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黃梅戲嗎?

藍藍湖

小時候就聽過好多遍嚴風英老師唱的《天仙配》,後來還看過黃梅戲版的電影《天仙配》,好像記得當年看的時候還是黑白片,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槐蔭樹下做媒那一段,從王少舫老師唱的: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父母雙亡我孤單一人,只因爹死無錢葬,賣身為奴葬父親,感覺都要把人唱的哭出來。然後再聽到七仙女唱:上無片瓦我不怪你,下無寸土我自己情願的。感覺那份感情好美好美。

後來還喜歡聽黃梅戲版的《女駙馬》和《孟麗君》,已經記不得是聽嚴鳳英老師唱的還是後來馬蘭和吳瓊唱的了。

前兩年,南京紫金大劇院上演《徽州往事》,韓再芬老師主演的,我還專門去現場看了。

《徽州往事》其實故事挺簡單,簡單到就是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放在了19世紀中葉的背景中,當時清朝統治已經到了後期,官場腐敗,社會動亂,外敵入侵,隨之而來的戰亂也打破了原本歡樂詳和的徽州的寧靜。在這樣的世道之中,舒香,一位徽商的妻子,一位兼具知書達理和智慧勇敢的女人,想要尋找和追求她想要的幸福,可是,她哪裡知道那種背景下女人哪裡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她想要的幸福也最終離她而去。

我們唏噓悲嘆,是因為發生在這個女人身上對幸福對愛無盡的渴求和她求而不得時的隱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情感上我們不想接受那樣的結果,但理智又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必然,這讓人感到壓抑。但正是這樣的矛盾衝突讓戲曲更具可看性,正如該劇的主演韓再芬所說,她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戲曲日趨不景氣,是時代的必然,還是我們沒能創作出讓現代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徽州往事》顯然是韓再芬老師等一般主創人員思考後產出來的精品,終於成了現在代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劇場裡看戲的不僅有白髮老者,還有滿臉朝氣的90後,讓他們也走進劇場看黃梅戲,這是不是從側面佐證了這部劇的成功呢?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黃梅戲作為其中的一支,深受眾多聽眾的喜愛,作為愛好戲劇的我也不例外。雖然我不是徽州人,但我喜歡徽州戲。前幾年去皖南玩過好幾次,感覺到處都有唱黃梅戲的人,真好!


蘇小妮

我是安徽省安慶市人,當然喜歡黃梅戲,作為安慶人,人人都能哼一曲黃梅調,唱一曲黃梅戲。

安慶市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


清乾隆年間,發源於皖鄂交界處黃梅縣的採茶調傳至安慶地區,後與安慶當地方言相結合,經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與發揚,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黃梅戲。

所以說,黃梅戲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深受海內外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喜愛。

特別是嚴鳳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電影《天仙配》,把黃梅戲推向全國。可以說,嚴鳳英是黃梅戲第一代代表人物,馬蘭是黃梅戲第二代代表人物,韓再芬是黃梅戲第三代代表人物。


(韓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

如今韓再芬還仍然活在黃梅戲舞臺上,她在安慶市還建成“再芬黃梅戲劇院”,尤其是她主演的《徽州女人》、大膽地把黃梅戲傳統樂曲與現代樂曲融合在一起,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


嚴鳳英


馬蘭

韓再芬


老教師縱觀天下

特別喜歡黃梅戲,小時候總把黃梅戲和越劇混淆不清。

喜歡黃梅戲是從《天仙配》開始的,嚴風英的七仙女真是叫人喜歡。再後來又有了《女駙馬》那唱腔絕美的好聽:為救李郎離家園……

現在新一代的黃梅戲人,更是唱腔美,服裝美,化妝美,舞蹈美。馬蘭,像曇花一樣給人們留下那麼美的龍女。韓再芬像富貴牡丹,讓愛黃梅戲的人,盡情享受在美的旋律中!

