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街亭之战中,为什么马谡要把军队驻扎在山上?他怎么想的?

中华万年无期


在当道扎营,只要做好防御,拼死坚守,就能保证不会被迅速歼灭,让司马懿围着打也需要大费周折,攻不好攻,又不能放弃不管直接跳过去,这样,就可以为前方诸葛亮调动大军赢得宝贵的时间,抽调出军队补上缺口。在当道打防御战,即使受到曹魏军队的围攻最后全军覆没,曹魏军队也会有极大的损失,即使战胜了,占领了街亭,所剩兵力也守不住。所以,街亭防御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以杀敌夺地为功劳,唯有以拖延时间、消耗敌人为目的。马谡以为居高临下好御敌,天真地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却忘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往往是到了紧急关头要迅速调动士气扭转不利的局面的,是要速战速决的。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是在进行大决战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如果秦军不是急于决战,想要用最短的时间消灭项羽的军队,而是扎下营盘,围而不攻,估计项羽的军队没几天就会在河边逮鱼而生吃了,这样军队就会慢慢地崩溃瓦解掉了。马谡不考虑战场形势,不关注战场环境状况,尤其是不管不顾不明白战斗的目的目标,随随便便地就带领军队“置之了死地”,让曹魏军队没费一丁点的战斗损耗,被切断水源导致军队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被消灭得一干二净,真正是古往今来“纸上谈兵”、瞎指挥而兵败身死的“千古第一人”。没说的,斩马谡,一点都不亏,一点都不冤枉。


相逢19175


上山自有其军事必要性。

蜀汉军以山地步兵为主,需要一个依托阵地阻击魏军,背山列阵有利于保证自己侧后安全。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过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军依托的南山之前,取水并不困难。《孙子兵法》云:"绝山依谷,视生处高",背山面水是军阵布设的常态,马谡的做法并无不妥。

马谡“舍水上山”不是骄傲,反而是过分谨慎。

马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战经验,他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骤然统领大军出征,也来不及熟悉下属诸军情况,实际上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因为不了解各营战斗力,没能把最坚强的部队放在一线。于是前军被张郃精骑轻易冲垮,不得不过早撤退上山,全军陷入完全被动。

有兴趣的的话,可以看我的头条文章《「三国乱弹」街亭之战的是是非非》


真正鳄鱼不哭


还记得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吗?国民党精锐整编74师,全部美式机械化装备。在重点进攻我山东解放区时,爬上了孟良崮固守待援,结果被我华东野战军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我军大获全胜。

即便一天仗没打过的人,也知道汽车和重炮上不去山。轻易丢掉这些先天优势,难道张灵甫是傻子?当然不是。人家就是要利用固守的机会,牢牢地吸住我军主力,然后四周的国民党大军再团团围住我军形成反包围。他在中间来个中心开花,战局将会是什么局面!

当年马谡据守街亭,何尝不是如此想法。

马谡之所以放弃山下扎寨而据守山上,正像他对王平所讲,我熟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计于我,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水道,我军岂不死战,可以一当百矣!

马谡想的和张灵甫何其相似。结果,当魏兵真正断其水道,士兵喝水吃饭都成了问题,军心自乱,哪里还有体力打仗,加上司马懿又放了一把火,士兵饥渴难耐,斗志全无,一触即溃。以一当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马谡是犯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他没有实战经验,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问题,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这也是兵家之大忌。他这一闹不要紧,虽然自己没有被击毙,却成全了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丞相自己也上书后主自贬三级。更成就了一段《失街亭》的千古佳话!


文化一家人


马谡并非真的只是书呆子,驻守山上应该是他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历史上,刘备曾评论马谡“言过其实”。书籍常把马谡认为是只懂理论没有实战的“书呆子”,历史结局没有办法改变,马谡的失败是事实。但整个街亭之战难道马谡真的不懂街亭的必要性吗?面对张郃极具优势的魏军,把军队驻守山上,很可能是马谡根据当时大局环境下做出的颇具无奈的决定。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保命和延缓魏军进攻。



街亭现在在甘肃省秦安县往北的陇城镇。根据古代史书描述,街亭是有南北两山,一条河和一条路从两山穿过,河靠近北山,街亭宽6公里,长十几公里,地带开阔。和《三国演义》中街亭易守难攻的地形描述有着一定出入。这里确实可以依托山地进行防御,进退均可,但大军也可以在此地展开部署,争锋相对。在《孙子兵法》中,对街亭类似要地有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是故交地,吾将谨其守。”街亭正是这是四通八达,敌我双方可以往来均可的交地。兵书上交代对这种地形应谨守堡垒,切断道路,所以在街亭这样既有开阔平原可进攻又有山丘可供据守的地形地势,马谡要么在平原地区有城池依托据守,要么就上山居高临下据守,只能二选一。从下图街亭现今的地形图也能看出,街亭未必是个好防守的地方。


