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儒家,佛家在社會進程中都發揮了什麼作用?

clsdzj_29

中華文明為百家文明,各種學說思想均對中國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其中道家、法家、儒家,以及外來的佛家思想,對中國社會進程影響更為顯著、突出。

1丶法家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開創性作用。沒有法家,中國歷史是不可想像的。中國歷史上最具創意、最具改革進取精神的兩個朝代秦朝和隋朝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

秦兼併六國,結束古代諸候國封建割據狀態,創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興水利,拓邊疆,開中國2000年中央集權制之先河。秦製為中國曆朝歷代所遵循,奠定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基礎。

隋代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最有創意的朝代。修編《開皇律》,為後世大唐律打下基礎。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部制”(唐代改為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制,量才錄用,打破世襲豪門貴族對官吏任用壟斷,為平民升遷,公平進入統治階層開闢新路。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對現代公務員制度形成起到借鑑作用。

法家思想的負面作用:嚴刑酷法,過度勞民傷財,激化社會矛盾,故社稷不能長久。

2丶道家學說為經世興國之學。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為古典版“自由經濟學說”。中國古代兩個最強大、最昌盛的漢、唐時代,都是奉行的老子的學說而取得最輝煌的業績。

老子哲學,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宇宙哲學,對中國及世界哲學發展作出恆久的貢獻。

3丶儒家學說為統世之學。儒家學說提倡仁、義、禮、智、信。特別是源於南宋的程朱理學,崇尚秩序與等級,有利社會穩定和統治。中國元、明、清三代,儒家獲得官學地位。尤其是清代尤甚。

儒學傾向因循保守,穩定社會有餘,開拓進取不足。

4丶佛學東漢時期進入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及至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大肆開鑿石窟,興建寺廟,在民間獲得普及拓展。唐代中後期經幾次滅佛,佛學逐漸中國化。佛學只在中國民間流行,從未成為中國統治思想。佛學主張苦修來世。與儒學互相補充,對消解社會矛盾,安定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佛學對社會也有棄世、脫世的消極作用。










趙凡丁201

儒、道、釋三家,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刻的三種哲學文化。它們甚至已經刻進了我們的骨頭裡,沉澱到了我們的基因裡。

儒道釋三種思想,分別影響著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它們相互補充,讓你的人生更加自洽。

儒家備受青睞,因為它是最為積極向上的。儒家是勵志的,它激發你努力向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它有家國情懷,讓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國人勤勞、努力打拼、積極向上的基因,是來自儒家的。

儒家像一個少年,未曾經受挫折,陽光而美好,滿心向往著自己的遠大前程。

道家就不行了。道家像一個曾經被社會蹂躪過的落魄中年男,不再積極參與社會上的事情,而是選擇了逃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這其實是消沉。但道家為消沉找到了自圓其說的理由: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則天下莫能與其爭。

道家的這種思想,為很多人找到了精神家園。這部分人,以及在儒家主流思想中感覺失落的人,都因為道家思想而變得平靜。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不是必須要治國平天下,把自己活舒服了,也挺好啊。你看莊子,都快活成神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安慰了無數儒家意義上的失敗者,功德無量。

釋家——即佛家,雖是外來文化,但對中國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在安撫失敗者這個方面,佛家比道家更進了一步。它直接說:萬物皆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什麼治國平天下,什麼人生失意,啥都是空的,你還有什麼好煩惱的?

頓悟的人都變得快樂無比。

另一個方面,佛家講究“因果”。這個思想,對中國民間的影響是巨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行善,來生可得厚報。

歸根結底,它是勸人向善。雖然使用的是功利的方式——希望有回報嘛,不是功利是什麼?

士大夫向佛,參透了人生之空;市井小民向佛,學會了行善積德。

所以,佛家也是功德無量。


趣談秘史

很多人認為,儒家就是講治國的,道家就是出世隱居。其實並非如此

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亂,原有的政治秩序被破壞了。儒家和道家看到這種情況,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儒家認為,要恢復秩序,就要遵守周朝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的本質是一種基於宗法的等級制度,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社會等級,比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每個人該用什麼樣的禮制是固定的,不可逾越。

儒家還看得當時的統治者對於百姓非常殘酷,因此提出要實行仁政,對待百姓要寬厚,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養家餬口。

