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為何被周王以殘忍手段烹死?

陳煥銳


姬、姜淵源

在歷史傳說中,周文王姬昌在渭水求賢,於是得到姜子牙的輔佐。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武王登基後,周國聯合八百諸侯,東征殷商,最終逼死殷商君主帝辛,開創周朝統治。

近年來,在歷史學者、考古學者的努力下,西周初年的真相得以披露:一般認為,姜子牙是羌族的首領,武王伐紂戰爭中,周、羌聯軍作為主力,滅亡了殷商,周武王還娶了姜子牙的女兒為周朝的王后。


周朝滅亡殷商後,對周朝的宗室以及功臣進行了封賞。其中,姜子牙被周武王冊封在了齊國。姜氏齊國由此開始,直到春秋後期,才被田氏篡奪權力而滅亡。

周朝和齊國淵源很深,但即便這樣,姜子牙的後人還是被周天子所烹死,這其中,原因何在?

三代的悲劇

武王伐紂的八百多年後,一個被叫做秦王政的中年人統一了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但是,這個中年人,對於分封制度深惡痛絕,為此,還誅殺了不少主張分封制度的儒生。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秦王政之所以如此深恨分封制度,是因為夏商周三代,給了秦王政太多的壞印象。

夏朝的諸侯商國在做大後,滅亡夏朝,流放了夏朝的天子;


商朝遭遇了武王伐紂,至於周朝,早在秦王政統一華夏的六百年前,天子就遭到了諸侯勾結犬戎的殺害。這些事實,讓秦王政深感諸侯不能信任。

事實上,之所以夏商周三代出現諸侯弒殺君王的情況,歸根結底,在於天子和諸侯之間的實力,是不斷變化的。當天子不足以壓制諸侯的時候,就是天子悲劇到來之日。

姜子牙後人的悲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齊哀公的悲劇

西周周夷王在位期間,周朝的實力有所衰落,而諸侯在經過對外擴張以及有了各自的際遇發展後,出現了膨脹,逐漸的,有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

周夷王在位期間,很多諸侯經常找各種理由不去朝拜天子,周夷王知道,這種“歪風邪氣”如果不能及時制止,那麼,遲早會有諸侯弒君的現象發生。

從傳統管理學角度來說,想要下屬臣服,就需要恩威並用——施加恩典拉攏人心,同時,立威讓人感到畏懼。敬畏並存,才能穩定住秩序。



諸侯裡面,齊國算是一個大國,而且距離周天子本土又較遠,並且齊哀公有過多次不來朝貢的記錄。

因此對於周夷王來說,以不尊重天子為名誅殺齊哀公,可以起到很好的立威作用——讓其他諸侯知道,像齊國這樣距離天子本土較遠的大諸侯都會因為不尊重天子而導致國君遭到誅殺,其他人如果不尊重天子,後果很嚴重。

於是,周夷王以召集諸侯來京城開會的名義,把齊哀公騙到京城,當著諸侯的面,將齊哀公丟在沸水滾動的大鼎裡,將齊哀公活活烹死。

不過,即便這樣,周夷王也沒有挽救周朝衰落的命運。周夷王的兒子周厲王因為與民爭利,被周朝人廢黜,周厲王的孫子周幽王,則直接導致了西周的滅亡。


藤樹先生


姜子牙,商朝末年人,周文王周武王的首席軍師周朝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西周建立,封姜子牙為齊國國君。是諸侯齊國的開國之主。

周孝王駕崩,沒有子嗣,前任周懿王的兒子姬燮即位,便是周夷王。天子即位,諸侯朝賀。當時齊國已然傳至第五代齊候叫姜不辰,新君登基,遠在巴蜀的蜀國都來進貢。周穆王之後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一些異姓諸侯國,便不來朝見進貢,態度十分囂張。齊國作為大國沒有做一個好表率,也是接連兩年不予進貢。

