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访华中,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只是礼仪之争吗,你是如何看待此次访华活动的?

篮球饭圈


对中国来说,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

对于英国、欧洲来说,主要是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的回忆及记述,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也像欧洲展示了一个愚昧落后的大清,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纸老虎。

所以,1793年9月14日,当乾隆83岁生日庆祝大典隆重举行时,其他国家(清朝的朝贡属国)的使臣在祝寿时,都会匍匐在地,三拜九叩,虔诚程度与中国臣子一般无二。马戛尔尼看到了当时“百国来朝”的盛况。

而当时的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急切需要的是海外市场。而且,英国的坚船利炮已在非洲和亚洲轰开了许多殖民地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试图依靠条约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自然与中国推行的朝贡贸易体系格格不入。



忠武校尉


当时的情况是英国和清朝没有正式的官方往来,就更谈不上官方的贸易往来了!但是中国的丝稠、陶瓷、茶叶在英国却是大受欢迎(可能都是海盗船走私过去的)。公元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为团长、副使乔治.斯当东的使团出使大清帝国,名义上是给乾隆皇帝庆祝寿辰。实际上来试探清朝政府的态度和搜集情报,为打开这个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的市场做准备!

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了这个神密的国家,可是英国使团和清朝接待的大臣因为礼义发生了分歧。清朝的大臣要求马嘎尔尼使团的成员要三叩九拜、双膝跪拜礼,双方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各让一步。

马嘎尔尼在勤见乾隆皇帝时,可以单膝跪地。马嘎尔尼把精心准备的礼物:手枪、步枪、火炮、战舰的模型和有一个类似指南针的礼物恭敬的献了出来。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皇帝对这些产自蛮夷之地的不知名的东西,不屑一顾。由于大清国找不到会英语的人,只能由英国使团副使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用手连比划带半生不熟的汉语来翻译(临时学了几个月汉语)。还由于紧张是词不达意,听得乾隆皇帝懵懵懂懂。

马嘎尔尼后来在京城里看到的一切,使他对大清帝国印象大打折扣。大清朝的文武大臣都是红光满面,都穿绫罗绸缎;而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衣服,面黄肌瘦,没有精气神。为了展示大清国威,军队采着鼓点手持大刀长矛表演武术。马嘎尔尼怎么了也想不明白,一个最早发明火药的文明古国,怎么还使用大刀弓箭等原始人类的武器。

后来,英国使团回国后,如实的汇报了在大清帝国的所见所闻。四十年后,英国的坚船利炮终于轰开了腐朽的大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当年,如果乾隆皇帝开始学习和借鉴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技术经验,恐怕大清帝国也是世界上霸主了。


隐者康司马


乾隆58年,一艘艘大船,从广州北上到天津口。每艘船上的礼品都是由使者们精心挑选的,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北京,来朝见当时的大皇帝乾隆,来为乾隆皇帝贺80大寿。那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呢?

第一部分,马嘎尔尼访华的经过是什么?

  1. 当时的欧洲涌现一股中国热,当时的欧洲人崇拜中国,觉得中国太神秘,在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向往,当时的英国对于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也充满着着好奇,从马嘎尔尼的态度来看,他是一个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所以英国对这次访华可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特意的征求过在意大利学习的两位中国教徒,做了充分的准备。
  2. 在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中,有代表着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进的产品,蒸汽机和棉纺机等。代表着当时天文界最先进的七政仪等等。可谓是把自己的家底都给搬出来了。所以说英国人带着一种交朋友的态度来了,就像现在你去一位有钱人家去做客,好像是说你很有钱,我现在也不错,但是中国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3. 当时按惯例,外国进贡一般是由广州上岸,但是英国人请求在天津上岸,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是破天荒的,但是乾隆皇帝同意了,可见当时清朝对于英国的进贡是很重视的。
  4. 当时乾隆皇帝下旨,让英吉利国贡使入境不动声色,排列队伍,妥为照料。这是当时乾隆皇帝的态度。咱们再看看当时地方官的态度,有史料记载,总兵马瑀和知县张雨田摆席招待英国人,还派遣人送猪,羊,米,面等物品。从中可以看到,清朝人对于对待英国人是以国宾相待,放到现代好像也没有如此贵重的礼仪。这本来是两国相处的好好的,那为什么出现了两国不欢而散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嘎尔尼的礼仪之争

