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會篡位成功?

唐人強


朱棣何許人也?他是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且他本人根本就不得朱元璋的寵愛,所以他的皇位是用非法手段得到的。朱元璋欽定的法定繼承人是朱允炆,但是這人不爭氣,朱元璋給他的皇位,到底還是被朱棣給搶去了。可是朱棣為什麼會篡位成功呢?要知道在歷史上人人都想做皇帝,可真正成功的只是絕少數人,畢竟天子只有一個。現在我們來看看,他究竟是如何成功擠掉朱允炆,登上帝王寶座的。首先兩方勢力的王智商就不在一個層面上,朱棣是個老謀深炆的人,其侄子朱允炆充其量也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朱棣的智商有多高?他能夠成功騙得寧王的出手,帶走他的兵來為自己打天下。對此我只能說,這套路也太深了吧,這一招借刀殺人朱棣還玩得很溜,實在讓人佩服。而朱棣的對手朱允炆呢?這貨也確實是個傻子,有好幾次機會差點都能夠把朱棣給殺了,可是他覺得殺叔叔這個罪名有些大,他不想背這個罪名,所以就放了朱棣好幾次。你說這人傻不傻帽?在爭奪天子寶座這件事情上,玩善良這個套路是不是有點low了?要想做皇帝,手上必然是會沾滿血腥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允炆確實不是做皇帝的料。


雙方的王高下立見,接下來咱們再來PK下雙方的智囊團。朱元璋晚年自作聰明地把那些功臣武將都給殺害了。你把有能力的治國之士都給滅掉了,誰來為你守江山呢?於是朱允炆身邊的智囊團,就大都是些不成器的飯桶。比如軍事白痴李景隆、讀書傻子黃子澄等人,這些人能成什麼大器呢?都是拖他的後腿罷了!此外再加上草包朱允炆任用無能之輩,很明顯這江山是守不住的。那朱棣的智囊團呢?由於他早年就被派去鎮守邊疆了,帶著軍隊與蒙古人多次交手。他與手下的感情也日漸深厚,大家對他都是忠心耿耿的。他身邊還有著精通謀略的徐達等人。


看吧,王身邊的智囊團差別都如此大,朱允炆贏的幾率還有幾分呢?再加上朱棣此人受命運女神的眷顧,運氣特別好。傳說,有好幾次兩軍交戰,朱棣方都處於劣勢,眼看著差點都要輸了,結果沙塵暴來襲,襲擊的方向正好是敵軍進攻的方向,當時敵軍那方就有很多人受傷。也許,朱棣真的是天選之子吧,不然怎麼有這麼好的運氣呢?對手是傻乎乎的侄子,他身邊又沒有什麼可用之人,盡是些軍事白痴,本人又很倒黴,朱棣當然能夠成功篡位!


尚武菌


“靖難”,是朱棣為自己搶奪侄兒的皇位而扯的遮羞布,明明不是法理正統的接班人,卻偏偏要搞個名正言順的幌子,所以,我一看“靖難”就想起一個俗語:“既要當婊子,又要樹貞潔牌坊”,永樂大帝確實是這樣的主。


朱棣為什麼會篡位成功?

1、朱允炆資歷淺,閱歷少,根本不是足智多謀、陰險狡詐的四叔朱棣的對手,朱允炆是心地善良的好青年,也期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狀態。可惜在權謀方面,智商為零,個人穩定的軍事班底沒全面建立,個人威信沒樹立,江山沒穩固就急於削藩,缺乏帝王起碼的審時度勢的能力

過於優柔寡斷,過於顧慮骨肉親情,導致小朱有數次幹掉四叔的機會都被一一錯過了, 尤其成為千古笑談的是名言“毋使朕有殺叔父名”,讓出徵的將士投鼠忌器,不敢對朱棣痛下殺手,滑天下之大稽,這就不是一個統帥應有的風範。


