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張昉為相之謎揭祕

宋代張昉為相之謎揭秘

傳說之謎

在平江縣東北面,與江西修水交界,有一個名叫“龍門”的地方。相傳在宋代的時候,這裡有一姓張的人在朝為相,因功勳卓著,皇帝便封賜他的故里為“龍門”。這張姓宰相死後家鄉還為之建墳立碑,其墓地稱“張相源”,墓碑上刻“宋丞相張昉墓”,還置有不少墓田,至今仍在。張之後,這裡又出了個叫“鄧雅”的將軍,所以當地還有“文有張丞相,武有鄧將軍”的傳說。

對於這些傳說,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懷疑。相信的人認為既然有這麼多實物存在,肯定有存在的理由,古語說:無風不起浪。既然這些傳說流傳這麼久,肯定歷史上就有真實的存在。

懷疑的人說既然真有,那麼史書一定有記載,因為丞相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但找遍史書都沒有發現宋代有個叫張昉的丞相。

兩種說法,各持己見。爭論了幾百年,至今沒有定論,留下一個不解之謎。

方誌之謎

按理說,官至宰相,史書應有記載,但不知何故,《宋史·宰輔年表》裡並沒有“張昉”其名。這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疑惑,特別是後來修省志縣誌。寫也不是,不寫也不是,以致出現了“秉筆者莫能確查據抄,以成踵謬”的怪事。

平江歷代志書中,最早記錄張昉的,是明代的《弘治縣誌》:丞相張昉墓,在縣東百四十里龍門張相源。清《乾隆縣誌》在詞條後加注稱:按府志辨丞相無張昉甚悉,弘治平江志作張詠。然詠,濮州人,亦未為丞相也,茲以張氏子姓置有墓田,姑存以俟考。後來,李元度修同治志時,除照抄乾隆志外,對張昉其人也進行質疑,特別是對其中進士之事作了辨疑。但因為《湖南通志》業經登載,故“仍過而存之”,給今人留下一個謎。

家譜之謎

家譜是記載人物的最好資料,但憑藉張氏族譜,關於張昉的記載卻是錯誤甚多。比如說張昉著《乖崖集》,其實,《乖崖集》為張詠所著。譜中最大的疑點是張昉的“妻子”沒有與夫同穴,張昉墓葬張相源,而所謂“妻子”則葬其它地方,張昉墓碑也只有“宋丞相張昉墓”六個字,並無其它記載。不過族譜中卻有宋呂蒙正作的序,呂是李昉之後接任宰相的。而且北宋並無“丞相”之說,墓碑上刻“丞相”二字,是否另有隱情?

至於家譜上的記載,前人多有懷疑,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初入謎團

2010年6月27日上午,筆者按家譜記載前往江西修水沙灣西隱實地考察張昉墓地。來到龍門,我去一小店買菸,順便打聽修水沙灣的張相源,事有湊巧,遇遷平始祖張孟常第四十四代孫張文秋,張告訴我張昉墓不在江西修水沙灣,而在大坪鄉擴大村,不過張不知道張相源。但知道張昉墓地,並於今年清明還去掃過,其地不叫張相源,叫什麼“周相嶺”,並願意同我前往。我叫了一摩托司機,也姓張,均為張孟常後代。我們三人前往,到了大坪鄉擴大村,因山路狹窄,我們一行三人步行,路遇一村民在扯秧,亦姓張,名笑仁,與張文秋相識,兩人互打招呼。張文秋告訴我,笑仁比較熟悉張昉墓。於是,我邀其一同前往。張笑仁邊走邊告訴我有關張昉墓的情況,並告訴我,此地叫張相嶺,山上有宋丞相張昉墓,墓已被盜幾次了,最近一次發生在1990年,但均未造成太大影響,墓中有大條麻石,難以深入,1991年張族重修時,還發現墓中有石碑(估計有墓誌銘之類的東西),現在的墓碑是仿照內面的石碑寫的。我們在一個山窩找到了張昉墓,墓碑除“宋丞相張昉墓”六個宋體大字為陳跡外,其餘均為清代以後所刻新字。我叫隨行的張文秋將墓碑情況攝錄下來,可惜張的攝相技術不佳,回來播放後發現不能用。

在回程的路上,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張相嶺方圓幾里,面積有幾百畝,偌大一塊山地,僅為一人所佔,非高官顯貴,富豪巨賈,誰有這個能耐呢?

初解謎團

經過實地考察後,基本認定歷史上應該有過張昉這麼個人!於是,我便從網上將《宋史》從頭至尾看了一遍,查找有沒有“張昉”其人,因為我明白:《宋史》是二十五部官修正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史書,有500多萬字,古往今來平江人中通讀全書的恐怕不多,也許有記載,只是前人未能發現。果不其然,我在《宋史·隱逸傳》裡發現了有兩處記載:

其一夾雜在戚同文的傳中,原文是:(戚同文)與宗翼、張昉、滕知白為友。

其二是單傳,字數不多,僅19個字,原文是:張昉有史材,歷知雜御史,省郎,至殿中少監致仕。

我如獲至寶,以為找到了解開謎團的鑰匙,便匆匆忙忙寫了一篇題為《宋代平江進士張昉為相之謎揭秘》的文章。但寫過之後,總覺得有些不對勁的地方。一是《宋史·隱逸傳》裡的張昉官位不高,沒有達到一定的級別不可能享受那麼大的墓地;二是平江流傳封賜故里為“龍門”,其人肯定影響不一般。

再揭謎團

今年上年,我從網上購來了全套《宋史》,開始認真閱讀全書。當我讀到卷265列傳第二十四《李昉傳》時,發現了這麼一段文字:初,沼未有子,昉母謝方娠,指腹謂叔母張曰:“生男當與叔母為子。”故昉出繼子沼。

看到這裡,我的心一下子緊張起來,心裡想這李昉的繼母姓張,親生母親又說“生男當與叔母為子”,這李昉不就是張昉嗎?想到這裡,冥思苦想多年謎團終於揭開了!

因為這李昉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北宋初年有名的大人物!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遠(《直齋書錄解題》作明叔 ),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學家。

後漢時期,李昉登進士第。累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北宋初年,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終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獲贈司徒,諡號“文正”。

李昉工詩,效法白居易詩風,為“白體詩”代表人物之一。典誥命共三十餘年,曾參與編寫宋代四大類書中的三部(《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既然張昉就是李昉,李昉就是張昉。那所有謎團就可解開了。

李昉叔母姓張,而龍門是平江張姓的發源地,平江張姓自唐會昌六年張孟常隱居虹橋金雞洞,至宋代已有七八代,而張是唐代名門望族,張九齡與張九皋是兄弟,張仲方是九皋孫子。張孟常是張仲方兒子,張姓女子嫁給李姓,門當戶對。而李昉之叔母張氏有可能就是出自平江張家。李昉年輕時隨母來平江外婆家,其時張氏已封陳國太夫人, 故皇帝賜封其外婆家鄉為“龍門”,合情合理,李昉死後,平江人為他建衣冠冢也合情合理。但李昉畢竟姓李,他真正的故鄉在河北李家,平江只是他繼母張氏的家鄉,也是李昉名義上的家鄉。正是因為這一點,張昉墓碑只有張昉一人,正是因為這一點,縣誌和家譜才記載存疑,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有“宋丞相”之說。

(作者系平江縣職校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