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瀚海说史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从直接结果来看,似乎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收复了新疆的广大国土;

但是从间接结果来看,1894年的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否有因为过于重视塞防,而导致海防不足的原因呢?左宗棠花费数千万军饷固然收复了新疆,但是假设以这数千万军饷用于海防,多添些军舰炮弹,那么是否会有甲午之败呢?甲午之战失败,丢失台湾,东三省也成为日俄的砧板上的肉。收一新疆,不能弥补国家资财万一,反而需要中央不停的输血以维持;而失台湾和东三省,则如心头割肉,切肤之疼。孰轻孰重,大家可以想一想。

大抵国人是不乐意去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考虑这个问题,似乎未免有贬低左宗棠,而为李鸿章开脱的嫌疑。


是否收复新疆,问题从来不取决于想不想,李鸿章也好,左宗棠也好,包括慈禧,光绪也好,说不想收回新疆,是不对的;那问题在哪里?在于能不能,值不值?


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已经真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很多人讲,没有左宗棠收复新疆,今天的中国岂非要失去一大片国土?

问题是,被俄罗斯占去的150万平方公里也还在俄罗斯人手里;越南自从独立于中华帝国之后,千年来也保持了独立地位。

那为什么不去收复被俄罗斯占领的这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呢?为什么不去收复曾经的中华帝国的领土越南呢?

还是那个问题:能不能,值不值?


对吗?

想不想是一回事,而能不能,值不值,又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任何人和政府,不考虑能不能值不值的问题。

这不是现在流行的a和b你喜欢那个,你回答我两个都想要的问题。

真实的历史中,往往需要你做出取舍,在想不想之外,必须考虑能不能,值不值的问题。


因为被俄罗斯早期占领的这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很快就已经俄化,所以收复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值当;而越南,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试图统一越南,元明清,无一例外,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这是不能,也不值。


新疆问题其实也类似。

对于我们小民而言,自然可以大喊我都要,统统都想要。

但是作为左宗棠李鸿章这些真正意义上掌握这国家命运的人,他们就不能只是想不想的问题,他们必须考虑能不能,值不值的问题?

左宗棠的回答是能,也值。最终他的确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成功的收复了新疆。从结果来说,挺好的。

而李鸿章的回答是,能不能,不好讲,得打过才知道,但是值不值,就很明显:不值当。打不过当然不值当,但是就算收复了新疆,是否值当?李鸿章内心多半也是认为不值当。


很多人都称赞左宗棠的功劳,认为左宗棠能战敢战,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大豪杰。

这是因为左宗棠确实赢了。如果输了呢?如果输了,军费还是花出去了,海防还是如真实历史一样,不会有加强,甲午战争基本也就还是同样的结果。那么满清不但丢了新疆,也丢了台湾,东三省。

那时候,还有人会说,左宗棠是大英雄大豪杰么?

好比某些人天天喊北伐喊的贼凶;结果韩侂胄大举北伐,难道不应该是岳武穆第二么?结果,韩侂胄北伐失败,自己被自己人砍头送给了金国,还上了宋史奸臣传,别说岳武穆第二做不了,就是想归隐田园也是痴心妄想。找谁说理去?



一个人身体非常好的人,你让他丢100块钱扔到垃圾堆,他肯定不肯,会想:我脑子有病么?

一个人倘若身体得病了,你让他丢1000块到医院,他肯定屁颠屁颠,而不会丝毫疼惜这1000块;

一个人倘若到了需要截肢,或者需要切除某些部位的时候,他们多半肯不肯呢?还是肯的。为什么?因为为了保命,扔掉一些身体的部位,还是可以接受的嘛;这个时候别说1000块钱,就是让他割肉,他也得心甘情愿。


其实,治理国家也是这个道理。太平盛世,人人心高气傲,别说大片国土,就是一块没有人烟的海岛,一块荒地,也要和人挣的头破血流,打生打死;

而倘若国势日蹙,捉襟见肘,到了王朝末期,就别说什么海岛,什么荒地了,便是好山好水,锦绣江山,也愿意割肉割出去的。只要能活着便好。


这不是哪个统治者的喜好,而是时势使然。


很多人看了半天,心说,不知道你在说啥。

总结下:海防和塞防之争,哪个对哪个错,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孰是孰非,也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哪样。

加入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中,将新疆之战的军饷挪作海军之用,而此后赢得了甲午海战,还会有谁觉得海防不及塞防重要呢?还会有谁觉得李鸿章不如左宗棠呢?

