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的核舟,它是初中課本《核舟記》的原型嗎?

用戶66034096

初中課本里的《核舟記》是明朝魏學洢(約1596~約1625)所寫的記文。文中生動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並在文章開頭寫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詳細介紹了他的這一雕刻作品。

而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微雕赤壁夜遊橄欖核舟,是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微雕作品。這枚小舟題材取自蘇軾的《後赤壁賦》,我們可以看到核舟上蘇軾與兩位友人坐於艙內,舟上門窗具備,開闔自如,船艙外還有童子、舵手、船伕,艙篷上的席紋細緻生動,舟底毫芒細刻《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並行書刻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恭制」。造辦處工匠陳祖章精心雕刻這件橄欖核小舟後,被送往剛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手中,據說他非常滿意這件作品。

我們小時候課本里,魏學洢描寫的王叔遠核舟記令人神往,如今能有實物參佐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陳祖章所雕的橄欖核舟。這兩個核舟都以《後赤壁賦》為題材,但創作年代、創作人、核舟人物數量、刻字等諸多細節都有所不同,他們並不可混為一談。

據說擅長核雕的不止《核舟記》裡的王叔遠,和清乾隆時期的陳祖章。相傳明代的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16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每個都眉目傳神,又刻有荷花九禽,各個姿態不同,被認為是「一代奇絕」。



臺灣自由行

說到《核舟記》“袒胸露乳”這一句恐怕是最絕的,記得當時我們的語文老師還讓人上去表演,結果還是個女生…………時隔多年,估計還後悔那個決定。

還記得初中時課本里學的《狼》《口技》《核舟記》嗎?那個時候上課真是聚精會神聽老師講,不似高中和大學,上課時如坐針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開篇就寫了這個核舟的技藝人叫作王叔遠,時間也有了交代。

《核舟記》這篇文章講的就是蘇軾與黃庭堅,佛印泛舟遊赤壁的情景,把他們在舟裡的各種活動,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還有船上其他幾人,也刻畫地惟妙惟肖。

而臺北故宮的核舟,是陳祖章獻給乾隆皇帝的,刻畫的內容也是《赤壁賦》,其精湛技藝自是不必說,並且在舟的底部還刻上了《赤壁賦》全文,並落了款。



這兩件微雕作品堪稱一絕,但是很明顯,魏學洢的《核舟記》原形並不是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核舟。

然而,這精巧絕倫的微雕技藝卻是讓我們歎為觀止的,這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你還記得學過的那篇文章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我是鐵匠的頭髮,謝謝支持!


鐵匠的頭髮

文物小奇談:臺北故宮藏清代橄欖舟,一窺初中課本《核舟記》的經典文物

據傳,我國最早記錄有據可查的核雕工匠是夏白眼,而這種工藝創始於明代。明代高士奇就曾經寫過:吳人以橄欖核為船,諸物俱備,且極工巧。

臺北故宮珍藏有一枚清代橄欖微雕舟,並不是我們小時候曾經學過的那篇中學課文《核舟記》中的原物,只能說,他們在風格上是相近的,都記錄了我國明清華東手藝人的恢弘手筆和驚人的工匠能力。

第一:原文中的小舟,是明代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是清代,年代不一樣。

第二:原文寫的是桃核舟,而這枚則是橄欖核,材料不一樣。

第三:原作中的藝人名叫王叔遠,而這枚作品的創作者叫陳祖章。

當然,他們的神似之處也不少,臺北這枚是以蘇東坡的《後赤壁賦》為主題創作,而原文中那枚則是蘇軾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湖上,都跟大才子蘇軾有關係。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有不同意見也歡迎留言給我一起探討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