2朱元璋的農民意識嚴重,想盡各種辦法維護子孫後代的利益。

怕小朱鎮不住能征慣戰的沙場老將,竟然喪心病狂地製造各種冤案,屠殺與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的開國功臣,同時還大肆封賞自己的宗親後輩為王;如朱棣被封為燕王,成為北京一帶的封疆大吏,他就有了經營河北地區的權力, 天長日久,實力充盈,有了實力,野心就膨脹起來,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3朱棣本身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很早,燕王就與父親征戰沙場,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 是運籌帷幄的高手,而且作為開國元勳,在軍隊中,尤其在自己統治領域內有崇高的威望;儘管開始時,朱棣的軍隊不佔優勢,但他能集思廣益,充分信任自己的智囊團,慢慢扭轉了局勢,讓希望之光輝煌起來了,最終贏得了勝利,並實現了自己君臨天下的願望。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 等。古代的中國,皇帝內心最擔心的就是有人心懷不軌,篡奪皇位。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有的皇帝會把自己的兄弟子孫分封為諸侯或者王爺,鎮守各地作為自己統治天下的屏障。但是這些王爺們手中的權利還是成為了皇帝眼前最大的王威脅。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自己的十幾個兒子都分封到地方為王,結果在死後還是釀成了叔侄相殘的慘劇,而且在朱棣之後再也沒有一位王爺篡位成功,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原因?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1421年遷都北京 ,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只是一個藩王,但是能夠起兵成功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朱棣很會用人,人才決定一切,朱棣身邊聚集了張玉、朱能等能征善戰的將領,也聚集了足智多謀的謀士,例如姚廣孝等人。其次,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戰績顯著,他每次戰鬥身先士卒,在軍中威望極高。在與北元的戰爭中,鍛鍊了朱棣的軍事才能,也成就了他在軍中的威望。最後就是朱棣善於偽裝自己,麻痺對方。史書上有記載,說燕王極其狡猾,為了迷惑朝廷,他故意裝瘋賣傻,大熱天的時候,穿著很厚的衣裳圍在火爐旁;有時候躺在大街上睡覺,見人就說胡話,還搶別人的飯吃。

所以說,朱棣能夠反叛成功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成功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朱棣的實力加上運氣,最終讓他走向成功的道路。


文文歷史說


我們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而且是嫡子,朱元璋與馬皇后,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標,也就是朱允文的父親,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朱棣,五子周王朱橚。

歷史上,以諸侯王起兵成功的例子十分的少,那為什麼朱棣能夠成功呢?我覺得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朱棣為什麼要起兵?原因就是建文帝朱允文下令削藩。我們知道,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大加分封,諸侯國的實力十分強大。建文帝朱允文為了改變這個情況,先後削去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的封地,同時還打算對燕王朱棣下手。

朱棣在姚廣孝在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也就是說朱棣是被迫起兵的,那麼在道義上面,朱棣有一定的優勢的,也就是說侄子一上了位,就對各個叔叔動手了。

第二,朱棣和他的燕軍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朱棣是燕王,多次率軍與蒙古軍作戰,兩次率軍北征,招降了蒙古乃兒不花,還生擒拿北元大將索林貼木兒,另外朱元璋雖然在嫡子裡面排名第四,但是他前面的三個哥哥都去世了,朱棣也就成了諸王之首了。

第三,朱元璋通過洪武四大案,誅殺了很多功臣將領,朱元璋留給朱允文的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儒這樣的人。朱允文可用的人實在是不多,竟然用了李景隆這樣的人當大將軍,就知道朱允文和他的幕僚的決策能力了。

第四,朱棣在攻打濟南城不下的情況下,就改變了策略,千里奔襲直接攻打內部空虛的南京城,並且節節順利,江防都督陳瑄率水師投降,谷王和朱橞和李景隆打開了金川門,朱棣直接進入了南京城。

我們知道,一般攻城掠地,都是沿路打過去的,因為後勤補給十分的重要,像朱棣這種直接繞過濟南而打南京的打法,真是兵行險招,最後終獲成功,一方面我們得說朱棣的運氣好,另外一方面,不得佩服朱棣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


歷史簡單說


明朝建文元年 (1399)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亂。朱棣初起時,他已被解除兵權,能調動的軍隊至多數千人。反觀朝廷,動輒可調兵數十萬,以舉國之人力、財力與一隅相爭,道義上也佔上風。可朱棣最終還是成功了,這又是為何?