以成败论英雄,以既成事实去倒推历史人物当时的选择,既不公允,也不可能真正的为后来的执政者提供借鉴。

曾左李,真正排名的话,曾第一,李第二,左第三。

左宗棠有大将之才不假,但是要说谋略深远,确实远远谈不上,不及曾李。


我不是觉得左宗棠有错。

我只是觉得,李鸿章也未必错。

讨论历史,讨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跳出成败论英雄的窠臼,而应该站在一个更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当时的海防和塞防的争论。


明朝末年,崇祯外有后金强敌,内有农民起义军作乱,可以说是焦头烂额,顾此失彼;此时人人皆心知肚明,应当和后金讲和,先平农民起义军,后来解决后金问题。然而当时,人人皆以政治正确为第一要紧事,无人敢提出议和,就是皇帝本人,也不敢。最后偷偷摸摸议和被公开之后,还杀了大臣来为自己开脱。

这就是典型的再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误国的最好的例子。


海防塞防之争,其实也是一样。作为国家重臣,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海防塞防就其本身,无所谓哪个更好,无非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时势而已。左宗棠敢战,固然是英雄豪杰;李鸿章不敢战,乃至于议和,也未必不是英雄豪杰。

毕竟,从结果来看,甲午海战的失败,未必不是因为新疆之战耗费军饷过多;

毕竟,从结果来看,虽然李鸿章签订了许多议和条约,但是满清逊位之时,中华民国还是基本接受了满清的完整版图,难道这些就不是李鸿章这些人努力争取的吗?没有李鸿章的折冲樽俎,满清还能保有这么大的土地么?这其实很难说的。对比西亚病夫土耳其,我们很难说,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工作,做的有多么差劲。


倘若一个国家,人人都喊打喊杀,不死不休,一说到妥协,就人人激愤,那最终必然不会有好结果。


张子曰


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誓不还——左宗棠

1866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剿灭西捻军,平定叛乱,但在他用兵陕甘时,新疆的局面却逐渐恶化。于是,刚刚平定陕甘的左宗棠,又面临新的挑战与使命。历史选择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用收复新疆的壮举铸就一生的辉煌。

天山南北,狼烟四起

张骞通西域后,新疆就与中原内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汉就曾在此设置西域都护府,而到唐朝则改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来,由于中原王朝的无暇无力西顾,天山南北多处于割据状态。

清朝入关后,朝廷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在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新疆再次归中原王朝管辖。

然而,好景不长,从1820年开始,在英国人的策动下,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好在大清余威尚存,道光派杨遇春、杨芳等人入疆,平定了张格尔叛乱。1864年,天山南北烽火重燃,形成几个大大小小,由当地上层人占据的力量中心,他们各自为战,彼此彼此相互攻击,为外来侵略势力提供可趁之机。

1865年,位于新疆西部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接受喀什噶尔首领金相印、司迪克的求援,派兵进入新疆。这一举动,如同引狼入室,带来严重后果。

阿古柏到喀什噶尔后,立刻赶走司迪克,夺取了统治权。之后,短短数年,阿古柏自立为王,不仅迅速占据南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而且将势力延伸到北疆。

与此同时,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并与阿古柏勾结。英国也不甘落后,与阿古柏窜通,承认他的政权,还给予其援助。这样一来,天山南北就面临被外国人瓜分的危险。

新疆局面的恶化,引起朝野的重视,朝廷立刻作出回应。在外交上,除派人与俄国公使交涉外,还派遣伊犁将军赴伊犁,与俄国帕科夫斯基谈判;在军事上,命令乌鲁木齐都统带兵伺机而动,并调遣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入疆。

左宗棠是陕甘总督,对新疆的局势十分关心,当俄国侵入伊犁时,他正在攻打河州。由于肃州是出关入疆的必经之路,因此,朝廷命令他尽快攻克肃州。除了派遣嵩武军攻打肃州,左宗棠已经开始布局收复新疆,一边召集旧部刘锦棠等人,一边筹措粮草。

1873年,左宗棠上书朝廷,详细分析新疆面临的形势和应对方案:

“宗棠所以有从内布置、从新筹度之请也,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城克复,我武维扬,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尺寸不可让人。”

国土尺寸不可让人,这是左宗棠对待外国的态度,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鹰派发出的呐喊。

“塞防”与“海防”之争

就在清廷准备收复新疆时,东南沿海又出现危机。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入侵台湾,清廷被勒索白银50万两才平息事件,但东南沿海局势骤然吃紧。沿海各地,因此加强防务,增加经费开支,纷纷要求暂缓对西北的军饷,这给收复新疆带来极大困难。

总理衙门针对海防,提出六项防务意见,分别是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并咨询各省都督意见。各地意见不一致,由此引发海防与塞防的大讨论。

海防论的拥护人,以李鸿章为首,他们主张先放弃新疆,专注东南,将资源用于海防建设。在《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认为:

一、东南沿海比西北边疆重要,“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患愈棘”;

二、新疆位于边陲,不过数千里荒地,即使在和平时每年也要两百多万两军费,已为不值。而且新疆远离京畿,周边列强早有蚕食之心,即便勉强收复,将来也难以守住。

三、资源有限,海防迫在眉睫,塞防耗资巨大也未必见成效,不如先建设海防,等国运好转再收也不迟。

与李鸿章意见相反的是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的塞防论。他认为,俄国入侵伊犁,形势危机,我迟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而且西北安危与东南局势紧密相关。因此,他主张目前应该集中精力,全力收复新疆。

