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稱謂之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1、襁褓 本義是包裹、揹負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2、孩提 指開始會笑可提抱的幼兒。

3、齔(齠齔) 指兒童換牙時,表示童年。

4、垂髫 小孩子頭髮紮起來下垂著,指童年或兒童。

5、總角 未成年者紮在頭頂兩旁的髮髻。借指童年。

6、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

7、及笄 古時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8、束髮(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

9、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以示成年。

10、而立之年 三十歲。

11、不惑之年 四十歲。

12、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3、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14、耆艾 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

15、古稀 七十歲。

16、耄耋 指高壽。耄指八九十歲,耋指七八十歲。

17、期頤 稱百歲之壽。人生以百年為極,故曰期;百歲之人生活起居需要人養護,故曰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