道家則認為,統治者要順應道。什麼是道呢?就是“無為而治”“不爭則天下莫與之爭”。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道家的政治主張,有點像現代自由主義說的“小政府”。

道家認為對待老百姓,要讓他們吃飽飯,但不能有太多的知識,“虛其心,實其腹,強其身,弱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道家認為,人的知識一多,慾望也就會多,就會不安分,會犯上作亂。

其實儒道兩家的主張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有相通之處。道家說無為而治,其實儒家孔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無為而治。比如孔子說統治者只要自己行得正,老百姓就會聽你的,不需要發佈太多的法令。孟子說統治者只要讓老百姓吃飽飯,百姓自然會追隨你,你就能統一天下。這些其實都是無為而治。

大家都知道,最後統一天下的是運用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國。但是法家其實源自儒家和道家。有個詞叫“道法家”,指的就是從道家中產生的法家。秦國法家的兩個代表人物:韓非子和李斯,都是儒家荀子的徒弟。法家其實也講“無為而治”,叫“君無為而臣有為”。也就是說統治者只要制定好法律,就不用操心了,具體的事情自然有臣子去做

當然法家的制度太過嚴苛,所以秦朝很快就滅亡了。漢初的統治者用黃老之術治國,其實就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無為而治,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漢朝國力很快就強盛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又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主要是吸收了儒家的等級思想,強調臣子要對皇帝盡忠。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

到魏晉時期,當時的學者推崇莊子的思想,喜歡搞隱居,不問政治,鄙夷禮法。比如竹林七賢天天開趴體,喝得大醉,有時還搞天體運動。從此老子和莊子並稱老莊,道家學說才從治國學說變成一種修身養性的學說。歷代讀書人在官場失意時,都喜歡去道家學說中尋找安慰。

至於佛教,漢明帝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我認為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第一,為中國哲學注入了思辨性,宋明理學就從佛教哲學中吸收了很多思想。第二,佛教宣傳因果報應,主張這一世吃苦,下一世能享受福報,這對於受苦受難的底層百姓是一種安慰,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也起到了愚民的作用。


夢露居士

佛學西來時並不被大眾所接受,後藉助中華道學的某些概念,逐漸的在中國興盛了起來後,才大張旗鼓的宣傳佛學概念,發展到今天因其簡潔的修煉方法,普度眾生的理念,更是因世俗之人以為佛不分青紅皂白,懷著只要誰給佛上供了就保佑誰的錯誤觀念,願意取捷徑拜佛保佑萬事如意,息災免禍,更因佛門收弟子講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佛門看起來比道門興盛了不少。

佛學與道學和儒學有相通之處,都主張行善,普惠社會大眾,不干預時事政治,成為中華文化哲學三足鼎立之一足;更主要的是佛學主張佛自自心,主張靜修、禪修,與道教的“道與德”貫穿萬事萬物高度一致,並有修身實踐可證佛在萬物,因而有利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才發展千年直到現在。

儒學是孔子在春秋時期建立的,孔子整理前朝的各種典籍,學習闡釋三皇五帝的治世之策,積極參與春秋時期的社會活動,後,志不得申,延伸的將其學識和整理的典籍教授於門徒,並經其門徒後輩將其發揚光大,始成儒家學說和體系,從古至今累積的主要經典為“四書五經”。其學說淺顯易懂,與中華文化的主線相一致,故被歷朝歷代的當權者所推崇,成為中華文化的顯學。

但孔子是一邊學一邊教授門徒,對於中華文化哲學處在進修學習階段,學習非常努力,是個好學生,但因為緣分和歲月不饒人的種種因素的影響,其學識還沒有達到較高的程度,比如問道於老子,但並未成為其學生;滿世界的尋找隱士,結果因為孔子滿世界顯露的遊說行為不被隱士所欣賞,雖然找到隱士,但卻如避瘟疫般的避之而去,所以綜合的看,孔子的中華文化哲學學問水平只達到了大專左右而已;具體的說,由於作“易傳”而達到了破解易經的程度,孔子說五十而學易,到其去世的十幾年時間能達到如此這般的程度,真可謂難能可貴的了,所以說孔子是個好學生;只是因為自己過早當了老師,自己也沒有投到好老師門下,或是說沒有被好老師相中,所以一生只能於中華文化哲學的高等級學識“道學”知識體系的全部內容失之交臂了,但其所繼承的三皇五帝之學的純理論方面的知識體系,與中華文化哲學的“道學”體系的方向一致。儒學在理論內容方面與道學的核心部分相重疊,沒有違背的激烈衝突的地方;故而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學說與“道學”相比較只能是中華文化哲學的枝葉,無法代表中華文化的根脈部分。

