西的衰落。

1898年底,京漢鐵路開工。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線竣工通車。京漢鐵路奠定了武漢東方芝加哥的地位。

1996年9月1日,貫通江西南北的京九鐵路全線開通,距離京漢鐵路已經過去90年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