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兩次大規模“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今屬湖北省的麻城市都是移民的“聖地”。這裡是大量“填川”移民的原居地。

事實上,麻城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既有麻城孝感鄉人遷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麻城稍作停留後向四川遷移。“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等在同時進行。

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是中國移民史上第三次大移民,即長江流域由東向西移民的開始。麻城,特別是麻城孝感鄉的移民在這次移民潮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元末大批麻城人隨明玉珍入川、或者招鄉民入川等: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後自立稱帝,明玉珍不服,與陳友諒斷絕聯繫,自稱隴蜀王,至正二十二年稱帝,國號夏。明初有大量麻城原居民入川。

明末清初,地處西南的巴蜀大地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天災人禍:從平定楊奢叛亂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開始,緊接著便是張獻忠三進三出的“屠川”,吳三桂在四川的瘋狂燒殺,明官軍和四川地主武裝的殺掠。瘟疫、大旱、水災甚至虎災也接踵而來,給四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清初,朝廷為迅速恢復四川的生產,採取了招還流遺,鼓勵移民入蜀等墾荒的措施,再次推動了大批湖廣移民入川大潮。麻城人因有明代入川移民的廣泛聯繫,在清初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吸引下,在這次移民大潮中,再次充當了先鋒,從而也使

“麻城孝感鄉”逐步演變成巴蜀外籍移民最響亮的移民祖籍地,進而使麻城孝感鄉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成為巴蜀移民的共同記憶符號。

歷史上麻城孝感鄉移民入川至少有以下四種原因:

一是逃避賦稅自發移民。明初皇帝報復藩王,導致江西賦稅過重,農民不堪其苦,於是向鄰省賦稅相對較輕且有親緣關係(宋代有江西人大批入麻)的楚北麻城遷移,此後又向無賦稅且土地面積廣闊的四川遷移;

二是麻城土著避移民而遷。元末明初從江西遷來的大量移民,勢力強大,麻城孝感鄉當地土著屢受欺壓,被迫遷移;

三是政府組織鼓勵動遷。明末清初,隨著四川連年戰亂,人口銳減,清政府組織大規模移民,並鼓勵墾荒,“插佔為己,視為永業”,並免稅10—20年,獎勵耕牛種子;

四是明玉珍、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招兵入川。一是元末紅巾軍起義,將領明玉珍是隨州人,毗鄰的鄂東北一帶是起義的策源地,參軍人數甚多。明玉珍入川后,建立大夏國,有40萬人入川,其中,大部分為鄂東北鄉親,尤以麻城孝感鄉人為數最多。二是明崇禎十六年(1627年)4月,麻城士民聚眾造反,迎請張獻忠進麻城,有五萬七千人編入張部另立“新營”,後入川征戰。這批軍人在兵敗後,將士隱姓埋名,稱自己為明初從麻城孝感鄉遷來的老民。

據有關資料介紹,孝感鄉的範圍今北至鄂豫邊界,南至武漢市新洲區東北界,東為紅安紫雲鄉之西界,西為紅安華河區西界。地跨今紅安縣、麻城市。包括今麻城市白果鎮北部、鐵門崗鄉、歧亭鎮、宋埠鎮、中館驛鎮、順河鎮南部、南湖街道辦事處、龍池橋街道辦事處南部、鼓樓街道辦事處南部,以及今紅安縣城關鎮、杏花鄉南部、永佳河鎮、八里灣鎮和太平橋鎮的河東部分。面積為千餘平方公里,今麻城尚有南湖辦事處“古移民碼頭”(原孝感鄉高安河)、鼓樓辦事處沈家莊“古孝感鄉都”、岐亭鎮杏花村、五腦山帝主廟等元明清移民遺址、遺存。
為此麻城市先後成立了麻城“孝感鄉現象”研究學會,修復了高岸河移民碼頭,開發了孝感鄉都沈家莊,建設了移民博物館等。

據《麻城縣誌》記載,在明初至清代四、五百年間,湖廣填四川,麻城包括江西大批移民,從五腦山洗腳河背井離鄉,遠徙巴蜀大地。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及其遷移後通過“麻鄉約”的相互往來,五腦山一直被麻城先民奉為根祖聖山。