因而也決定了儒學與道學的不同作用方面,儒學雖然具有階段性、侷限性,但其核心價值與道學相一致,所以不會在現代完全喪失存在的意義,但應用部分需要改變,應與道學相結合,共同為興盛中華傳統文化發揮作用。

而道學因其具有超越時代和現實的哲學智慧,必定會在興盛中華文化哲學的過程中發揮主角作用。


用戶27242872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追蹤溯源,可以追溯到伏羲創立的易經八卦符號文化。以後,這種易經文化不斷髮展,到周文王的時候得到完善和成熟。此後,到西周初年,周公旦根據周易文化思想創立禮樂文明,到春秋戰國的時候,由於戰爭,使得學術下移,知識分子落入民間,私學興起,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名家先後橫空出世,在當時流行的社會文化基礎上,各取所需,創立了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老子寫了道德經,成為道家的師祖,到漢初形成的黃老道家思想成為西漢幾十年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之後,到漢末的時候成為張道陵創立道教五斗米道的根本教義,影響後世兩千多年。道家的祭祀,巫術,煉丹學等影響到氣功,禪修,古代化學等方面,追求長生不老甚至影響到秦始皇和漢武帝。



而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影響到歷代王朝,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和知識分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儒學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幹。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剛開始的時候依附於道家道教和本土文化的一些相通性而生存,隨著佛教的地位鞏固,由於自身強大的思想體系和哲學邏輯,所以具有當時道家儒家所不具備的優勢,而開始獨立發展。這個過程中開始與道教,儒家思想有一些衝突和矛盾。但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王朝依靠儒家入世之學治國理政的基礎,所以,雖然個別時期,道教或佛教較大影響到國家事務,但其他大多數時期,還是儒家佔據統治地位。但儒家思想屬於入世之學,道家道教和佛教屬於出世之學,三者之間形成自然的互補關係,所以儒釋道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歷史證明,只要儒釋道三家相互尊重,理解,借鑑,交流,不斷融合,就會“三教歸一”,成為促進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動力源泉!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非佛法即佛法,凡是能夠將人性導向到真善美和空色一體的方向上來的知識和方法,沒有不是善知識和善法的。儒、釋、道是因創立者的覺悟境界不同而獲得的關於宇宙人生實相的認識。針對不同層次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門。因為各自境界的人只能理解了各自所處境界的知識和方法。教育與教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換言之,儒釋道,是不同層次和境界的實相。就像修行的功夫一樣,水平不一樣,所說所言就會有所不同。也像登山一樣,山頂,山腰和山根所見也不會是相同的。明心見性以後,事事圓通,事事無礙!佛法和其他善法一樣,也只是一條度人的船,人上了彼岸,佛法都是要丟掉的東西。君不見《金剛經》中說“如伐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天地人是小阿彌陀佛

道家創世 儒家治世 佛教毀世 歷史足以證明

公元后 道家創世 漢 唐 宋 明 隋朝粘冉敏的光

儒家治世體現沒當官之前講 仁義禮智信 殺身成仁也出了不少錚錚鐵骨 當官之後的大多數儒家志士就改變了當初的仁義禮智信 隨之而來就是阿諛奉承看皇帝臉色形勢 對百姓的約束也會越來越苛刻

佛教毀世自進中原以來就帶有欺騙色彩 最後漢帝【劉莊】自打臉下召 漢人不可學佛 寺廟由犯過罪的人守值 自那以後和尚的禿頭由此而來 直到現在監獄的犯人還在流傳著這個習俗 佛教直至五胡亂華 佛教又趁虛而如

