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道家的理論有何見解?

用戶7416400958451


道家與道教,外表看來好象密不可分,而實質上卻大有不同。道家是學術思想,而道教則是道家的學術思想的內容做中心與民間的信仰構成宗教思想。

道教起於黃帝,故黃帝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於老子,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後成於張道陵,道教約教祖,稱之為道教三祖。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論,一是天人宇宙說,1.關於陰陽的觀念 2.關於五行的觀念 3.關於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觀念。二是道家神仙修練的學術思想,1.人生意義的估價 2.方士的影響



馮立芸詩酒田園


中國的道教思想和文化精髓,集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學說,中醫,丹藥符咒等等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

自東漢張道陵創五斗米教以來,道除了繼承春秋時,老子和莊子的學朮和思想以及戰國時陰陽家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並且兼容了儒家思想。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

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

一,道法自然。適應自然規律,敬畏天地萬物,從而達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狀態,所以,道教天地風雨雷電,山川樹木,花鳥魚蟲莫不各具神名。

二:無為而治。所謂無為不是指人不去作為。而是指人們不要人為地破壞自然平衡,干預事物發展。這樣才能使自然和諧發展。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達到人和自然和平相處的最高境界。例如人們開發利用風能發電,利用水利發電以及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還有利用潮汐發電等等。不去違背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利用好大自然所給予一切。和平相處,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四,道家的哲學思想以及辨證觀,是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千百年道家,閉觀自守,道家理論又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逐漸脫離社會,脫離民眾,脫離現實生活,使得道教走向衰落。中國的道教,如果能佛教那樣有廣闊的胸襟的話,那將會興盛不衰,為社會,為人民,為國家發揮積極地更大作用。


SWSSW時三文


道家的理論總的來說有以下幾條: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無為而無不為。

長生久視。

可以分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國學天地


你對道家的理論有何見解?

道家的理論主要有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其主要代表是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真經》。董仲舒罷黜百家之前,道家在治理國家方面得到非常高的重視,起到了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西漢初年、唐朝初年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一、道生萬物。世界的本初、本源是什麼?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問題之一。老子說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又是什麼?道是空、是無、是氣,只有這樣道才是無限的,無所不能的,無所不包的。“天地長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二、道法自然。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那麼,道有什麼規律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是一體的,最終歸結為自然。人要返璞歸真、要敬畏和尊重自然,自然而然,有其規律,不要人為地去破壞,以為自己聰明,其實是最愚蠢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三、無為而無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道的規律,不用機巧。“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春風並沒有刻意去做什麼,卻成就了百花盛開的春天,者就是自然的力量,只去做自己應該做的。

四、齊物論。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不要有差別、有偏見,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度量他人的行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萬物是一樣的,有差別是因為自己塑造了形狀,就像風吹進不同的孔洞,就像原料注入了不同的模具。

總之,我認為道家思想不僅可以拿來治國理政,也可以用作修身養性,還可以有助於延年益壽。


灤河小馬


您好,我是詩詞小說交流匯!有幸為您解答問題:“對道家理論的見解!”

道家講無為,講清心寡慾,講陰陽調和!講養生養氣的!講這麼多,簡單一點就是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下面我就從道家最著名的陰陽八卦圖解釋道家的理論,我個人理解的就簡單的分三點(個人知識淺薄,完全是個人粗陋見解,沒有說對請見諒)!

第一點,陰盛陽衰,反之!

這個觀點適合世界所有人或事!每當一件事太過極致就會走向相反的方向!比如你上一刻得意忘形,下一刻就麻煩纏身!所以儒家就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教訓!平平淡淡是福,萬事放寬心,不要太執迷!

第二點,陰陽調和,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面!巧的是《紅樓夢》裡史湘雲對翠縷說的話就可以佐證這一點,她說:“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萬化,都是陰陽順逆。‘陰’‘陽’兩個字還只是一字,陽盡了就成陰,陰盡了就成陽,不是陰盡了又有個陽生出來,陽盡了又有個陰生出來。”我覺得史湘雲的意思就是“陰”生“陽”,“陽”生“陰”!所以在平日生活裡我們就得看得見事物的兩面性!

第三點,道法自然,天道無為!講的是萬事萬物不要強求,隨其自然,你強我就弱,你弱我就強!兩者相輔相成,互相競爭也互相謙讓!井水不犯河水!

