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想哭!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看到想哭!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看到想哭!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劉洋

布魯塞爾可以說是一座遍地雕塑的城市。雖說它的市中心不大,但值得看的景觀卻不少,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撒尿小童”——於連雕像。於連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在語文課本里讀到過,“500多年前,布魯塞爾市民打敗了侵略者,正在歡慶勝利。不到10歲的於連忽然聞到一股火藥味,原來是敵人偷偷點燃了炸藥庫外的一根導火線。於連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尿熄滅了它,救下了這座城市和全城的人。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小英雄,塑造了這座銅像。”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i_am_emmyyy_

事實上,1619年由雕塑家杜奎斯諾伊創作的原始雕像實際被放置在布魯塞爾城市博物館裡,而廣場上這座55釐米高的雕像則是一件複製品。24日,“撒尿小童”搖身一變成了聖誕老人,它身著紅衣、紅帽、白鬍子,模樣非常可愛。上至八旬老叟,下至三尺童蒙,無一不在爭搶著與聖誕版“撒尿小童”合影。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雕塑的建立除了歷史和文化紀念意義之外,還能起到吸引遊客的作用。今天就隨環環一起來看一下,十座來自世界各地的名雕塑吧!

弗朗茨·卡夫卡雕塑,布拉格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故鄉,將卡夫卡作為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併不為過。捷克雕塑家雅羅斯拉夫·羅納為向卡夫卡致敬,建造了一座別緻的雕塑——戴著禮帽、身著燕尾服的卡夫卡“騎”在一套巨大的西裝上,寓意“騎在巨人的肩膀上”。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graceballack

雕塑位於布拉格老城廣場前鐘樓向南800米左右的位置,不是很好找。不過鐘樓很醒目,永遠都簇滿了人,往前一分鐘路程的地方,就是卡夫卡的故居——“一分鐘屋”。這座紅瓦灰牆的樓房再往南行800米,在猶太區都斯尼大街和維森斯卡大街的交匯處,就是那座12英尺高的卡夫卡銅雕。更有趣的是,弗朗茨•卡夫卡學會每年授予卡夫卡獎得主的獎品,就是這座雕像12英寸的縮小版。

博泰羅雕塑群,哥倫比亞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費爾南多·博特羅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以創作詼諧幽默的“胖子”形象而聞名於世。他的作品自成一派,更是被譽為哥倫比亞國家的榮耀和人民信仰之父。哥倫比亞麥德林市不僅是博特羅的故鄉,更是他眾多著名雕塑作品的所在地。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Facebook_Macumba

胖女士、肥貓、矮胖的羅馬士兵和他胯下圓滾滾的馬坐落在麥德林市中心廣場的各處,這些“胖子”深受當地人及遊客的喜愛和讚賞。2003年,博泰羅將這23座雕塑捐贈給他的故鄉,向世人展現著他的熱愛和信念。

自然的力量,倫敦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意大利雕塑家洛倫佐·奎因以其雕塑作品的複雜性而聞名,正如這座《自然的力量》,它看起來似乎被定格住了。奎因以其親身經歷的颶風作為靈感,創作了一系列名為《自然的力量》的雕塑作品,這一雕塑形象屬於系列中的第二件,描繪了一個頭戴面紗的女人,用帶子緊緊地拽住地球,衣服也受到“自然之力”的波動而向另一側大幅飄動,表現出大自然纏繞著地球的意象。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位於上海的同系列雕塑,圖源:lorenzoquinn.com

奎因的這一件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雕塑塑造的形象意在提醒我們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保護地球。該形象一共建造了四座,除了在倫敦伯克利廣場的這一處之外,分別放置在美國紐約、卡塔爾多哈文化村以及我國上海的靜安國際中心。

旅行者雕塑,法國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紐約時報

馬賽被稱為全法甚至是全歐洲最多元的城市,它被視為現代法國的象徵。數個世紀以來,這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吸引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前來做生意,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難民的逃亡首選。但隨著經濟的衰退,部分馬賽居民的生活大不如從前,他們為謀求更美好的未來而離開了法國。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Facebook_Art&Sculpture

旅行者雕塑的創作者是法國藝術家布魯諾·卡塔拉諾,兩座各自獨立的雕塑描繪著兩個旅行者,他們面色凝重,微微蹙眉凝視遠方。雕塑最驚豔的部分是他們身體中的一部分空白,但又通過行李箱巧妙地將身體的上下部分連結起來。卡塔拉諾的這件作品象徵著為追求幸福而進出馬賽的人們,又利用雕塑中的空白留以大眾豐富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

多瑙河岸的鞋子雕塑群,匈牙利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你有沒有想過,那條自西向東流經10國、文人墨客讚揚稱頌的多瑙河,其實也不盡是浪漫的色彩。就像詩人卡爾·貝克詩中描述的那樣,“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kittykatmeowmeoww