仔細考察"靖難之變",我們就會發現:雙方最高統帥素質的顯著差異,才是決定勝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建文帝太年輕,心躁氣浮。建文帝在即位後,掌握著處置諸藩的主動權。如果他恩威並用,待時機成熟後,再對個別藩王予以處置,則諸王不得不就範。可是,建文帝在即位後不到一年,即連廢五王。這就造成燕王除造反外無路可走的局面,也使國人對燕王產生同情,進而支持他。

反觀燕王朱棣,他雖早有奪位野心,但是一直隱忍不發。術士袁珙給他看相,袁珙稱他為"異日太平天子",他佯裝不解,將袁珙驅逐至通州。袁珙已登船準備沿運河南下,他才確信袁珙不是朝廷密探,將其召回。可見他是何等小心。

張昺、謝貴奉命率重兵包圍王府,燕王的問題本可一舉解決。但燕王假稱願意交出朝廷所要逮捕的屬下,張、謝被騙入府中被殺,圍府的軍隊迅速瓦解,形勢遂告逆轉。後來,一直到攻入南京時,燕王仍然打著"奉天靖難""清君側""周公輔成王"的旗號,沒有大肆宣告自己奪位的真實意圖。這不僅矇蔽了大批官吏、民眾,甚至還使建文帝產生了幻想。

建文帝總以為以全國之力撲滅燕軍不成問題,因而對此掉以輕心,這是他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燕王起兵後,北方戰火連天,建文帝卻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似乎從未考慮親征,只是寄希望於李景隆這種徒有其表的人身上。

建文四年(1942)四月,燕軍打到淮河一帶。只因平安、徐輝祖、何福等打了幾次勝仗,朝廷就認為燕軍不足慮,竟召徐輝祖率軍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勢單力孤,燕軍乘機反攻,朝廷軍隊慘敗,失去了消滅燕軍的最後一次機會。

與建文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燕王每戰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鬥志昂揚。他對雙方每位將領的特點、部隊的士氣、城池攻守的難易、地理形勢的利害、戰爭的得失等等,瞭然於胸。

白溝河大戰,燕軍初戰失利,戰至夜深收兵,燕王親率三騎殿後。因為迷失道路,燕王下馬伏地視河流,才辨出方向回到營中。次日再戰,燕軍又敗,燕王親率七騎衝陣。朝廷軍隊箭如雨下,燕王坐騎多次被射倒,多次換馬,所帶的箭用盡,乃揮劍奮擊,終獲大勝。

夾河大戰中,燕王親自督陣,及戰罷還營,滿面塵土。諸將一開始都認不出燕王,直到聽到聲音,才上前相見。加上他善於安撫將士,部下大多都願意拼死效命。

建文帝深受儒家仁義之說的影響。他對燕王既害怕,又下不了置之於死地的決心。當斷不斷,患得患失,這是導致他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建文元年(1399)二月,戶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謀絕人,酷似太祖。且北平地勢雄峻,金元皆興起於此,應將燕王改封南昌,以絕後患。建文帝看過奏章後,將它藏在衣袖中,次日對卓敬說:"燕王骨肉至親。"卓敬說:"隋文帝和楊廣不是父子嗎?"建文帝沉默許久,結果說:"還是算了吧。"

及至燕王起兵,耿炳文率師北伐,本當一鼓作氣,消滅燕王,可建文帝對諸將說,一家之內開戰是不祥之極,要將士們與燕王對壘時務必體會他的意思,不要讓他背上殺叔父的惡名,弄得將士們顧慮重重。後來在東昌大戰、夾河大戰中,將士們有多次殺死燕王的機會,但因為建文帝有言在先,不敢出手。