我的答案完畢,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詩詞小說交流匯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的理論主張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具體主張有:

1.體道

“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別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

2.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無常道。道變應事而變,言之則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設立一個基本行為準則,過於死板,容易過時,陳舊。應循時而變道,循道而變行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覆命歸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說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經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個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後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3.貴時主變

社會的大變動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諸子百家都瞭解這一點,但理論上的說明則是另一回事。應該說,就對“變革”的思考來說,道家在諸家中是最深刻的。

4.虛無

人得虛無,則心靈清明。不需風溼刻意而為,行善舉而不以其為善。故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為物所累,超然物外,為而弗居。心無邪念,故不需用“仁、善、義”而壓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為絕仁棄義,心無仁義。

5.守一

道家待人處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變。相對儒以仁義而為,道家待人多以虛無,齊物,弱柔,純粹,素樸,亦使人得虛無,齊物,弱柔,純粹,素樸。即“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6.齊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會因孰人得道而賞,孰人失道而罰。天上下的雨,既滋潤善人,也滋潤惡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齊物,不以是非功過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為之。

7.柔弱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是闡明瞭道家尚柔之目的。“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而由此我們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許思想方式。

8.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慾而生生不屈者是為不息。君子以自強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謂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長,冬至以歸藏,春來以連山。看似柔弱的草木在日升月恆不住流轉的光的陰影中,縱使滄海桑田經歷百代枯榮,然而卻總有片片光芒迎風向陽挺立著。故老子曰:自勝者強。

9.無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說,故《論六家要指》曰:“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常用有為,而道用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為,卻已有為之極。再如《道德經》五千言,其中多有有無相生,禍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過得、有、居上、載樂,而道不刻意於此,自然而為,反有大德,大有,大樂。從側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過約束自己,建立強大的超我體系,用超我來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會害人害己。而道家則從本我出發,從人最本源的欲出發,不僅做了好事,而且不會給大腦傳導一種“這是好事”的信號,而產生一種對回報的期待,和未得到回報的不滿,反而做事不摻雜目的性。

10.動靜結合

善者,動合天心,靜得地意,言無不通,默無不利,謂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長。吉祥所合,萬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絕。萬王不變,異俗不易。天地所與,神明所益。故上以順天,下以順人,為治元始,事之恆常。成理萬物,覆載群生,天下懷慕,繼之無窮者,善也。

不識元首,不睹根本,誣天誣地,誣人誣鬼,屬辭變意,故謂之辯。抱嫌履疑,順心妄動,尚言美辭,故生不善。何謂不善?動與天逆,靜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之謂不善。


李唐硬筆書法


道家理論,集中於老聃的《道德經》一文中。這就是中國哲學之父的經典之作,亦被後人稱為萬經之王,國際公認的十大名人之首位的集大成之作。

老子書的核心觀點,是"尊道貴德“四字。道,不是"天理”,不是道路,而是無形物質,宇宙本原。道,生天生地生萬物,推動天地演化和萬物運動,是決定人類及萬物命運的終極根源。但大道看不見,摸不著,任何科學儀器也不能直接測出來。如之奈何?唯有大德。修大德,開大慧,可認識大道,運用大道以駕馭萬物。大德,非仁義禮智,而有特殊的含義,分為五個層次,即大善之德公而無私積,下德體感如溪,上德面紅如浴,玄德靜定至虛,孔德儲運宇宙能量無極。人有大德,則可以無為而無不為矣。以正治國,民富國強又不稱霸。以奇用兵,自衛取勝而不戰以屈人之兵。無為以養生,多內求而少外求,損有餘而取天道以益己之不足。

老子與《周易》古經,是中國特有的東方哲學,自古至今,獨佔世界文化的巔峰而無有媲美者。二千餘年來,無數名人之所以解不透而言不明者,根夲原因在於不知中國哲學,非感性活動,亦非邏輯思維,而是超越感性,超越理性邏輯,是悟性大智大慧也。讀老子書,讀易經,非懂象法而不可得。生象之法,就藏在經文之中,世人蔽於邏輯之小智卻終不解其義。可惜了!年年月月常行之,卻日日不知之。猶如賈寶玉一樣,生來口中啣寶玉,卻不知其妙用。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不中斷者,就因為我們民族之靈魂和文化基因皆深藏於此啊!


