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没?

诗海文踪


寓意虽然没差哪去,可是意境却大不相同。



原诗第一句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有清明二字,但是少了时节二字,起码没有明确的时间,最关键的东西漏掉了,意境自然不一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删掉了路上这个名词,显然不够具体,行人在哪?不知道,对吧!没有明确地点。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少了借问二字,明显的缺少礼数,你问谁呢酒家何处有是?没有体现出来当时作者是在苦思冥想,还是问别人前面哪里有酒家,不借问怎么引出下一句的牧童来,对吧!


紧接着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面少了牧童这个关键人物,你说意境怎么可能一样。没有牧童是谁遥指杏花村的,难道是路人甲吗?没准别人还不知道哪里有酒家呢?是不是。

所以原本七字言诗你应给变成五字的,怎么可能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境来呢,一字千金,寓意当然不同。

所以说无论是古诗还是作文,我认为首先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才是一首完美的诗篇。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表现的就是当时杜牧本人的一个境遇,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创作出来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居然被提问者如此大胆的删掉了八个关键字,这样的奇葩想法确实有损原诗的意境,不得不恭维您的想象力真的太丰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