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簡稱魯,呂劇為何不叫魯劇?

世實事

就算山東省簡稱魯,省劇也不一定就叫魯劇啊。比如安徽省簡稱皖,也沒有皖劇一說,戲曲的名字,大部分是於建國後正式命名的。

在建國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劇種都沒有統一的名稱,特別是那種流傳比較廣的劇種,人們會根據它的唱腔、伴奏樂器、地區等原因來將其命名。

比如我們熟知的秦腔,就有梆子腔、恍恍子、亂彈、等稱呼,而秦腔這個名字,也並不是在一開始就這樣叫的,而是在逐漸的發展中,被稱為秦腔的。

至於呂劇為什麼不叫魯劇,而叫呂劇,也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

呂劇名稱的由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當地人民根據呂劇的劇目《王小趕腳》中,需要用驢來作為道具,因為呂劇藝人經常演這個劇目,所以久而久之,人們也就把這個劇種叫為驢戲。

第二種說法是,呂劇藝人們在表演的時候,需要用手指不斷地“捋”墜琴,所以被稱為“捋戲”。

第三種說法是,由於呂劇起源的特殊歷史原因,導致呂劇在傳播過程中,大多數是夫妻兩個人進行演出的,而且所表演的劇目中,大多數都是愛情故事,所以人們稱之為“侶戲”。

雖然呂劇名稱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但是這三種說法全都是差不多的名稱,所以在建國之後,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王統照提議:根據驢、捋、侶這三個字的諧音,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六呂”的“呂”字,正式定名為“呂戲”。

其實不管它是叫呂劇還是魯劇,都改變不了它是山東省省劇的事實,也改變不了人們對它喜愛的熱情。我想如果一個劇種唱的非常好,不管它叫什麼名字,終究會大放異彩,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


戲曲說

其實,題主的這種疑問曾經還被拿出來正兒八經討論過。

建國之後,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成立。這個劇種的名字該怎麼寫呢?

當時戲班“義和班”的主要演員於廷臣、時克遠找到了省文聯副主席陶鈍。陶鈍認為,這種戲以後流行全 省,“Lv”“魯”又諧音,就叫“魯劇”吧。 但後來,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的王統照提出新的建議:根據“驢”、“捋”、“侶”之諧音,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陰律“六呂”的“呂”字,並得到認可,所以這個劇種正式定名為“呂戲”。

(王統照)

而呂劇名稱的由來,在民間還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900年前後,老藝人時殿元,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1917年,呂劇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藥》,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根據博興縣老藝人的說法,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老藝人孫中新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

(呂劇《姊妹易嫁》)

(呂劇《小姑賢》)


濟南時報

呂劇名稱由來說法有三,一是:當地群眾根據《王小趕腳》採用驢形道具, 給化裝揚琴起名為“驢戲” ;二是:根據墜琴演奏時手指上下不斷“捋”的特點,稱為“捋戲”;三是:由於所演劇目中多有愛情故事,所以人們稱之為“侶戲”。1952年,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王統照提議:根據“驢”、“捋”、“侶”之諧音,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陰律“六呂”的“呂”字,正式定名為“呂戲”。所以山東雖然簡稱魯,但是,不一定叫魯劇,而是按當地群眾的傳統習慣叫做呂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