再看燕王,他從正式起兵開始,就從來沒有動搖過,一心要奪取皇位,至少要南北分治。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率數十萬大軍來伐,燕王毫不畏懼,出戰之際每每"面有喜色"。每獲大勝,或遭大敗之後,燕王都不失時機地上書朝廷,自稱"臣燕王棣",表明自己無意造反,有意罷兵,實際上則加緊佈置,整軍備戰。

小河大戰中,燕軍連敗,驍將王真、李斌、陳文等皆戰死,將士們都要求暫渡小河休整。燕王則認為已到關鍵時刻,必須繼續進擊,否則將士解體,將無法挽回。但是,他說服不了諸將,只得下令:"要渡河的站左邊,不要渡河的站右邊。"結果大部分人都往左邊站,燕王大怒。幸虧大將朱能站出來支持燕王,燕軍才留下來。結果,燕軍取得了這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統帥個人的堅強意志,在這種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

正是以上種種原因,讓朱允炆走上了末路,造就了燕王的成功。大明易主,不是什麼偶然,而是朱棣強於朱允炆的必然。


高會民


一、 師出有名

首先當年朱元璋去世時,太子朱標已去世,還有許多皇子,可他偏偏把王位傳給朱允炆,這不太合乎禮法,給朱棣搶奪皇位提供了道義上的理由。而且,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為防止權臣篡權,給予了藩王向中央索取奸臣、舉兵清君側的權力,所以朱棣的“清君側”看似也是合理的,大臣們紛紛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二、 人才

要做成一件事,人才方面實為重要。由於前朝朱元璋幾乎將大部分有名氣的大將消滅掉了,如藍玉、朱文正等,留下的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儒士,他們雖然勇敢、正直、滿懷理想但缺乏實踐意識和經驗,只能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李景隆也是缺乏行軍打仗經驗的最後兵敗的笨將軍。

朱棣這邊有謀士姚廣孝,精通陰陽術數,交友廣泛,與文學家宋濂、楊基都是朋友,其經歷和謀略非一般人能比,是他不斷的提醒、引導朱棣,幫朱棣出謀劃策,收買人心。

三、 人心

說到人心,朱棣還是做的非常不錯的,許多將士心甘情願地跟隨他南下,通州衛指揮房勝以及部下、遵化衛指揮蔣玉、密雲衛指揮郭亨、永平守將趙彝、郭亮都是甘願投入朱棣的麾下。反觀朱允炆,登基之後大肆削藩,幾乎把所有叔叔都得罪了,將周王貶為庶民,還抓到南京囚禁;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其中湘王為保名節自焚;齊王被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大同。兩個月後,又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這樣的大肆削藩,激化矛盾、喪失人心。

四、 個人能力和實力

朱棣20歲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出征蒙古,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作戰經驗豐富、軍中威信建立,手握重兵。而朱允炆從小生於深宮,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生性懦弱仁慈,非常注重儒家的仁義道德,這在爭權奪勢中不會成為致勝的砝碼。

當然也有幾分運氣,朱棣打仗時多次化險為夷,也確實上天幫助他。


國家人文歷史


朱棣能夠篡位成功,既是因為朱允炆的弱智,又是因為朱棣的運氣實在太好。

朱元璋死後,大明的皇位繼承權直接落到了孫子輩朱允炆手上,這其實是不符合禮制和法統的,畢竟朱元璋的兒子除了嫡長子朱標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兒子,而且有很多兒子各方面都很不錯,都有資格做太子,繼承大統。

但是朱元璋偏偏選擇了死去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朱元璋皇帝位,史稱建文帝。

朱元璋的考慮其實是正確的,那個時候的大明朝基本鞏固,但是邊疆還是不夠太平的,特別是北方的韃靼部依然侵擾山西、大都一帶。朱元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有能力的兒子們分封到了大明朝最重要的地區為藩王,承擔起了為明王朝抵禦外敵,站崗放哨的責任。

太子朱標死得比朱元璋早,既然太子死了,皇位繼承者就得重新選擇,朱元璋為了搞平衡,不在兒子裡面選了,畢竟一碗水端不平,選誰不選誰都會有人有意見,這皇位繼承權直接讓太子朱標一脈繼承吧,讓他的叔叔們按原來的制度給侄子朱允炆站崗。