明朝洪武九年,當時的政府設置麻城廳,負責七縣移民事宜,並在孝感鄉設立鄉督,統籌辦理移民手續。大量外地移民都是在孝感鄉稍作停留,並領取印有“麻城縣孝感鄉”字樣的路條進川,這部分人的後代,有很多因此從祖輩口口相傳的記憶裡認定自己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鄉的。


民間自古有“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之說。如果有人問起某人祖籍何方,許多四川人和重慶人都會告訴你:“我的祖籍是麻城孝感鄉,我們祖上是湖廣填四川上來的。”許多家譜記載,祖籍“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許多支系的族譜或老人口傳都說,入川始祖來自“湖廣麻城孝感鄉高坎埝(高杆堰、高階簷)洗腳河、喜鵲河。現已明確,當時的麻城縣孝感鄉都就是現在的麻城市鼓樓辦事處沈家莊。這兒是湖廣填川的移民集中出發地,湖北各地入川移民均在此集中出發。至於各姓氏入川始祖的具體而詳細的家鄉地址,需要細查。因:據相關資料,當時,為移民所需,麻城臨時升格為散州,統轄一州七縣。即:蘄州、黃岡(今武漢市新州區)、麻城、黃陂、蘄水、羅田、廣濟、黃梅。此外,在洪武九年,曾有德安、隨州和應城、孝感劃歸黃州府管轄。

清朝康熙九年的《麻城縣誌》中明確記載: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里,裡各有圖。(明)成化八年(1472)年。以戶口消耗,併為九十四里。復並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等。

經過多方考證,麻城縣四鄉設置和孝感鄉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孝感鄉應該地處今天麻城市的南部偏西,鄉都則在今天的沈家莊附近。


沈家莊村村口還屹立著一座醒目的牌坊,上書“孝感鄉都”。在牌坊的背後,還有一座孝感鄉都碑。


據清光緒《麻城縣誌·戶口志》所記載的明嘉靖35年和明萬曆47年冊定麻城人口數,對照清代初年冊定人口數推論,明末清初有約有3萬多人移民到了四川。
這裡是“填川”移民的集散地,中轉站。
大量的非麻城籍移民集中在這裡,稍作停留後,然後繼續踏上入川之路,也有的則定居數代後再遷移入川。這些移民也大多自稱麻城人。

尹氏族譜和其它許多家族族說到麻城的兩個地名,高倌(杆)堰洗腳河和草鞋街等。
洗腳河,其實正規的名字叫舉水河,發源於大別山南麓麻城境內,全長165.7千米,素有鄂東第一河之稱,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當時很多移民就是從麻城上船,沿舉水河進人長江,繼續西上,經三峽入川。
故土難離,臨別依依,路途遙遙,前途茫茫,出發之前,人們把雙腳伸進舉水河裡細細地洗,讓清澈的河水為自己洗去塵土,洗去黴運,帶來平安和好運,然後換上一雙新草鞋,踏上漫漫長途。漸漸,在舉水河洗腳,換新草鞋,就成了入川移民出發前的儀式。久而久之,人們就根據諧音,把這條河稱作洗腳河,把河邊的街叫做草鞋街。


還有的入川移民把這條河叫做“喜鵲河”。如:官渡鎮桐子園陳氏,稱原籍麻城孝感喜鵲河,入川祖陳世俊,與妻耿氏,帶著一個幼子歷盡艱辛入川,起初落官渡涼水井,以後人口繁衍,這一代就以陳家樑子為名。
民間認為,喜鵲是吉祥之鳥,是報喜的鳥。傳說喜鵲搭的巢裡,有一棵吉祥的瑞草,這棵瑞草放進水裡,它不會順水漂流,而是溯流而上。入川移民也正是將要沿著長江溯流西上。人們又根據諧音,把舉水河叫做喜鵲河,就表達了對遷徙到四川能夠平安吉祥,順順利利,開創出一片新天地的強烈的美好願望。
麻城孝感,入川移民深藏於心的祖籍地!
洗腳河,喜鵲河都是入川移民幸福祈望的寄託!


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明清“湖廣填川”之“麻城孝感鄉洗腳河、喜鵲河”今安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