针对李鸿章的言论,左宗棠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明确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他认为:

一、新疆是屏障,新疆无虞而蒙古保,蒙古保而京城安,否则,列强或叛乱势力自西而来,京畿难以抵御。

二、外部势力,主要目的在于通商,一时半会还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时机。

三、绝对不能撤兵,因为一旦撤兵,就会让侵略者看到朝廷的弱点,而给他们向东扩张的机会,到时不独陇右堪虞,蒙古也会不得安宁。

四、西北的饷银,本就不充足。海防也不需要挪用塞防军饷,无论船器还是兵力,都能就地筹措。

左宗棠做过闽浙总督,筹办过福州船政局,对海防不仅不陌生,而且是积极的倡导者,置身西北,对塞防的重要性又感同身受,因此,他提出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主张,兼顾了东南与西北所面临的形势,很符合长远利益。他力排众议,得出必须保新疆才能保全国家安危的结论。

清廷历来将新疆视作乾隆留下的祖宗之地,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因此,最终采纳左宗棠的意见,在加强东南海防、建设海军的同时,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秋媚说:左宗棠、李鸿章是晚清少有的开明之士,他们的眼光,看到了世界,也看到清朝的落后。海防与塞防之争,是两种治国方略的碰撞,它不仅受内部局面影响,也被国际局势左右。这场辩论以及最后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大清国运。


秋媚读史


由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了伊犁,现代人提到“海防”和“塞防”,往往会追捧左宗棠,贬低李鸿章。实际上从清朝晚期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左宗棠的“塞防”策略,还是李鸿章的“海防”策略,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只是李鸿章的“海防”以全面失败告终,左宗棠的“塞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事后诸葛亮”才会认为李鸿章的“海防”是错误的决策。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的一些官僚为了改变清王朝落后的局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清王朝也准备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因为清王朝的国力有限,当时的清王朝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两大派系。“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李鸿章认为洋人能够轻易地入侵大清朝,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坚船利炮,所以清王朝应该将有限的银子用于海军建设。从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来看,李鸿章发展“海防”的主张并没有错误。

“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左宗棠认为清朝应该努力发展陆军,将有限的银子用于西北和东北的塞防建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着清王朝忙于对付英法联军,逼迫清王朝割让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在俄国对东北和西北虎视眈眈的背景下,左宗棠发展塞防的主张并没有错误。在“海防”和“塞防”的观点提出的时候,俄国已经渗透到了西北地区,因此当时的清王朝更倾向于“塞防”的主张。

1876年清朝大将左宗棠带领数万军队西征,击败了俄国支持的阿古柏叛军。左宗棠收复伊犁之后,“塞防”派逐渐占据上风,但是到了中法战争时期,法国凭借着海上的优势,一举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而且在中法战争期间,俄国再次从西北割让走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塞防”的主张最终以失败告终。中法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左宗棠也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去世,“海防”派开始占据绝对上风,“海防”和“塞防”的争议也从此告一段落。

虽然“海防”和“塞防”的争议告一段落,但是李鸿章却没能获得足够的银子发展海军。慈禧太后在1888年宣布还政光绪皇帝,但是慈禧太后仍然拥有巨大的权利。光绪皇帝为了让慈禧太后安心退休,花费巨款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和李鸿章一直不和,翁同龢控制的户部不肯为李鸿章拨款。从1888年开始,李鸿章没能再购买一艘新的战舰,北洋水师的发展开始停滞不前。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海防”派也最终以失败告终。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清朝晚期的名臣,两个人提出的“海防”和“塞防”的主张,也都是为了清王朝不再继续被侵略。然而清王朝的腐朽已经到了骨子里面,无论是李鸿章的“海防”,还是左宗棠的“塞防”,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总探长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历史我们或许要更加的熟悉一些。尽管清朝充满了封建气息,被绝大多数人认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个朝代,毕竟割地赔款是常事。总之,似乎一提起清朝,我们想到的都是清朝慈禧的一系列骚操作。

然而越是乱世,越是受辱,就越会有英雄人物出现,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当时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用一己之力收复新疆,让新疆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到如今,若从上帝角度来看的话,当初要是左宗棠未收复新疆,新疆很有可能自此走向分裂。

然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清朝政府曾经讨论过关于收复新疆的事情,并且延伸出“海防”与“塞防”的一系列的争论。那这场“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又是为何产生的呢?

