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最近有朋友來泰國玩,非要去吃曼谷那家火得不行的“街邊米其林餐廳”,攔都攔不住。

行吧,去就去,結果排隊3個小時還沒等到,實在餓到遭不住,打道去吃了別家。

大概因為餓了太久,吃啥都特別香。

曼谷這家“街邊米其林餐廳”,吃頓飯排幾個小時隊都很正常。微博上一搜,好多人甚至提前一兩個月發郵件預定位置,就為了吃頓泰國菜。

吃頓泰餐搞的這麼隆重,沒必要,真沒必要。

我說的這家店,應該很多人都聽過——一家名為Jay Fai的快炒店(泰語:เจ๊ไฝ),取名自店主的暱稱,江湖人稱“痣姐”。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痣姐”最突出的標誌是臉上有一顆黑色大痣,還有炒菜時帶著一副巨大的護目鏡,翻炒海鮮時頗有點老年朋克的意思。

這家泰餐店位於唐人街那邊的老城裡,店面不大,樓下幾張桌子,樓上自己住人或者當倉庫,牆壁泛著黃色,至今沒有空調。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平常我去這種環境的小店,吃的都是40泰銖一份的海南雞油飯。

然而痣姐賣的泰餐,價格裡都帶著幾個零,隨便吃一頓飯都人均1000+泰銖,而且每年都在漲。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雖然痣姐這家店價格誇張,但很強的是從來不缺客人,在外面排隊的人能排到天荒地老。

我這樣給你說吧,這家店下午兩點開門,你兩點過來排隊吃午飯,大概晚上六點就輪到你了。

而絕大多數慕名而來的人,都有著共同特徵:講究逼格,有時間,還有錢,就像我的那個朋友(手動狗頭)。

Jay Fai這家店確實有些逼格,因為在2018年泰國的曼谷米其林指南中,Jay Fai是唯一獲選的星級街頭小吃。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說起來還是挺勵志一故事。

痣姐一家都是華僑移民,上世紀50年代,痣姐的父母在路邊賣出售麵條為生。

由於痣姐不擅長烹飪,就去做了幾年裁縫,後來因為發生火災痣姐不得已重新學習烹飪。

上世紀80年代,痣姐開了一家餐館賣粥和麵條,但她不滿足於一直出售廉價的食材,因為廉價的食材意味著利潤也就微薄。

於是痣姐一直努力創新著菜單,使用了大量昂貴的食材,然後痣姐創造出了Jay Fai最知名、最特色菜——蟹肉煎蛋卷。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這道菜的主要做法是用厚厚的煎蛋包包裹大量蟹肉,煎成一個金色的卷,目前價格應該是1000泰銖一份。這道菜出名後,痣姐就致力於把每一道菜都做得昂貴,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每一道菜裡都用昂貴的食材。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各種泰國家常菜,在Jay Fai都賣大幾百泰銖一份。

你問我怎麼知道?因為這是記錄片《街頭絕味》第一集,痣姐接受採訪時自己說的。

痣姐創新菜的原動力是想要把這東西做得貴,做得利潤豐厚。

我倒不反對痣姐的做法,畢竟做生意就得腦子活泛,而且痣姐的創業精神值得佩服。

除去菜餚,痣姐這家店也同時具備了一切網紅店該有的品質:

有年代感、有可以挖掘的故事、有逼格、米其林餐廳認證、老闆娘親自掌廚、護目鏡炒菜打扮獨特……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總之在各路媒體的吹捧下,Jay Fai搖身一變成了全泰國逼格最高,也可能是價格最貴的街頭小店。

很多“美食家”瘋狂吹爆這家泰餐,具體怎麼吹的就不說了,網上隨便點開一篇旅遊攻略就有。

無數米其林、網紅店打卡愛好者趨之若鶩,痣姐的生意是越做越好。現在你想直接walk in進店吃飯,至少要排隊4-5小時再說。到店登記排號之後,在門口坐著等叫號,排隊區不能吃外帶食品、飲料,中途走了回來要重新叫號。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很多人排4個小時隊,按攻略點一份蟹肉煎蛋卷,再和痣姐拍張合影,滿足了一切小眾情懷。

但食物到底味道怎麼樣,確實兩極分化非常嚴重。

作為一家餐館,在谷歌地圖上給Jay Fai打中差評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是興奮而去失望而歸。一旦拋去了米其林加持,菜的口味只能說是普普通通。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再加上這個驚人的排隊時間和昂貴的菜價,難免有種自己被欺騙的感覺。

這是貓途鷹上一條關於Jay Fai的評價,比較接近我的看法。

總之,作為在泰國呆了很多年的人,我對Jay Fai的昂貴泰餐確實提不起來興趣。

曼谷街邊米其林,也不過如此嘛

但如果你對米其林的渴望勝過美食,那去打卡應該不會失望,說不定回來還能寫一篇800字的彩虹屁。

如果你只是想去吃好吃的泰國菜,那我勸你留著錢,吃點別的,還能吃好幾頓。

如果你不嫌貴,那當我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