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然》雜誌刊登:科學家投票通過“地球已進入人類世”,人類正改變自然週期?

小冰冰0210


小行星撞擊地球以後,誰主宰未來還不一定,也許人類會與隕石坑衝擊波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烴混合形成石油。

到後來,也許會有某種生物像我們研究恐龍一樣對待今天的生物形成的化石。



金童希瑞


太陽光到底傳播多久會消失?

1,且以太陽光傳播到地球8分鐘為參數。

2,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小圓圈,明亮刺眼。

3,太陽光傳播到月球,月球反射到地球的太陽光:月球小圓圈,淡光不刺眼。

4,太陽光傳播到火星,火星反射到地球的太陽光:火星點狀,淡光不刺眼。

5,視角法:視角與距離成反比。即距離太陽越遠,我們看到的太陽小圓圈越小。在目前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小圓圈基礎上,我們再往後拉長一倍的傳播距離,我們看到的太陽小圓圈會有多大?拉長二倍距離呢?還會有視角嗎?

6,稀釋法:光能量空間傳播距離與空間擴散面積成正比。即光能量傳播越遠,擴散的空間面積越大,能量稀釋越大,繼續傳播的能量越小。

7,阻力法:光能量強度與傳播距離成反比。光能量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介質有阻力,阻力使光能量逐漸減弱,最後至零。

綜上分析,太陽光傳播多久消失?此處暫且設定為20分鐘吧(已經不少了)。


天山我才


這似乎反映了人類的自大狂傲!正如恩格斯所說,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著報復

其實,人類至今為止的所有科學技術成就,既無法改變地球的自轉軌道,也無法改變地球的氣候和地理!

人類既不能改變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只能順其自然地演進,也無法改變人類自身的缺點,比如人類自身之間的矛盾、對立、戰爭等問題!

甚至人類對於小小的武漢冠狀病毒也無法扼制!人類能夠改變的僅僅是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中很小一部分的事物,而非地球本身!


Chenshichun12


投票通過?又咋樣?咋折騰也還是要遵守自然規則。比如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五指山。人法地,...道法自然。地球如此之小,能違反宇宙法則?亂折騰最後還是折騰人類自己。所以不但有生物鏈,應該有動物鏈,有星球鏈,有星團鏈。有地球上的物質鏈,有能量鏈,有循環...


用戶628680282845流氓


個人多年基研早己發現;

古今天地論著出現過時;

世界末日出現困求多元;

我贊成自然雜誌的看法。

後退沒希望前進需新論;

建議各種政教抓住機遇;

儘快續正棄誤時代共遷;

若公開發表供大家參考。


李志勇LZY


科學難道就是為了改變點什麼才算是聰明?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其他星球居住是還是不要折騰了的好,免得沒處藏身。連生存環境都不能維護還算是什麼科學。


過兩天1963


人類能改變自然週期,真是無稽之談。


魔怕78479829


天擎引能計劃與擎天啟能工程是人類進步和自然進化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天籟人2



尚慧際易簡


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了無止境的破壞,對地球產生了深遠且巨大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地球歷史時代——人類世,其開端通常為18世紀末(蒸汽機被髮明)。不過,隨著這個詞越來越普及,一部分科學家對此產生異議:氣候變化、環境破壞真的能影響到地球嗎?地球有那麼脆弱嗎?

目前,對於“人類世”這一概念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給時期命名的做法只是將問題的原因歸咎於人類本身,而並沒有真正讓人們意識到我們身上肩負著的責任。“人類世”這一概念真的把握住人類目前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了麼?它真的會在不遠的未來變成現實麼?一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下圖為全球汙染指數)

整個地球擁有45.4億年的歷史,而11700年前的全新世標誌著人類“擴散”的開端,這是個什麼概念?用類比的辦法來看,如果把地球誕生至今的時間比作24個小時,那人類僅僅在地球上存在了19秒而已!相比較於地球所經歷的漫長歲月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人類真的能夠影響到地球地質?人類的確對氣候的變化產生了影響,但基於我們對地球時間跨度的瞭解,理應對“人類世”這樣的概念保持警惕。

在大約六千六百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第五次),包括恐龍在內的大約四分之三的生物因此消失。研究表明其原因很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地質記錄中,研究人員提取出了一層薄薄的獨特的沉積物,其中包含小行星/彗星中富含的元素。

地質研究中那層薄薄彗星塵埃表明發生在那個時代的物種交替。這次大滅絕為以哺乳動物為主要生命形式的生物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就此迎來了所謂的新的生物時代。但是,從來沒有人將這個時期成為“彗星世”,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小行星對地球的影響是單向且一次性的,它為另一種生物的繁衍創造了客觀條件,並就此延續了數千萬年。

那麼類比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我們能否將今天這一時期命名為“人類世”呢?就算人類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但如果我們帶來的改變在漫長時間背景下只是十分短暫的現象呢?工業化加速了地球有限資源的消耗,再加上前所未有的環境破壞,這從根本上限制了人類長期發展的可能性。就像美國作家約翰·邁克爾所言,即便所有工業的發展時間累加在一起,對於地球而言也只是滄海一粟,對人類而言則是短暫的“自我終結”,一個時代的過渡而已。

對地球來說,所謂“人類世”的遺產可能就像那岩石中薄薄的一層彗星塵埃一樣,不痛不癢。作為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生物,人類有可能會在遙遠的未來找到生存和繼續發展的新生態環境。但對於一個星球來說,人類永遠不會佔據主導地位。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人類正走向“滅亡”。

在遙遠的未來,地球將繼續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它並不在意人類的“降臨”和“離開”。對於漫長的地球歲月而言,人類的歷史實在太過渺小。自然和生命本身才是我們理應敬畏和尊重的東西,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法寶。而非像以“人類世”這樣傲慢又自大的名詞來自居。

對自然滿懷敬畏之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似乎這種寶貴的品質漸漸消散。從深層意義上來講,人性——似乎十分可怕,但這也或許是一種對人類天性的解放。如果人類可以擁有漫長而遙遠的未來,那時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共享大自然。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明白地球、自然和生態對於人類的意義,地球不需要人類去保護,我們要保護的是自己。正如已故的環境哲學家瓦爾·普魯姆德曾警告人類:我們若用另一種方式(破壞)和自然共處,人類將沒有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