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譚震林(1902—1983),湖南攸縣人。1925年冬參加革命。1927年11月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1928年後歷任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副書記、第二屆特委書記和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長等職。新中國建立後,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83年9月30日8時02分,譚震林副委員長在北京逝世,遺體火化後骨灰存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86年11月,譚震林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根據譚震林生前遺願和攸縣人民的要求,1988年4月譚震林部分骨灰安葬於攸縣烈士公園譚震林墓,楊尚昆題寫墓碑。1995年9月譚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與譚震林合葬。

2002年4月,經有關部門批准,譚震林墓遷建於現在的攸州公園內,位於攸縣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園獅子嶺東麓,面積9280平方米。整個墓園分三個區域:停車區,面積3500平方米,水泥鋪面。沿臺階上至第二級,為銅像區,面積4200平方米,鋪行道磚。第三級為墓葬區,面積1500平方米。整個墓園周邊種植女貞、紅梽木及草坪。墓葬位於墓區中軸靠後位置,大理石為沿,東西5米,南北5.4米,高1.20米,漢白玉質墓碑,1.20米×1.80米。楊尚昆書“譚震林墓”。墓後8米處為幕牆,刻有譚震林生平簡歷。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銅像位於墓前20米。像高3.8米,頭戴青絨帽,身著風衣,雙手後握,凝視前方。像座呈長方體,長2.1米,寬2.4米,高3.0米。黑色大理石貼面,由譚震林子女及親友于2004年9月立。

譚震林舊居位於攸縣城關鎮珍珠巷的興賢堂,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與中間的文昌廟(中共攸縣地方執行委員會舊址),和左邊的倉聖廟,連接為一個整體。2001年,譚震林舊居被攸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投入80餘萬元資金對舊址進行搶救性修復,陳列、展出關於譚震林同志生平的主要事蹟和他曾經使用過的一些實物。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譚震林一生對家鄉的變革、發展和建設傾注了心血,與家鄉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957年4月下旬,譚震林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率中央工作組一行回家鄉攸縣搞民主辦社試點,歷時40余天。期間,不僅和縣領導親切交談,而且經常深入下去,作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1959年5月中旬,譚震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帶著怎樣在基層貫徹毛主席4月29日用《黨內通訊》形式給省、地、縣、公社、隊、小隊幹部寫信中提出的6個問題,到攸縣搞調查研究。當年5月下旬,視察了酒埠江水庫建設工地。

1961年3月,譚震林根據中央意見,帶著中央制定的《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60條),來到攸縣廣泛徵求農村基層幹部和社員群眾的意見,聽取了縣委關於農村工作情況彙報,分別召開了縣委機關幹部、社隊幹部、社員群眾代表、富裕中農代表座談會。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1965年5月21日,譚震林利用在湘潭地區搞社教的空隙,回攸縣瞭解面上社教和農業生產情況。第二天返湘潭途中,到新市農場總場進行了視察。

1977年10月,譚震林偕夫人赴井岡山參加紀念活動時,途經攸縣逗留2天,聽取縣委的工作彙報,同有關幹部進行了長時間的親切交談,觀看了縣花鼓戲劇團的演出。

1979年5月譚震林到攸縣,對攸縣被列入全國農業機械化試點縣的落實情況進行視察,聽取了縣委的專題彙報。8日參觀了縣農機試點生產隊上雲橋公社江南大隊趙家鋪生產隊,還察看了蘇州水輪泵站。

攸州歷史故事——譚震林陵園

1982年3月,年滿八十高齡的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譚震林偕夫人乘專列到攸縣視察工作,歷時4天。譚震林聽取了縣委的工作彙報後,在縣直機關負責人和公社黨委書記會議上,就各級黨委、黨組織如何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中心內容發表了重要講話,並和大家合影留念。還在縣委機關院內種植了一棵香樟樹。臨別的那天上午,譚震林邀請縣委常委到專列上談心,共進午餐。席間,譚老語重心長地希望大家在黨中央領導下,以黨的利益為重,緊密團結起來把攸縣的工作搞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