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造像的形象是如何變化的?個人感覺唐宋時期的造像更具美感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地區,大約在公元1世紀,佛教沿著絲綢之路東傳經新疆進入中原,因此中國最初的佛造像帶有古印度地區的造像風格。這尊佛造像是古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佛像雙目和白毫嵌銀,身後為葫蘆形鏤空背光,寶座顯然也與我們常見的有很大不同。

,這尊造像也是古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額間白毫嵌銀,眼大而突出。那佛教傳入我國後是怎麼發展的呢?

,這尊菩薩束髮梳髻,高鼻小口,眉眼細長,面目清秀,神態安詳,五官集中於面部中央,具有西域佛像特點。

“彩塑菩薩頭像 ”側面。佛造傳入中國後,最初作為厭勝辟邪,不作為供養用,並且魏晉南北朝時只在貴族階層興盛,與平民百姓無關。到唐代,佛教才逐步進入人們的世俗生活中,到了宋代,佛教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平民化,元明清的佛造像形象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佛造像也融合了藏傳佛造像的特點。

,此尊佛像為大波浪紋,高鼻小口,曲眉秀目,滿懷慈悲,身穿通肩袈裟,衣質輕薄,既有古印度的風格,也兼融了當地的審美藝術特點。所以,外來的佛教能在當地紮根發展,佛造像總會受到當地的習俗、審美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


,北魏佛造像特點是“秀骨清像”,就是面部清瘦,細頸削肩,具有高雅和超然的氣質,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式樣就是中原的服飾了,很親切,反映的就是當地的審美風格,與古印度佛造像差別很大了。

,唐代佛造像特點是“雍容華貴”,就是豐腴柔潤。此造像頸配項飾,上身斜系帔帛,下身穿貼體長裙,豐腴柔潤,姿態優美。

,菩薩頭戴高花冠,身披帔帛,胸佩瓔珞,著鮮豔長裙,造型飄逸脫俗,莊嚴沉靜,富有美感,體現出宋代的審美。

元明清政府推崇藏傳佛教,佛造像具有漢藏交融的特點,具體表現有細腰,衣裳貼身,顯身形,配飾多等。此尊文殊菩薩造像頭戴寶冠,冠後梳理整齊的高發髻,圓臉豐頰,胸前滿飾瓔珞,細腰,典型的漢藏交融風格。所以,佛造像的形象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