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雄心不亞曹操劉備,戰鬥力堪稱三國頂級?孫權虎踞江東全靠他

江東小霸王孫策不僅是一個很有韜略的將才,更是一個很有遠見的軍閥,甚至是一個很不尋常的諸侯。孫策能坐上江東之主的位置,不像劉皇叔仗結拜,也不像曹魏王靠出名,更不像袁仲家依祖宗,完全是憑一已之力,東征西討,打下江東一片。

臨終之際,孫策標新立異,一改慣例,即未遵循世襲制的通例,也未效仿東漢朝的慣例,將江東之主的寶座傳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孫紹,再由孫紹之母大喬當堂處理江東政事,而是將自己雙手打下的江東六郡奉送給自己成年的弟弟孫權,突破父傳子承向兄終弟及的轉變,以此換得了江東的安穩。

此人雄心不亞曹操劉備,戰鬥力堪稱三國頂級?孫權虎踞江東全靠他

孫策不僅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弟弟——時年十九歲孫權,還對孫權說了一番話,像是兄弟倆拉家常又像是囑咐更像是遺囑。這番話,可以算是這個軍事集團的創業者,對於後來守成者的政治遺囑。這一番話不僅在《三國演義》中記載,還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和《資治通鑑•卷六十三•漢紀五十五》中記錄。只是《三國演義》記載與《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有些許改動,而兩史書中記錄得一字不差,即(策)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此人雄心不亞曹操劉備,戰鬥力堪稱三國頂級?孫權虎踞江東全靠他

乍一看,這一番話不應該出自孫策這位少年英雄之口,一個才25歲的大好青年。這種話更像是老成持重的老者所說的。孫策臨終前對孫權的囑託,頓時失去昔日“陰欲襲許”的壯志與豪邁,一瞬間就變成“以保江東”的短見與束縛。打江山,保江山,兩種態度,兩類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時間讓人看不懂孫策的葫蘆裡賣什麼藥。

其實,孫策留下這樣的遺囑,是有苦衷,有原因的。

其一、現實不容樂觀。

首先是外部環境,即當時天下大亂,官渡之戰正酣,中原地區的曹操袁紹未分勝負之際,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關中馬騰都心懷鬼胎,虎視眈眈,甚至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趨勢。接著是內部環境,即江東不穩,不僅有山越作戰,還有江東豪紳非暴力不合作,甚至與荊州劉表世仇。最後是孫家自身。孫策自己雖正當壯年,卻命喪宵小之手;兒子孫紹不滿週歲,啥都不懂;妻子大喬正值青春,上不了議事堂。江東孫家只有二弟孫權三弟孫翊已成年,可託付江東之事。

此人雄心不亞曹操劉備,戰鬥力堪稱三國頂級?孫權虎踞江東全靠他

其二,歷史使命發生變化。

打江山,征伐江東需靠暴力,軍事為主;守江山,治理江東則要憑和平,政治為主。對孫策而言,打江東是其歷史使命,並且這個使命已經基本上完成,平定江東六郡。對接任者來說,保江東則是他歷史使命。畢竟以孫家的政治資源和軍事力量,還無法與其它諸侯爭奪天下,問鼎中原。因此,只得退而求其次,保住江東,消除內部矛盾,穩固孫家統治。

其三,接班人可選範圍太狹窄。

孫策很無奈,孫家可選江東接任者的範圍很小,滿打滿算也只有三人可選,即兒子孫紹及弟弟孫權孫翊。兒子太小,擔不起重擔;孫權老成謀國,政治才能卓越;孫翊能征善戰,軍事才能優秀。基於孫家在江東的歷史使命發生變化,作為孫策的接班人,需要的就不是軍事而是政治,也不再是征討而是治理。因此,孫策就沒有選擇性格作風和自己相似的孫翊,而是選擇性格作風和自己不同的孫權。

孫策突破常規,由父死子繼變換成兄終弟及,江東平穩過渡。在選擇接班人,又打破不選相似而選“不像”,最終孫氏立國。

筆者按:韜略,意指“文韜武略”。又指《六韜》《三略》,為古代兵書,引申為戰鬥用兵的計謀。在鬥爭中所採取的策略、計謀、政策、手段等等,都可稱之為韜略,或者說廣義的韜略。孫策,不僅憑一已之力地打下東吳核心地帶——江東六郡,還可目光如炬地選擇孫吳的接班人——孫權。經過孫權前後幾十年的深耕和努力,才能讓孫吳能在江東生根發芽,並以鼎立之態稱雄於三國,甚至在三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正所謂,只選擇對的,不選擇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