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最残酷的“九子夺嫡”之争,为何最后胜出的会是雍正?

李顺Leesun


雍正在“九子夺嫡”中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凭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八个字——韬光养晦、作壁上观。


如果大家到故宫参观,会看到一幅名画《卞庄刺虎》,为什么说它是名画呢?因为它出自我们今天的男主角——雍正之手。

这幅画讲的是,有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卞庄见了想去杀老虎,却被童仆拦住了,童仆劝说他:“两只老虎分食一头牛,一定会争斗起来,你大可以等它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动手嘛!”卞庄觉得有理,便耐心等着。果不其然,两只老虎一死一伤,他只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两头老虎。

这幅《卞庄刺虎》可不就是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真实写照,在太子派与反太子派轰轰烈烈的厮杀对抗之中,他却抽身而出,做起了自己的“天下第一闲人”。

“九子夺嫡”夺的是什么?自然是皇太子胤礽的储位,与之相对抗而形成的反太子派,显得更加人多势众。在这个凝结而成的利益集团中,以庶长子老大胤褆为先锋、以好人缘的老八胤禩为灵魂、以相当有钱的老九胤禟为经济支柱,没什么太大用处但出身高贵的老十胤䄉是他们坚定的拥护者,后期因为利益关系老十四胤禵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这两个集团的数次交锋中,哪一方都没有讨到便宜,甚至可以用两败俱伤来形容。

反太子派

  • 皇长子胤褆

老大胤褆做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废太子后,迫不及待地和老爹康熙说要替他杀了废太子胤礽,气得康熙直接在朝堂宣谕,“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后来又被揭发镇魇废太子(行巫蛊之术),被康熙幽禁至死,彻底消失在了政治舞台。

  • 皇八子胤禩

老八胤禩倒是聪明,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更何况还有个猪队友老大。一废太子后,老八接手内务府,不仅没有严惩废太子的爪牙,反而从轻处理,做了一辈子皇帝的康熙怎么会看不出这是在邀买人心。再说当初老大胤褆见自己无望储位,转而直接和康熙举荐老八,这下两位又都添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图谋储位的心思也暴露无遗。

在康熙想复立废太子时,大臣们却一个个都推举贤名在外的老八,这无疑是对皇帝权威的极大挑战,康熙自然异常愤怒,他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此后开始数次打击这个他曾经很喜欢的儿子,直到后来的“毙鹰事件”,老八深受打击,一蹶不振,对于储位的幻想也早已破灭。

  • 皇十四子胤禵

作为老四同母弟弟的胤禵,和八爷党成员走的更近,更多的是相互利用。老大、老八相继落马后,八爷党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拉拢此时风光无限的十四阿哥,而十四也想利用群龙无首的八爷党力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可天算不如老爹算,虽然十四是康熙亲封的大将军王,也一直深得圣宠,可康熙并没有传位给他的打算。个性爽直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喜形于色,这是作为帝王的大忌,康熙又怎么能放心他。

太子派

老二胤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代表人物。一岁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对他近乎于溺爱。要不是贪婪越权、结党营私、甚至于让康熙认为他有谋反的嫌疑,也不会两度被废,最终不得翻身。

老话怎么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其他皇子斗的如火如荼之时,老四胤禛却跑到了康熙身边做起了孝子,服侍起老爹的生活起居。在察觉康熙想复立废太子时,又多次以“骨肉之情”为废太子保奏。还抽空主编了一本《悦心集》,来表现自己的清心寡欲。我们再来看一看康熙对儿子们的期望,“诚孝父皇、友爱兄弟、不结党营私”,老四胤禛完美贴合。再加上步军统领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加持,老四想输都难!


吨吨历史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其中活到成年的有二十四个,在这24个人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之争,史称“九子夺嫡”,在这场事件中,四皇子胤禛胜出,顺利的夺得皇位,年号“雍正”他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

在这九子夺帝的事件中,是9个人,又分为好几派,胤禛的支持者不多,只有老十三胤祥,他虽然支持者不多,但是最后却是他胜出,雍正身上到底有什么闪光点?能够一举拿下皇位。我想这源于康熙老爷子的传位诏书有些关系,康熙的临终前写了一份传位诏书,然后没有人把这份权威的书藏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



