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战乱不断,一批能征善战的良将出现,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崔宁就是其中相对不知名却又作用很大的一个。之所以名声不显,一方面是此人有过反叛击败上官的记录,另一方面此人是皇帝冤杀的,使崔宁在蜀中十余年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的功绩被无视。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不当县令当小兵,大唐南诏天宝战争幸免于难】

崔宁是卫州(现河南新乡一带)人,年轻时是那种喜欢讨论天下大事的书生,“喜纵横之术”。估计家里条件不错,卫州刺史让他当了一个县令,按理说这应该是个不错的起点。但崔宁不愿意干,“世界这么大,我要出去看看”,于是就一路旅游到了四川。

在四川,崔宁竟然去当兵了,而且还是个小小的普通士兵。以读书人在中国古代的宝贵程度,中间肯定是有故事,但正史野史都没讲,我们也无从分析。

当时正是盛唐后期的天宝年间,崔宁赶上了大唐讨伐南诏的第二次战争,十万大军远征洱海,唐军大败伤亡惨重,崔宁幸免于难逃回了成都。在成都,崔宁又遇到了好人,一个行军司马见他气宇轩昂,又同姓崔,就推荐崔宁当了一个小武官。

在军中崔宁应该是混的不错,当时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崔宁外貌谈吐能比较和人,且能从唐军大败的南诏战争中逃回去,身手武艺应该也是很了得。史书上记载,崔宁“

善抚士卒,皆愿致死命”。古之名将无不如此,在军中,摆出高高在上架子的将领,一般没什么大本事。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逃到了蜀中。崔宁随同李隆基派往灵武的宰相崔园到了西北灵武,并成为了宰相裴冕的部下。当时郭子仪从山西到灵武勤王,崔宁应该是见过郭子仪的。

又过了几年,裴冕因事被查办,崔宁的部下士兵当着皇帝使者面前,割下了自己耳朵表示裴冕冤枉,使者上奏给唐肃宗,有拥立唐肃宗上位大功的裴冕虽然被贬官但很快就又被重新启用,崔宁也被调到长安,官位稳步上升。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苍山洱海)


【与严武、杜甫的交集,崔宁在蜀中的成名之战】

唐代宗时期,崔宁第一次被外放当地方官,是当时镇守蜀中的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举荐的。严武是盛唐著名诗人将领,打仗比高适强多了,可惜寿数不长,杜甫安史之乱时去蜀中就是投奔的严武。

当时蜀中社会治安不好,土匪横行,一些地方道路都被土匪控制。崔宁到了利州(现四川广元,川陕交界)当刺史,去了之后,也不知道是采取了什么雷霆手段,“既至,山贼遁散,由是知名。”

严武更是欣赏崔宁,于是就想让崔宁到自己部下为将。但跨系统调动难度较大,就和崔宁商量。崔宁说,自己顶头上司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诚这人爱钱,如果送份重礼,张献诚能答应调动。严武按此操作,果然张献诚放人,让崔宁称病去职。严武给崔宁在西川安排了汉州(现四川广汉市,离成都不远)刺史的位置。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蜀中大量州县,崔宁这里是防御吐蕃入侵的一线了。当时严武奉命发动对吐蕃的一次反攻,崔宁是其中一路部队。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杜甫的资助者——严武)

崔宁在攻打吐蕃城池时,由于城池地势险要,周围都是乱石,没法借助攻城器械。崔宁派人四处观察,在城东南角发现一块土地,土壤松软可以挖掘。于是,连夜派人挖地道,两个晚上地道挖通,一举攻下了吐蕃城池,唐王朝也得以收复失地数百里。吐蕃城中守军莫名其妙的就丢失了城池,以为唐军是神兵天降。

回去之后,严武非常高兴,自己看中的人才能取得这么大的功绩,自己脸上很是有光,尤其再回头看看杜甫,在自己照顾下只知道喝酒,十分之不着调,恨不得一剑砍了。

严武也是个思维活跃奔放的人,于是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了一座七宝车迎接崔宁,一路进入了成都,充分褒奖了崔宁和手下将士的功绩。

杜甫和崔宁应该是有过交集的,成都浣花溪百花潭名字的来由就是崔宁的一个小妾任氏,传说在还是姑娘的时候为一位落水的胡僧洗衣服,溪水中百花浮现。这个小妾后来还有故事,也是一位奇女子。

杜甫当时就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也有过“浣花流水水西头”的诗句,以杜甫的不着调,那个胡僧没准就是他推下污水沟的。

可惜严武很快病逝,终年仅四十岁,想必严武没把杜甫托付给崔宁,杜甫于是离开成都投奔高适找新饭辙,与崔宁再无交集。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浣花溪畔的美人)

【民主推荐引发的血案】

严武死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空缺,蜀中将领们各自向朝廷推荐继任人选。崔宁推荐了一个王姓将军,另外一批人推荐了郭英乂[yì],朝廷接受了后者。