周夷王準備殺雞儆猴,正好旁邊有個小國叫“紀國”,紀國國君看出來了周夷王的心思,就造謠說齊國準備造反。姜不辰撞到了槍口上,周夷王派兵將姜不辰關入囚車,拉到鎬京,架起好大一隻鼎,拋入鼎中烹殺。周夷王冊封姜不辰的弟弟姜靜做新的齊君,姜不辰被稱作齊哀公。

齊國傳到第32代國君齊康公呂貸的時候,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並得到了周王朝的認可。所以後來戰國七雄的齊國姓田不姓姜。國還是一個國。但是國君和姜子牙已經沒有一毛錢關係了。


睜眼看西安


這個倒黴的人,是齊國第五任國君齊哀公。烹殺他的人,是周王室第八任天子周夷王姬燮。周夷王之所以烹了齊哀公,是因為齊哀公不去朝拜他。齊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他,是因為自己有個特別的理由。什麼理由呢?

(齊哀公劇照)

說起來,齊國第一任國君姜尚,不僅是周朝開國元老,還是周武王姬發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因此,齊國就相當於周王室的外戚,兩家關係非常親密。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姜尚在被封到齊地營丘後,還得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的征伐大權。

經過幾代國君的艱苦創業,生生把本是貧瘠荒涼的齊地,建設得民富國強。再加上不斷地開疆拓土,齊國不僅面積增大數倍,人口也翻了好幾番,成為諸侯國中第一大經濟軍事強國。

當時,不光是齊國在奮發圖強,所有的諸侯國都在努力變得更強大。就在各諸侯國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曾經被眾諸侯馬首是瞻的周朝,卻因為不斷分封土地,導致國力日漸衰微。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諸侯不尊周天子的局面。到周夷王繼位的時候,這種局面愈發嚴重,有的諸侯不光不來朝拜,還學著齊國四處攻伐,擴大疆域。

特別是遠離都城的齊國,更是仗著山高皇帝遠,對周夷王的號令從來都不理不睬,已經兩年沒有進貢了。

齊哀公之所以不去朝拜周夷王,他有個特別理由,他常在人前說,自己是五世國君,周夷王是八世天子,按輩分來排,他是長輩,當然不應該給晚輩行禮。

(周夷王劇照)

齊哀公的這個理由很特別。但是周夷王看來,卻不能忍受。

同時,諸侯們見周夷王毫無動作,也愈發藐視周夷王,也漸漸不再朝拜,甚至削減或停止了進貢的財物。

周王室的威信受到了挑戰,同時西方的犬戎部落也不斷侵擾周朝。周夷王深知此時再不重樹威信,周朝很有可能就會招來禍患。

周夷王二年,蜀國和紀國向周夷王敬獻瓊玉。

周夷王非常高興,居然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祖制,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到黃河邊去迎接來使,並以賓客之禮,對待兩國來使。

周夷王三年,紀侯來朝拜周夷王。

由於周夷王的生母是紀國公主,因此紀國也是周朝的外戚。所以周夷王對紀侯非常熱情,兩人更是無話不談。

紀侯得知周夷王很不滿齊哀公所為,便在周夷王面前極盡讒言,說了許多齊哀公的壞話。並說齊哀公不僅不敬天子,還有謀反之心。

(紀侯劇照)

紀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紀國在齊國東,紀侯眼見齊國強大,深以為患。但紀國國力弱小,不足以對抗齊國。所以他便想出了這個“借刀殺人”的計謀,希望能通過周夷王的力量,削弱齊國實力。

果然,周夷王聽完怒不可遏,下定決心要除掉齊哀公。紀侯於是獻上一計,周夷王聽後,不由得眉開眼笑,連連點頭。

不久,周夷王便“患了重病”。消息很快就在諸侯中傳播開來。諸侯們紛紛前來探望,併為周夷王的健康,向上天祈禱,以此顯示對他的忠心。

唯有齊哀公“荒淫田遊”,根本沒把周夷王犯病的事放在心上。

周夷王見齊哀公不來,顯見是真如紀侯所言,沒有把放在眼裡,謀反那也必定是鐵板釘釘的事了。

周夷王不久便稱有要事與眾諸侯商議,將所有諸侯都召集入宮。

齊哀公雖不尊周禮,但這種時候還是需要出個場。所以,他也不遠千里趕到了鎬京。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走上大殿,周夷王便命侍衛將他五花大綁,投進一口裝滿滾水的大鼎中。可憐齊哀公還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活活被煮熟了。

