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戰“疫”,銀行紛紛推出理財新模式

戰“疫”期間,多家商業銀行推出了抗擊疫情專屬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有何特點?與普通銀行理財產品又有何區別?此外,隨著戰“疫”進入後半場,銀行理財又將出現哪些變化?

為戰“疫”,銀行紛紛推出理財新模式

抗“疫”專屬理財產品

實際上,專屬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是新鮮事物。一直以來,銀行都有推出各類專屬理財產品的傳統,比如勞動節專屬理財產品、母親節專屬理財產品等。由於過去此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超過普通理財產品,因而市場反響都較好。

不過,由於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不斷深入,過去的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數量已不斷減少。經濟日報記者發現,此次多家銀行推出的抗“疫”專屬理財產品,也基本上為淨值型理財產品。

比如,農業銀行推出的醫師專享、軍人專享、“加油湖北”專享3種理財產品,均為“金鑰匙安心得利靈瓏”系列封閉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國銀行推出的兩款“白衣天使專屬”理財產品,也均為淨值型理財產品,而非過去的預期收益產品。其中,期限為142天的理財產品,其業績基準為4.05%;另一款期限為127天的產品,業績基準為3.90%。

可以看到,儘管均為抗“疫”專屬理財產品,但不同產品之間存在資金 近一段時間來,多家商業銀行陸續推出抗擊疫情專屬理財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15家銀行發行了41款此類產品。

用途、投資領域、面向人群等方面的差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高級經濟師卜振興表示,歸納來看,目前主要分為3類:一是客戶面向特殊人群或特殊區域,如農行推出的醫師專享、軍人專享、“加油湖北”專享3種理財產品,主要是面向特殊人群和地區;二是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抗疫企業和抗疫項目,如交行和工行發行的抗“疫”專屬理財產品,主要投向相關企業和領域;三是以抗“疫”為主題,減免部分費用,起到快速募集資金的目的。

“商業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通過發行抗疫主題理財產品,募集更多資金,有助於發揮銀行業在資產管理方面的專業能力,加大對疫情防控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這是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具體舉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彰顯金融的溫度和關懷

值得注意的是,與市場同期限、同類型的理財產品相比,抗“疫”專屬理財產品普遍收益較高,不論是在費用減免方面,還是在理財收益方面均有很多讓利於客戶的操作。

比如,從業績基準上看,多家銀行的專屬理財產品大多在3.7%以上。其中,農行推出的醫師專享和軍人專享理財產品業績基準均為4.06%,期限分為182天、162天;“加油湖北”專享產品的業績基準為3.9%,期限為130天。這3款產品都超過農行普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交銀理財推出的抗“疫”精選產品,募集規模為30億元,所募集的理財資金將主要投向生產防疫用品的優質重點企業,以及其他抗擊疫情相關領域,業績比較基準為4.1%,同樣也較高。

“從產品收益看,抗‘疫’專屬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普遍高於一般理財產品,同時還減免銷售手續費等。”董希淼表示,“向醫生、護士、軍人等特定人群定製業績比較基準更高的理財產品,以此肯定和鼓勵他們為疫情防控作出的貢獻,彰顯了金融的溫度和關懷”。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麗君同樣表示:“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這類產品是值得購買的,不僅收益略高於普通產品,也體現了對疫情相關行業、實體經濟的支持。而且,對於這類銀行理財產品,部分銀行免除銷售手續費、託管費和投資管理費,讓利客戶。如華夏銀行減免各類費用,交銀理財免除銷售手續費、託管費和投資管理費,讓利客戶。”

從風險等級上看,總體而言,抗“疫”專屬理財產品的風險集中在中低風險。不過,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從風險角度而言,產品依然仍以固收類投資標的為主,風險偏低,但均為非保本產品。因此,也會存在損失本金的可能性。”

疫情或改變未來理財模式

也就是說,抗“疫”專屬理財產品雖有其獨特優勢,但畢竟理財非存款,投資仍需謹慎。“投資者應該綜合考慮自身的財務能力、風險偏好和理財需求,選擇適合自身的理財產品。”董希淼表示,2020年,我國市場流動性將處於合理充裕狀態,為服務疫情防控,貨幣政策也將更加靈活適度,銀行業理財產品收益率或有一定下行空間。在同等條件下,建議選擇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

與此同時,卜振興建議,投資者在面對抗“疫”專屬理財產品時,還要注意關注理財信息披露,把握理財投資方向,對所投資的理財產品風險具有一定的認識。同時要做好風險評定,堅持買者自負的原則,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規避風險波動帶來的損失。在他看來,投資者還應關注理財產品的開放式週期和運作週期,保持投資與流動性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在抗“疫”期間,銀行除了推出專屬理財產品外,受疫情影響,一些新的理財業務模式開始出現,預計將對後疫情時期,甚至更長遠的銀行理財銷售產生影響。“投資者可以學習和掌握理財動向,尤其是關注由於疫情影響帶來的‘無接觸式’理財業務模式,預計未來線上理財、直播理財等新的理財銷售方式會更加普及。”卜振興說。

疫情加速銀行業務線上化的速度,多家銀行加大了線上業務的推廣宣傳。比如,疫情發生後,郵儲銀行加大線上金融產品和服務渠道推廣力度,強化電子渠道服務保障,引導客戶優先使用個人網銀、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辦理金融業務,滿足客戶足不出戶的金融服務需求。

又如,疫情期間,台州銀行發揮“臺行移動營業廳”APP上24小時“視頻櫃員”的線上服務優勢,引導客戶在線上渠道辦理業務。客戶只要點擊“視頻櫃員”功能,就能與“視頻櫃員”遠程“面對面”,足不出戶享受到銀行網點櫃檯一樣的便捷服務。而且,即使客戶不識字,上述“視頻櫃員”服務也能解決線上金融需求,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機銀行的使用門檻,同時給疫情期間廣大中老年市民、農民等使用電子銀行有困難群體帶來切實便利。

“實質上對於年輕人而言,線上理財、線上辦理銀行業務已經都很熟悉了,這次疫情可能有助於改變中老年人的理財習慣,銀行線下網點服務的重點客群也被線上化以後,線上的營銷競爭將加劇。”殷燕敏說。

董希淼也同樣認為,銀行下一步可在定製化產品方面開展更多探索和創新,為客戶提供更好更個性化的理財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