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分封制的周朝八百年,郡縣制王朝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難道分封制比郡縣制更先進嗎?

老三的揹包


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只是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就像人兒童少年青年中老年哪個先進?原始社會到三皇五帝到夏到秦是一種趨勢,因為最高統治階級獲的資源一定會比中等統治階級更多。逐步推演由分封走向集權是自然的演變過程

推動社會進步的是科技


浩淼處人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沒那麼多複雜的道理,一點就破。

首先要說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兩個不存在哪個更先進,分封制由於各自為政,有助於解放思想和人才流動;郡縣制由於中央集權,能夠有效利用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

題目中也說到了,王朝一般不超過300年,那麼為什麼呢?只要搞明白了這個,也就明白周朝怎麼能有800年了。

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利益被重新劃分,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就是土地

不管是權貴,還是底層農民,基本上都有地,加上王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鼓勵開荒,誰開的荒就是誰的地,因此所有人都很滿意。國家也蒸蒸日上,通常把這個叫做“某某之治”。

好了,發展了一段時間,土地越開越多,人口也越來越多,當然有的人佔的地越來越多,有的人還是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不過國家稅收越來越多,國庫越來越充盈,這個通常叫“盛世”。

國家接著發展,人口繼續增加,可是地呢,就那麼多,沒地的人只能給地多的人打工,成為佃戶。而佃戶,不僅要交自己的稅,還要交地租,等於要交兩份稅

如果這個時候老天爺再發發脾氣,搞點水災旱災什麼的,原本有個一畝三分地的人沒了收成,可是稅卻還是要交,只能把自己的地賣給那些富戶,成為佃農。

佃農越來越多,富戶手上的地也越來越多,為了少交稅,富戶們用了各種辦法,比如瞞報土地數量、賄賂朝廷官員等手段,國家稅收無形中減少了。

可是要用錢的地方卻一點沒少,修宮殿、賑災、抵禦侵略等等。財政赤字越來越緊張。這時候有個人跳出來,整頓官吏的腐敗,核查全國土地等等,使得國家財政好了一點,這個叫“中興”或者“變法”。

然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這種變法是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變法侵害了權貴們的利益,因此歷史上變法能一直施行下去的不多,變法者也大多沒什麼好下場。

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佃戶們越來越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天下大亂,重新洗牌

這,就是王朝撐不過300年的秘密

看到現在,我想你已經明白了,為什麼分封制的周朝能堅挺800年。

沒錯,就是生產力低下,生產力低下導致人口增長緩慢,人口不多,對土地的需求也就不大。

春秋戰國全國人口大約在1500萬左右,而西漢後期就達到了5000萬之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歷朝歷代人口數都在增加。

人口,是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的,還有很多的輔助因素,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就是個吉祥物,加上分封制,土地都在貴族手裡,稅收也各自負責,船小好掉頭。另外,上古時代,人民對王權的更加迷信,可是一旦窗戶被打破了,君權神授就沒那麼神秘了,活不下去就起兵造反也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不是,先進肯定是郡縣制先進,因為時代一直在進步。那麼為什麼先進的郡縣制王朝壽命反而沒有分封制得周朝長呢?下面是分析。

分封制

分封制,作為西周建立之初的基本國策,肯定是適用於當時國情的。周武王聯絡各路諸侯於牧野擊敗商紂,建立西周,史稱“牧野之戰”。

而周武王雖然取代了商紂,但是其實力並做不到碾壓其他諸侯,於是分封制就產生了。周天子名義上統領各路諸侯,實際上卻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這個所謂的統領,實際上是以絕對的武力威懾為前提的,所以並不牢靠。

舉個例子,《詩·小雅·北山》中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天下的一切依舊是天子的,諸侯只能遵從。然而楚武王嫌棄自己爵位太小,居然自己稱王。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最多隻能稱公。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史記·楚世家》

歸根結底,是因為當時周王室賴以威懾的武裝力量已經不足以威懾諸侯,以至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將周天子放在眼裡。

郡縣制

郡縣制,是由分封制演變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的升級,統治者更需要將國家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於資源的整合與調度,同時,避免發生類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現象的發生,郡縣制的雛形就產生了。