在这份诏书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传位于四皇子,胤禛,大家都以为老十四和老八是老四强劲的竞争对手,但是到底鹿死谁手,谁心里也没底,况且老四和老十四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亲兄弟,但是最后却是老四胜出,让人感觉有些意外,而这一切,均在老四的掌握之中,人家就是奔着皇位去的,既然是这样的话,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老四胤禛也是,他为了皇位,在这背后做了很多的努力,他甚至打出了一张亲情牌,那就是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康熙皇帝很喜欢这个孙子,觉得他聪明伶俐,有意要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也一直看好他,但是如果弘历继承皇位的话,那他继承得继承谁的呢?肯定不能越级啊,要不然会发生像朱元璋家一样的悲剧。

所以康熙皇帝早就想好了,必须传位给四皇子,才能保证皇位传给弘历,弘历接他爸爸的班,也是名正言顺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老爷子在写传位诏书的时候,才会写上:船位于四皇子胤禛,所以说,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是因为有人给他推波助澜,再加上他自己的聪慧,这才能够成功。


佳宁姐姐说历史


康熙有二十多个儿子,就是普通人家儿子多都会面临互动争财产。何况帝王家。最有竟争力的只有九位,所以很多人讲九子夺嫡。也并不是九子都要夺嫡,其实这九子也分成几派。1皇长子2皇太子3三皇子4四皇子、十三皇子(以四皇子为主)5八、九、十皇子、十四皇子(前期以八皇子为主,后期以十四皇子为主) 个人认为雍正夺嫡成功的原因

皇太子被废:

在满月时就册封为太子,这在清朝是仅有一次公开册立太子。其母仁孝皇后难产而死,也许是康熙把对皇后的爱转到太子身上。初期太子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只要康熙一天未死,太子未继位。其他皇子就有机会了。何况太子两度被废,已排除在外。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被废(大阿哥做了不少工作)太子第一被废时,夺嫡之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康熙才复皇太子位,也许是给其一个机会。康熙五十年后,康熙再次废了太子。之后有人提议新立太子和让旧太子复位。康熙均不同意,说明对其彻底失望。理论上除了旧太子之外,所以皇子都会有机会。在康熙五十年以前诸皇子把所有枪口都对准太子。(雍正躲在背后)

竟争对手的减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真正的竟争对手

大阿哥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康熙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算是彻底否决了大阿哥当太子。三阿哥常年修书,虽有心但无力。又没有什么派系。康熙交给他的任务大多是修书之类的。派系都是一些学者,翻不起浪。 八阿哥在太子第一被废前后到处活动,让人推举自己为太子。康熙帝怒斥八阿哥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康熙五十三年发生了毙鹰事件。有可能是意外,但很大可能是其他人下的手。康熙诏诸皇子讲八阿哥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然后康熙说出了更绝情的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五十四年康熙谕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其实八阿哥已经无望夺嫡了,所以八爷党推十四阿哥夺嫡。


九阿哥在康熙年间的爵位不过是贝子贝勒,连郡王都混不到。而他一直想把八阿哥十四阿哥推上太子之位。在八阿哥因第一次废太子囚禁时,九、十四一起为八阿哥仗言。八阿哥被锁拿发审时,九、十四两人居然也带着锁铐随行。以示共患之意,还带着毒药愿同死。太过于讲义气,对八、十四阿哥非常好。一直为两人能当太子而奔走结党。前期推八,后期推十四。十阿哥也是力推八阿哥为太子的。 十三阿哥在第一次太子被废中卷了进去,并幽禁一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三人并列,说明十三做的事应不亚于皇长子。一年后放了出,也许是康熙以前太喜欢这个儿子。重新给个机会朱批上说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严加约束,必当生事。一个非勤学忠孝之人,岂能为皇太子。所以十三阿哥也是被排除在外。但其对于雍正则是绝对的忠心。十三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他只会帮雍正。 所以说雍正的所有对手都倒下了,康熙五十三年后。雍正只剩下一个对手十四阿哥。

诸阿哥锋芒毕露与雍正的韬光养晦 :

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等都是在夺嫡之争中,过于表现和急切。并暗中勾结连党。雍正肯定也有,但雍正多在暗地里。至少在康熙眼里雍正比他们要好的多。 在太子前后两次被废,雍正在明面上没有什么动作。让康熙觉得雍正并没有参与其中。又未让手下推举自己为太子,这让康熙更加信任雍正。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支持太子复立。太子复位后,雍正封为亲王。康熙在世时只封了三四位皇子为亲王,八以后的没封。第一次废太子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康熙不得已才复立太子。在这方面雍正贏得康熙的好感。 雍正在跟太子交好的同时也跟八阿哥等交好。让人以为他是老好人,谁都不会特别在意他和特别的去对付他。雍正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皇子维持和气。在康熙面前表现:孝父、尊兄、爱弟。表面上雍正并没有参与夺嫡之争,这赢得了康熙的好感。