这个郭英乂有两个弟弟在蜀中为将,对于各人之间的关系了解清楚。于是,来了之后先诬陷杀了王姓将军,还削减各处驻军的粮饷补给,又召集崔宁回成都议事。

崔宁消息渠道也很畅通,得知这些之后,哪里还能去成都送死,于是就号称防御吐蕃入侵不能去成都。郭英乂已经把崔宁视为自己掌权的心腹大患,就打着援助的旗号发兵突袭,崔宁在汉州家里的家人都被抓去了成都,据说还侮辱了崔宁的妾室。

崔宁已经率军拉练进了深山,郭英乂带兵在后追赶。当时天寒大雪,地上积雪深达数尺,郭英乂士兵冻死了不少,士气低落。这个地方是崔宁防区,地形熟悉,甚至还可能有密营一类的补给基地。于是,完好状态的崔宁军攻打郭英乂,郭英乂大败,仅率千余人逃回了成都。

之前郭英乂刚到成都时,占据了一处豪宅。这处豪宅是当初李隆基在蜀中时的住所,李隆基把这里改为道观,正堂上挂着李隆基的大幅画像。郭英乂喜欢这里的环境,就把李隆基画像拿走,占了这个地方。

崔宁知道这个事情是指证郭英乂谋反的一个有力证据,既然双方结下了深仇,就一不做二不休,率军攻打成都。郭英乂派出的军队很多都改投崔宁,反过来攻打郭英乂,郭英乂大败,单骑逃走,被地方官所杀。

当时蜀中大乱,不但崔宁之前的老上司张献诚与崔宁交战,其他地方州县也有不少讨伐崔宁。崔宁也是的,老老实实让郭英乂杀了多好,或者上奏朝廷让朝廷和稀泥也行。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成都道观)


【被钱买通的顶头上司,和用家产募兵的崔宁小妾浣花夫人】

郭英乂一死,西川节度使又空缺了,这次朝廷派了一个叫杜鸿渐的。

有人向杜鸿渐建议要除掉崔宁,结果崔宁派遣使者给杜鸿渐送来重礼,信件写的也是十分谦恭,于是杜鸿渐放弃了除掉崔宁的想法,反而把蜀中大权委托给崔宁,自己就是与朋友属下谈天聚会,还不断上表推荐崔宁。

几年之后,杜鸿渐被调回长安,在杜鸿渐的极力推荐下,崔宁也亲赴长安,唐代宗委任崔宁继任为西川节度使,开始了崔宁蜀中十余年的幸福生活。《全唐文》中有杜鸿渐上表推荐的原文,看不出杜鸿渐被崔宁架空的语气。

当时崔宁离开成都去长安的短短几个月,成都又发生了大事。

之前就在崔宁与郭英乂争战期间,曾经讨伐崔宁的另一路唐军地方将领——泸州(现四川泸州)刺史杨子琳趁着崔宁不在,精骑数千突袭了成都,留守的崔宁弟弟崔宽连战连败。刚才所说的崔宁小妾任氏,用家产十万招募了上千勇士,击败了杨子琳。这个故事正史里是有记载的,像《女镜》、《奇女子传》之类的笔记小说更是把任氏称为“

浣花夫人”。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地方官要和中央大员处好关系,当然能干就更好了】

之后崔宁搭上了宰相元载的线,把弟弟崔宽派到长安,“

元载及诸子有所欲,宽恣与之”,崔宽也当上了御史中丞这样的高官。

史书上对崔宁这十几年评价很是不堪,“宁在蜀十余年,地险兵强,肆侈穷欲,将吏妻妾,多为所淫污,朝廷患之而不能诘。累加尚书左仆射。”(《旧唐书》)

只有这么几句,《旧唐书》列传里并没有崔宁抵御吐蕃的事迹介绍,反而用一些无法指证的事情批评崔宁,倾向性很明显。但史书总不能把吐蕃入侵的事情忽略吧?

于是,唐代宗帝王本纪当中记载:

“(大历十年正月),崔宁奏破吐蕃数万于西山,斩首万级,捕虏数千人。”

“(大历十一年正月),崔宁奏大破吐蕃二十万,斩首万级,生擒首领一千一百五十人,献于阙下。”

“(大历十二年四月),吐蕃寇黎、雅州,西川节度使崔宁击破之。”

“(大历十二年十月),崔宁奏大破吐蕃于望汉城。”

“(大历十二年十二月),崔宁奏十一月七日於剑南大破吐蕃,斩首八千五百级,生擒九百四十二人,获马牛器械以千万计者。”

崔宁是大历三年杜鸿渐离开后当上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几年情况不详,但至少没有吐蕃入侵掳掠的记录,说明崔宁保境安民是有功的。后期崔宁发力,取得了连续胜利,虽然没有收复失地,但也让吐蕃损失严重。

单凭这一点,崔宁就对得起大唐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工资。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当上大佬,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唐代宗死后,崔宁入朝,升任司空,进入宰相班子,并负责唐代宗安葬事宜,后来又兼任御史大夫。实际上仅从唐代宗死后崔宁入朝一事,就能看出崔宁对唐王朝是忠心的,否则完全可以一直在蜀中当土皇帝。

