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導語:

商鞅在變法取得成效前被稱為衛鞅,今天我們要探索的就是公孫鞅身為衛鞅這一段時期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衛鞅的言辭來分析他的思想,之後再同我們的想法作對照,藉此找出衛鞅不足之處,也就是失敗的根本來源。

勸孝公言

商鞅雖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但變法是什麼?是改變適用於從前的法律,這是一個開創性舉措,沒有人嘗試過,變法面臨的風險不僅在於上層利益的重新劃分,更在於這個新的法律是否真的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

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秦孝公)

因此,商鞅同諸多大臣在秦孝公面前就是否變法一事發起了爭論。

孝公當時是想要讓衛鞅開始變法的,但他在乎自己的名聲,怕被人將自己推廣新法的行為稱為數典忘宗。於是對此事搖擺不決。

衛鞅就勸諫道:"對於一件行為猶豫不定,懷懷疑疑就不會成名;對一件事猶豫不定懷懷疑疑,這件事就不會有成效。"

這句話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行為好壞與否不能確定的話,那你就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獲得好名聲,因為要麼你的行為是有問題的,要麼由於你的搖擺不定,你的行為並不會完全符合你心中所想的樣子。因此成果也就有所偏差。

對於一件事,你若是搖擺不定,那這件事不如不做,既然是在猶豫,那就可以說明你並沒有下定決心去做好它,換句話說,你的打算就是把這件事搞砸,因此,猶豫會壞事。

衛鞅接著道:"像那種行為水準高於常人的人,本來就會飽受世人非議;思考見解獨到的,也一定會受到別人的詆譭。"

這個很好理解,有的人理解不了別人想法,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思路,因此便覺得別人是錯的,而常言道:"孤獨的人一般都是聰明的。"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同樣可以用在古人身上,清醒的人思考的很深刻,但這種深刻卻會讓別人要麼覺得他離自己太遠,要麼覺得他是在胡謅,因此便不喜歡與之交流。更有甚者,不同於己便開始詆譭,試圖將其毀滅。

商鞅的話到這裡還沒有結束:"笨蛋等到事情的結果都出來了,還不明白到底是為什麼;而聰明的人從事情尚未發生時便已經預料到了它的結果。做事之初不可以考慮百姓們的想法,只有等到成果出來的時候才適合同百姓分享成果。"

這段話說的很真實,因為兩個見識與目的不同的人是不能共同去商議同一件事的,孝公是想要增強秦國國力,而百姓們是想要得到實惠,你想讓百姓卻按照你的目的去做,那百姓肯定不會願意。

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商鞅最後一句話便是個人認為的問題所在了:"所以說,有著至高道德的人是不會同世俗之人相和的,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會同百姓們商議事情的。因此對於聖人來說,只要能發展他的國家,他就不會去效法以前的制度,如果能夠使百姓獲利,他就不會去遵循舊的禮節。"

個人認為這裡的聖人應該改為聰明人,因為對於一名聖人來說,他考究的是長久之道,而絕非貪圖一時的強大,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他思考與知曉的同人交往的道理很多,因此聖人會為人所稱道,而聰明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手段倒是不會去效法先前的舊制度,因為聰明人能看到其弊端,但看不到其有益之處,畢竟"聰明人"的目的是要發展國力,而非取悅於人。

孝公聽完後覺得,誒,這衛鞅說的有道理啊,就誇了他一句,這時候,有人跳出來了。

甘龍之駁

甘龍說道:"你這話有問題,聖人教育人的時候是不會去改變人民的風俗的,聰明的人不會更改現有的法律而參與治理。順應民心而教,不用過於辛勞就能成功;按照舊的法律來治理,官吏們會習慣,百姓們也會得到安定。"

這話的中心思想便是說,要想讓國家安定,讓百姓們服服帖帖地生活,就得遵循舊的法律。尊重百姓們原本的風俗。

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甘龍)

他是想要保證國家內部的安定因此想要遵循舊法,但其中的官吏們會習慣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現在的法律代表的是大部分官吏們的利益,你現在敢變法,那就是想造他們官吏的反。

衛鞅開始反駁:"甘龍說的話,典型的世俗之人的言論。一般人安於舊的習俗,學者會沉溺在他所學所聽到的東西之內。因此,同他們講法內之事可以,要是講法外之事,那便不可能。"

這句話是說甘龍的話,就像是一隻青蛙坐井觀天,他能講的僅僅是井內的東西,要論及井外之事,他們便一無所知了。

衛鞅接著便開始引經據典:"夏商周三代的禮節都不同然而都稱了王,五霸的法律也都不一樣但他們都稱霸天下過。聰明的人寫下法律,而愚笨的人就按法律規定的去做;賢明的人制定禮節,而無能者拘泥於禮節。"

這幾個例子可謂對甘龍造成了成倍的打擊,也表現出商鞅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國家稱霸乃至稱王。而按照舊的制度走下去,誰知道秦國的稱王要等到什麼時候。至於聰明之人立法,賢明之人立禮,就如馬克思,我們國家的多少制度便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思想,而這個思想在於什麼?在於聰明人找出人與人之間關係,也就是社會內部只要大家都遵守了,社會便能進步的規律。

"穩臣"之見

杜摯就直說了:"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去變法;沒有十倍的成效,就不要去更改法律。效仿古人就不會有錯,遵循舊禮就不會變的邪惡。"

這話的前半段我還是比較贊成的,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收益的話,變法在短時間內便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因此變法的確得謹慎,但是他之後的話便有點問題了,認為只要效法古人便不會出錯可見其思想的愚昧,他將不出錯的原因歸結於他效法了古人,而古人的法是來自哪裡呢?來自於他們的思考,來自於他們讓自己國家穩定的目的。

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杜摯)

而現在孝公要乾的是什麼?是強大自己的國家,而絕非僅僅保證國家的安穩。

衛鞅再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不是隻有一個,我們要是想要讓法律適應自己的國家,就不能效法古人。因此商湯與周武王不按照遵循古人辦事反而稱王,商紂王與夏桀不去改變舊的禮法反而被滅亡。反對古法的人不可以被非議;遵循舊禮法的人不值得稱讚。"

衛鞅最後一段話說的很有道理,也很狂,就如我們走的是適應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商鞅走的也是秦國特色稱霸道路,但他在這段話中直接否定了遵循舊法之人,我覺得此舉不當,遵循舊法便是願意讓國家去平穩發展,他們只是重點不同,談不上高低。

通過寵臣引薦,又經過一番自吹而上位的商鞅

小結:

自此我們既可以看到商鞅思想中"叛逆"也算是先進的一部分,但商鞅並沒有看到他們思想不同的原因的本質,並且商鞅過度地拔高了自己的能力,敢以聖人自居,卻沒有真正聖人的心性與智慧,因此商鞅只稱得上是一個精緻的,狂妄的"利己主義者",絕對稱不上是一名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