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到处都是旌表烈女节妇的石头牌坊,历代官修正史与地方志里,都记载了大批烈女节妇的事迹。为什么女子的贞节如此被看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的贞节观。

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宋代前的贞节观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贞节”,这很容易理解。所谓“贞节”,是指女子忠于丈夫,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不再改嫁。如果遇到强暴欺凌,要能够以死相拒。如果丈夫死后,她跟着自尽殉身,那就更好了,会受到更大的表彰,誉为“烈”。

在男子为尊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没什么地位可言,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物,这附属物只归自己所有,当然需要保持绝对忠诚,那么就会越来越重视女子的贞节。《公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鲁君的其中一个女儿嫁到了宋国,称为宋伯姬。有一天晚上,宋国失火,伯姬说:“妇人是不能独自晚上出去的,为了避嫌。如果非得出去,身边一定要有年纪较大的侍从”,因为侍从没在身边,所以她不肯离去,活活被火烧死,宋伯姬却因此被表彰了。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女子的“贞节”已被看重,甚至成为了一种美德。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很重视用礼法风俗维系人心。他巡视各地的时候,几次刻石都提出女子要守贞节的要求,比如:有子而嫁,背弃死去的丈夫,是不贞;要防止男女之间的来往等等。

到了汉代,崇尚贞节的观念有了发展。刘向编撰的(烈女传》中,专门列有贞顺、节义两篇,把这两方面表现突出的妇女列入传内,以示奖励,作为广大妇女效法的楷模。除了著书表彰外,皇帝还下令从物质和精神上奖励贞节,赐予贞妇帛或谷,给她们树立牌坊,加以表扬。

不过,尽管统治阶级不断倡导贞节,但总的来说,直到南宋,对妇女的限制并不是太严格。唐代公主中再嫁、三嫁的,多达20多人。宋代宰相王安石和范仲淹对贞节观念也并不看得很重,范仲淹自己就曾跟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后来还把守寡的儿媳嫁给了位丧偶的门生。王安石也因儿子有病,与媳妇不和,亲自做主,为儿媳择夫改嫁。

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宋代的贞节观

宋代的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道佛理论相渗透,成为更加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理学家程颐和朱熹都把封建伦理道德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特别是涉及婚姻问题。

宋以前社会上对妇女再嫁是没有什么非议的。而程颐就坚决反对再嫁,并教导男子不娶寡妇,他认为男人娶了失节的女人,就等于自己失节。有人就问他,如果寡妇穷得活不下去那可不可以再嫁呢,他是这么回答的:“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话被后人不断引用和提倡,社会上逐渐产生了强调贞节的风气。

任何一种思想要让人接受都得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程颐生活在北宋晚期,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们的思想从建立到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说,北宋社会贞节的限制还不算严格,前文也举例提到王安石和范仲淹的贞洁观念不是很重。真正把贞节观念发展到惨无人道地步的是在南宋理学昌盛之后。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寡妇再嫁成为一种奇耻大辱, 备受世人的唾骂。社会上更是流行起了迷信的说法,寡妇再嫁后,将来到了阴间,两个男人会拿锯来把她分割为两半。现在听起来简直是荒唐无比。

除了寡妇再嫁饱受批判外,还有其他的荒唐现象。比如男子不幸在结婚前死了,他的未婚妻也要终身不再嫁,在新房披麻戴孝地守寡。更有进一步的,公婆和父母会要求这个女子披麻戴孝,哭哭啼啼跑到男方家灵位前磕头,还要抱着木偶成婚,和木偶行与平常男女同样的结婚仪式。以后这位女子就留在夫家做儿媳。再更进一步,就是要女子以身殉未婚的、不认识的所谓丈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块“贞节可风”或“丹史流芳”的匾额,成为全家族的荣耀。相反,如果出现寡妇与人私通的事情,则被视为有辱门楣,家族要予以严厉惩罚。族长有权在祠堂召集全族,当众宣布将这个女子处死。从此,封建社会妇女贞节观念越来越严重。

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明清的贞节观

明清的统治者都极力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大力倡导、表彰妇女贞节,所以在全社会形成了贞节风气,几乎把贞节看作妇德的首要条件,第一标准。

明朝是奖励、表彰贞节最积极的时代。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就把表彰妇女贞节当做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大事来抓,在洪武元年就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久,又“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巡方督学每年都将地方上的节烈妇女上报朝廷,朝廷便按照贞节的程度给予封赏,有的赐给祠祀,有的树立坊表。

由于朝廷的大力表彰,寡妇守节,不仅自己荣耀,而且给家族带来光荣,又给全家带来"除免差役”的经济利益。于是,人们纷纷效尤,寡妇“自觉”守节。由于经济利益的推动,即使寡妇自己不愿守节,族人也会逼迫她守节。有些人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寡妇年龄,骗取旌表。

明代统治者在大力表彰节烈的同时,还惩处那些所谓不守贞节的人。明天顺年间,山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刘翀,因娶再婚妇女为妻,竟被人告到京城。明英宗直接过问此案,下令将刘翀削官为民。明朝统治者对于妇女贞节表彰与镇压并施;同时又大造社会舆论,把妇女贞烈与宗教迷信等联系起来,制造许多守节感天、因果报应之类的话来毒害妇女,使得寡妇不敢再嫁。

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清朝统治者人主中原以后,强化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大搞文字狱。他们继承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推崇“理学”,鼓吹礼教,表彰妇女贞节。

清制礼部掌旌格孝妇、孝女、烈妇、烈女,守节、殉节、未婚守节,岁会而上,都数千人;军兴死寇难役辄十百万,则别牍上请;捍强暴而死爱书定亦别牍上请,皆谨书于实录。其征之也广,其襮之也显,流风余韵绵绸延延。

清朝由礼部掌管旌表节妇烈女的事宜,年年表彰,共表彰了数千人之多。对贞女、节妇旌表门闾,设立贞节牌坊,并记载于《列女传》、《实录》和各地地方志中加以弘扬。清代同治以后,推崇贞节达到极点。各地紛紛议立“全节堂”、“崇节堂”、“贞节堂”、“清节堂”、“保节堂”等名目不一的机构,收容安置贞女、节妇,这些机构的章程,一般都规定凡女子年在三十岁以上,有守贞决心的方准人堂。

节妇、贞女人堂后,不能无故出堂。每春秋二季,由堂筹集京钱一千文以作纸锞,雇觅代步之用,派年老仆妇随赴备墓前扫墓。

这些入贞节堂的妇女失去了行动自由,除春秋二季在仆妇德陪同下回乡扫墓外,不能无故离开贞节堂。

浅谈中国古代贞节观

为什么会如此强化贞节观念呢,特别在封建末期,也就是明清更是达到顶峰?

原因大概有二。第一,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在本质上既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同时也是性别压抑,男性统治女性的工具。因此,强化专制制度,强化政治集权,也就必然强化压抑女性的礼教

第二,儒家认为,女子的贞节是维系社会风化的重要手段。因而,强化礼教,提倡贞节可使家庭稳定,进而达到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因而,统治者往往在加强政治集权的同时大力提倡礼教,使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封建制度到明清逐渐走向没落,封建统治者就越是感到危机,他们便越要强化礼教,鼓吹贞节。这大概就是封建社会大肆鼓吹妇女贞节,大倡礼救的原因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