蘭州易道王


我並不是道士出身,但是練的是道門傳下來的功夫,排行誠字輩,並且從高中看蔡志忠漫畫《莊子說》開始,就對老莊之道心嚮往之,身體力行。

從道家傳承來說,世人都認為自老子始,其實不然。道家的東西其實是中華民族老祖宗的正經傳承,在華夏家的血脈裡代代相傳。說到這兒,道家的兩大宗派,正一和全真的區別就必須解釋一下。正一祖師是張道陵張天師,張天師有大神通,是斬妖除魔派,和孔聖人一樣代代傳承,代代受中央政府的保護和冊封,到末代去往臺灣的天師,已是六十三代,正一的傳承應是從氏族社會的巫師而來,以符道為主。我家全真教的祖師是王重陽,全真以修心修身為主,說白了就是修煉長生昇仙之術,內丹也好,外丹也罷,都是修練的手段。全真教雖是不以神通顯世,但是據說丘處機丘祖師也曾在京城與蒙古薩滿鬥法,一戰完勝,才有了後來全真盛行於天下的結果。

道家的綱領就是《道德經》,但並不是後世流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版,那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給篡改的版本。馬王堆辛追老太太陪葬的帛書道德經,世面上也有出售,應斷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按我老師戊己真人的博文,以下面的附圖(上古的彩陶圖案)解釋,實在是太深奧了,不好妄自揣摩。“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道德經,解釋了天地宇宙的起始和發展規律,推行天人合一的理念,無論怎麼讚歎都不過份啊。





武林小後輩


道家也就是道教,中國的國教,歷史早佛教2000多年,是中國很少的一種整體保留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道教的創始人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就是老子,也就是西遊記裡的神仙太上老君,老子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道德經,也叫德道經,道教注重修德,更注重五行八卦占卜星術奇門遁甲共計7萬多個分之,道教的傳承有講究,不傳六耳這就導致了很多道教道人都是一脈單傳,也導致了很多道術不被群眾所熟知,給人很神秘和深不可測的感覺,道講究悟,所以叫悟道,也在於緣所以不輕易傳,道教主張長壽,長壽主要練氣,靜功和動功,靜功以打坐為主,配個道家心經,動功以練體和身配合氣功,達到至高境界,修功德無德是道中之魔,什麼是大道,就是磨鍊自己身體,修煉自己精神,學習道家祖先的腳步,加上自己的體悟,才可悟大道。



靜戒影響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是堪與儒學齊駕並驅的一大流派。

道家的核心是"道”。"道”的哲學思想,“道”就是一個超絕一切的虛無本體。它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視而不見"的精神,是超越感覺的,無為無形,超越時空,是萬物的創造者,世界由它產生,萬物由它鑄造。道家認為通過人的修養可以得“道"。他要人安時處順,養生避害,逍遙自得。道家追求自然無為,擺脫外物的牽纏,在精神獲得充分的自由。因此,道家美學思想把審美情趣同超功力的人生態度聯繫起來,在我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的理論使勞動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積累了哲學,文學,邏輯,地理,數學,化學,物理,天文,醫藥衛生等方面的成果。

如:煉丹術,豐富了中國傳統理論,推動了中國醫學發展。火藥也是從煉丹中發明的。唐昭宗元年(904),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城下的一次戰鬥中,攻城一方使用了″飛火",即火箭之類。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火藥用於戰爭。

在人類活動中,藝術是最富於自由精神的活動,藝術成就的高低,亦往往與創作主體嚮往的程度有關。.有許多藝術家不畏權勢,不從流俗,自由瀟灑,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嚮往自由,追求平等,反叛世俗,放達不羈的情懷。如"米顛",在皇帝面前亦敢無所顧忌。元代大畫家倪贊,本系無錫大族,卻厭於家產之累,而於中年之後,竟毅然決然分散於親友,隻身遊歷,以作畫自娛。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們也往往率性而為。如唐伯虎亦公然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徐渭也不乏畫船載妓的風流豔事,鄭板橋亦曾在《自敘》中坦承"酷嗜山水,又好色"。等等。然他們都創造出了流傳後世的藝術珍品。

所以,道家理論對中囯文化的發展和推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