一、清廷收复新疆之前,“海防”和“塞防”观点出现的背景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外国列强狠狠的豪取强夺了一番,自此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者终于是认清了现实。但刚当清政府花钱买完和平之后,国内的局势稍微和平一点之后,远在边塞的新疆却面临分裂。当时看着清政府懦弱无能,以俄国为首的外国势力支持阿古柏叛军分裂新疆,使得新疆脱离了清政府的掌控。于是,左宗棠提出了此时必须收复新疆的意见。

然而,此时的清朝,由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认识到了英法两国对大清的威胁。而他们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他们拥有无数的坚船利炮,换句话说就是海上威胁。为了第三次鸦片战争不再发生,于是一部分人就提出了要着重的建设海防,来防御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法两国从海上而来的进攻。

收复新疆,路途遥远,运输军事物资自然成本不会小。但同样,要加强海防,也需要银子来买船买炮,花费也是相当巨大。本来,左宗棠的收复新疆并不与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言论相冲突,因为花费支出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在一个平衡点的。毕竟海防还只是预防阶段,花费并不会太大,完全可以慢慢来。

但是,就在这时,问题出现了,清政府的沿海疆域出现了问题——日本在此时入侵了台湾,兵锋直指内陆,这个时候不仅是英法了,连日本也严重的威胁着清朝的东南沿海地带。于是,为了防范日本等势力对东南沿海发动突然的袭击,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提议要更加加强戒备,防备袭击,于是东南沿海的防守就成为了关键。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备,而这笔突如其来的巨大开支让清政府猝不及防。

当左宗棠花费巨力说服朝堂上的官员的时候,开始了着手收复新疆的时候,却偏偏发生了日本袭击台湾的事情,局势骤然发生改变。因为几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的国库已经岌岌可危,于是这笔巨大的军费开支究竟应该用在“海防”还是“塞防”之上引起了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争论不休。

二、双方各执一词,李鸿章与左宗棠就“海防”与“塞防”展开的争论

当时的李鸿章结合鸦片战争的失败提出了近几次战争的失败都是由于洋人的坚船巨炮威力巨大,而清朝在海上的力量太过薄弱,于是为了避免前几次的事情再次发生,海防必须要重视。

而且相比起东南沿海,新疆则并不重要,环境差,发展缓慢,新疆的叛乱对于清政府来说只是癣疥之疾,而海防才是重中之重。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发展海防。

但左宗棠并不赞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鹰派成员,左宗棠坚决反对这种国家分裂的行为,坚持要派兵收复新疆,并且指出了新疆丢失之后的忧患,俄国已经入侵了伊犁,如果清政府不采取针对新疆的行动,无疑会助长俄国的嚣张气焰。并且新疆是清朝西方的屏障,如果新疆丢掉之后,俄国等叛军的背后势力会意识到清政府的外强中干,形势会更加的严重,并且蒙古是清政府的崛起之地,一旦新疆被彻底瓜分之后,蒙古同样也会受到威胁。于是左宗棠提出了收复新疆的意见。

关于两者的观点,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左宗棠其实要求的是“两者兼顾”——左宗棠的“塞防“并不是像李鸿章一样只要“海防”,其他不管。他在支持塞防的同时,也强调了海防的不可或缺,总之左宗棠认为两者应该同样的得到重视,不能舍弃任意一个。

其实“海防”与“塞防”之所以发生争执,还是因为两者的利益不同,晚清时代,左宗棠与李鸿章虽然同样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是他们两个人却十分不对付,在朝堂之上政见一直不和,两个人代表着两个利益集团。而之所以争执,就是因为军费有限,两个人谁都不愿意放弃朝廷的拨款,两者关于“塞防“与海防”的争辩,其实是决定朝廷拨款的归属。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利益不同所导致的。

三、走向终结,“海防”与“塞防”两派的最终命运

李鸿章主张“海防”,是根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所总结出来的,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没有错,而左宗棠的“塞防”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拒绝领土分裂,所以“塞防”也没有错。

最终清政府选择了左宗棠的意见,两者并重,分别拨款,支持“海防”与“塞防”。而拨款远远不够,于是左宗棠开始筹借收复新疆的军费,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帮助下,成功的筹够了军费并且自己抬棺出征,最终收复了新疆。左宗棠的巨大成功使得“塞防派”高压一头“海防派”。

而后来中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左宗棠的离世,宣告着“海防派”的崛起。于是国家在“海防派”领袖李鸿章的带领下,大力修建船厂,组建北洋军队。但是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着“海防”的彻底失败。其实左宗棠与李鸿章两个人的防守观点没有对错,他们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稳定国内的秩序所主张的。

然而清政府太过于腐朽,除了一部分大臣,包括慈禧在内的统治者都没有认识到世界局势的变化,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慈禧一天就要花费四万两白银来用于自己的奢华生活,但是对于军饷的拨款却迟迟克扣,左宗棠为了筹备军款甚至去借外债。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两个主张,虽然也有自己的私心,但是也是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根本目的,但清朝政府真的太过于腐朽了,无论做什么也无济于事,所以最终两个人的主张都只能走向失败。


夏目历史君


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之后,就开始厉兵秣马,准备出兵收复新疆。为此,左宗棠特地将他的陕甘总督署从兰州前移到了凉州,也就是武威,为出兵做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前平定陕甘回乱,左宗棠就已经消耗了不少钱粮,陕甘一带刚从动荡中恢复平静,原来的储备物资基本上都消耗完了。所以在确定将要出征新疆之后,左宗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筹集粮饷。这时候,如果他还要坚持出兵,那么就只有请求朝廷拨款支持了。