而秦始皇滅了六國以後,自然不會重蹈周朝滅亡的覆轍,於是郡縣制正式產生。郡縣制的產生,使得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皇帝擁有者至高無上的權力。隨之而來的弊端就是,皇帝的賢德與否,將會直接導致國家的興衰。這也是為什麼秦朝到了胡亥手上就滅亡的原因之一。

結語

分封制,周天子並做不到一言九鼎,與其說是一個王朝,不如說是一個許多諸侯國的統稱,而周天子只是老大罷了。郡縣制更像是一個王朝,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

而名義上週王朝統治了八百年的時光,可是隨著武裝力量的失去,周天子的統治力也在減弱。因此,說得好聽點周朝存在了八百年,可是如果單論周朝有效的統治時間,可能還不如以郡縣制為主的封建王朝。

而郡縣制王朝雖然因為皇帝權力太過集中,以至於王朝的生死掌握在一個人手中,導致有著超不過300年的侷限,但是如果論整個王朝的執行力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因為不再有連年的戰爭),絕對比周王朝好得多。

因此,郡縣制還是比分封制更先進。


溫明昊


在講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要闡述什麼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分封制是指統治者通過分封土地給王室貴族、獎賞功臣、前朝遺留貴族,共同管理國家的一種制度。它發源於上古時代部落氏族首長對戰敗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據史書記載,黃帝時“諸侯鹹來賓從”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這就是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記載。之後,分封制經過三皇五帝時代和夏商時代,在西周發展到頂峰。周王室把疆域的土地劃分給各個諸侯所有,諸侯擁有享受分封土地一切資源和收益的權益,每年只需要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貢品就是盡了自己義務。周王是一種共主,就是各個諸侯共同承認他為領袖。諸侯死後,土地理論上是由周王室收回,但實際上都可以由子嗣繼承,實施世襲制。

(西周地圖)

郡縣制就是秦朝秦始皇實施的國家管理模式,其實分為“縣制”和“郡制”。縣制發源於楚國,郡制發源於秦國。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把“縣制”與“郡制”互相結合,形成了郡縣制——郡和縣是地方的二級行政機構,國家分為若干個郡,每個郡有郡令。之後,在每個郡下面設置縣,每個縣有縣令。郡令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這樣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集權。

(郡縣制)

之後,我國封建王朝都實施秦始皇的郡縣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些封建王朝都存在兩百多年,給人感覺彷彿郡縣制的王朝壽命都比分封制周朝短,彷彿分封制比郡縣制先進。其實不然,郡縣制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狀況的國家管理制度,相反分封制還會延誤中華文明的發展,現在就分析原因:

西周分封制存在,是由於上古時候落後生產力決定的

周朝時候實施分封制,能維繫八百年統治,都還是由上古時候落後的生產力決定。

周武王打敗商紂,建立周朝時候,疆土面積最北封國燕,也就是達到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河北人民出版社歷史)第45頁記載:

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

可以看到,西周最初分封的國家是800個,當時整個中國面積也就是今天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湖北這些省份。在這些省份中分封了八百多個國家,可以想象受封國家的領土面積是非常小的,相當於今天一個鎮或者一個縣,鎮長和縣長就是西周時候的諸侯國的國王。由於領土面積的窄小,土地和資源有限,是很難有震撼西周天子的力量。

西周時候,周王室採取分封制管理國家,也是由於落後的生產技術決定。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在西周之前的史書,都沒有“馬”的記載,人們祭祀上天主要是“牛羊”。可以想象,周天子建立政權之後,面對廣闊的國土面積,在沒馬車沒現代化交通工具情況下,由於距離和交通工具的限制,無法對國土做有效和長期的日常管理。比如天子想任免某一個官員或者實施某一方案,卻由於交通運輸的困難,很難把天子任免的官員和實施的方案下達到地方。所以,只能採取分封小國的方式對某一地區來管理國家,就是諸侯管理小群體,然後承認周天子為領袖的管理方式,這是周王室開拓邊疆地區的良策,也是西周分封制存在的現實原因。

西周時候,社會還處在“青銅器時代”,使用都是笨重的青銅器,生產技術落後。西周首都是“豐鎬”,就在今天陝西西安長安區,處在水草豐盛的渭水平原上,實力也雄厚。分封的諸侯國很多都是在邊疆和不開發地區,資源貧瘠,很難有實力與中央的周天子抗衡。所以,西周周天子才會有實力駕馭各個地方諸侯國。西周存在時間才會從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存在大約三百多年。