四爷党,人数不多,让人看不出有党:

党争为历代帝王所忌讳,特别是一党独大的情况。 四爷党不像八爷结党弄的人尽皆知,特别是康熙一清二楚。在夺嫡中康熙处理了一批八爷党的人。太子党、大阿哥党都处理了一些人。而四爷党的人数不多,但实用有用。四爷党有那些人:1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人都入值南书房。官位虽然不是很高,但常常跟随康熙身边,并参与军政。南书房是康熙年间的权力中心。不是一般人都能入值南书房的: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张英是雍正的老师。张廷玉在雍正时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所以雍正能清楚的知道康熙的一些想法。张家父子自然偏向于帮雍正。



2隆科多,佟国维的儿子,佟国维推八阿哥为太子,两处压宝。任步军统领,掌握着京师的部分警卫武装。康熙非常信任,让他监视诸皇子和王公大臣。所以雍正能通过隆科多而得知诸皇子和大臣的事。隆科多和康熙是表兄弟,又是姐夫和小舅子关系。雍正是由康熙的皇后佟佳氏抚养大的。佟佳氏就是隆科多的姐姐,佟国维的女儿。佟国维的妹妹是康熙的生母孝章皇后。隆科多的妹妹悫惠皇贵妃,抚育过乾隆。在清朝隆科多是唯一让皇帝公开称舅舅的。(佟佳氏是汉八旗) 年羹尧,李卫等人只是家臣家奴而已。年羹尧任陕甘总督是牵制八爷党在地方的一棋子。面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前并未活跃在政治上,是雍正继位后田文镜请了他做师爷。有很多人讲邬思道是二月河虚构的。清人的春冰室野乘记录:世传其幕客邬某事,颇奇特,因撮记之。邬某者,绍兴人,习法家言,人称之为邬先生。文镜之开府河东也,罗而致之幕下。 就算是虚构也不是二月河虚构的。


雍正的政治才能和尊释教道学 :

雍正经常巡江浙,对治理黄河、淮河工程进行验收。多次随从巡幸、外出代办政务,足迹遍于中国主要地区,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历史问题,对于民事非常了解。特别留意康熙帝处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锻炼了处理某些政事的能力,获得了从政的一些经验。八阿哥贤的称号是八爷党吹的,只有康熙的认可一句胜过群臣百句。表面上雍正把心思都放在治国之上,表现的无争储之心。而八阿哥却到处活动。雍正表现孝顺忠诚,吃斋念佛,富贵闲人,康熙从未怀疑过他有争位的企图。 康熙知道诸皇子矛盾重重,谁继位都会打压过去的对手。雍正表现的尊释教道学,又信佛。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像唐太宗不选像自己的魏王,反而选晋王李治。就是怕魏王继位会对兄弟下手。而李治比较仁慈,他继位皇子都能保存。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兄弟相残。大阿哥、太子、八九十十四阿哥等在这方面让康熙非常不满。

十四阿哥好为将 :

十四阿哥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但重情义只是对八九十阿哥。心直口快,政治才能平庸。军事上是个天才,康熙非常欣赏。康熙后期的矛盾在内部而不是外部。需要的是一位能治理内政改革的帝王而不是统军打仗的帝王。雍正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而八爷党多以仁义收买人心并不得罪人。三国时曹操曾问长子想法,长子曹彰讲好为将,曹操大笑。特别是太子被废,八爷党到处活动。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任大将军王,八阿哥知道自己无望,于是八九十支持扶持十四阿哥夺嫡。十四阿哥也是动了心思在八爷党的帮助下四处活动。八爷党的这些动作康熙是知道的,也引起了康熙的不满。而十四跟八爷党过于亲密,这是康熙所不喜欢。



康熙年纪大了,如有立十四阿哥之意应早召回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病重,完全是来得及召回的。当时康熙还让雍正代替自己去祭天。清史稿: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而圜丘祭天在清代是大祀,当由天子亲祭。康熙派雍正代祭正是表明要传位于他。清史稿: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穀、太庙、社稷为大祀。祭服圜丘、祈穀、雩祀,先一日,帝御斋宫,龙袍衮服。康熙五十七年后至康熙六十一年这五年中十四阿哥一直在外征战,很有可能是让十四阿哥远离夺嫡之争。但十四阿哥经常跟八爷党密谋书信往来。有人讲雍正是把康熙的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这是不对的。1古代用的是繁体字。2清朝的召书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就是汉字能改,满蒙文如何改? 雍正继位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把康熙年间留下的弊端大多加改正。还不如讲雍正伪造遗诏,这还更说的通。雍正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在位十三年留下的朱批过千万字。康熙驾崩时国库只有八百万两,雍正驾崩时有六千万两。乾隆这败家子驾崩时只留一千多万两给嘉庆。