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它氣數已盡的時刻 但很湊巧的一件事每當歷朝歷代滅亡時期都毀在佛教的興盛時期 朝廷 百姓的胡不信任 爾虞我詐 貪婪成性 為了多建寺廟擴張土地 給佛貼金身在這基礎上有騙多少善男信女 一部【因果經】就把整個的活人變成信仰的傀儡 君臣都相信佛祖會保佑一切的幼稚想法 要是什麼都能保佑的情況下他【悉達多】怎麼還會家破人亡 流落到沿街乞討 當今社會這種問題也很突出 更別提開國以來的隋 元 清 清朝前期還好些提倡滿漢文化結合 從前乾隆以後的大清朝的盛世在自私自利 貪汙成性狀況下逐漸的衰敗 在元朝與清朝後期更體現在佛教為國教的情況下的治世之慘烈 隋朝以佛教為國教45年土崩瓦解 元朝以佛教為國教98年讓朱元璋趕回老家 朱元璋開始下令整理在元朝燒燬殘缺不全的道經

以上就是兩家一教歷史大概對社會影響 只能引以為戒


鑫寶35

本人信佛,也崇尚儒家文化,尊重一切導人向善的文化,中國建設需要人才,西方建設同樣需要人才,拋開政治成分就有一個問題,到底人才是什麼,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品行。 人才中的智暫時不做過多的論述,主要說說人才的德,中國有句古話,德為才之本,才為德之末,因為沒有道德,一個人的才是無法長久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少年很有才,但後面越來越平庸,根本原因是虧德,而不是生不逢時,他人迫害,這就有個問題,德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多的人會說我明明這麼有德,還命運不濟呢。 德分檔次的,而且德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的積累,就像道家說的一樣,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不是光看這麼一兩件事。世俗的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仁即寬容不殺,做事不絕,義即講道義,公平公正,禮即不淫不逾越良俗,智即不昏不痴,信即誠信,我們來看看,失去這五常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失仁的社會,官民對立,民民對立,互害橫行,鬥爭橫行,失義的社會,沒有公平,是非顛倒,小人得志,失禮的社會,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畜不畜,妖孽橫行,行為猥瑣,失智的社會,固步自封,追逐無謂的感官享受,不會長養智力,失信的社會,坑蒙拐騙,這幾條,任何一條垮塌,就會徹底毀掉一個文明。 另外,在世俗社會中,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是一起的,如果斷開來看,經常有人會問出”我這麼仁了,為何他還要窮追不捨,你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曾經失信於他,使他遭受過重大損失,或者不義在先,他只是想討還正義,虧一份德,減一分福,這是綜合來看的。一開始做不到最好,也要儘量去做,生活即修行。即讓人變成人


萬色星辰4

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勢,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還煞有介事的對三者進行了很有文化的總結:佛家修心,儒家做事,道家做人。貌似精闢,卻也經不起仔細推敲。
儒釋道不管是作為一種文化亦或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已滲入了國人的骨髓,反映到了貧民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
但使其發揚光大經久不衰的功勞卻應該歸於歷代統治階級,因為它需要努力做事的儒,需要與世無爭的佛,也需要無為不爭的道,這三者都是對封建統治極為有利的,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但不可否認的是,儒釋道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儒釋道經過這麼多年,也把這種矛盾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講究的是仁者襟懷,但他的綱常卻培植了大眾更多的奴性。
其次


,來自異域的佛祖講的是明心見性,但是他的虛空卻讓更多的人走向混世人生。
最後,來自最本土化的道教崇尚的是自然境界,但他的韜晦卻造就了眾多聰明的社會滑頭。


蘆葦luwei

歡迎朋友們點評,並發表個人意見,我願意在這裡傾聽你們的心聲,謝謝朋友們!


詩詞同盟

道家智慧多於辯證.聰明看世界起源變遷,教導人知退懂守自保的處世靈活思維。知強“雄”守弱“雌”。知智守拙,不為物累,少為名困。……道家給社會,人心一濟,豁達,謙讓,知足。求樸的安民濟世良方。讓社會避智鬥利爭,讓人心躲名利場你搶我奪之鬥煎熬。安於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自在消遙。道家是避於鬧市的”出世求俗”之思想。儒家給社會開的是,修身齊家求士治國之入鬧市的“求名獲利”之良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孔子 讓人們知社會的“禮制等級之別”。孔子告之人們克自復禮,捨身忘己。老子是個人主義者,告訴人們怎麼,自立護身避兇求吉。孔子是讓人們為國家,為皇族要奮不顧身。孔子強調敬孝慈敬先賢和孝祖輩及父母。對兒女要慈於養育。孔子儒家政治倫理說,更多保持先秦禮制外,多倡倫理習俗。和平盛世,安民治國儒家更方便全面。尤其是對官場特權有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