之後,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強大,井田制瓦解,人口的增多,用來打仗的武裝力量也就增強。再加上週平王東遷,周王室勢力衰微,難以控制各個地方諸侯。各個諸侯國也仗著強大的實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發起“大魚吃小魚”、“大國吞小國”的戰爭,這就是東周時候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的東周時代,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 256年,經歷了514年。但是,在這五百多年時間內,諸侯為了爭奪霸權頻繁發動戰爭,東周只是象徵性意義存在,名存實亡,卻無真正的國家統一和國家理念。所以,東周的存在也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中國是各個諸侯國的混戰,談不上統治中國五百多年。


之後,秦始皇統一了六國,聽從了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封國建立郡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李斯對秦始皇論述分封制容易造成戰爭之外,還遺漏一點,那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交通方式的改善。

在戰國時候,中國由上古時候的“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鐵器時代,刀劍的普及使擁有富庶資源一方戰鬥力提高,使中央擁有震撼分割諸侯的實力,也更帶來了馬車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各個地方的聯繫便利,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也沒必要採取“分封”的方式來管理邊緣地區。當實施“郡縣制”,不允許地方享有自治權,管理地方的郡長和縣長由最高統治者皇帝任免,為皇帝打工,由皇帝發工資,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春秋戰國時候諸侯混戰、國家一盤散沙的局面,使百姓免於戰爭的痛苦,對國家發展中華文明發展是很有益的。

(一統六國的秦始皇)

所以,可以看到西周時代分封制的實施,是由落後生產力所決定的。郡縣制的存在,也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周朝雖然存在了八百年,然而實質意義上國家統一也就是西周的三百多年,五百多年都是東周諸侯混戰的局面,根本說不上分封制比郡縣制先進。

分封制造成國家的分裂和戰亂,郡縣制比分封制更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

中國歷史發展事實也證明,分封制存在造成國家的分裂和戰亂。

在秦朝滅亡之後,第一個分封諸侯就是楚霸王項羽。當項羽消滅秦朝主力進咸陽之後,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當年項羽也有當皇帝的條件,但他卻仿效西周,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沒想到沒多久,地方諸侯一有實力就發動戰爭,國家戰亂,項羽最後就在楚漢戰爭中失敗自殺。

劉邦建立西漢初期,實施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這些同血緣諸侯王是很難伺候的。在漢景帝時候七國之亂的爆發,好在中央朝廷實力強大,鎮壓了叛亂。面對諸侯國勢力的增強,漢武帝也推行了削藩的推恩令,強化中央集權,使西漢能綿延。

(西漢諸侯國)

在東漢末年三國混戰中,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司馬炎認為曹魏的失敗,在於把同親戚的兄弟都趕走了,自己奪權勝利原因在於家族成員力量大。於是,就仿效分封制,分封了本家族27名同性成員為各地諸侯王。之後,醜皇太后賈南風專權,屠殺司馬皇室成員,引起了其他諸侯藩王的不滿,醞釀了八王之亂,國家內戰頻繁。之後,五胡亂華,堪稱是北方漢族歷史最悲慘一段時期。從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滅亡,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這273年內亂期間,如果沒有祖逖、謝安、劉裕這些將領抗擊胡人,華夏文明也被毀滅了。

(西晉八王之亂)

在明朝時候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鞏固朱家血緣的統治,也是分封諸王。之後,“靖難之役”,勢力強大的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明朝後期分封藩王數量的龐大,這些不納稅的皇室宗親把明朝經濟拖垮,這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是不利於中國歷史發展。由於分封制諸侯國的存在,會導致國家戰亂,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分封制這一種依靠血緣和恩惠形成的政治結構,弊端在最開始父子輩的直系親屬關係間不會這麼明顯。但是,伴隨著王位世襲繼承,分封諸侯國與中央血緣紐帶也會變得越來越遠。地方勢力的強大,中央對地方影響也變為越來越小,諸侯勢力強大必然會起著吞噬中央的野心,自然容易出現戰亂的局面。


所以,中國古代文人就是討厭分封制,厭惡分封制帶來的戰亂。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就專門寫著一篇《封建論》的政論文,認為實施分封百害而無一利,大談郡縣制的優越性。

