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道家的理论有何见解?

用户7416400958451


道家与道教,外表看来好象密不可分,而实质上却大有不同。道家是学术思想,而道教则是道家的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与民间的信仰构成宗教思想。

道教起于黄帝,故黄帝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于老子,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道教约教祖,称之为道教三祖。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论,一是天人宇宙说,1.关于阴阳的观念 2.关于五行的观念 3.关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观念。二是道家神仙修练的学术思想,1.人生意义的估价 2.方士的影响



冯立芸诗酒田园


中国的道教思想和文化精髓,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学说,中医,丹药符咒等等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

自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以来,道除了继承春秋时,老子和庄子的学朮和思想以及战国时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且兼容了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道法自然。适应自然规律,敬畏天地万物,从而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所以,道教天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花鸟鱼虫莫不各具神名。

二:无为而治。所谓无为不是指人不去作为。而是指人们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平衡,干预事物发展。这样才能使自然和谐发展。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达到人和自然和平相处的最高境界。例如人们开发利用风能发电,利用水利发电以及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还有利用潮汐发电等等。不去违背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利用好大自然所给予一切。和平相处,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四,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辨证观,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千百年道家,闭观自守,道家理论又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脱离社会,脱离民众,脱离现实生活,使得道教走向衰落。中国的道教,如果能佛教那样有广阔的胸襟的话,那将会兴盛不衰,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发挥积极地更大作用。


SWSSW时三文


道家的理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条: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无为而无不为。

长生久视。

可以分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国学天地


你对道家的理论有何见解?

道家的理论主要有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其主要代表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真经》。董仲舒罢黜百家之前,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得到非常高的重视,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西汉初年、唐朝初年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一、道生万物。世界的本初、本源是什么?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老子说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是什么?道是空、是无、是气,只有这样道才是无限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包的。“天地长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法自然。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么,道有什么规律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是一体的,最终归结为自然。人要返璞归真、要敬畏和尊重自然,自然而然,有其规律,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以为自己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三、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道的规律,不用机巧。“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春风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却成就了百花盛开的春天,者就是自然的力量,只去做自己应该做的。

四、齐物论。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不要有差别、有偏见,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度量他人的行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万物是一样的,有差别是因为自己塑造了形状,就像风吹进不同的孔洞,就像原料注入了不同的模具。

总之,我认为道家思想不仅可以拿来治国理政,也可以用作修身养性,还可以有助于延年益寿。


滦河小马


您好,我是诗词小说交流汇!有幸为您解答问题:“对道家理论的见解!”

道家讲无为,讲清心寡欲,讲阴阳调和!讲养生养气的!讲这么多,简单一点就是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下面我就从道家最著名的阴阳八卦图解释道家的理论,我个人理解的就简单的分三点(个人知识浅薄,完全是个人粗陋见解,没有说对请见谅)!

第一点,阴盛阳衰,反之!

这个观点适合世界所有人或事!每当一件事太过极致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比如你上一刻得意忘形,下一刻就麻烦缠身!所以儒家就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教训!平平淡淡是福,万事放宽心,不要太执迷!

第二点,阴阳调和,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巧的是《红楼梦》里史湘云对翠缕说的话就可以佐证这一点,她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我觉得史湘云的意思就是“阴”生“阳”,“阳”生“阴”!所以在平日生活里我们就得看得见事物的两面性!

第三点,道法自然,天道无为!讲的是万事万物不要强求,随其自然,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就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竞争也互相谦让!井水不犯河水!

我的答案完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词小说交流汇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的理论主张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体主张有:

1.体道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2.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3.贵时主变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

4.虚无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5.守一

道家待人处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变。相对儒以仁义而为,道家待人多以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亦使人得虚无,齐物,弱柔,纯粹,素朴。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齐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会因孰人得道而赏,孰人失道而罚。天上下的雨,既滋润善人,也滋润恶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齐物,不以是非功过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为之。

7.柔弱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是阐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而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许思想方式。

8.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为不息。君子以自强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谓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长,冬至以归藏,春来以连山。看似柔弱的草木在日升月恒不住流转的光的阴影中,纵使沧海桑田经历百代枯荣,然而却总有片片光芒迎风向阳挺立着。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9.无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说,故《论六家要指》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常用有为,而道用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为,却已有为之极。再如《道德经》五千言,其中多有有无相生,祸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过得、有、居上、载乐,而道不刻意于此,自然而为,反有大德,大有,大乐。从侧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过约束自己,建立强大的超我体系,用超我来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会害人害己。而道家则从本我出发,从人最本源的欲出发,不仅做了好事,而且不会给大脑传导一种“这是好事”的信号,而产生一种对回报的期待,和未得到回报的不满,反而做事不掺杂目的性。

10.动静结合

善者,动合天心,静得地意,言无不通,默无不利,谓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长。吉祥所合,万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绝。万王不变,异俗不易。天地所与,神明所益。故上以顺天,下以顺人,为治元始,事之恒常。成理万物,覆载群生,天下怀慕,继之无穷者,善也。

不识元首,不睹根本,诬天诬地,诬人诬鬼,属辞变意,故谓之辩。抱嫌履疑,顺心妄动,尚言美辞,故生不善。何谓不善?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之谓不善。


