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名震匈奴,连个侯爵都没封赏他,和他没有背景有关吗?

大马哈鱼12


李广没能封侯是主要原因是他战功不够,跟他有没有背景并无关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这两句诗,充分的说明了飞将军李广的名气。纵观李广一生,他主要的时间都在边境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经常在抗击匈奴入侵的最前线与敌人作战,让匈奴人吃尽苦头,因此,在与匈奴交战过程中也渐渐积累了赫赫威名。

李广的家世背景也比较显赫,他祖父是秦朝的名将李信,但是改朝换代的原因,到他这一代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他也仅仅是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入伍。

但是,名气大小、背景深浅跟战功是两码事,名气大归名气大,想要封侯还必须得拿出像样的战功,因为朝廷议功册封从来都是论功行赏,如果以谁的名气大,谁的背景深厚来拜将封侯,那全军将士谁还愿意提皇帝卖命杀敌?李广一生所追随的三位皇帝,无论是汉文帝、汉景帝,还是汉武帝,他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从李广的儿子李敢随霍去病抗击匈奴,立功受封关内侯的情况就可以佐证。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凭名气和背景就随便给武将封侯。

而且,连李广自己都很清楚,之所以迟迟未能封侯是因为自己“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他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他不比别人差,但却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真的是命该如此吗?当然,说自己无尺寸之功显然是太过谦了,作为一个将军立足的功劳还是有的,飞将军的称号也不是白拿的,可是他的战功也仅仅如此了,并没有取得过没有足矣封侯的战功。

论军事能力,李广确实有封侯的实力,《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连汉文帝都曾称赞肯定他的才能,并替他惋惜生不逢时的遗憾,如果在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所以,毋庸置疑,李广立功封侯的军事能力是有的。

既然朝廷论功行赏的机制是公平的,李广的军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阻碍李广夺取封侯之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在李广的一生中,他参与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抗击匈奴和平定七国之乱,但是在这些战争中取得的战功也仅仅让他从士兵走向校尉,从校尉当上将军。尤其是在汉朝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他不是没有机会当前锋,就是运气不好没有担任过主功任务,在漠北之战中,好不容易当上了前锋将军,却又因为迷路未能参战,错过了最后立功封侯的机会。

所以,李广难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取得过足以封侯的军功,与他的军事能力、家世背景都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