實質上,郡縣制也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

地理特徵通常也是影響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於中國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著廣闊的平原,如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渭水平原、江漢平原等。這些平原面積廣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沒有比較高大險惡的山川阻攔,有利於中央集權管理。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在戰國後期,伴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權的興起,產生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經濟,也就是小農經濟。這一種小農經濟與歐洲的封建領主經濟不同,勢力弱小單薄,以小戶為單位,如同馬鈴薯一樣撒在大地上,需要中央作為強大的力量把這些分散的小自耕農經濟管理起來,所以只有中央集權的方式,才能適合中國古代經濟的方法。實施郡縣制,能把各地分散的自耕農經濟進行統一管理,有利於經濟發展與國家的長治久安。


造成封建王朝短命的原因不是郡縣制,卻是土地利益不均

實質上,造成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短命,都達不到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郡縣制,卻是由於人口數量增長之後,由於嚴重社會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的民怨,本質就是一種土地資源分配問題。

縱觀中國歷史,當一個王朝建立初期,都是丈量土地和測算人口,對土地資源重新分配,鞏固了自耕農經濟,這時候土地格局總的來說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土地有好壞之分,人有貧富差別。當經過一段和平時代發展,人口增多,土地資源有限,一些富餘勞動力得不到土地。再加上一些人有了錢就會兼併土地,變成地主,一些人也因為貧窮失去土地。當土地朝著一部分人集中,集中在少數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拉大了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當失地農民的增多而流離失所,再遇到自然災難和少數民族的入侵,失地農民無飯可吃成為流民,就會因為生存問題暴動揭竿而起,這個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農民起義)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分封制使周王朝存在長久原因,都還是在於生產力的落後。郡縣制是適合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制度,決定中國古代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土地分配不均帶來的利益問題。

本文系原創,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興趣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光從制度上來看,不能說明誰優於誰,每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其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更好的鞏固統治,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社會構造就決定了制度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我們先從周朝分封制說起。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分封制是封給誰,是把土地封給貴族階層,當時周朝時期的生產力低下,官僚主義被貴族階級壓制,其整個帝國的統治階層是貴族階層,貴族階層就如同是一道門,能抵抗外來的底層階級的反抗,還能保護門內帝國統治者的利益。



接下來需要了解的是生產工具的落後決定了其推翻制度的力量的強弱。我們都知道周朝時期是沒有鐵器的,最底層的士兵打仗都是用木棍來做武器的,其金屬武器是貴族階層和統治者專有的。兩者打仗就如同一方用著機關槍,一方用著洲際導彈一樣,其對戰差距太大。



最後我們要知道的是分封制的崩潰是由於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和階級發生變化,才最終導致分封制的瓦解。

到了周朝之後,貴族階層間的鬥爭使他們對人才極為渴求,底層的群眾謀求政治權利的聲音也逐漸強烈,最終,其固化的階級觀念被打破,廣大底層群眾的思想認識發生了完全性的改變,就算由秦朝建立的封建制度,也阻擋不了底層鬥爭思想的洪流。

細看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抗命運的歷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MJD丶墨熊社


人口少,周朝文化圈的國家還算少。還沒發展到搶周天子實際控制的土地。

當時,有的思想家認為,開疆擴土吞併他國資源,可以使國家強盛,也可以通過開墾國內土地,使人口增加的強盛。由此可見當時土地開發程度十分低下。【中國農業歷史上,秦漢以前的田地不像封建時代那麼大的壓力,而是像現代歐美農業那樣,一季種糧,一季種草、大豆來恢復肥力。秦漢以後,人口增加,人口壓力影響到土地,所以每一季都種糧,導致土地肥力退化很快,但是沒辦法,唐朝關中地區最為明顯。】

周朝建立以後,除了諸侯國,其實四周還有其他國家,楚國也是後來才擠入周朝文化圈的。當時周朝的諸侯國都統一抱團不和文化圈外的國家進行太多交流,並且還向這些地區擴張。【齊國除了買海鹽賺錢外,還收購周朝文化圈外的國家的東西,賣給圈內的國家,當時就齊國這麼幹,所以大賺一筆。】