小鸿哥


  • 自古宫廷争权都比较惨烈!为什么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最残酷呢?因为自古以来争夺皇位的都是皇子之间!而九子夺嫡残酷的是,皇帝康熙直接参与了事件当中!而且直接处置了两位皇子!一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也可以说是最惨的一位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在太子位37年,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康熙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最后康熙为了巩固政权,所以废了太子,直接圈禁至死!
  • 第二位是皇长子胤褆,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甚至用巫术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胤礽,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巫术的事情,终其一生亦被囚禁!
  • 其他七位皇子分别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 三阿哥胤祉喜好文学,著名古典文学《康熙字典》就是他主笔写出的,但三阿哥文学功底厚实,政治头脑太过单纯,单纯到以为他只要将文学搞好,康熙就会传位于他!而且还四处联络秘党,找过高人打卦!但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里!只不过康熙压根就没有把他考虑到继位人名单里,所以一直没有理他!康熙朝封为亲王!雍正朝获了欲加之罪,削爵至死
  • 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还有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是雍正帝的亲弟弟)都是属于八爷党的!跟四阿哥胤禛争位最激烈的党派!虽然八阿哥天资聪慧,行事成稳!深得朝中大臣们的支持!但八爷党行事太过高调!太过冒进!不得圣心!而康熙喜欢的正是四阿哥胤禛的与世不争,韬光养晦的性格!所以康熙直接打压了八爷一党,撸了八阿哥的爵位!然后又复职!一直到雍正雍正继位之初,为稳定人心,封为廉亲王。胤禩倒也没有犯什么错,却因为种种欲加之罪,最终被胤禛治罪。剥夺爵位,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大概是“俎上之鱼”的意思。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中。九阿哥随着八王的衰败,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其意一说为“猪”,另一说“讨厌的人”,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十阿哥其母是皇贵妃!古代皇家是子以母贵!所以十阿哥的地位要高一些,下场没有那么惨!只是被软禁起来,直到乾隆继位复了职,直到乾隆六年病死!算是得了善终!十四阿哥因为是胤禛的亲弟弟,下场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派去守皇陵!虽然郁郁而不得志!但也算是得了个善终了!

  • 十三子胤祥,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但是在胤祥十三岁那年就死了,后来胤祥交给胤禛的母妃德妃抚养,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甚至好过十四阿哥!胤祥懂得君臣有别!一直是谨言慎行!做事更是任劳任怨!所以在雍正朝一直受雍正的重用!但胤祥因为被康熙囚禁过,身有顽疾!所以年纪轻轻就病逝了!雍正甚至为他的逝世很是伤心!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上朝!
  • 至于四阿哥胤禛为何会胜出?主要就是因为胤禛在康熙活着时,从来不参与任何纷争!勤勤恳恳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他人!在外交小心翼翼,对外表现的是毫无争位之心!在外更有冷面王爷的称谓!从不搞党羽!深得康熙圣心!
  • 有理由相信,康熙最终选择的接班人就是胤禛。康熙六十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来之后代祭太庙;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礼。临终那天,丑刻急召胤禛,寅刻召其他皇子,而十四阿哥胤祯先是于康熙五十七年出征西藏,康熙六十年回京,同年再次被派往西北。如果胤祯是选定的储君,康熙没有理由在自己垂老的时候,将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远置千里之外。对于当时而言,储君为国本,边疆遥远,交流通讯落后!如有意外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可以确定康熙帝看好的就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 至于有野史传:康熙帝是因为胤禛的儿子弘历而立胤禛为帝的!其实这个真的不靠谱!因为康熙第一次见弘历的时候,弘历已经十二岁了!而且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康熙于次年六十一年驾崩的!所以康熙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因为喜欢弘历而立胤禛为帝的!以千古一帝自称的康熙怎么会如此草率?所以这个传言根本不成立!以上全为个人拙见!大家有何好的见解,多多交流!