周夷王看到諸侯們面色驚恐,覺得紀侯這一招“殺雞儆猴”,果然能起到樹立天子威望的效果,頓時神清氣爽,“病”竟不治而愈了。

不過,這一招有什麼用呢?從此天下更亂,諸侯們對周王,更加不尊重了。

(參考史料:《史記》《竹書紀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周文王、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幫助下伐紂滅商後,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封姜子牙為齊國國君,姜子牙經商做生意不是那塊料,但治理國家卻是非常內行,他採取“因其俗,簡其禮,通商之工業”的治國政策,為齊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結果後面幾任國君的不懈努力,到了第五任國君姜不辰時齊國已成一東方大國而傲視群雄。


當然其他諸侯國也沒閒著,也都在艱苦打拼一步步的富強起來,與此同時這些諸侯國的老主子周朝卻在慢慢的走向衰弱,昔日武王、成王、康王的強盛時期已不復存在,從周昭王開始就在走下坡路,到穆王、共王時就已被其他諸侯國超過。

到了西周的第八代周夷王的時候,國力已經衰微,自然就不受其他諸侯國的待見,那就要看別人的臉色了,不但不來朝見,連應交的租子也都不叫交,而且各諸侯國之間也相互廝殺,也不通告老主子,完全沒把主人放在眼裡,挑戰天子的權威,甚至還想打起老主子這點祖業的主意。


特別是齊國,自以為國力強大,又是姜子牙的後人,曾經是同志家兄弟的革命戰友,沒有做一個好的表率,現在想把周朝踩在腳下,已經兩年沒有向周天子進貢了,以至於其他諸侯國也是有樣學樣,周夷王這次的即位大典也不來捧場,就連遠在千里之外的蜀國都來進貢,這讓周夷王很沒有面子,準備拿姜不辰殺雞儆猴。

齊國國君姜不辰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姜靜,覬覦王位已久早就想取而代之,便拉攏鄰國紀國國君煬侯,這個紀國在煬侯的治理下也很強盛。


有一天煬侯覲見周夷王,在閒聊中煬侯看出了周夷王的心思,就趁機煽風點火,說姜不辰準備造反,周夷王也知道姜不辰沒有這個想法,但他只好可以借煬侯的謠言來殺人立威。

周天子的權利雖然大,但並不能完全的管制住這些異姓王,以至於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係有點像兄弟而不是君臣,隨著老一輩的都去世了,新一輩的後人繼承了先輩的家業,隨著少壯派的不斷壯大,這些諸侯不再接受周天子的約束,衝突也爆發的越來越頻繁,到了周穆王以後,各個諸侯王就沒把周天子當回事了。

周夷王就想通過努力來恢復天子的威嚴,周朝雖說已無往日的輝煌,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只有諸侯國不聯合起來,一對一的周朝還是有勝算的。


周夷王即位的第三年,周夷王生病,各個諸侯王都來看望,齊國國君姜不辰也是極不情願帝前來看望,周夷王就設宴款待眾諸侯王,眾人落座後相互寒暄,談笑風生,這時朝堂下的侍衛們架起一口大鼎,倒上水,點著柴火,不一會兒裡面的水就燒開了,大家正在疑惑之時,周夷王突然下令將齊國國君姜不辰扔進了燒開的水中,把他活生生的煮熟了,在場的各位諸侯王都嚇得面面相覷。