二戰時,不計其數的匈牙利猶太人在這裡被槍決。但因為在那個時代,鞋子算是比較貴重的東西,所以納粹劊子手會要求他們在死前脫下自己的鞋子,再將他們無情地推入多瑙河中。2005年,電影導演卡恩·託加和雕塑家久拉·鮑爾特地打造了這50雙鐵鞋,裡面有男士皮鞋、有女士高跟鞋、也有童鞋。在今日安穩寧靜的布達佩斯,它們就那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坐落在多瑙河邊,意在警示歷史,並紀念被屠殺的50萬條無辜生命。

第一代雕塑,新加坡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這座雕塑看起來就像是被按下了時間的快門,塑造出5個孩童正跳進河中的場景,其中有兩個孩子已經落在半空中,後面的3個同伴躍躍欲試,十分生動。雕塑名為《第一代》,由新加坡先驅雕塑家張華昌創作而成,展現的是第一代新加坡移民的孩子在水邊嬉戲的畫面和生活縮影。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ruthjdelos

如今的新加坡高度現代化,很難再看到這樣的場景,他將“第一代”的日常定格在雕塑裡,表達了他對記憶中那條川流不息、滿載小船的新加坡河的美好懷念。該作品受到了新加坡旅遊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廣,目前已成為新加坡全國被拍攝次數最多的現代雕塑之一。

蜘蛛媽媽雕塑,西班牙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西班牙東北部的畢爾巴鄂是一座港口城市,是西班牙全國最大的鋼鐵中心,在這裡,有名的不止是工業,還有一座巨型的蜘蛛雕塑建築。這座巨大的蜘蛛蛛高10米,銅色的蜘蛛腿高高的架起在空中,人從下面走過去,還能看到她呵護孕育著的幼卵,心中不禁恐懼與震撼交織。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Facebook_Iamfromistnbl project

當地人把它叫做“古根海姆博物館外的蜘蛛”,但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媽媽》。因為這是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瓦為紀念她的母親而創作的藝術品。布爾喬瓦的母親是一位紡織工人,她日夜所工作的車間就像一間盤絲洞。布爾喬瓦以這座高高挺立的蜘蛛來象徵愛護著自己的母親,雕塑既是布爾喬瓦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是對母親呵護子女形象的演繹。

桔梗花雕塑,美國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camquintana

美國當代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傑夫·昆斯以表現通俗的文化主題和工藝品而聞名於世,位於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的《桔梗花》就是其中之一。昆斯一直以來都是一位集才華與爭議並存的藝術家,有人說他的作品俗套而行規,也有人認為他的作品飽富開創性,具有重要的藝術意義。早在2013年,他的作品《橙色氣球狗》便以5840萬美元打破紀錄,成為了在全球在世藝術家中最昂貴的作品。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昆斯在藝術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域便是公共雕塑,他大膽的藝術想法打動了世界各地的觀眾。《桔梗花》造型簡單明朗,就像兒童派對上小丑隨手綁成的氣球花,整個雕塑的質感和造型也盡情地展現著新達達主義的流行元素。又因為它與世貿中心大樓和美國人民一同經歷了9·11襲擊,現在的桔梗花雕塑還擁有了它特殊的歷史意義。

自由雕塑,美國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這件漂亮的雕塑藝術品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市中心,是費城最具標誌性的公共雕塑之一。6米長的矩形雕塑背景由4個人物組成,其中第一個人被困其中,第二個人被卡住一半,第三個人將要逃離這金屬的“監獄”,第四個人則已經脫離了這片銅壁,張開雙臂擁抱自由。此外,在矩形雕塑背景板上,還隱藏著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兩人的的浮雕面孔,寓意像“自由”雕塑一樣,愛因斯坦正在從青銅書中崛起。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Facebook_Zenos Frudakis

設計建造它的雕塑家芝諾斯·弗魯達基斯沒有賦予雕塑想要傳達的“自由”以特定的含義,他將解釋權交給觀察者們,因為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它代表的是人們心中對於自由的各種不同嚮往。該雕塑被英國《獨立報》稱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共藝術作品之一。”

卡梅拉雕塑,西班牙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Tourism Review

在巴塞羅那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前面的小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女性鐵頭立體雕塑——卡梅拉。它最初是在西太平洋島國帕勞那裡被創作完成的,來到巴塞羅那展出後受到了當地市民的歡迎。之後,雕塑的創作者豪梅· 普倫薩與市議會達成協議,同意免費藉此雕塑借給巴塞羅那,至今已在巴塞羅那的土地上待了8個年頭。它高約5米,呈現的是一名巴塞羅那當地正處豆蔻年華的少女,她眼睛微閉,表情平穩而寧靜。

看到想哭!这十城雕塑太能整景

圖源:Instagram_alexanderbabuk

更有趣的是,雕塑雖然高度不低,但從正面走向背面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它的厚度卻驚人地薄,這是因為藝術家巧妙地利用透視原理,製造出了它龐然大物的錯覺。普倫薩製造這種視覺錯覺來隱喻一個人從童年到青年過渡與成長。如果近期有去西班牙的計劃,一定不要錯過這個小眾打卡景點,趁著普倫薩還沒把它要回去,趕快去用你的肉眼,親身感受一下它的震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