但朝廷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整个南方,尤其是东南财赋所出的几个省,刚稳定下来不久,捻军又在中原腹心之地愈演愈烈,先是曾国藩奉命堵剿,堵剿不成又改为李鸿章的淮军去继续堵剿。好不容易剿灭了捻军,朝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开始大搞洋务运动,银子也是花得如流水一般。

所以,朝廷一听左宗棠坚持要收复新疆,虽然觉得左宗棠忠心可嘉,但朝廷也觉得为难,钱只有这么多,如果给了李鸿章去办洋务,搞北洋水师,加强海防,就没钱给左宗棠去出兵新疆了。而且,左宗棠预算的也不是小数目,估计需要三千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也不是朝廷随便从哪儿挤挤就能挤出来的。

这样,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个阵营就开始了争论,虽然他们俩自己没有出面,但各自的门生故吏等人开始不断的上奏朝廷,进行辩论,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塞防论和海防论。简单来收,就是朝廷现在只有这么多钱,到底是用来建设水师,加强海防,还是用在西北,去收复新疆。左宗棠作为陕甘总督,自然是塞防论的幕后推手,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当然是海防论的幕后主使。

其实,左宗棠做过闽浙总督、南洋大臣,也建立过南洋水师,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水师的重要性。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侵略中国,无不是从海上来,清军不是不能战,而是机动性不如列强的坚船利炮,所以加强海防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更是奇耻大辱。

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就只有这么多,所以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而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在朝廷占上风,各自自然也会攻击对手,于是出现了海防论一派认为西北苦寒之地,人口稀少,物产不丰,形同鸡肋,得之不足以强国富民,失之对国家也不算太大损失,所以不如放弃西北,把财政经费主要投入到海防建设上来,外御强敌,保卫京畿。而左宗棠一派则反复强调西北的重要性,新疆不仅不可失,而且收复之后还必须加强建设。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李鸿章当时已经开始有了以夷制夷的外交思路,所以企图和沙俄结盟,以对抗英国,而沙俄当时侵占了北疆一部分地区,如果出兵收复新疆,就很难避免和俄国发生冲突,所以,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是让英俄双方去争夺新疆,为清朝争取加强海防的战略机遇。但他这种投机思路其实是错误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左宗棠坚持出兵,消灭了阿古柏势力,才为之后曾纪泽出使沙俄,讨回北疆打下了基础。

慈禧太后最后的裁决是,同意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但却没有答应拨款,而是让左宗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其实等于只是给了左宗棠一个口头支持,具体问题并没有解决。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助胡雪岩去向列强借债。而清廷的财政拨款则继续交给李鸿章办洋务,办北洋水师,结果是左宗棠出兵之后为中国守住了六分之一的领土,而北洋水师耗费巨资,在甲午战争中一战而溃,清朝的财政投入也付之东流。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鸿章当时急于让中国变成一个海洋强国,其实是不太现实的,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大陆国家,必须先立足于扎紧自己在大陆上的篱笆,让别人无机可趁,才有能力经略海洋。而在自己周边还存在比较强大的威胁的时候,都必须塞防优先,海防只能以防御为主,而不能过于强调建立以进攻为目标的大舰队。1949年以来,我国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萧武


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本质是清政府钱不够,各个利益集团只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争取资源,而清廷也有意扩大了这种对立。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生番所杀,出兵台湾。在清政府眼里,日本不过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小国。所以此事发生以后,清廷震动,一面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平叛,一面决定加快海防建设。

然而此时列强正在加快对中国的入侵,因此清政府面对的挑战并不局限于台湾。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派阿古柏入侵西北,沙俄也借口帮助清政府保卫领土出兵伊犁。此时的左宗棠正奉命西征去征讨阿古柏,忙于筹措西征所需军饷。

理论上来说,这两件事互不干涉。不过清廷内部还是很快因为海防和塞防哪个更重要而展开了大争论,而李鸿章和左宗棠分别成为了两派的领军人物。李鸿章认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因此加强海防建设迫在眉睫,西北不如暂时放一放。而左宗棠则认为一旦丢失西北,那么沙俄就可以从蒙古威胁北京,所以塞防比海防重要,台湾可以暂时放一放。

李鸿章和左宗棠当然不是真的认为西北或者台湾可以放弃,但是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政府的财政一直很紧张,根本无力在保证西征所需军费的同时,筹措到建设海防的巨额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在海防和塞防之间做一个取舍。

此时李鸿章负责筹建海防,而左宗棠奉命西征,既然清廷的资源有限,只能保证一个,那么为了自己和自身集团的利益,也只能说对方不重要了。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政府因为没钱,不得不放权给地方督抚,特别是汉大臣,让他们自己筹饷自己练兵和太平军作战,结果导致汉人督抚的权力大增。这其中又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实力最强,权力最大,掌握的军队最多。适当的在这些人中制造对立,避免他们联合起来自然也符合清廷的利益。