隨後周天子封姜靜為齊國國君,就是齊獻公。


這位姜不辰死的是一個慘啊,主要是他自找的,不遵祖制,破壞規矩,周夷王也是藉此槍打出頭鳥,殺人立威。




遺產君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姜太公的豐功偉績。 謀略鼻祖, 勤身苦志, 亦人亦神的姜太公。姜太公釣魚的故事盡人皆知,在中國民間,許多人把姜太公作為神明供奉,以期避邪驅災、福佑平安,這是溫暖的民間文化,不是封建迷信。姜太公之所以奉為神明是因為他韜光養晦、勤身苦志、智慧正直、聖臣聖君、百家宗師、滅商興周、建齊興齊、文治武功、豐功偉績而被萬世敬仰。其實姜太公的歷史功績並不僅僅侷限於軍事和政治方面,太公在發展經濟、興辦工商實業方面的功績同樣前無古人,光耀千秋。推翻一箇舊商朝難,興建一個新周朝更難。做為滅商興周第一功臣,姜太公輔佐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父子開創周朝800年基業。自己被周天子封於齊地,短短十幾年時間就把“地瀉滷、人民寡、不事桑麻”的東夷大地治理成經濟發達、國富民強的東方大國。

1、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

姜太公正值壯年之時,雖有匡時濟世之志,然而紂王無道、忠奸不分、黑白顛倒,大半生窮困漂泊,年過七旬,懸空直鉤垂釣於渭水之濱,周文王姬昌聞訊驅獵車、駕獵馬訪聘為師。二人初次見面於渭水河邊,相談甚歡,當文王問及怎樣才能使天下歸順之時,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縱觀太公一生,先是拜師求學,後入商朝為官,不久辭官下海經商,歷經七行八業,一事無成,後來幸遇文王從軍從政,建齊興齊造福東夷百姓蒼生,最後善終於天年。有人不免疑問,姜太公辭官下海經商,憑他的能力和智慧為何一事無成呢?這話確實問到點子上了,據專家分析商朝是高度官僚壟斷的工商業,只有權貴才能夠經商成功(商人一詞始於商朝),“毫無背景”的姜尚總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但所有這些數十年的磨難使姜太公飽經風霜,自我修煉的更加老辣無雙,在顛沛流離七行八業的歷練中,社會閱歷更加豐富,同時,太公也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深知人民的需求和強國富民之道。進而得出了:“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的萬世箴言,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同道同理。

記得20史記90年代初期,央視記者採訪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時,該企業家說道:“當我有1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當我有100萬元時,錢是我親朋好友共享的;當我有100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員工和股東的;當我有1億元時,錢是社會的…”2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語音猶在耳,今天該企業家早已身價百億,還曾經當過中國首富。

對客戶尖酸刻薄“磨刀霍霍”者,終究只能賺點蠅頭小利,難有出息。從某種程度講,大公即為大私,《道德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越是同別人分享,別人越願意和你合作,當然,你最後獲利就更多。

正是由於姜太公治國富民有道、有德、有法、有術,使齊國從貧窮落後的東夷之國變成經濟發達、百姓富裕的東方大國,直到3000年後的今天,山東依舊是經濟大省。

2、姜太公治國---大農、大工、大商

記錄太公與文王的問答史書《六韜·文韜》中提到:“大農、大工、大商,謂國之三寶。”興農則谷足;工興則器足;商興則貨暢通。

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糧食供應充足、器具百貨應有盡有、貨暢其流、經濟繁榮。

3000年前的招商引資繁榮了齊國市場經濟。太公治理齊國,大力進行技術革新、因地制宜發展漁業和鹽業,婦女則種植桑麻,興辦紡織業。《史記·貨殖列傳》:“於是太公勸其女攻,極技巧,通漁鹽”。

隨著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物品日益豐盈,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生產出如此多的物品,僅靠齊國本地百姓“內需”自己消耗使用難以是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出口”做“國際貿易”。齊國商品銷往他國,路途遙遠而且盜匪橫行,許多商人帶貨出門往往是有去無回。鑑於此,太公下令:“凡外國客商來齊國做生意免徵稅費,而且還免費提供食宿”,此令一出隨即遭到國內許多大臣的反對,但事實證明太公的“招商政策”是成功的,外地客商帶來了齊國人民急需的物品,滿足了當地百姓的需求;同時,把齊國的海鹽(當時在內地只有達官顯貴才買得起海鹽,普通百姓皆食用又苦又澀的鹼鹽井鹽)、桑麻織品帶至天下各地。就這樣,齊國因靠近東海,海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鹽業貿易使齊國逐漸富裕起來。

