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湖的来世今生

◆湖都的来世今生

渔湖的来世今生

渔湖都是明清时期,揭阳县八都(前为十二都)之一,无论经济、人物还是物产等,都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勾勒其中的要点,对于了解认识这一历史区域的基本情况,开展今天的建设与发展,应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渔湖的来世今生

关于名称与版图

揭阳于南、北宋之交建县后,渔湖即进入揭阳的版图。宋、元时,县以下为乡、堡的区划,渔湖这片地方与官溪(今仙桥、梅云)、地美(今地都)、桃山(今炮台、登岗)属于永宁乡,版图近似今之建制榕城区。明初,实行黄鳞图册编制,按粮赋对区划进行重新划分,揭阳共三乡十二都(嘉靖间割出一乡四都)。渔湖都之名始有。

之所以称为“渔湖”(捕鱼的湖泊),由当时的境内地形和业态而定。当时的渔湖,是汪洋中由若干丘陇围成的大泽,居人以捕捞为主要生计,故名。这从清朝中期,境内存在大量带“洋”带“港”的地名(如许厝洋、张厝洋、曹厝洋、官溪洋、仙洋、廖蔡洋、后洋、南洋;港下、港尾、港口、下港、西港、涂厝港等),就可反观历史上的渔湖地形。

旧志记载渔湖“在县治之东”,根据卷首版图可知,具体的范围,南北以南、北溪(河)为界,东起南北溪(河)汇合处浦湾(俗称“双溪嘴”),西止于县城东城墙外,包括现在的关爷宫,进贤门外、东郊等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揭阳撤县建市以后,历史上渔湖都的西部先后析入榕城(市、镇),成为现在榕华、新兴、榕东三个街道。乃至2013年政区调整,剩余部分更全部归属榕城区。至于事实上过去二十余年成为一个流产的非建制区,现在却与隔江的地、炮、登三镇合为一个非建制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渔湖的来世今生

关于乡村

民间相传,渔湖有108村。这有点硬凑的味道,主要是对于“村”(民间叫“乡里”)的认定不规范所致。在我看来,以官方公布者为准,这才正确,因为官方是依据相关的认定标准来公布的,虽然也因时而有调整。

以此而言,渔湖都从来没有108村之说。对于乡村最早的记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潮州府志》,按该志所载,渔湖都共有村子二十七个,在当时十二都中仅少于霖田都的四十六个。然而到了清乾隆后期编修揭阳县志的时候,都已增至六十七个。在全县八都中,但在全县不八都中,却仅多于地美都的五十五个而已,排位倒数第二。至清光绪中,则添甲东里一村外,没有其他变动。这反映了,在清康熙以后的人口激增时候,渔湖都的村庄急遽形成,但是限于耕地面积,在数量上没有其他乡都那样大幅度上涨。

渔湖的来世今生

关于人物

作为揭阳少数纯平原地区,渔湖都同时也是最为富庶之地,这为科举的发达,人文的鼎盛,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条件,而且揭阳的不少还是时代或领域代表性人物,就出在渔湖都。有事迹载诸方志,流传于各种史籍者,北宋先平二年(999)乡民陈翁捐建长四丈、宽一丈的化龙桥,成为名见经传的揭阳“首善”。元丰时陈希伋两冠乡书,获“广南夫子”称誉,知州任上奏减州民赋税负担,撰著了揭阳第一部集子《揭阳集》。还有南宋中术学朱熹理学,在岭南传播宗礼宗法影响及于今日的郭叔云。至于首创揭阳书院前身南溪精舍的林继祖,明末戊辰四俊之一的黄奇遇,无一不是揭阳人物的翘楚,为地方知名度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有着700年历史的渔湖都,又何止如上方面必须张扬?今之止于此,唯为节省文章篇幅罢了。

渔湖的来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