  1. 从马嘎尔尼使团北上到天津,一直到朝见乾隆皇帝,这其中并没有出现差错,那哪一部出现错了呢?这还得说两国的外交礼仪不一样,马戛尔尼拒绝下跪开始,那我们就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乾隆皇帝认为这些英吉利人是来朝贡中国自先秦到清中叶后期都认为中原是天下共主,四边的国家和民族,都是番邦和夷,你来中国朝贡,你就得按中国的礼法来进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在当时的中国人潜意识里,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而当时的英国人确认为我们是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你高我低的情况,这是因为英国人经过思想启蒙,宗教改革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已经形成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王朝顶峰时期,中央皇权集中达到了顶峰,中国依然遵循着儒家伦理观。由于文化的冲突,礼仪的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就是两波人闹得不开心,乾隆皇帝大怒,下令驱逐。

第三方面,我认为英国人提出的要求太过于过分,才导致了皇帝禁止英国人。

  1. 马戛尔尼访华是一场东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欧洲经过大航海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全球的经济贸易一体化,马戛尔尼访华是当时经济贸易的一种产物。
  2.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马嘎尔尼访华是带着目的性的,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大发展,英国人的目光自然被吸到到东方,当时的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人口达到四亿,拥有着如此巨大的市场,英国人想和中国做生意,他们想要赚钱
  • 当时马嘎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第一条,第二条还算正常,允许英国商人到宁波,舟山,天津贸易,并且在北京设立商馆,这其实并不过分。但是接下来的几条就比较过分了,马嘎尔尼要求清政府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存放货物。在广州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国商人自由来往,中国政府不加禁止,你想一想,这是不是很离谱?中国当时是一个主权国家。


  • 这几项要求严重的侵犯了清朝的主权,那乾隆皇帝是当然不干,要将英国人赶走,因为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他回到欧洲便大肆抹黑中国,说中国人无知,中国政府腐朽,中国的社会落后等等。

总结

马嘎尔尼访问中国,当时的清朝是以贵宾相待,却因为文化冲突和维护主权等问题而导致两国不欢而散,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的契机,从而为之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祸端。


经济战略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认为自己居于天下中央,四周小国只有俯首称臣,倾心向化的份儿。中国与邻国之间是如君臣、父子一般的藩属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国家关系。

  “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是中央帝国兴盛的标志,属国越多证明帝国越强大。大清王朝进入乾隆一朝,国力已达到鼎盛,东亚、东南亚,乃至中亚的属国很多,现在连远在西洋的英吉利国都倾心向化,乾隆皇帝怎能不喜?他很快下旨表示,既然英吉利国如此恭顺诚恳,就准许他们前来朝贡,成全他们“航海向化”的热忱之心。考虑到英吉利“贡使”携带许多“贡品”,走陆路容易损坏,乾隆皇帝特批他们从天津登陆。

  其实,在乾隆皇帝批准英国“贡使”来朝贡之前,一支由700人组成的庞大使节团已经乘着“狮子”号战舰、“印度斯坦”号三桅船和“豺狼”号小型护卫舰从英国朴次茅茨斯港启航了。

  两百年来,葡萄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已经先后派遣过15个使节团出使中国,但由于“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这些使团都无功而返。

  不过,英国并不把自己当成第16个使节团。此时的英国,早已击败西班牙和荷兰成为海上霸主。刚刚完成的工业革命,又使它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英国迫切为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找到销路,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尚未打开的潜在市场。

  然而,英国发现除了鸦片,能卖到中国的东西寥寥无几,中国人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当时,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所有的对外贸易都被清政府特许经营的商行——广州十三行垄断。

  英国商人认为,一定是十三行从中作梗,让他们无法深入中国市场,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喜好,才屡屡商品滞销。如果能绕过十三行,直接面对中国百姓,英国货绝不会卖不出去。

  其实,他们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当时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迥异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人不需要英国的产品。即便没有贸易壁垒,英国商品也很难在中国打开销路。其实在代表团出使之前就有他的“任务在身”。

一、开辟新的通商口岸;二、获得一块租借地或小岛,让英国商人常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四、在中国特别是北京开辟新市场;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市场;六、向北京派常驻使节;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在中国多走走看看,对中国的实力做出评估。

考虑到英国的当时的环境,英国是想找殖民地的,所以马戛尔尼访华,是假,真正是探明虚实,是否能被英作为殖民地,能否倾销商品,才是重点。





沉墨的可人儿


读了四则答题,惟“沉默的可人儿”有些靠谱,其余皆嚼舌根儿,仍旧厉害啊乾隆盛世之逼仄思维泛滥,愚蠢透顶!

1919年,青年志士陈天华蹈海殉国,留下了“灵根尽去,痼疾久成”八字遗言,已经失望至极 —— 中国落后世界,并非“礼仪”之争,实乃“文明”之败。

题作者何其浑噩!答题者又何其懵懂!

路见不平,附言几句。


闻鲁生


中国失去一次与近代工业机会


爱好民俗老物件超哥


让英国彻底明白谁是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