十哑君悟史


“只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帝王家族儿女惨淡的命运,可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仿佛一出生便拥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亲生手足之间也不惜痛下杀手,为其一生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历史长河中,帝位之争所造成的流血事件从来不是少有之事,无论在这个过程中竞争有多么的激烈,谁最终能够坐上那张龙椅就是最大的赢家,而细数各个朝代,大清所发生的“九子夺嫡”将兄弟之间对于皇位的争抢推向了历史性的高潮,康熙这九个儿子明争暗斗,手足相残,直到如今这个故事还被各大影视剧重现在世人面前。

那么,作为最后胜出的优胜者,四皇子胤禛是如何夺得帝位的?

诸位皇子分门立派,各自形成组织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尽管讲的是“九子夺嫡”,也并不是说这九个皇子都争着抢着要成为皇帝,而是他们各自凝聚成几股势力,推举各个势力中的代表人物登上皇位,其中包括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大千岁党,以皇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

在众多党派之中,八爷党的实力不可谓不强,除了八阿哥之外,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全部都参与其中,凝聚起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而八阿哥为人也乐善好施,再加上天资聪慧,在当时也被很多人选为储君的最佳人选,看起来非常有望成为下任皇帝。

而四阿哥胤禛在当时的支持人数并不多,由于他平常明面上从不参与任何纷争,只顾着勤勤恳恳地做自己的事情,在大臣之间还有着冷面王爷的称谓,自然让人觉得他争帝无望,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九王夺嫡达到白热化阶段时成功突围。

各大党派分崩离析,注定走向失败道路

二阿哥母后仁孝皇后生前与康熙十分恩爱,在生育二阿哥难产身亡后,或许是对妻子的愧疚与缅怀,二阿哥胤礽在满月时就被册封为太子,可过早确立皇太子,且康熙对其十分宠爱,注定让二阿哥成为众位皇子首先打击的对象。

但即便这样,二阿哥在担任太子期间仍未收敛他的暴躁脾气,尽管康熙皇帝处处加以包庇,可二阿哥仍在太子为37年后,逐渐暴露其上位的野心,与康熙皇帝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被废,在被人利用的漩涡中成为了牺牲品。

而大阿哥迷信喇嘛,由于太过于嫉妒二阿哥太子之位,竟然运用所谓的巫术来谋害皇太子,想要趁机谋夺储位,不立嫡则立长,在被三阿哥揭发之后引得康熙震怒,将其囚禁。

而反观八爷党,虽然其在前期一度被认为担任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出身贫贱,加上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性格,一度让八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坚信事在人为这四个字,所以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他广结朋友,为人也十分谦和,可错就错在他集结的势力太过于庞大,庞大到引起了当时尚在皇帝之位的康熙的注意。

由于八爷党中有十四阿哥参与,所以当时无论是朝中权贵之臣还是其他不得意的皇子兄弟,八爷党的大门永远为其敞开,就这样,长时间明目张胆的招纳势力,使得八阿哥的政治野心过早的暴露在康熙的视野之中,于是被猛烈的打压,在推选新太子时,众人推举八阿哥担此大任,却被康熙斥责他“结党营私”,至此,八阿哥已无继位希望。

雍正韬光养晦,最终取得胜利

而反观九王夺嫡全过程中四阿哥胤禛的活动,在前期时并无任何异动,此时正是四爷党韬光养晦之时,没有到特定的时机绝对不会擅自出手,而在九王夺嫡到达白热化阶段后,他又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儿子弘历送到年事已老的康熙身边,康熙看到聪明灵巧小孙子自然欢喜不已,在讨好康熙这个层面上胤禛比其他人要精明的多。

而再看其党派的组成班底,无论是十三阿哥还是年羹尧、隆科多,个个都是能干实事的人,能力也都十分强劲,况且细数下来四爷党的人数并不多,也就让其他党派低估了四阿哥的实力,在争斗时没有引来过多的祸患。

纵观以上诸多因素,才是四阿哥胤禛为何成为雍正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说成大事之人要懂得观察时机,伺机而动,如此才能取得成就。

《清史稿》等


汗青正浩


在中国古代,帝位的争夺向来十分激烈,兄弟手足自相残杀,是政治斗争的常事。而在清朝康熙时代,皇子争夺帝位到达了新的高度,其激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康熙序齿的儿子一共有二十四位,其中有九位都参与了夺嫡,这段血腥的政治斗争,被称为“九子夺嫡”。

在夺嫡的九位皇子当中,二阿哥胤礽是康熙嫡长子,早早被立为皇太子,背景强大;八阿哥胤禩能力出众,支持者众多;皇十四子胤祯在军中影响力巨大,握有军权。皇四子胤禛在参与夺嫡的九子当中,并不起眼,他生母身份平庸,既无背景,又无人脉,康熙对他的态度也谈不上多么宠爱。可是,九子夺嫡最终的结果,却是皇四子胤禛胜出。那么,胤禛为何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夺得帝位?