然而,街亭到底有没有可以用来依托的城池据守也是一个问题。街亭遗址的考古80年代曾经发现过很高规格的蜀汉古墓,通常认为是马谡墓,然而街亭遗址却极少发现古代城池遗址,所以可能并没有可以用于可供据守的坚固城池。街亭应叫街泉亭,在东汉至多应是县级行政地位,且位置离中原人口充足地区较远。东汉末年烽火连天,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街亭必定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连绵烽火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恐怕当时的街亭即使有县级的古城,也已经残破不堪。另一方面,张郃的军队到达街亭时间很快,几乎没有给马谡加固城池的时间。


曹魏更注重发展陇右军事地区,多次爆发战事的街亭并不是理想的安家生活区域。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曹魏实力派大将张郃的军队,马谡处于绝对劣势,又要完成任务。为上之策,可能就只剩下依托山地固守的选择,唯有等待诸葛亮完成战略目的来救援,才有赢的希望。所以马谡只能将军队驻扎山上,张郃也不是熊包,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马谡计策的利与弊,所以即刻包围马谡。

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准确记载街亭之战双方具体兵力。但依据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来推,马谡自身也只能带数千兵力。而当时根据《三国志》对《魏书》注引中,又说明曹真当时有五万兵马,所以在街亭之战,我们可想而知,马谡面对的是自身兵力多出一倍或者两倍的优势魏军。在街亭战场平原开阔的地带,野战能力强大且有骑兵相助的魏军足以靠人数优势碾压马谡的部队。所以马谡当时的想法则是避其锋芒,将军队在山上驻扎,减少我方劣势,使得曹魏不能快速增援到陇右。
纵观街亭一战的失败,负最大责任的应是诸葛亮。或许他低估了街亭防守的难度,或许他高估自己兵分三路能取得的战果。而马谡则在街亭一战中也有自己的计谋,依据现有地形和利弊条件,做出最有利于达到战术目的的决定,这才导致他最终将军队驻扎山上。


静听竹林风


马谡屯兵孤山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这些想法却都不符合当时街亭的实际情况。

第一,就是居高临下。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街亭之战中,魏军骑步五万人,而蜀军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马谡的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如果魏军胆敢进攻,蜀军居高而下,以逸待劳还可以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但是马谡却错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诸葛亮根本不需要马谡打什么反击战只要马谡能够拖住魏军主力就行了。当时的蜀国正在猛攻战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将高刚已经有投降之意了,诸葛亮只需要马谡够撑到蜀军主力回援,而马谡却想用街亭之战作为自己军事上的一个亮点,打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最终却自食苦果。

第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退无可退自然会爆发出高昂的士气和惊人的战斗力,马谡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但是马谡却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韩信都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而他则是自断后路主动把水源放弃。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来蜀军依靠泉水完全不必为水发愁,如果当道扎营的话蜀军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张郃为了救祁山不得不进攻。而马谡主动放弃水源,据守孤山,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张郃把水源一断,就变成马谡不得不进攻了,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只能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马谡据山而守的目的,其实在兵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却只知道照搬兵书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再加上王平的辅佐,那么守住街亭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街亭,稳固陇右,那之后的作战就有了更大的赢面,克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国也把防御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机会,马谡即使是死也弥补不了他的罪过啊。


烟雨笑春风


你好,我是观今昔,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街亭之战中,马谡为什么要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其实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马谡以为地势越高越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军事行动,觉得如果魏兵前来,从山上地势高的地方往下冲击会大大增加把对方打败的机会。

第二,马谡觉得山上地势高,有利于防守,魏兵若想攻击蜀军,必须要克服爬山的阻力,也要耗费较多的体力,而蜀军在高处,抵挡魏军体力耗费较少,以为这样很容易可以挡住魏军。

第三,还是因为山上地势高,居高临下嘛,所以马谡必定会觉的把军队驻扎在山上便于自己一方观察敌情,如果魏军来街亭,自己可以很早就看到,及时做出相应的准备。

第四,马谡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认为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士兵没有了退路,作战会更加勇猛。

第五,马谡为人太过自大,只凭自己的凭空猜想就一定要把蜀军驻扎在山上,他的副将王平也对他劝阻了多次,然而马谡却认为自己“通晓兵法”,反而认为王平不懂兵法。执意把军队驻扎在山上。

马谡把军队驻扎在上自然是由于他不懂兵法,有点像战国时期的赵括,谈论兵法绰绰有余,却没有领兵进行实际作战的才能。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


观今昔


马谡,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蜀国参军。

公元228年,为完成先帝遗言,光复汉室,蜀国开始了长达7年的北伐曹魏战争。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县,自己则亲率大军西出祁山,打算从后面包抄曹魏大军。为确保侧翼安全,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前往街亭,阻击由张郃带领的曹魏援军。由于马谡率军驻扎在山上,遭曹魏大军包围,水源断绝,致蜀军大败,街亭丢失。

按照常识,马谡应坚守有利于己方的城池,那他为什么要放弃城池而驻扎在山上呢?原因有四:

一是马谡喜夸夸其谈,而无实战经验。刘备去世时就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为此不以为然,还经常将其叫到军中,昼夜长谈。不久提拔其为参军,统领大军。