这时崔宁和掌权宰相杨炎发生了冲突。

本来杨炎和崔宁都是元载一系,原来关系很好,崔宁也很巴结杨炎。但杨炎此人心眼比针尖还小,虽然才能出众,但做事对人不对事,著名理财专家刘晏就是杨炎诬陷而死的。

当时崔宁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体系,自然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于是举荐了几个御史人选。而杨炎认为此事未经我首席宰相同意,你崔宁是不把我放在心上。加上刘晏的事情,崔宁多次劝解,杨炎就对崔宁极度不满。

崔宁刚到长安,吐蕃就发动了一次对蜀中的大规模入侵,还联合了南诏一起。本来唐德宗是想把崔宁派回去重镇蜀中的,但杨炎劝谏,说崔宁在蜀中十四年,相当于蜀中已经不是大唐天下了,不能把崔宁派回去。还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说蜀中“

败固失之,胜亦非国家所有”,意思是说崔宁回去,如果打败了,蜀中自然落入吐蕃之手,打胜了蜀中也不是你唐德宗的地盘。

这句话刚好击中了多疑无谋耳根子又非常软的唐德宗真实想法,于是派遣中央禁军的李晟和几路地方将领的军队去援助。幸好李晟打出了人生中的成名之战,大破吐蕃,蜀中得以保存。

从这个事情来看,杨炎就是非常的不顾大局。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崔宁被任命为西北的方面统帅,这也是唐王朝的传统,重臣统边有利于组织协调。但杨炎在这个区域安插了很多自己人,都有独立上奏的权力,让他们关注崔宁的过错,随时上奏。

这个西北军区一把手的工作于是就非常难做了,但崔宁仿佛一无所知,该干什么干什么,还抽空去各地巡查。结果巡查到了夏州(现陕西省靖边县),这里是党项族人的地盘,后世西夏就在此起家。

要说崔宁调动手下积极性、对外协调的能力真是不一般的强,与地方官一起招抚党项,很多部族归降。本来这是好事儿,但上奏到了杨炎那里,杨炎又是一阵嫌恶,就把崔宁又召回长安。

之后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杨炎过于自傲,对皇帝也缺乏足够的尊重,唐德宗就扶持奸相卢杞上位分杨炎权势。卢杞下狠手诬陷杨炎,杨炎被定罪杀死。

其中崔宁是否参与了不得而知,但以崔宁的性格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党项)


【崔宁之死】

这段时间大事一个接一个,很快就是泾原兵变奉天之难唐德宗逃离长安。

之后不少官员跟着唐德宗去了奉天,崔宁也是其中之一。看到崔宁来了,唐德宗开始时很高兴,毕竟宰相班子当中有过战阵经验的人也不多见,有崔宁这样的百战名将,自己的安全也更能有保障。

但崔宁私下和亲信说的一句话被泄露了,崔宁说,皇帝本身还是很聪明的,也能听劝,但受到卢杞蛊惑,才有了这次的奉天之难。

卢杞当时的第一念头不是平息兵变,而是要把自己引发奉天之难的责任摘出去,崔宁此言让卢杞深恶痛绝。于是,私下上奏唐德宗,说崔宁来奉天的一路,数次下马小便,每次时间都很长,其他人不敢催促。又逼迫崔宁原来的文书伪造了崔宁写给兵变叛军首领朱泚的信件,又有了物证。

于是,唐德宗深信崔宁勾结叛军,就让人召见崔宁,“

中人引宁于幕后,二力士自后缢杀之,时年六十一”。

为大唐守边抵御吐蕃十余年的良将,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缢死

崔宁肯定是没想到唐德宗会采取这种方式杀了自己,连辩白审讯的时间都没给。61岁的男人前列腺有问题很正常,小便时间长也很常见,没想到这让皇帝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

唐德宗让翰林学士陆贽起草诏书宣布诛杀崔宁之事,陆贽是个正人君子,要看物证——那封伪造的信,结果卢杞回复是信已经丢了。

崔宁之死,所有人都知道是卢杞蛊惑唐德宗办的错事儿,唐德宗时期本来名臣名将无数,但唐德宗评价不高就是因为他这个多疑偏信的性格。奉天之难后唐德宗下过唐王朝少有的一份罪己诏,就是陆贽给他起草的,相当于是陆贽等比较正直的臣子对皇帝的一致批评。

十余年后,崔宁之前的一个部将,已经升任了高级将领,用自己的官位请求雪崔宁之冤。唐德宗后期已经好多了,就答应了请求,崔宁才得以平反昭雪。

害死崔宁的两个凶手,一个卢杞是病死的,另一个唐德宗是皇帝无法指责,仇是报不了了。看到这段历史,一股悲凉油然而生,“风波亭”可不是南宋皇帝的专利,崔宁的一生经历和结局,与被拉肋而死的岳武穆有相似之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