這樣既保證了兒子們沒有話說,也保證了太子的影響和勢力能延續到孫子朱允炆頭上,儘量避免了皇權過度產生的波動。

朱元璋千算萬算,就算錯了一樣: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要是有他爹朱標的威望和水平,估計這皇位也就在他們朱家大房一脈裡傳承下去了,但是這建文帝的政治弱智估計令死去的朱元璋都始料未及,這也是造成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一例。

朱棣反了,被建文帝給逼反了。

回到題主說的,朱棣為什麼能造反成功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皇室宗親寒心

建文帝登記後,不是先穩固朝野,聯絡各屬藩王,反而是大舉削藩,沒幾個月就收拾了自己五個叔叔,其中的一個叔叔還自焚身亡了。朱允炆要削藩,街上賣菜的老頭都知道,當然那些實權藩王也知道,包括朱棣。

朱棣此時沒有造反的心,但他的心和其他藩王一樣,拔涼拔涼的。這登基後的侄子朱允炆年紀輕輕就拿叔叔們開刀,老子朱元璋給大傢伙的任務估計是給皇帝站崗,看來這崗是站不成了,遲早要被侄子收拾。朱棣這麼想,其他的什麼遼王、寧王、成王都這麼想。

朱允炆的削藩,首先得罪了皇室宗親!這也是後來朱棣造反,這些皇室宗親基本都是站在朱棣這一邊的。

朱棣製造輿論環境

朱棣造反,他打的旗號很有意思——“清君側”,是不是有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意思了?吳王劉濞也是打的這個口號,劉濞的口號是自己想出來的;朱棣的口號是朱元璋賦予的職責。

原來朱元璋在封這些兒子們邊疆就藩為王的時候,不但要為王朝站崗放哨,更有責任保衛皇室,肅清內亂,在必要時候可以回師都城勤王救駕。

朱棣的口號那是名正言順,至於建文帝不認可朝中有沒有奸臣,你說了不算,你爺爺朱元璋既然給了朱棣這個權力,朱棣就可以拿這個雞毛當成令箭。

朱允炆有能力的軍事將領太少

朱棣造反後,建文帝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居然發現沒有多可以用的武將,朝中熱血沸騰,滿口忠義的幾乎都是文臣,別說打仗了,殺過雞的都沒幾個。這就要怪建文帝的爺爺朱元璋了。

朱元璋擔心那些開國的能臣悍將對自己年輕的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有威脅,早早的就給收拾了,留下的要麼就是文臣儒生,要麼就是老弱病殘的三流將軍。當時整個明朝能打仗,經常打仗的將軍們都是邊疆打韃靼呢,也就都在藩王手下。這些藩王基本都隨著朱棣靖難了。

這建文帝要平叛,不缺兵,卻少將!是在沒有辦法,推出了趙括似的將軍李景隆,好歹算是親戚,但李景隆和建文帝是親戚,他不也和朱棣也是親戚嗎!南京城破,就是這親戚給開的城門。

綜上看來,朱棣佔著幾個一邊倒的條件,他的成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


沉墨I方之城


朱棣為什麼能反叛成功?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簡單的講朱棣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先來說說朱棣好好的藩王不當,為什麼要造反,畢竟造反風險相當之高,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如果太子朱標不死,個人感覺朱棣應該不會造反,但當他的侄子朱允炆繼位後,朱棣心裡肯定是不服的,然而真正導致朱棣下定決心造反的是朱允炆很不成熟的舉措—盲目削藩。直接逼得朱棣亮出了獠牙。



那回到正題,朱棣是怎麼樣從一位鎮守邊疆的藩王對抗舉國之力而逆襲成功的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人才的差距,朱棣自己就是個人才,打仗是他的強項,手下兵強馬壯,還有姚廣孝這種高深莫測的人甘心輔佐,再來看建文帝這邊,能打仗的幾乎都被太祖清理乾淨了,所剩寥寥,再加上還任用李景隆這種不世出的坑貨,安能不敗。