姜太公的招商引資政策,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一樣,迅速的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強國之夢。

視野回到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中來,今天許多企業都採取各種公關活動、會議營銷,誠邀各界人士參加商務活動,均有效的提升了企業形象,有利於宣傳、推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比如IBM、SAP等商業巨頭每年都會投入巨資舉辦此類活動,打開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3、從其俗,簡其禮,因勢利導,發展經濟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

報政是周朝的封國定期向天子彙報施政效果的措施,相當於今天的述職報告。魯公伯禽的“變其俗,革其禮”做法是與當地的傳統習俗對著幹,故民眾難以接受;而姜太公的“從其俗、簡其禮”做法是順應、尊重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簡化繁瑣的周禮,因而受到民眾的歡迎,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為民服務思想。

經營企業、開拓市場同樣需要做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奠基人、中國農業大學常青教授談到期貨債券投資時不要固執、不要“同市場搏鬥、同大勢抗爭”,順風行得萬年船。

深諳商道謀略的營銷者應時刻告誡自己,絕對不要和客戶“發生爭鬥”,“客戶永遠是正確的”必須銘記在心智中;隨著買方市場到來、信息的透明化,今天的客戶已經變得“越來越刁蠻”,即便如此,也要做到順勢而為,避免和客戶爭吵,即使一時在口頭上佔了上風,失敗還是買方,因為客戶可能從此另尋別家不在同你合作了。

做為滅商興周的第一功臣和被尊稱為“齊老祖”的姜太公,他的發展工商之道和他的政治、軍事思想一樣惠及世人、萬古流芳。

至於姜太公的後人被紂王處死一事,一種說法是太公對周王朝的功勞太大了,勢力太強了,有些功高鎮主使主不安所致,另一種說法是太公的後代過於奢靡,生活太腐化,云云。春秋戰國時代,五霸之首的齊國後來就有“田姓取代姜姓”的歷史典故。

我們研究姜太公,更主要的是學習他的智慧、謀略和如何古為今用才是“靠譜的事”。

歡迎讀者朋友關注“阿寧說管理”,分享知識,創造價值。

<strong>


阿寧說管理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封於齊,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的治國政策,齊國很快成為東方大國。但是,齊國的第五任君王呂不辰(又名“不臣”)竟然被周王活活烹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一切都要從紀國開始談起

紀國是商朝時東方的諸侯大國,大體位於如今的山東壽光等地。因為國君為姜姓,因此與周朝的關係密切。西周初年,因不滿齊國擴張政策,與魯國結好,借魯國之力抗衡齊國,三國之間長期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竹書紀年》載:“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賓於河,用介珪。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周夷王二年,蜀國、呂國朝貢,進獻瓊玉,周夷王在黃河邊舉行典禮,以賓客之禮待之。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召諸侯入京,把齊哀公丟入鼎裡煮死。

國君被周天子烹殺,齊國卻為此與紀國結仇,為什麼呢?對此《史記》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齊哀公時,紀侯向周天子誣陷齊哀公,被周天子用大鼎煮死,立他的弟弟呂靜為齊君,這就是齊胡公。

齊哀公是被紀侯告御狀而死的。原來如此!是什麼樣的誣陷,才能讓周天子把一國之君烹殺了呢?後人研究認為,問題出在頭一年蜀呂兩國進獻瓊玉上。也就是說,周夷王上位第二年,齊哀公沒有如期朝貢,紀侯告狀後,周天子以此理由烹殺了齊哀公。

