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元代末年,統治者無節制地發行紙幣,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最終經過戰亂,明朝取而代之。那麼,明代清代乃至民國初年的紙幣是什麼形制?又是如何流通的呢?請繼續關注本期文物大講堂......

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承襲元朝舊制,發行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明朝確立了一種錢鈔兼行,以鈔票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制度。大明通行寶鈔的形制基本仿照元鈔。花紋格式、款識格局都差不多,也是桑皮紙印刷,面額按銅錢從一百文、二百文到一貫共分六種。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明通行寶鈔叄佰文

面值一貫的寶鈔長338毫米,寬220毫米,是我國曆史上面幅最大的紙幣。明代寶鈔的印製和發行也是集中於中央政府。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就是每戶大人配鹽一斤,收鈔一貫。“門攤課程”就是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明朝強制商民用鈔,但始終收效甚微。尤其是到了弘治年間,寶鈔已經無人使用。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清朝發行的紙幣有兩種。順治年間由於軍費耗資大,財政入不敷出就發行了“鈔貫”。形制仿明寶鈔,面額從十文到一貫。每年發行限額十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二貫。後來經濟好轉了,鈔貫發行就停止了。

1853年由於要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財政困難,咸豐皇帝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今天我們所說的“鈔票”一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來的。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寶鈔

“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一個叫票,一個叫鈔。銀票以銀兩為單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等多種面額。銀票形制類似大明寶鈔,但比它略小,也是用桑皮紙印刷。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戶部官票叄拾兩

我們現在在影視作品裡可以看到清朝人用的銀票就是用大清寶鈔,又稱錢、票、鈔。大清寶鈔是以制錢為單位,面額有二百五十文到二千文等,一共有八種面額。後來收回當千、當百大銅錢的時候,面額膨脹到了五千文、十千文、百千文,也就是十萬文等多種大額錢鈔。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戶部官票壹兩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政府決定稅款停收鈔票。至此,官票、寶鈔不再流通使用。除清代除政府發行的鈔幣外,民間還有錢莊、票號、典當發行的錢票。這是屬於定期付現的本票性質的一種票券。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戶部官票貳兩

民國初年袁世凱倒臺後進入了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紙鈔的種類就更多了,每個派系的軍閥都會發行紙幣,這個階段出現了我國票幅最小的紙幣。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浙江地方銀行為了解決當時輔幣不足的問題,發行了一批面值一分票幅很小的紙幣,票面面積僅為50×25毫米。我們剛才說了最大的紙幣是大明通行寶鈔,而這個是中國面幅最小的一張紙幣,面幅僅有大明通行寶鈔的的六十分之一。

明清及民國初年的紙幣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票幅最小的紙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