第二,地理的優勢,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由北向南攻打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而朱棣最後就是直接繞過防線,直取南京的。

第三,性格的差別,朱棣為人陰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朱允炆仁慈,有很多顧慮,但這放到戰場上就是缺點跟優點就換位了,也影響了雙方的戰局。

總結:所以朱棣在於朱允炆的對決中是佔有壓倒性優勢的,故而他能取得天下也是理所應當的。不過我們回過頭來看,朱棣雖然是個壞人,但是個好皇帝。而朱允炆是個好人,但不一定是好皇帝。


臨石觀海


不能把篡位的說法強加到明成祖袁棣身上,明太祖袁國珍建立的明朝,明成祖袁國珍的的大子叫袁建文,所以明太祖袁國珍遵照歷代皇朝“立長不立幼”的規矩,立的大兒子袁建文為太子,太子袁建文也有比較好的個人素質和能力,從小就非常懂文法禮儀,深得明朝很多官員大臣的喜歡,太子袁建文小時候在回答明朝大臣的問題時也是有張有弛,不墨守成規,大部分都能很好的完成大臣們出的不同尋常的問題。等到太子袁建文長大到十六歲以後,明太祖袁國珍教育太子怎樣當好一個合格的皇帝,從小聰慧、知曉禮法的太子袁建文只需要時間鍛鍊、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皇帝,但是,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太子袁建文在和一些夥伴在皇宮遊玩時不慎落水後去世,太子袁建文的離世成了明太祖袁國珍的一個傷痛。明朝大臣們也對太子袁建文的離世感到非常惋惜。在幾度苦勸明太祖袁國珍看開點,人生意外誰也說不清什麼時候發生,明太祖還有二兒子袁立文已經長大,即將成長為青年人,可以幫助明太祖查閱奏章,以後可以繼承太子之位,還望明太祖袁國珍看開點,不要因為太子袁建文的離世過度悲傷。明太祖袁國珍很多事情要親自過問才放心,有事情都稟報給明太祖,有官員說最近明朝的情況基本都好,就是邊關報告說有外敵派出很多兵馬到明朝邊境線以外,看樣子是準備攻擊明朝。明太祖就命令了幾名武將準備帶兵上戰場增援邊關。在和外敵的戰爭中擊敗了外敵,明朝外部的敵軍都不敢輕易進攻明朝。袁立文被明太祖袁國珍立為太子,但是明太祖袁國珍對太子袁立文的能力還是比較清楚的,太子袁立文年紀尚小,對禮法和文學知識的掌握還不太足,因為二兒子袁立文的年紀還小,所以明太祖袁國珍對太子袁立文何時能成長為具備好皇帝能力還有點煩惱。所以明太祖袁國珍對明朝皇親們說,太子還年幼,對很多事情不太知曉,太子身邊需要有人輔佐他成長以及他當皇帝也需要非常可靠的人輔佐袁立文。幾個兄弟他認為比較可靠,輔佐太子袁立文登基和當皇帝肯定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他和幾個兄弟們商量了輔佐太子成人和以後輔佐太子當皇帝的事情。此時明太祖袁國珍的年紀也已不像年輕之時了。


明太祖袁國珍

國王發佈聖旨,“命令蒙古騎兵和步兵撤兵,不得為難漢族袁國珍兄弟的兄弟們,之後蒙古的幾十萬軍隊撤到黃河以北,蒙古大臣發佈聖旨給明太祖元朝女婿袁國珍和元朝皇族親戚袁國棟,蒙古國建立了元朝,明太祖袁國珍作為蒙古國元朝的皇親貴族,站到蒙古國的對立面,建立明朝,蒙古可汗雖然不太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可汗知道袁國珍身為有漢族血液的皇親,有能力在蒙古朝的嚴格制度中建立屬於漢族人的王國,是可汗對袁國珍的包容,如果袁國珍不是蒙古皇親,如果袁國珍的為人不被蒙古可汗看中,蒙古可汗不會對任何一個漢族人手下留情,讓他有機會脫離蒙古國,建立其他朝代;袁國珍為人有誠意,做事有方法、有目標,有這種能力的人能建立明朝,蒙古可汗也覺得認可袁國珍的為人和能力,如果是其他人反對元朝的統治,元朝蒙古族人是不會對他們縱容、手下留情的。希望以後蒙古國和明朝友好相處,可汗也希望蒙古國的女婿明太祖袁國珍以後有時間回蒙古國看望可汗,可汗會保證袁國珍的安全,派軍隊護送蒙古女婿明太祖袁國珍的安全;蒙古國元朝把軍隊撤到黃河以北,明朝以後好好建設吧。發佈完聖旨以後,蒙古大臣命令元朝蒙古軍撤退。