2、周夷王被諸侯擁立為天子

按照古代諡法,“恭仁短折曰哀”,也就是說齊哀公呂不辰因“謙恭、仁惠、短壽”而得諡號為“哀”。諡號是蓋棺論定的一種評價,由此可知齊哀公的歷史聲譽和口碑並不差。沒有朝貢是真,但以此烹殺只是一個藉口,還有著其他的深層原因。

《後漢書》載“夷王衰弱,荒服不朝”,因為周夷王時周朝王室威權不再,很多諸侯不來朝貢。是什麼原因導致“夷王衰弱”呢?問題出在周懿王、周孝王身上。《竹書紀年》載“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裡”。

這裡說的是周懿王七年、十三年時受到西戎和翟人侵略,無力抵擋,只好遷都,打不過敵人就跑路,這種膽小鬼的行徑為諸侯所不齒,此後周王朝無法有效號令諸侯。周懿王死後又生一件大事,更使諸侯對周王室滿眼瞧不起:“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這裡說的是周懿王死後,按周禮是長子姬燮即位,但最終即位的是他爺爺輩、周共王的弟弟姬闢方,後世稱“周孝王”。周孝王死後,姬燮被諸侯復立為天子,這就是周夷王。周王室在即位上違背祖制,進一步破壞了自身形象,給諸侯們立了一個壞表率。

因此,性格柔弱的周夷王被諸侯擁立即位後,周王室的話語權全面削弱:你爺爺搶你的位子,在諸侯的擁立下,你才成為天子,這怎麼就跟鬧著玩似的,是一出鬧劇啊。在這種情況下,讓諸侯們再尊重你不是天方夜譚嗎?

3、齊哀公被烹殺的深層原因

有了上述那個前提後,再來看齊哀公被烹殺,就知道有深層原因了:一來周夷王想借此重振王室威風,至少是殺雞給猴看,讓其他諸侯不要跟風學壞了;二來藉此維護姬姓周王朝的尊嚴,告訴諸侯們自己和天子“親戚”之間,誰的關係更近、更鐵。

這是因為周王室的姬姓、紀國的姜姓,與齊國的呂姓相比,其血緣更近、更親。尤其在先秦更加講究姓與氏文化的時代,維護同姓群之間的利益,顯得更加重要。齊哀公被烹殺,讓齊國把仇恨的種子播灑下來,導致了紀國最終被齊國所滅。

周莊王七年,齊襄公出兵伐紀,紀國不敵而亡。紀滅後,國都舊址被改稱為“劇”。《漢書》載“漢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國,所屬縣三,劇、安平、樓鄉也”。這裡的劇就是過去的紀國。

不過需要特意指明的是,所謂齊國的結仇並非主要理由,最多隻能算是一個導火索。因為以齊國的國力,其一路向東擴張的道路上,必然要掃清一切障礙。紀國,就是這樣被齊國盯上了。

也許有人說,紀國太不知名了,歷史上真有當齊國對手的資格嗎?其實,紀國真得非常強大,多了不說,只講它曾有一個附屬國:萊國,又稱萊子國。想必很多人對其並不陌生,強大到敢和姜子牙爭奪都城營丘的萊子國,當年曾只配當紀國的附屬。



指動濟南


姜子牙,亦作姜尚,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之後幫助武王伐紂。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地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丁公三傳至哀公,因受紀侯在周懿王(周孝王之兄)前進讒言被懿王烹殺。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呂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其實說白了也是齊國之間的內鬥造成了周朝的烹殺。

當在到文公三傳至僖公。齊僖公先後與鄭莊公及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鬥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逼使許莊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這個時候周王朝已經權威已經下降了。而且齊國日益強勢。

再到齊桓公的時候更加強勢而囂張,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

但是當到了巔峰的時候,衰敗也就開


始了,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始祖為田完,因在陳國內被排斥,流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而後田氏在齊國的勢力日益增長,最後到了獨權地步。

到了最後直接在前481年,田恆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氏家族專權於齊平公、宣公、康公三代。到了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


