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的核舟,它是初中课本《核舟记》的原型吗?

用户66034096

初中课本里的《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记文。文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并在文章开头写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详细介绍了他的这一雕刻作品。

而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是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年)的微雕作品。这枚小舟题材取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我们可以看到核舟上苏轼与两位友人坐于舱内,舟上门窗具备,开阖自如,船舱外还有童子、舵手、船夫,舱篷上的席纹细致生动,舟底毫芒细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并行书刻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恭制」。造办处工匠陈祖章精心雕刻这件橄榄核小舟后,被送往刚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手中,据说他非常满意这件作品。

我们小时候课本里,魏学洢描写的王叔远核舟记令人神往,如今能有实物参佐的,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陈祖章所雕的橄榄核舟。这两个核舟都以《后赤壁赋》为题材,但创作年代、创作人、核舟人物数量、刻字等诸多细节都有所不同,他们并不可混为一谈。

据说擅长核雕的不止《核舟记》里的王叔远,和清乾隆时期的陈祖章。相传明代的夏白眼,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了16个婴儿,每个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每个都眉目传神,又刻有荷花九禽,各个姿态不同,被认为是「一代奇绝」。



台湾自由行

说到《核舟记》“袒胸露乳”这一句恐怕是最绝的,记得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还让人上去表演,结果还是个女生…………时隔多年,估计还后悔那个决定。

还记得初中时课本里学的《狼》《口技》《核舟记》吗?那个时候上课真是聚精会神听老师讲,不似高中和大学,上课时如坐针毡。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开篇就写了这个核舟的技艺人叫作王叔远,时间也有了交代。

《核舟记》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苏轼与黄庭坚,佛印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把他们在舟里的各种活动,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船上其他几人,也刻画地惟妙惟肖。

而台北故宫的核舟,是陈祖章献给乾隆皇帝的,刻画的内容也是《赤壁赋》,其精湛技艺自是不必说,并且在舟的底部还刻上了《赤壁赋》全文,并落了款。



这两件微雕作品堪称一绝,但是很明显,魏学洢的《核舟记》原形并不是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核舟。

然而,这精巧绝伦的微雕技艺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你还记得学过的那篇文章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我是铁匠的头发,谢谢支持!


铁匠的头发

文物小奇谈:台北故宫藏清代橄榄舟,一窥初中课本《核舟记》的经典文物

据传,我国最早记录有据可查的核雕工匠是夏白眼,而这种工艺创始于明代。明代高士奇就曾经写过:吴人以橄榄核为船,诸物俱备,且极工巧。

台北故宫珍藏有一枚清代橄榄微雕舟,并不是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的那篇中学课文《核舟记》中的原物,只能说,他们在风格上是相近的,都记录了我国明清华东手艺人的恢弘手笔和惊人的工匠能力。

第一:原文中的小舟,是明代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年代不一样。

第二:原文写的是桃核舟,而这枚则是橄榄核,材料不一样。

第三:原作中的艺人名叫王叔远,而这枚作品的创作者叫陈祖章。

当然,他们的神似之处也不少,台北这枚是以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为主题创作,而原文中那枚则是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湖上,都跟大才子苏轼有关系。

喜欢就留言、关注、转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留言给我一起探讨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字,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筑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