所以,周朝文化圈內的諸侯國壓力不大,還不至於鋌而走險去搶周天子的土地,還需要周天子來控制圈內的成員數量。大家又有統一的對外擴張方向。

到了戰國時期,圈外的國家吞併差不多,是圈子擴張的極限,圈內土地開發也接近那個時代的極限,所以開始搶圈內自己人的,進入禮崩樂壞時代。


黑眼歷史觀


分封制到郡縣制是從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轉變,對應的是井田和私田,社會組織由簡單到複雜,生產力由低級到高級,是一種社會進步。

一、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度

從禪讓制到夏商周的血緣繼成,至周朝成形以宗法禮樂為基礎的分封制,可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頂層設計。但分封侯國多達近千國,實在不利於管理。隨著周朝的安定,社會的發展,兼併勢在必然。我們只知道春秋五霸,那五霸之前的東周早已開始混戰了,只是生產力落後,變化慢而已,東周延續三百年。

二、郡縣制一直延續直今

戰國時期,土地開始私有,但最終還是國家的,為了汲取周的教訓 ,官員靠任命,這樣中央就集權了。

但是分封制還是有影響,如,漢的推恩令,西晉的八王之亂,明的朱棣奪位,都是不穩定因素。

至於改朝換代,實在是因為土地兼併太厲害,是家天下導致的。


三思堂


首先,分封制在周王朝是特有的,而且只有分封制。而郡縣制是秦朝以後開始實行的,但是很多朝代是和分封制一起並存的,並沒有單純的實行郡縣制,王朝壽命其實並沒有延長。

第二,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是為了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分封的諸侯就像一個獨立的小國家,他的社會矛盾與中央集權的大國家是無法相比的。如果一個小國家出現劇烈的社會矛盾,人口會往其他諸侯國流動。在古代,人口就是財富,彼此間諸侯的競爭也劇烈,改善民生,關注民生也就越重視。而郡縣制由於只需要對上級負責,保證地區穩定就是最重要的,及時該地區的矛盾很劇烈,碰到無良的地方官,地方矛盾就會火上澆油,相鄰郡縣就處於對立和嚴防狀態,這對整個社會矛盾只能起到累加作用。

第三,分封制只是延緩矛盾發展,他並沒有消除。在經歷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百家爭鳴以後,民智已開啟。這種強調血緣,宗族的利益關係已被大家鄙夷。就像仇富一樣,從古至今,自始至終一直存在,統治者所做的也就是順應潮流。

第四,中國古代社會最根本都問題就是土地問題,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就掌握了權利。一個王朝開始都是先給老百姓分地開始的,但是古代的科技條件有限,抵抗自然能力低下,一旦有點自然災害,這就欠租欠收,老百姓賣地還債。久而久之土地又回到了少數人手裡,大部分人沒有生存的資本,新一輪的造反和起義又開始了。這在分封制的諸侯國和中央集權的郡縣裡都是反覆上演的,只是一個規模小而可控,無傷大局;另一個就是徹底改變,王朝更替。


UU365愛生活


可以用一個哲學觀點回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實施分封制度的時間約為商朝至春秋時期,其經濟基礎為奴隸制度,生產力水平低下,其經濟政策為井田制。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度開始興起,秦帝國時期郡縣制度完全取代分封制度。此時土地私有制興起,封建經濟取代奴隸經濟,這也決定其郡縣制度這種上層建築是為了封建經濟服務的。

那麼奴隸制經濟到封建經濟的生產力是如何發展的呢?

奴隸王朝的土地制度為井田制,它與分封制度相輔相成。到春秋時期,由於鐵犁牛耕的出現與發展,使得生產力有了極大地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自然經濟(小農經濟)開始興起。與小農經濟相關的地主階層進行了社會的變革。

這便是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封建王朝的壽命短於奴隸王朝呢?這便與生產力發展的快慢相關。

封建王朝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資料豐富,均遠遠超過奴隸制王朝。生產力發展的速度越快,與之相關的上層建築的變化就要越快,當上層建築沒有辦法滿足經濟基礎的時候,就會產生矛盾,進而引發衝突,實現王朝的更替。

生產力發展緩慢的奴隸王朝自然會比生產力發展迅速的封建王朝更穩定。分封制的國家之所以比郡縣制國家存在的長久,並不是因為政治制度的優越,而是經濟發展的更慢!


海上十二


一個控制弱,各自為戰,承認一個共主,像個社區;一個控制強,一個大家長,可以很強大,但也容易產生矛盾,最終導致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