之後齊國就和姜子牙後代無任何關係了。


楊先生的人


姜子牙是周朝四朝元老。被封齊地後,姜太公仍以“太師”身份輔佐了外孫周成王、重外孫周康王,可以說姜子牙對西周勞苦功高。

齊國和西周既是君臣關係,又是實打實的親戚關係,一向相處很融洽,直到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夷王當政,西周和齊國關係出現了裂痕。

為什麼關係破裂,還得從周夷王的曾祖父周穆王說起。周穆王在位時,北方遊牧民族犬戎崛起,就不太把宗主國西周放在眼裡,連“歲歲納貢”的規矩都不遵守了。

這有損西周的國威,周穆王豈肯善罷甘休?於是發兵犬戎,這個時侯西周還很強盛,犬戎不是對手,但遊牧民族機動性強,打不過可以跑啊。所有周穆王一直沒機會徹底消滅犬戎。

連年征戰,對西周的人力、財力消耗很大。有大臣建議周穆王方式征討犬戎,但周穆王很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西周的國力就這樣被拖垮了,結果犬戎還是沒消滅。


周恭王繼位後,國庫空虛。為扭轉困局,周恭王開始大力裁軍,並向諸侯國出售國土。周王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外軍事上對犬戎沒了優勢,對內坐視諸侯國做大。

周懿王繼位後,內憂外患,而且天災不斷,西周慢慢走向衰落。為了躲避犬戎的襲擾,周懿王將國都遷到了槐裡。

堂堂西周被外族逼得遷都,各諸侯國打心裡再也瞧不起老主子了,西周貴族更是視之為恥辱。而他的兒子周夷王也因此沒能順利繼承皇位,中間還被叔叔周孝王插了一槓子。

周孝王在位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有力的打擊了犬戎,一件就是封非子於秦地。幾百年後正是非子後代嬴政,終結了諸侯混戰和周王朝。


周夷王好不容易熬到了當政,躊躇滿志,一心想中興周王室。於是他想找機會立威,打擊一下那些氣焰囂張,不再朝貢的諸侯國。

周夷王二年,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向周王朝進貢,周夷王很開心,親自到黃河邊上去迎接。

周夷王三年,紀國國君紀煬侯到西周納貢。國君親自來納貢,這給足了宗主國的面子。周夷王很感動,高規格盛情招待紀煬侯。

席間紀煬侯舉報齊哀公有不臣之心,理由呢?首先他不向西周納貢;其次齊哀公好戰,不斷侵略周邊國家,擴充領土、積聚實力。


一提齊哀公,周夷王火就不打一處來。按道理大家都是親戚關係,西周風雨飄搖,你該拉我一把,結果倒好,你不僅帶頭不納貢,還經常以長輩的口吻教訓我!

按輩分來講,周夷王應該喊齊哀公為表姥爺。但在古代皇權為大,你就是長五輩見了皇帝,也得磕頭高喊“吾主萬萬歲”。

想到此處,周夷王決定拿齊哀公開刀。但齊哀公平常根本不來拜見君王,那怎麼辦呢?周夷王想到一個主意——諸侯會盟。


會盟是西周祖上的老傳統,這理由齊哀公沒法拒絕,不去齊國就會被孤立。

周夷王三年秋,齊哀公領命赴會。不過他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一座祭天祭臺和一口底下燒著熊熊大火的大鐵鍋。

齊哀公一到,便被周夷王以“謀反”罪名拿下,然後被扔進大鐵鍋裡“煮烹”。

這場盟會十分血腥,齊、周也因此結下了世仇。但周夷公“殺雞駭猴”,也並沒有達到立威的目的,西周仍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花木童說史


這是宗周歷史上的大事件,被周天子(周夷王,周武王雲孫)烹殺的姜太公後人是齊哀公(姜太公玄孫),罪名不是不向朝廷進貢,而是被誣陷造反,這一冤案史稱“紀侯譖之周”。主要人物除周夷王、齊哀公之外還有紀煬侯與齊公子靜,也就是日後的齊獻公。

