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到困難就躲起來?"孩子逃避的背後,是不懂得如何"受挫"

閨蜜給我發信息,開玩笑的說她家孩子是一個"慫貨",我看她這樣形容,覺得挺有意思的同時問她怎麼了,玩笑過後,她坦言自己確實是遇到了一個難題。

準確來說,是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本該是無所畏懼的的年齡段,她家孩子怎麼變得越來越"慫"了,遇到很多事情都不敢輕易地嘗試,就連之前在樓下階梯摔了一跤,從那以後就再也不敢走那幾節樓梯,即便是讓他多繞幾步路也心甘情願。

"你說她怎麼就這麼沒自信呢?這以後遇到困難可怎麼辦啊?"

聽完閨蜜發來的語音,我笑了笑,給她回覆:"孩子怕犯錯,才會下意識的想要逃避,多在孩子犯錯時下功夫就好了。"

這一個建議也是送給其他有遇到類似情況的家長,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著逃避,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的縱容孩子這個行為,而是要弄清楚孩子產生逃避心理的原因,並且幫助孩子一起克服這一心理障礙。

一:孩子逃避困難的原因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10%。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不敢面對困難,就是因為在之前遭遇的失敗中,沒有很好的對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從而留下了心理陰影。

而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和恐懼失敗的原因都有哪些?

具體有以下幾種可能:

1.家長的嚴格要求

中國式教育中最常見的思想理念就是——"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

也是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家長們認為,對孩子就要嚴格一些,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才可以讓孩子在危機感和壓力下產生內心驅動力。

可是家長們忽略了孩子的可承受能力,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個氣球,家長的要求和施加的壓力就像充氣一樣,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讓氣球膨脹起來,可如果超出界限,就會導致氣球的爆炸。

孩子畏懼失敗後來自家長的責備,所以他們會做出直接逃避的舉動。

2.沒有及時緩和負面情緒

人在遭受到失敗和挫折後,都會產生出失望、委屈和恐懼的情緒,而有的時候不僅是負面情緒產生對心理的影響,還可能有身體上的受傷。

而這些遭受挫折後產生的傷害,如果沒有及時得到緩解,孩子也不能及時總結出自己失敗的原因所在,當再一次面對同樣的難題,或者是其他挑戰的時候,孩子會下意識的回想起曾經的失敗給自己帶來的痛楚,同樣因為沒有具備戰勝困難的能力,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自然會產生逃避心理。

二: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巴頓將軍曾說,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彈力。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孩子能微笑著面對挫折。

很多不敢面對挑戰的孩子,就是沒有抗擊挫折的能力,不知如何正確的面對失敗和挫折。

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高孩子的挫折商。

挫折商又叫逆商,是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來的,挫折商的概念非常寬泛,它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英文叫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

兒童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挫折教育則是幫助孩子抵抗挫折的一種方法。

挫折教育是利用和創造某種靈感,鼓勵孩子根據教育和教育的要求進行頭腦風暴,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發展和嘗試克服困難,敢於遭受挫折。

從而引導孩子擺脫依賴,形成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受挫"

在面對孩子失敗時,著名演員吳尊就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他曾分享過自己女兒在一次芭蕾舞比賽中失利,他說,"NeiNei哭了,我也流淚了……但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於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十分照顧女兒的情緒,體諒孩子在訓練過程中的不容易,等孩子哭完後,他帶著孩子去游泳,並在孩子情緒緩解後對孩子說"比賽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的心智都不是很成熟,在失敗後很容易就會被負面情緒所包圍,如果沒有幫助和疏導,極有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成為阻礙發展的攔路虎。

而家長要擔任的就是這個引導者的身份,要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失敗,將難題進行剖析。

教孩子學會"受挫",面對困難時,不再想著逃避。

四:如何讓孩子學會"受挫"?

1.告訴孩子過程重於結果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失敗上,而是要對過程進行分析,針對孩子在過程中做出的選擇和表現,瞭解孩子的想法,針對錯誤之處進行糾正。

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進步的機會,因為失敗所折射出的就是自身存在的不足,當我們戰勝不足之處,就能更加的優秀,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礎。

2.不要溺愛孩子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在世界孩子溺愛指數排名中,中國父母勇奪第一。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家長不要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多去嘗試,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學會堅強。


3家長給予鼓勵和支持.

自信和勇氣,是成長路上必不可缺的兩大因素,孩子們遭受失敗導致自信心下降,這個時候家長如果進行訓斥,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孩子產生自我質疑感,自信心大大減弱。

而如果家長給予安慰,引導孩子對錯誤進行分析,並且對孩子可圈可點之處進行表揚,就會讓孩子更加有坦然地接受自身不足,並且在下一次的挑戰前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每個人都恐懼失敗,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打敗我們的並不是失敗,而是我們自己的不自信,因為這會讓我們不敢面對困難,逃避困難,同時也逃避了成長進步的機會,這樣的選擇,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提升,所以家長要放寬要求,多注意對孩子的引導作用,陪伴孩子成長進步。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