因此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海防和塞防的争论迅速白热化,直到最后以左宗棠获胜告终才告一段落。


不沉的经远


1874年左右,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清朝就此问题展开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辩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强调“海防重于塞防”,同时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并且进一步地认为放缓新疆问题,甚至是放弃。

与之持相反观点的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并大力支持归复新疆。面对两派的不同主张,清政府在权衡利弊之后,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认同了左宗棠的观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一事。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由来

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沿海地区逐渐被资本侵略者不断的侵扰,清政府虽有抵抗,但仍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步伐。

对此,清政府很是烦恼。所以,在1874年11月7日,也就是在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的这一天,“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向15名督抚问询如何增强国防的实力、以图自强等一系列问题。而清政府让人汇总后,主要有四大观点:

  1. 安徽巡抚裕泰、两广总督英翰等人主要持有的观点,就是认为“江防”最重要,目的是要加强长江流域建设。这不仅是江河决堤等水患问题,还是要进一步的加强军事防御。
  2. 山东巡抚丁宝桢一派则认为“边防”最重要,主要是对我国西北、东北边疆,认为要加强军队建设防止沙俄,毕竟沙俄对北方边境的忧患很有侵略性。
  3. 湖南巡抚王文韶一派则认为“塞防”最重要,主要的也是西北防务安全性问题。
  4. 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一派督抚则是一致认为“海防”最重要,主张沿海防务问题为最。

<strong>

在上面的四个主张中,其实总的来说还是“塞防”和“海防”问题。但是,在这两个竞争中,“海防”的支持者是最多的。譬如,左宗棠的好友沈葆桢等人明确地表示支持李鸿章;就连当时的恭亲王奕訢也倾向于李鸿章。

可是,当时的皇帝新丧,幼帝即位,“两宫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也许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影响力,以及彰显她们垂帘听政后所能做出的贡献。“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便对军机大臣文祥说:新疆是乾隆时期平定并起名的,此地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应该也不能如此轻易地放弃

由此,文祥将各方督抚和军机处的观点,以六百里加急的密谕和抄本的方式,全都交给了陕甘总督左宗棠。

而受到这些抄本的左宗棠,在仔细地思考之后,左宗棠批驳了李鸿章的观点,并且很郑重地向“两宫太后”表明了自己的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塞防”与“海防”之争,说到底还是利益的争夺问题

随着清政府后期的腐败无能,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政府与世界脱轨的越来越严重。而后,外国资本主义者利用鸦片打开了国门,其后更是对沿海地区进行军事战争。可是,清政府虽然有抵抗之心,却无抵抗之力。而战败的结果,就是不间断地和这些侵略者进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在这些条约中,除了被迫开放一些地区,以及签订一系列条款外,还有白银的赔偿。这些赔偿,清政府根本不能马上拿的出来。随着清政府财政赤字的出现,这些大臣们就开始不断的争夺朝廷对己方的拨款。

针对于新疆问题,李鸿章主要认为用兵新疆,至少需要朝廷拨款白银数千万两。而且,最为紧要的是,阿古柏侵略军十分狡诈凶悍,其背后又有着英、俄等强国的撑腰,在顿时间内是难以打败的。到时候,如果左宗棠军事受挫的话,不仅会造成朝廷的财源枯竭,还会让海防的用度难以跟得上。这样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左宗棠却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左宗棠认为收复新疆,能够很大程度上的保住朝廷在西北的军事防御,也能一定意义上的保住蒙古,把西北防御线连成一片。另外,左宗棠还冷静的分析了,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根本不必挪用“塞防”的饷银。这些侵略者之所以长期在东南沿海侵扰,很大程度上是想要通过沿海地区,加强通商的问题。

<strong>

只要朝廷能够缓住这些侵略者,加强双方互商问题,那么这些列强就暂时不会在沿海挑起事端。所以,左宗棠认为海防的事可以先放一下,而且在洋务运动中落成的马尾船厂,已经有造船的能力了,因此也不必马上花着冤枉钱去购买外国的船舰。

总而言之,“海防”与“塞防”的争端,倒不如说是对朝廷拨款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清政府的无能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相争,只不过是因为二人的政治立场不同,他们更想要争取自己的利益罢了。