雍正能够夺得帝位,依靠的其实就是四个字,韬光养晦。其实在九子夺嫡当中,有许多皇子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但他们就是因为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最终功败垂成,“八爷党”的失败,就是例子。

在皇太子被废以后,宫中呼声最高的皇子,就是八阿哥胤禩。胤禩出身低微,他的母亲乃是包衣出身,也没有受到康熙的宠爱。不过胤禩很争气,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身为皇子,懂得礼贤下士,待人亲和。由于能力出众,胤禩的身边很快就聚集一群支持者,其中还包括皇九子、皇十子以及皇十四子。

胤禩有大量的政治资源,可是他不懂得韬光养晦,导致自己被康熙厌恶。在太子被废以后,八爷党中的许多人拥护康熙立胤禩为太子,可是他们越是支持胤禩,康熙就越是觉得胤禩结党营私。较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野心,使得本该最有机会的胤禩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胤礽的失败与八爷党一样,他同样不懂得韬光养晦。身为嫡出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洋洋得意,行事鲁莽,不知轻重。在索额图被康熙清算以后,皇太子本该与他划清界限,但他却多次触犯康熙底线,总想着尽早上位,令康熙厌恶至极,直接将他废掉。

与八爷党和太子党相比,皇四子胤禛就聪明的多,他深知韬光养晦的重要性,极好的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在康熙众多儿子当中,胤禛处于中庸,没有什么缺点,也没有什么优点。胤禛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他借助佛家,表明自己对于皇位没有什么想法,避免树敌,同时也使得康熙对这位儿子很是满意。

而且,胤禛很懂得讨康熙欢心,他常常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去见康熙,使得康熙十分开心。胤禛懂得隐忍,在初期,他一直在积蓄力量,不与任何势力发生冲突,但暗地里却一直在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其他皇子为帝位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胤禛行事低调,待人谦虚,表面上不与人结党,这使得厌恶诸位皇子的康熙,却对胤禛刮目相看,最终将帝位传给他。


历史战争


九子夺嫡,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影视剧中常有描述,也是古代争夺皇储之位中,最惨烈的一次,最后胜出的居然是那个 “不显山” “不露水”的四阿哥胤禛,这是为什么呢?我就为各位看官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九子夺嫡”是有三股势力,太子党胤礽的势力,四爷党胤禛的势力,还有人多势众的八爷党。而败得最惨的首数八爷党,成大事不一定要人多势众,下面我一个一个的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

1.八爷党:

胤的母亲是包衣出身,古代讲究出身是极其严重的,我们经常讲“母凭子贵”在清朝多数是“子凭母贵”但是胤禩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因为他相信“事在人为”就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努力勤奋,在康熙众多皇子中首先脱颖而出,胤禩这个人风度翩翩,向来礼贤下士,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完全没有皇室子弟的那种嚣张跋扈,所以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团队核心人物是 十四阿哥胤祯(是四爷的同胞弟弟)

可是就是这样,注定他的失败,因为胤禩团结的对象太多,什么朝中权贵,失意皇子,尤其是拉拢了胤禔,康熙的长子。每每到关键时刻这位大阿哥就给八爷党“使坏”制造了麻烦。这样也导致了胤禩的政治野心过早的暴露,在太子第二次被废的时候,康熙要让众人推举皇子继承太子之位,众人便马上推选胤禩,结果被康熙骂,说他“结党营私”,后来雍正继位后,八爷党又给雍正使坏,雍正不得已就算背上“残害兄弟”的罪名也就把八爷党一网打尽。最终胤禩以“阿其那”这个名字死在牢中。


2.太子党:其实太子党最大的靠山是索尔图,而且从他一出生开始就成为众兄弟的打击对象,胤礽是赫舍里皇后的独子,倘若他能学会韬光养晦,避免触犯挑战皇阿玛皇权这一类的低级错误,相信他还是能够顺利继位的。可惜他根本不懂如何恪守太子本分,总想着尽早上位,结果总是被人利用,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3.四爷党:胤禛的成功,班底精准,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马齐,隆科多,李卫,张廷玉,这些人都是能干事的人,一个比一个能力强。还有就是胤禛自己本人,他懂得韬光养晦,时机不到绝不出手,隐忍,把自己的才能不显示给所有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们所有人都比我强,我只是个闲人,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懂得如何讨好皇阿玛,就在 “九子夺嫡”最白热化阶段,康熙心力交瘁之时,他把弘历送到康熙身边“解闷”而康熙又很喜欢这样小孙子,心里面已经打算让这个孙子做 “隔代接班人”所以胤禛的成功是必然的,他比前面两位要高明的多。