李唐硬笔书法


道家理论,集中于老聃的《道德经》一文中。这就是中国哲学之父的经典之作,亦被后人称为万经之王,国际公认的十大名人之首位的集大成之作。

老子书的核心观点,是"尊道贵德“四字。道,不是"天理”,不是道路,而是无形物质,宇宙本原。道,生天生地生万物,推动天地演化和万物运动,是决定人类及万物命运的终极根源。但大道看不见,摸不着,任何科学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出來。如之奈何?唯有大德。修大德,开大慧,可认识大道,运用大道以驾驭万物。大德,非仁义礼智,而有特殊的含义,分为五个层次,即大善之德公而无私积,下德体感如溪,上德面红如浴,玄德静定至虚,孔德儲运宇宙能量无极。人有大德,则可以无为而无不为矣。以正治国,民富国强又不称霸。以奇用兵,自卫取胜而不战以屈人之兵。无为以养生,多内求而少外求,损有余而取天道以益己之不足。

老子与《周易》古经,是中国特有的东方哲学,自古至今,独占世界文化的巅峰而无有媲美者。二千余年來,无数名人之所以解不透而言不明者,根夲原因在于不知中国哲学,非感性活动,亦非逻辑思维,而是超越感性,超越理性逻辑,是悟性大智大慧也。读老子书,读易经,非懂象法而不可得。生象之法,就藏在经文之中,世人蔽于逻辑之小智却终不解其义。可惜了!年年月月常行之,却日日不知之。犹如贾宝玉一样,生来口中啣宝玉,却不知其妙用。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不中断者,就因为我们民族之灵魂和文化基因皆深藏于此啊!


兰州易道王


我并不是道士出身,但是练的是道门传下来的功夫,排行诚字辈,并且从高中看蔡志忠漫画《庄子说》开始,就对老庄之道心向往之,身体力行。

从道家传承来说,世人都认为自老子始,其实不然。道家的东西其实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正经传承,在华夏家的血脉里代代相传。说到这儿,道家的两大宗派,正一和全真的区别就必须解释一下。正一祖师是张道陵张天师,张天师有大神通,是斩妖除魔派,和孔圣人一样代代传承,代代受中央政府的保护和册封,到末代去往台湾的天师,已是六十三代,正一的传承应是从氏族社会的巫师而来,以符道为主。我家全真教的祖师是王重阳,全真以修心修身为主,说白了就是修炼长生升仙之术,内丹也好,外丹也罢,都是修练的手段。全真教虽是不以神通显世,但是据说丘处机丘祖师也曾在京城与蒙古萨满斗法,一战完胜,才有了后来全真盛行于天下的结果。

道家的纲领就是《道德经》,但并不是后世流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版,那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给篡改的版本。马王堆辛追老太太陪葬的帛书道德经,世面上也有出售,应断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按我老师戊己真人的博文,以下面的附图(上古的彩陶图案)解释,实在是太深奥了,不好妄自揣摩。“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道德经,解释了天地宇宙的起始和发展规律,推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怎么赞叹都不过份啊。





武林小后辈


道家也就是道教,中国的国教,历史早佛教2000多年,是中国很少的一种整体保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道教的创始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就是老子,也就是西游记里的神仙太上老君,老子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道德经,也叫德道经,道教注重修德,更注重五行八卦占卜星术奇门遁甲共计7万多个分之,道教的传承有讲究,不传六耳这就导致了很多道教道人都是一脉单传,也导致了很多道术不被群众所熟知,给人很神秘和深不可测的感觉,道讲究悟,所以叫悟道,也在于缘所以不轻易传,道教主张长寿,长寿主要练气,静功和动功,静功以打坐为主,配个道家心经,动功以练体和身配合气功,达到至高境界,修功德无德是道中之魔,什么是大道,就是磨炼自己身体,修炼自己精神,学习道家祖先的脚步,加上自己的体悟,才可悟大道。



静戒影响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是堪与儒学齐驾并驱的一大流派。

道家的核心是"道”。"道”的哲学思想,“道”就是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视而不见"的精神,是超越感觉的,无为无形,超越时空,是万物的创造者,世界由它产生,万物由它铸造。道家认为通过人的修养可以得“道"。他要人安时处顺,养生避害,逍遥自得。道家追求自然无为,摆脱外物的牵缠,在精神获得充分的自由。因此,道家美学思想把审美情趣同超功力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的理论使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了哲学,文学,逻辑,地理,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医药卫生等方面的成果。

如:炼丹术,丰富了中国传统理论,推动了中国医学发展。火药也是从炼丹中发明的。唐昭宗元年(904),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城下的一次战斗中,攻城一方使用了″飞火",即火箭之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火药用于战争。

在人类活动中,艺术是最富于自由精神的活动,艺术成就的高低,亦往往与创作主体向往的程度有关。.有许多艺术家不畏权势,不从流俗,自由潇洒,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反叛世俗,放达不羁的情怀。如"米颠",在皇帝面前亦敢无所顾忌。元代大画家倪赞,本系无锡大族,却厌于家产之累,而于中年之后,竟毅然决然分散于亲友,只身游历,以作画自娱。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们也往往率性而为。如唐伯虎亦公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徐渭也不乏画船载妓的风流艳事,郑板桥亦曾在《自叙》中坦承"酷嗜山水,又好色"。等等。然他们都创造出了流传后世的艺术珍品。

所以,道家理论对中囯文化的发展和推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