黃梅戲不像越劇那樣雖然曲調優美,但是真聽不懂唱詞,黃梅戲通俗易懂,委婉動聽。

喜歡黃梅戲,雖然我是北方人,也愛黃梅戲。


手機用戶秋水盈盈

大概是一九七八.九年的時候,鄉村巡迴放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晚上場場爆滿,一到晚上放電影的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哪怕一趟走上十里的山路也願意路,一連看了十多個夜場的《天仙配》。我們被電影裡的真摯愛情故事,感情飽滿的優美的唱腔,還有那美麗多情的七仙女扮演者嚴鳳英的美貌所深深吸引和征服,許多觀眾是一邊看電影一邊抺眼淚,看多少場《天仙配》就流多少場眼淚。時隔三十年後的現在,我依然在電腦上看了許多人演的包括嚴鳳英,王少舫演的不同版本的黃梅戲《天仙配》,看來看去還是覺得嚴鳳英王少舫版本演的好,不愧是宗師藝術家的稱號,也是黃梅戲的百年.或千年永遠的精典。雖說不同版本的《天仙配》演員唱腔字正腔圓,悅耳動聽,外貌也要比嚴鳳英王少舫清秀俊美,但我個人認為她們在感情投入上要比兩位宗師差遠了。


史事顯微鏡

我是湖北人,現在生活在廣州,平常無事最喜歡聽黃梅戲和越劇,喜愛的程度可以說是痴迷。可是,唯有遺憾的是,現在的黃梅戲和越劇沒有過去的好聽了,現代年輕一代演員演和唱都沒有老一輩藝術家那樣水平,聽著很乏味,過去黃梅戲嚴風英…和越劇徐玉蘭,王文娟老前輩,她們的演唱功夫實在令人敬佩和喜愛。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國五大名劇,現在處於沒落態勢,實在令人感到可惜,幾十年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很多劇本都是古代版本,現代的幾乎沒有。同時,在過去曾有過現代劇,而已經變味了,劇中少了唱段,多了說辭,似乎成了話劇。作為黃梅戲和越劇愛好者,喜歡的就是唱段。我認為,現在的黃梅戲和越劇應當在一些方面進行創新,將現在一些社會題材改為劇本,像演電影和電視劇那樣編排,使之更能接近民眾。同時,作為戲劇演員應當還是莊重些為好,不要過於輕浮,那樣使人感覺噁心。時代在不斷地前進,作為戲曲也要在傳承歷史的同時,也要大膽創新,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更加燦爛!


正義聯盟之閒聊

黃梅戲唱腔優美流暢,颱風簡約清新,深得觀(聽)眾喜愛。

清代中晚期,湖北省黃梅縣水災不斷,大批災民湧向外地,以賣藝賣唱為生,使黃梅採茶戲流傳到鄰近的皖、贛、鄂等3省50餘縣。

黃梅縣是黃梅戲的發源地,黃梅戲滲透到這個地區男女老少的血液裡。黃梅戲發楊光大於安徽省安慶地區,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韓再芬等新老藝術家讓黃梅戲國人皆知。


竹木草人

  為救李郎離家園 誰料皇榜中狀元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發源地有安徽懷寧說、安徽宿松說、安徽桐城說、湖北黃梅說,清末在安徽省安慶市,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此時才被稱為黃梅戲,可以說黃梅戲的發源地是在安慶。曾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梅戲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佈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玉儒於成


本人非常喜歡黃梅戲,它是地方劇種非常優秀的曲目之一,流行於安徽江蘇一帶

唱腔優美動聽,舞臺表演樸素流暢,嚴鳳英的女駙馬,牛郎織女,天仙配都是家喻戶曉好戲

安慶市黃梅戲班子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演員,馬蘭,韓再芬,滿玲玲等


風影一一

我雖然生在北方,但從小就喜歡黃梅戲,黃梅戲調很優美,唱起來朗朗上口,從牛郎織女到天仙配,從女駙馬到龍女,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舞臺上呈現,現在的黃梅戲更是採眾家之長,編排出許多大戲,大氣磅礴,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開心781079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