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雄心不亚曹操刘备,战斗力堪称三国顶级?孙权虎踞江东全靠他

江东小霸王孙策不仅是一个很有韬略的将才,更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军阀,甚至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诸侯。孙策能坐上江东之主的位置,不像刘皇叔仗结拜,也不像曹魏王靠出名,更不像袁仲家依祖宗,完全是凭一已之力,东征西讨,打下江东一片。

临终之际,孙策标新立异,一改惯例,即未遵循世袭制的通例,也未效仿东汉朝的惯例,将江东之主的宝座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孙绍,再由孙绍之母大乔当堂处理江东政事,而是将自己双手打下的江东六郡奉送给自己成年的弟弟孙权,突破父传子承向兄终弟及的转变,以此换得了江东的安稳。

此人雄心不亚曹操刘备,战斗力堪称三国顶级?孙权虎踞江东全靠他

孙策不仅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时年十九岁孙权,还对孙权说了一番话,像是兄弟俩拉家常又像是嘱咐更像是遗嘱。这番话,可以算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业者,对于后来守成者的政治遗嘱。这一番话不仅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还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和《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中记录。只是《三国演义》记载与《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有些许改动,而两史书中记录得一字不差,即(策)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此人雄心不亚曹操刘备,战斗力堪称三国顶级?孙权虎踞江东全靠他

乍一看,这一番话不应该出自孙策这位少年英雄之口,一个才25岁的大好青年。这种话更像是老成持重的老者所说的。孙策临终前对孙权的嘱托,顿时失去昔日“阴欲袭许”的壮志与豪迈,一瞬间就变成“以保江东”的短见与束缚。打江山,保江山,两种态度,两类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时间让人看不懂孙策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其实,孙策留下这样的遗嘱,是有苦衷,有原因的。

其一、现实不容乐观。

首先是外部环境,即当时天下大乱,官渡之战正酣,中原地区的曹操袁绍未分胜负之际,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关中马腾都心怀鬼胎,虎视眈眈,甚至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趋势。接着是内部环境,即江东不稳,不仅有山越作战,还有江东豪绅非暴力不合作,甚至与荆州刘表世仇。最后是孙家自身。孙策自己虽正当壮年,却命丧宵小之手;儿子孙绍不满周岁,啥都不懂;妻子大乔正值青春,上不了议事堂。江东孙家只有二弟孙权三弟孙翊已成年,可托付江东之事。

此人雄心不亚曹操刘备,战斗力堪称三国顶级?孙权虎踞江东全靠他

其二,历史使命发生变化。

打江山,征伐江东需靠暴力,军事为主;守江山,治理江东则要凭和平,政治为主。对孙策而言,打江东是其历史使命,并且这个使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平定江东六郡。对接任者来说,保江东则是他历史使命。毕竟以孙家的政治资源和军事力量,还无法与其它诸侯争夺天下,问鼎中原。因此,只得退而求其次,保住江东,消除内部矛盾,稳固孙家统治。

其三,接班人可选范围太狭窄。

孙策很无奈,孙家可选江东接任者的范围很小,满打满算也只有三人可选,即儿子孙绍及弟弟孙权孙翊。儿子太小,担不起重担;孙权老成谋国,政治才能卓越;孙翊能征善战,军事才能优秀。基于孙家在江东的历史使命发生变化,作为孙策的接班人,需要的就不是军事而是政治,也不再是征讨而是治理。因此,孙策就没有选择性格作风和自己相似的孙翊,而是选择性格作风和自己不同的孙权。

孙策突破常规,由父死子继变换成兄终弟及,江东平稳过渡。在选择接班人,又打破不选相似而选“不像”,最终孙氏立国。

笔者按:韬略,意指“文韬武略”。又指《六韬》《三略》,为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在斗争中所采取的策略、计谋、政策、手段等等,都可称之为韬略,或者说广义的韬略。孙策,不仅凭一已之力地打下东吴核心地带——江东六郡,还可目光如炬地选择孙吴的接班人——孙权。经过孙权前后几十年的深耕和努力,才能让孙吴能在江东生根发芽,并以鼎立之态称雄于三国,甚至在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正所谓,只选择对的,不选择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