具體經過要從齊哀公繼位一開始說起,哀公繼位齊侯之後一直被同父異母的兄弟公子靜視為眼中釘,總想取而代之。於是公子靜決定拉上東方紀國國君煬侯來成就自己的野心。紀國又被稱為己國,是商朝便存在的姜姓大國,西與鄰齊,東鄰萊、夷、杞(初國於河南境內後遷至此),東南為莒國,西南與魯相接。在宗周之初,煬侯治下的紀國疆域不僅不遜於齊、魯等新興國家,而且國力似乎還更要強大。

成周初期諸夏、四夷地圖

於是紀殤侯帶著平日公子靜蒐集到關於齊哀公的各種黑材料,跑到天子周夷王處檢舉揭發齊哀公“荒淫田遊”,這裡的“荒淫”主要當做“沉湎於某事”來講,而田遊就是打獵——在古代統治者的大規模大獵活動就是一種軍事演戲,一個諸侯每天熱衷於這種需要組織能力和紀律性的活動,朝廷肯定會往謀反的路上想,更何況周夷王被叔公孝王奪過大位,對這種事一直非常敏感,於是馬上信了紀煬侯的“檢舉揭發”,於是下令把齊哀公抓到京城扔進大鍋裡烹殺,以儆效尤!同時指定有“重大立功”表現的齊公子靜為新齊侯,是為齊胡公。

周夷王冤殺齊哀公確實嚇到了諸侯們——大家實在不得不懷疑周天子是否真的那麼公正。三年楚君熊渠僭越稱制,並封三個兒子為王。這件事表明周夷王已經人心喪盡。

齊胡公得來的君位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將他送進了修羅場。他在齊國被視為兇手和篡位者,為了逃避人們的譴責,他將齊國國都由營丘遷到了薄姑。但齊哀公的同母弟公子山與齊哀公的兒子趁現在齊胡公剛剛遷都,人心渙散之際義旗高舉殺了齊胡公,為了感謝叔父的功勞齊哀公之子將君位讓與公子山,是為齊獻公。百餘年後,齊襄公以“復九世之仇”為名,滅亡了紀國。

齊國刀錢

齊獻公繼位後將國都遷到了臨淄。這座偉大的都會在後近千年的歲月中成為了齊國唯一的都城和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齊都臨淄故城遺址圖


臨淄石刻,見證了千年都會的繁華與寂寞


陳大舍


高票答案說了一大堆都沒說到要點,唯一一句理由“齊國接連兩年不進貢”還是歷史發明家的言論。要討論周天子為什麼要殺齊哀公,先要對西周當時形勢有所瞭解。

西周王朝的上升時期是武王、成王、康王三代,其中康王達到頂峰。而到昭王、穆王、共王年間,就進入了衰弱時期。到周懿王時期,危機四伏就開始走向暴露了。所以《周本紀》說“懿王之時,王室遂衰”,《漢書·匈奴傳》也說“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周懿王死後,即位的居然不是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孝王。其中發生了什麼我們不清楚,但是這種非正常即位肯定伴隨著權力鬥爭。周孝王一度定都犬丘,可能也是被貴族勢力逼迫。在孝王死後,國內貴族又擁立太子燮即位,就是周夷王。這個時候,夷王對諸侯、卿大夫控制很弱,居然“下堂見諸侯”,被《禮記》稱為是天子失禮的開始。

另外,周夷王身體非常不好。《左傳》提到他身患惡疾,或許這正是他沒順利即位的原因。在他即位後,諸侯也都祭祀名山大川,祈禱他康復。而就在他在位三年的時候,紀國國君紀侯向周夷王告狀,說了齊哀公不少壞話。具體的壞話是什麼我們也不清楚,但是從結果齊哀公被烹殺來看,一定是犯了很重的罪孽,或許是祈禱周夷王早死?

總之,周夷王對此很生氣,或許也是想對諸侯立個下馬威,所以甚至沒有過多的調查,就判了齊哀公的死刑;不僅如此,還採用了殘忍的方式。“王致諸侯,烹齊哀公”,很明顯是為了挽救王權衰弱而殺雞儆猴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