神话靓靓


雍正在激烈的皇位竞争中一直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角色,最后却能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情况下就像是一匹黑马横空杀出,最后登上皇位,君临天下,确实让人很惊讶!雍正的母亲是满洲正黄旗一位护军参领的女儿,并以秀女的身份入宫,而且一直不受康熙皇帝待见,所以庶出的雍正身份并不高贵,在他出生以前他的二哥胤礽就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大清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太子胤礽被废了,由此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序幕。那雍正为何是笑道最后的人呢?

雍正是一个非常善于审时度势的任,作为一个政治家或是野心家,他的高人一筹就在于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自己应该干什么。皇太子被废以后其他皇子激烈争夺皇位,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在夺嫡之战中先后陨落,这为雍正提供了前车之鉴,在波诡云谲的夺嫡斗争中雍正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表面上雍正把自己和皇位之争切割开来,以此证明自己对皇位没有任何兴趣,免去康熙皇帝对自己的猜忌,他明白康熙对自己手中紧握的皇权看的很重,对皇子觊觎皇位的做法很是反感,为此他不得不伪装自己。

在雍正夺嫡之中一个叫戴铎的任可谓是功不可没,戴铎这个人知识渊博,善于计谋,雍正发现他之后对他培养并加以重用。在康熙皇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胤礽的次年,戴铎就给雍正写了一封密信,为雍正夺得皇位进行周密谋划,戴铎告诉雍正在康熙面前不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好,但不能过分展示,在众多皇子之中争强好胜一定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所以他向雍正提出了夺嫡的十六字方针:“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他忠告雍正“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雍正对戴铎提出的忠告十分重视,并按部就班的贯彻执行。

雍正登上皇位最为关键的就是后台比较硬,这个人就是隆科多。雍正的母亲是包衣人后代本来他是没什么后台的,但是因为雍正的母亲身份卑微,雍正出生后以后就被皇后佟佳氏抱走并抚养长大,佟佳氏一直视雍正为己出,而隆科多就是佟佳氏的弟弟,雍正的舅舅。佟佳氏本是东北的富商,富可敌国,努尔哈赤起兵都要向他们借钱,清朝建立以后佟家成为皇亲世族,名望与地位无人可比。康熙晚年隆科多凭借家族名望身居要职,掌管京城卫戍大权,康熙去世以后为了能让雍正顺利登上皇位,隆科多率领军队关闭九门六天,命令诸王不得命令不允许踏进京师一步,就这样雍正顺利控制住了局面并稳稳当当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雍正能够登上皇位隆科多可谓是居功至伟,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人最后却被抄家并圈禁致死。


微风书房


胤禛的政治水平比他的兄弟们要成熟的多,这也是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的亲生母亲一开始只是个宫女,所以胤禛的起点并不高。

四皇子胤禛从小是被佟佳氏养大的,佟佳氏是贵妃。但康熙中后期就没有皇后,佟佳氏就是后宫的实际主人。虽然佟佳氏的权势很大,但胤禛毕竟是养子,他和佟佳氏也很亲近。但从小就不受待见的胤禛,还是要比他的兄弟们要早熟的多。寄人篱下的胤禛,从小就知道看人眼色,以此来保护自己。

一开始胤禛就是做闲散王爷,四处游玩,还好打抱不平。在旅途中结识了不少年轻才俊,这为他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皇子胤礽第一次被免去太子时,以八皇子胤禩为首的诸多皇子,积极参与到夺太子的斗争中。胤禛却看得很透彻,他看出康熙不是真的想要废胤礽,康熙只是做出一种姿态,表示对胤礽的不满。所以,胤禛就去劝说康熙,还为胤礽说了不少好话。

果然,就在八皇子胤禩他们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康熙又把胤礽恢复了太子。对此康熙对胤禛的评价相当高,说他“深明大义”、“肚量过人”,而八皇子胤禩他们却被禁足在家。

这一次最大的赢家就是胤禛,他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反而得到康熙的认可,也锻炼了政治才能。

后来胤礽二次被废太子,这一次康熙决定不宣布太子人选,以免之前众子夺嫡的情景再次发生。此时,胤禛也萌生夺嫡想法,也在暗中进行。

胤禛知道关键在于康熙的态度,于是他就主动向康熙靠拢,暗中在朝中扩大自己的力量。这不能做的太过明显,不然就走了胤礽的老路。

所以胤禛在康熙面前好好表现,一副宽厚待人,孝顺的好儿子形象。就这样胤禛成功的在康熙心中扎根,康熙死后将皇位交给了胤禛。


老虫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在这场夺嫡之争中,若看实力的话,八阿哥胤禩算是最强的一派,为此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都对他当上皇帝一片看好。

然而大家也看到了,反而是实力不如他的胤禛(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笑到最后,这究竟是所为何故呢?

