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提起三國,或許很多人很容易就會想到曹操、劉備、諸葛亮這些字眼。“孫權”總是會被忽略,在很多人眼裡,似乎對孫權的看法都遠不如曹操與劉備。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是個用兵菜鳥,還認為他是牆頭草,袁紹、曹操與劉備,他都曾依附於他們門下。但是,難道就憑藉這些,就將孫權判定為一個無能的君主,未免也太過牽強了些。

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甚至,或許大多數人對於孫權的認知有很大的誤解。《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中記載:“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可見,孫權在年少時就有著過人的見識與智慧,並且遠超同齡人。

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曹操見過孫權後,也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曹操對於孫權的能力非常贊同。連曹操都誇耀的人,又會差到哪兒去呢?甚至到最後,孫權還打敗了曹操。《資治通鑑》中記載:“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模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孫權聯合劉備,採用諸葛亮的計謀,加上週瑜與黃蓋等大將的輔佐,最終將曹操打敗。這一戰也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可能又會有人說孫權無能,只能依靠自己將荊州借給劉備使其幫助自己打曹操。

這樣的評價就讓人覺得十分無奈了,這怎麼就無能了呢?非常時期就要運用非常手段,孫權知道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與老奸巨猾的曹操抗衡。自己身邊的謀士也不如曹操身邊的出眾,既然劉備有諸葛亮這樣厲害的謀士,為什麼不拿來自己利用一番呢?在我看來,這是智舉。況且,後來孫權不也將荊州奪回來了嗎。從赤壁之戰中,不是看出了孫權無能,而是顯現出孫權特別善於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能將可以利用的事物全都利用起來。

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而且,與曹操和劉備相比,孫權是三者當中最為年輕的君主。孫權繼位之初,還不到弱冠之年,但其胸懷之寬廣、目光之獨到,完全不亞於一個五六十歲的政治家,讓人瞠目結舌。《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中記載:“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眾。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

孫權少年之時,就已經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他廣招人才,聘請名士。而且還阻止了宗室動亂,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少年時的孫權,就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本領,這可不是尋常男子能做到的。

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有人又會說,孫權家大業大,可以說是富貴人家長大的,他做的所有事不過是為了自保。可如若孫權當真只為自保,大不了割地求和,他依舊還是一方諸侯。但是求和自保只能換來一時安穩,而且忍辱退讓亦只能讓他人變本加厲。所以有時候,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從赤壁之戰到隔江對峙,再到最後奪取荊州,孫權步步為營,最終獲得成功。孫權用事實告訴我們,只有自己不斷進取,不仰仗他人鼻息。待機遇到來時勇往直前,將自己做大做強,才能真正“自保”。弱肉強食的年代,安於現狀的結局必然是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

三國最被低估的君主,讓曹操吃敗仗,年少手腕成熟

縱觀孫權的一生,他為何能走得如此長久呢?他父親與兄長雖然 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倘若他真的無能,也是走不了這麼長遠的。堅實的基礎只是先人留給他的優勢,而他自己最後能將吳國建立起來,那是他的本事。孫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人生格局。

格局: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很多人都知道一個道理:“決定你上限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你做人做事的格局。”這話十分正確,孫權十五而立,少年統業,再到最後建立吳國。他這一路走來,很大程度上都與他為人處世,格局寬廣密不可分。

再一個他非常善於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而且總能在機會到來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機會總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孫權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孫權非常具有憂患意識。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倘若孫權完全滿足於父輩為他留下的基業,不思進取,肯定早晚要滅亡。由此可見,孫權能夠將父輩打下的江山建立得如此輝煌,足以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