二是张郃援军多为骑兵。张郃带领的援军有5万人,而骑兵占了大多数。马谡认为,占据山上有利于居高临下打击其骑兵。

三是要塞问题。街亭是一个山口,地处曹魏腹地。刘备死后,蜀、曹魏多年未发生战争,街亭原有工事年久失修,根本就没有坚固的工事可以依托。

四是不听劝告。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守街亭时,专门把王平调去,任马谡的副将,辅佐马谡。对如何守街亭,诸葛亮曾反复叮嘱。马谡到街亭看了地形后说:这一带地势险峻,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上山扎营,布置埋伏。王平一听不对,马上规劝:一定要听丞相的,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可马谡仍然一意孤行,幸亏王平驻扎在山下,撤回了残军。

马谡丢失街亭后,导致了蜀国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平息众怒。





鱼头聊史


马谡作为军队的统帅,下达明令并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毕竟马谡不只是靠磨嘴皮就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他是靠着在平定南蛮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才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在诸葛亮北伐前,曾为了解决蜀汉内部混乱而出兵南蛮,此时的马谡还只是诸葛亮身边的军事参谋,正是因为作为参谋的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十六字方针,才使得诸葛亮能顺利收服南蛮之地,可见马谡确实是有真本事的。

而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人,让军营驻扎在山上,自然有他的道理。首先蜀军以步兵见长,而魏军则以骑兵见长,马谡希望张郃下马步战,因此将军营驻扎在山上,为的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如果张郃不敢下马作战,马谡可以居高临下,一举将张郃斩杀,毕竟当年黄忠就是这般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有如此成功的案例在前,马谡自然会加以效仿。

而且蜀军驻扎在山上,魏军若要获得战事的胜利,很有可能需要围攻蜀军。但张郃手下不过万人,如果要形成围攻之势,兵力自然分散,此时蜀军可在制高点观察张郃兵力较少的弱势之处,忽然发起进攻,同样能出其不意地战胜张郃。

马谡的想法是好的,但他没料到张郃的应变能力在他之上,而正是在这瞬息万变的战事之中马谡没能及时作出调整,最终他才会丢了街亭。但他将军营驻扎山上,确实是因为他想打胜仗。


多尔衮爱新觉罗


马谡、失街亭有他军事上理解的缺陷,但更多是来源于他藏在心里的那点怨念害了他自己。

前言:

马谡早在荆州时期,以应刘备的招贤令而出仕,在众多人才中马谡显得特立而独行,引起了刘备的注意。随即刘备在其间对于马谡的锻炼开始了,刘备在夺取四川之后,先任命马谡为绵竹县令,接着任职成都县令来考察马谡工作能力,在其间发现政绩可圈可点,随后令其为越嶲太守,正是在这此任上,刘备发现马谡不足,有志大才疏的缺点,管理一县还好,一州之地相当吃力,而且还有个恃才傲物的毛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对于马谡的能力有了清楚的认知,渐渐的变得冷淡起来,生性敏感的马谡发现这个问题后十分苦恼,但是生来就有傲气的马谡发现既然是在刘备这里得不到重视,那我就换个人。他在刘备所有朝臣中看中了诸葛亮的地位与影响。加上诸葛亮早年在荆州居住的经历,两人一交谈,竞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诸葛亮十分看好马谡的才华。多次向刘备举荐马谡,而刘备总是一笑而置之。

随着刘备的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在托孤时间,深知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再次谈到了马谡:而诸葛亮给于的评价是:有韬略、有才识、有能力、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

善于识人的刘备却给出了: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的忠告,这也是刘备临终之时所对诸葛亮的最后提醒。只是刘备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任何作用。

正是刘备的嘱托,在诸葛亮后于马谡的谈话中不小心流露岀刘备对马谡的评价,而生性好强恃才傲物的马谡对于刘备的评价是愤怒的。他决定要给刘备、诸葛亮个证明,虽然刘备已经故去,他要让所有对他才能所质疑的人来证明一切。

但是,后来街亭的失败,直接证明了刘备的眼光,马谡在实践战争中严重的缺乏实战经验,这个后果是严重的,街亭失、马谡死。当然马谡的死,诸葛亮要付很大的责任,在蜀汉后期,诸葛亮的一意孤行,独断朝纲,识人不明,对于不听自己同僚的打压,几乎葬送了蜀汉……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若果是现代战争,马谡的战略战术是我可挑剔的,他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都可以成为经典,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阻击战,伏击战,围城打援,占领制高点,都是有效制敌的法则。因为古代战争用冷兵器,即是在高点,梁军冲突多是短兵相接,大刀长矛,面对面决胜负,一要有回旋余地,二要展开兵力,高山能看到敌方虚实,但局限性大,断掉水源,就会不战自乱,马谡的失败是必然的。

现代战争用枪炮,远距离施行打击,高处的优势比底凹之地大的远矣,如在抗战初期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都是利用高地,将部队事先布置在各个山头,居高临下,打击敌人,取得了完全胜利。

如果马谡听取王平建议,在高处用部分兵力,大兵运动在两翼,岂不美哉,但是现在后人评论这些都没有意义了,纸上谈兵而已。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胜败的因素很多,马谡熟读兵书犯了军事常识错误,是非常遗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