韶华倾梦


早在先秦时期,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区便有了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的新疆,早就出现了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并发掘出了陶器。新疆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史中关于新疆最详细的记载是始于汉代,从西汉开始讨伐匈奴开始的,汉武帝时期结束了游牧民族长期分裂的局面,对西域进行了统一的管辖,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促进了多方的经济传播,西域的农作物也相继传入内地,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使得联系大大加深,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也通过丝绸之路通往到了欧洲。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因为政局的不稳,西域依附匈奴,到了汉明帝时期西域重新归属于汉,并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到了唐朝改为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此后由于王朝的动荡,新疆地区也没有像唐朝之前一样稳定过,一直到了清军入关以后,在清朝几代皇帝的努力下,新疆重新回到了中国的版图。但是新疆自1820年,新疆在英国人的挑唆下又想独立,道光皇帝平息了新疆的问题,仅仅过了四十多年,新疆又迎来了一场危机。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地的起义军迭起,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此后又有了捻军起义。而被誉为中亚屠夫的阿古柏却趁火打劫,意图侵占我国的新疆地区,并且在俄国人的支持下,趁机占领了我国新疆的大片土地,我国西部边陲地区一旦被占领,那么西部防线就会被攻破,很容易就会四面受敌,新疆一点成为了阿古柏的地盘,后果不堪设想。

并且这个时期,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被侵略者垂涎,面对两面夹击的态势,本来就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根本无法顾及到东西两个地区的战事,所以关于“海防”与“塞防”的问题大臣们开始争论不休。

那到底是海防和日本决一死战还是塞防守住这160平方千米的土地呢?孰轻孰重的问题在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两派开始争论起来。

李鸿章认为,新疆地区地处西北边陲,人烟稀少,有大面积的荒漠,也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此外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生态环境落后,加上阿古柏背后还有俄国和英国的支持,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没有必要去争夺的。而海防是重中之重,从明代开始我国的东南沿海就不断有倭寇入侵,他们看上的是我们优越的还上地理条件,侵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就更加容易通商,贸易等等,所以海防相对来说比较重要。

而新疆占地面积就16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加上这虽然是在西北边陲,虽然条件比较落后,但是却深入亚欧大陆腹地,看起来荒无人烟,但是丝绸之路却是通往西域的,新疆地区不仅矿产资源,农业,畜牧业都是有发展空间,加上一旦失去了新疆地区,那么就意味着我国西北大门被打开,临近新疆的陕西,甘肃等地都会面临危机,而侵略者一旦占领了新疆,必然会狮子大开口,侵占我国临近新疆的其他省份的。所以新疆才是比较重要的。

这场辩论赛究竟是谁胜出,决定权其实在慈禧的手里,而这次慈禧力鼎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样看来的话,慈禧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首先她要避免一个情况,满清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她要避免步入明朝的后尘,让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加上新疆地区本来少数民族比较多。另外就是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区,面积比较大,一旦新疆被阿古柏全部占领的话,那必然会激发他的贪念,新疆都被占领了,那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岂不是更加容易占领,那慈禧背负的骂名岂不是更重了。所以权衡之下,慈禧还是听从了塞防的意见。

1875年命左宗棠管理新疆的一切军务,1876年8月便收回了乌鲁木齐,后又陆续收回了其他地区,成功收复新疆。

这个壮举,似乎是晚清外交史和对外战争的唯一一次胜利。海防和塞防之争,其实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政见的分歧,关键还是要看统治者权衡之下,更加侧重于哪方。


月下论古今


公元1865年,位于新疆西边的浩罕汗国的中亚屠夫阿古柏狼子野心,意图想要以武力占据新疆。在俄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在不到五年的时间之内就占据了南疆,后来更是意图染指北疆,建立一个纵横南北的汗国,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武帝时期,朝廷就在新疆地区建立起来了西域都护府,专门为地区民族解决政治矛盾以及给来往客商兑换通关文牒,保障西域的平安。西汉覆灭以后,从内地到新疆的路途就被阻隔断了,一直到东汉班超的时候才重新打通到西域的道路。唐朝的时候,朝廷在新疆重设都护府,内地和新疆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强。此后,内地对于新疆的把控时断时续,但是双方的交流往来却没有中断过。清朝建立以后,经过几代君主的开疆拓土,新疆终于重归版图。然而自1820年开始,新疆地区的张格尔在英国人的唆使下又想割地自立,道光皇帝派遣杨遇春、杨芳等大臣到新疆去击败了张格尔,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内乱。仅仅过了四十五年,新疆地区又来了一个阿古柏,新疆短暂的和平被击的粉碎。

阿古柏不仅加紧其侵略活动,而且还四处联系列强,行引狼入室之举动。在他的紧密串联下,英国承认了阿古柏所建立的汗国,并且还给予其支援。俄国也出击占据了伊犁,并且也是进一步加强其侵略活动。面对帝国主义和叛乱势力相勾结,清政府一边命令外交部门和英俄等国接恰,一边命令乌鲁木齐提督调集兵马严阵以待。新疆的局势不仅朝廷非常关注,各地督抚对于新疆的局势也是非常关心,尤其是左宗棠。当时的左宗棠是陕甘总督,他当时正调兵遣将打肃州。为什么左宗棠急于打下肃州呢?因为肃州是入疆的重要通道,只有打下肃州清军才能够顺利地进入新疆。左宗棠当时还给朝廷上了奏折,在奏折里左宗棠称朝廷应该先击败回部,打掉列强在新疆的代言人,这样列强就能够不战自退。再一个,收复伊犁之前朝廷需要先攻克乌鲁木齐,这样才能够完成收复任务。朝廷认为左宗棠所言非常务实,故而才开始准备粮草准备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用,加强塞防。