简单的看有几个理由:

1、在争夺的初期,雍正采用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并没有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意图,引起康熙的反感。

2、胤禛(雍正)自身的优势也很多,而这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3、八阿哥胤禩集团的势力太大,引起了康熙的猜忌,威胁到了其皇权。

一、九子夺嫡”,雍正胜出。

所谓“九子夺嫡”指康熙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事情。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太子之后,引起了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此时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谋求储位的愿望(这其中包括已被废黜的胤礽)。

只不过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还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势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觉得自己没戏,早早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其实。

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老九、老十是老八同党,是助老八争位的,他们自己并无野心;老十三是助老四的,他自己也无意争位。

至于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阿哥胤祹深知皇位轮不到自己,加上他们也无此奢望,于是安安稳稳地当着自己的亲王,跟谁也不搀和。

后来,老大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两次废黜,其中第二次废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再不会立他了,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

老三胤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塘浑水,主动早早退出了竞争行列。

这样,实际的竞争者只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后,老四胤禛胜出,即雍正皇帝。

二、为何是雍正笑到了最后?

1、在争夺的初期,雍正采用了韬光养晦的政策。

在康熙在位的后期,面对已经垂垂老矣的康熙皇帝,他的那群儿子们都想得到那炙手可热的皇位。不过在皇位争夺的初期,老四雍正并不占优势。

当时在朝中势力最大的是八爷党,老八、老九、老十集团势力很大,很多朝臣都是这一集团的成员。

太子胤占据法理上的制高点,但是从实力上来说,他并不如老八,但起初他有康熙的支持,因此占据优势地位。

至于其他的皇子,虽然有自己的势力但都不足以争夺皇位。真正的变数在于太子被废以后,太子胤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最终被康熙废除了皇位。

在废除太子的过程中,康熙顺带击垮了跃跃欲试的老大。随后康熙提出由朝臣们推荐太子人选,在这方面,老八的优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大多数朝臣都支持老八,这成了康熙的大忌。

作为一个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皇位不稳。在推荐太子这一事件中,老八集团展现了强大的力量。

强大到威胁到了康熙,以至于康熙不得不反击。康熙直接出手,重创了老八集团。在此之后,老八不能说彻底告别了皇位,但继位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

此时的老四则十分低调,他明白此时不是自己出手的机会。这是皇位的第一轮较量,在这一轮较量中,老大和老二彻底废了。

老八集团遭受重创,老四和老十四这对亲兄弟则开始崛起。

2、老四的优势太多,这也是康熙的选择。

在皇位争夺的第二阶段,老四和老十四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老十三是雍正的铁杆,而老八集团转而支持老十四,老十四成了八爷党的B计划。

在康熙在位的晚期,西北准噶尔部再度叛乱,清朝派往西北的军队一败再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十四被派往了西北前线。

此时的老十四手握重兵,而且成了所谓的大将军王。雍正在京师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但是其一直在干实事。由于其十分低调,这也赢得了康熙的好感。

我们回过头来说老十四,老十四在康熙57年奉命出征西北,在康熙60年曾经返回了京师。

当时康熙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如果康熙有意传位给老十四,绝不会在几个月以后,再次派遣老十四前往西北。

康熙没有选择老十四是必然的,老十四虽然骁勇彪悍,但其没有接触多少政务,虽然国家仍有战事,但已经不是什么大仗。

对于康熙来说,他需要一位能够发展国家经济的继承人。在这方面,其他八人都不如老四雍正。

3、整个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胤禛表现出中立的姿态,既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对任何一方。

这样一来,其他各方斗得你死我活,胤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不知道胤禛沉溺佛道和山水是麻痹康熙和政敌的一种手段,还是这就是他本真的性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但确实这种策略很有效果,让他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雨中安然走过,最终登上大宝。

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胤禛(雍正)的韬光养晦,淡泊明志,才化解了康熙对皇子们欲夺其皇权的猜忌,再加上胤禛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所以才在“九子夺嫡”中笑到了最后。

而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等其他皇子,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丧失了皇位继承权,到了雍正继位之后,被其秋后算账,可悲可叹!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