因為明允帝袁立文還年幼,對很多官員的掌握還不那麼清楚,明允帝袁立文被有的官員迷惑,說明允帝的輔佐皇親們要奪他的皇位,如果把那些皇親們陷害了,明允帝的皇位就沒人搶啦。明允帝袁立文就相信那些官員,把姓袁的皇親國戚們關押陷害,有很多皇親們被陷害致死。國舅袁棣帶兵征戰北方外敵時,明允帝袁立文又把國舅袁熙關押起來,問他是不是想和其他人一起謀反,並把袁熙陷害致死,在北方抵抗外敵的國舅袁棣聽到這個消息,心中非常悲痛,皇親們都是幫明允帝袁立文打江山建朝代的,明允帝怎麼這樣對待姓袁的皇親國戚們啊?這之後,明允帝袁立文又把國舅袁棣的妻子兒子等數人關押起來,要袁棣回明朝述說與外敵作戰的事情,國舅袁棣看到侄子明允帝袁立文這樣做,知道明允帝有心對付他,而傳聖旨的官員向袁棣透漏說,明允帝被幾個明朝官員誘惑,對皇親們都不太好,國舅袁棣要當心啊。


明成祖袁棣

國舅袁棣聽到明朝官員這樣說,就率兵回明朝解救妻兒,這樣才有了明成祖袁棣奪皇位的說法,以明允帝的做法,明朝皇位肯定會被人搶奪,姓袁的人建立的明朝也會被奪走。這是明成祖袁棣為什麼奪明允帝袁立文皇位的原因。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朱棣造反能成功,除了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比如幾次大戰中突然發生的沙塵漫天事件)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

一、明太祖朱元璋清洗武將太過,能征慣戰的勇將如傅友德、藍玉等一系列能征慣戰的猛將都被他一一誅殺,使得朱棣在造反以後,建文帝居然找不出一個足以勝任討伐朱棣的統帥,只能派才能低劣、且心懷叵測的李景隆掛帥出征,結果幾十萬大軍一戰就全軍覆沒。

二、建文帝削藩過於激進,引起了明皇室內的一片反對,所謂唇亡齒寒,後來寧王隨朱棣造反也不無其中的原因。

三、建文帝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後,又過於心慈手軟,幻想能夠生擒朱棣,因此對討逆的軍隊下達了不許誅殺朱棣的命令。這一命令使得討伐軍投鼠忌器,令朱棣在戰場上連連僥倖逃生。

四、朱棣勇猛善戰,心機深沉。在造反之前裝瘋賣傻,而在造反之後又異常果斷,不和建文帝打持久戰,而是第一時間直搗黃龍。縱觀朱棣從密謀再到起兵,整個過程佈局周密,行事絕不拖泥帶水,其政治手腕、籠絡人心、軍事指揮和心思細密都遠在建文帝之上。

五、建文帝在討伐朱棣的過程中用人失策,沒有重用當時給予朱棣沉重打擊的平安、盛庸等人,同時在兩軍對峙期間突然抽調主力回師南京,造成淮陽一帶戰事失利,京城門戶洞開,給了攜帶高機動性騎兵部隊的朱棣以直搗黃龍的致命機會。

然而,歷史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對於朱棣這樣的人來說,絕對不會給予建文帝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