但就在此时,朝廷里面却掀起了一场有关于塞防和海防的争论,到底因为何原因而起此争论呢?原来是大清东南方的海防出了问题。世界在发展,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此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慢慢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悍然进攻中国的宝岛台湾。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所以就找了列强前来调停,最终以五十万两银子解决了这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让许多大臣看到了清政府的海防是有多么空虚,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来进攻也就算了,现在连小小的日本都如此嚣张,这还得了?东南沿海如此危局使得大臣们纷纷要求朝廷停止为西北筹措军费,主张加强海防。

第一个为海防开腔的人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海防是当下最紧要的事情,他主要列举了三点以来证明海防重于收复新疆。一者李鸿章认为新疆处于西北边陲,它距离内地太远,朝廷每年在这里花费两百万不值当。二来新疆地区资源匮乏,为什么非要苦守这块地方呢?三者中国历来的敌人都是从海面上来的,为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有限的资源还是应该放在海防上,等到后面有钱了再去处理新疆之事。

李鸿章的海防论一出来就引发了各地督抚的大讨论,有一些人为其大唱赞歌,但是同样有一些人坚决反对其单纯的海防观点,而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左宗棠。左宗棠后来上折子说到海防重要,但是塞防同样重要。作为一名陕甘总督,左宗棠能深刻感受到新疆的重要性。他表示新疆如果不保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则京师不保,痛陈收复新疆就是保京师。左宗棠深知列强现在染指新疆无非想通商而非占土地,所以现如今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机会,一旦错过新疆就不保了。再说资金问题,朝廷虽说每年有给新疆拨款两百万的额度,但实际上有几年能够做到足额拨款呢?所以把塞防的款项投入到海防中也是无稽之谈。经过清政府的慎重考虑,朝廷最终认为海防和塞防同等重要,所以让李鸿章在东南筹备北洋海军,让左宗棠在西北筹备收复新疆的事宜。海防和塞防之争就这样被平息下来了。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虽然政策定下来了,但是资金始终是问题,因为清政府不可能同时拿出边防和塞防所需要的两笔钱。这时候左宗棠上书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完全解决经费问题,他个人可以自筹经费。经过一番协商以后,朝廷给李鸿章拨款两百万两,另外三百万两由地方督抚筹措。剩余的五百万两左宗棠从红顶商人胡雪岩那里借得,凑足了一千万两白银的左宗棠终于可以率领军队出征了。于是,左宗棠自备薄棺一口以视死如归的决心收复了新疆,使得朝廷里面一直以来弥漫的恐洋症有所消减。

木剑温不胜


清朝末年之所以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清廷腐败无能,沦为列强肆意欺凌的对象,四面八方都是想着要分一块蛋糕的敌人。

比如:

在东部和南部沿海,欧美列强(包括包括后崛起的日本)的军舰随时游弋在海面上寻找开炮的借口。

在西南一带,殖民东南亚和印度的英法两国也是随时准备着渗透。

在整个北方,沙俄更是毫不客气,直接巧取豪夺,从清朝的背上哗啦好几刀,割走了好几块肉。

而所有的这些威胁中,来自东部沿海和西北方向的威胁最大。

列强的军队,随时可以通过军舰从东部的海域长驱直入,颠覆清朝的政权并非难事。

而在西北方向,沙俄则是通过不断蚕食鲸吞,已经将触手深入到了新疆地区。

从明面上来看,来自海面上的威胁最为直接,没有强大的海军,清朝相当于前门洞开 把整个家底都暴露在列强面前。而来着西北方向的威胁,同样致命,但是隐蔽性高,很多人完全没有意识到。

清朝就那点家底,财力有限,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来自海面上的威胁,于是把那点本就不怎么厚实的家底一股脑全投了进去,各式各样的军舰买上一通,顺便在中饱一点私囊,把清朝的积蓄花的差不多了。

至于来着西北的致命威胁,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反倒是认为西北贫瘠之地,不仅不能带来利润,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如痛快点送给沙俄算了。至于失去西北这个天然屏障沙俄可以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的威胁,也许是没意识到,也许是选择性没看到,也许根本就无暇顾及。

在这种状况下,海防与塞防之争就产生了。

李鸿章把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北洋水师身上,自然希望清廷把本就不殷实的家底全部投到海防,这样他还可以捞一点好处。

左宗棠虽然为人桀骜,和同僚关系都不咋滴,但是左宗棠的战略眼光还是很毒的,他洞察到了沙俄的野心,明白西北这个战略屏障绝对不能丢失,所以他提出了要全力收复新疆,扼止沙俄。

所幸,左宗棠说服了慈禧,这才有了我们雄鸡形状的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